畢節吉場鎮擺乃平李家灣支系分序
我支系族人,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竹子巷李家村人,上祖李江祖,弘治十一年至十四年間,我人黔始祖代龍公隨洪武祖調北徵南人黔,居貴陽馬蓬街,後遷紫雲,共生三子千一、千二、千三,我人黔始祖代龍公墓葬六枝毛粟坡,大碑聯:哲人福土三千公承思發福地,園我黔時六佰年後裔布黔疆。小碑聯:德遺子孫多是鳳,智啟後人廣成家。
按:祖籍江西,調北徵南人黔,一輩李江;二輩李代龍;
畢節陰底鄉星秀田入黔始祖李貴支系分序
追溯族源、承史,我是人黔始祖起於江南應天府高壩子竹子巷、柳樹灣江家橋李大清支房,其後又移今江蘇沛縣治臺鄉居住。李成公由此從軍任小旗,年高后由仙童公繼任,洪武三十年(1397)升任總旗,徵戰於中原陣亡,後又由親侄李春之子李貴繼任,軍功升任衛指揮金事。明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十八日奉調貴州都司烏撒衛授指揮職事。十二年(1414年)任指揮管事,實為吾支系人黔始祖。其後有李雄、李愛、李軒、李國忠等人繼任,今子孫遍布威寧縣境及周邊昭通、水城、赫章、畢節七星關區等地。
嗣孫李世康敬撰
按:江南應天府,一輩李成;二輩李仙童;三輩李貴(李春子),明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十八日奉調烏撒衛,後輩,李雄、李愛、李軒、李國忠
畢節後箐入黔始祖李天才支系分序
追溯祖源,天才公系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趙王李福後裔,祖居直隸河北邯鄲市(縣)化龍橋十字大街。天才公生於明朝,出身名門官宦世家,習文習武。青年時代投筆從戎,在江南應天府(南京)為官,歷任軍功襲衛武邑將軍等職、官居四品。明萬曆年間,貴州土司反明,天才公奉詔南徵,帥師人黔,向貴州東南挺進,徵剿土司田姓之亂,戍守黔東要衝,定居施秉偏橋北門大街,德配黔地徐氏為妻,大明浩封恭人,生二子,長國學,次國用。後歸隨清朝。
(略。。。。。。)
天才公嗣孫(耳孫) 李陽紅(號煥元)拜撰
按:江南應天府,明萬曆年間,奉詔南徵,一輩李天才;二輩,長國學,次國用;三輩,(國學子)師稜、師白、師聃、師必、師牧,(國用子)師靖、師俊、師晟、師想、師綱、師禎、師裕、師廣、師弼
畢節層臺鎮入黔始祖元高支系分序
李氏族源歷史悠久,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古老而又博大根深的龐大姓氏。元高祖在明朝崇禎年間從湖北省孝感市李家大院以販賣棉花來至雲南省鎮雄縣裸左紅椿壩新地方居住,在此居住兩代後,再從雲南鎮雄新地方遷徙到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長樂五畝田定居。
元高祖生桂梅。桂梅所生二子,長子先奇、次子先枝。先枝支系遷徙外地,至今未能清楚。我先奇祖支系大部分散居畢節市城內、縣區鄉村各地,也有居住黔西、貴陽等地的。居住在各地的人都從農、工、商、學、軍政等部門,多有人才,可真是枝繁葉茂,後嗣發祥,丁財兩有,人才輩出,繁衍昌達綿綿,故為序。
人滇始祖元高公十三世孫朝學撰
按:明朝崇禎年間,湖北省孝感,販賣棉花至雲南鎮雄,一輩李元;二輩長先奇、次先枝
熄峰、修文、黔西縣入黔始祖李朝山支系分序
我支系人黔始祖李朝山,起祖江西吉安府(市)廬陵縣境。
(略。。。。。。)
人黔始祖朝山公於明代崇禎二年(公元1629)由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李家村從軍人川,平川南安邦彥(按:錯)之亂,後隨總兵李維康一道統兵由川東進人遵義平楊姓之亂,奉命任貴陽衛指揮,落業貴陽二橋,娶妻杜氏,生子:志榮、志臣,於此繁衍子孫,逐步分遷今黔西、息峰、修文、大方、畢節、貴陽等地,居黔西縣境最多。1997年由生連、生彥、生慶三人提議。組織族人修成支譜,記敘朝山公人黔三百八十多年(按:錯)的歷史,子子孫孫的成就以慰宗靈。
李生連、李生彥、李生慶謹識
按:明代崇禎二年(公元1629),江西吉安府,從軍人川,任貴陽衛指揮,一輩李朝山;二輩志榮、志臣
畢節吉場龍洞彎李國佐支系分序
人倫之始,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在中國歷史上,時代更換,雖有史書記載,而家乘失修,缺而不全,深感遺憾!今逢盛世,我李氏族人硝廠支系發起大、畢兩邑扈相鄰李氏聯宗統譜,完成宗親大業。我龍洞支系,華祥、華剛喚起族人積極參加,實為高興!
今追祖源,我支系屬三元李靖將軍之後裔,博大根深。人黔始祖李國佐系河南省南陽府陽縣煙登山,朝廷任命為馬軍先鋒,棲其弟國佑(去向不明)隨軍人川,由川人黔,留守大定(大方)府,娶妻王氏,生子長春,襲父職而居。春公娶唐氏生三子,名鳳翔、鳳鳴、鳳儀。翔公以馬軍功娶王氏。後升任總軍職,鎮守層臺衛,而繁衍我宗支,我支系由層臺遷龍洞彎居數代而至今日。
我支系有幸與硝廠,八堡、獅子山,石板,中洞,長石,巖口,雨朵,龍門浪,白乃坪,高橋,清水等十餘支系李氏聯宗統譜,深感榮幸。望我族人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閱譜而支先人之功,讀總序而知修譜之難,兩相情揉,知修譜的辛苦,常思宗譜之教化,撫子耕讀為本,立志成名成家,為國為民,忠心報效,為族人多辦好事,立族立家,致富於人,不走邪門歪道,而堂堂於世!
嗣孫 李華剛 李華祥 撰
畢節吉場、巖口李體通支系分序
(略。。。。。。)
我支系祖籍江西省吉安府盧陵縣(今吉安市)大石橋。由江西填湖廣,再由湖南寶慶府向陽縣李家村於明洪武調北徵南人黔地。我祖源以農為業,自學銅匠手藝,奉命隨軍鑄造銅幣。清康熙三十四年又一次隨軍到大定府,在大定錢局製造錢幣,居住大定城。
我文香祖,娶陳氏,生三子:長子金順,娶彭氏;次子文譽,娶部氏,遷四川內江居住,三子仍居大定。我金頂祖由大定遷畢節縣仁育裡十甲乾溝下寨造幣,購買田園,而仍以務農為主兼併手藝。現我居住巖口、巖彎子孫均系金頂祖之子孫。望我支系後裔此次與硝廠等11支系合族聯譜後,牢記家訓宗旨發奮耕讀,緊跟社會步伐,尋求進步事業,為振興中華民族、振興家鄉、振興宗支文化、經濟建設而奮鬥。
嗣孫李習忠謹撰
畢節吉場、長春堡、雨朵李長春支系分序
(略。。。。。。)
1997年聽到硝廠支系發出聯族修譜,我支系李廷文、李洪福和我受族人的推薦,就到硝廠參加會議,表達了我們的心情,決定參加聯族續修家譜。我祖由江西吉安府盧寧縣彌寧鄉隨春離鄉。我祖系唐宋五房分房木公之後裔。祖公移居山東,將上代祖公墓移山東安葬,祖母仍葬於江西。我祖木公名文表,升人騰門秀士,先來四川九著司,後至雲南鎮雄土司當教官娶郭氏生祖朝胤、朝奉、朝剛。我祖朝胤生長春、佔春、先春。我祖長春由鎮雄來畢節吉場白乃坪安家當堪輿先生,看中鑼鼓菜坡之陰地,後又來至大吉長埂子居住。我支系木碗山支房由於時間分別長久,未得聯繫,互不知道。這次續修家譜,他們知道消息也來參加,同支團聚,一起修譜同宗同支而永遠興旺。
嗣孫 李廷榮 李洪福 撰
畢節龍門浪李尚通支系分序
(略。。。。。。)
追溯我龍門浪支房的人黔史源,家史述傳,我明高祖系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格公之後裔,於明朝洪武祖調北徵南,江西先祖李英任徵南大將,李明高任軍內之文職。徵討勝利,李英受封為沐國公(按:錯!沐國公,沐英),李明高受令任湖廣長沙軍管府府官之職。在職數年,明高祖就落籍於湖廣長沙府,是我支房系始祖,生子三人:文亮、文鳳、文相。文亮受職兵部侍郎,文鳳受職紫行三郎,文相無職,乃吾支系先祖。文相生才枝、才松、才瑤。至此失記天、相、孟、紀、紫之續系,微祖生尚通、尚先、尚文、尚字祖四人,在康熙年間欲求建基業,堅定了思想,就從湖廣來至大吉銀廠。時銀廠生產降弱直至倒閉,公之理想未達。先祖弟兄四人觀其當地氣候宜人,土壤均勻,柴煤水火俱備。周邊挑選,選擇了火燒堡大坪子創業落戶。我支房人黔史祖尚通,建基於葉姓村寨前,憑手創業買了水田五十石,旱地一鬥多種,給子孫奠定了產業基礎,裔孫今散居火燒堡、斯慄、龍門浪、貴陽市、修文、黔西等處。尚先祖建基於巖腳寨頂上田,尚文祖基建基於火燒堡洪姓寨旁。前清雍正年間尚先、尚文又往外省遠遷,到今下落不明。
(略。。。。。。)
龍門浪支房李正賢撰
畢節大銀、吉場李文支系分序
(略。。。。。。)
我支系祖籍江西吉安府(今吉安市)泰和縣大都邑大石包李家村,後遷江蘇淮安府商羊縣朱市街居住,祖為明將,系唐太宗第三子李烙之後裔,遷鎮湖北麻城縣,居住李鐵橋,因江南兵亂,吾祖李文公奉命人蜀,始任成都府奉政大夫統領事,後落業內江縣西門跳蹬壩水井街居住數代,李十八相旗公出任將軍。吾祖曾有昆仲三人,李炎,李燃,李讓三人各任其職,後遷富順大山鋪,李家灣居住,吾祖文公又奉命發放皇木,困木落深洞後未歸內江。遷至雲南省昭通府,鎮雄縣母享司南皇木構中壩田安家居住。居三代後由滇人黔。正聰遷畢節大銀鎮高峰村居住,正明遷畢節小吉場鎮龍興村長地埂居住,由此分居遷徙層臺、大銀、稀賢溝、田壩、營上等地。另有房系遷敘永、大方、黔西等地,其子孫發達,人丁興旺,僅吉場境內就有一千餘人,大銀境內400餘人,加上外縣籍人口約二千餘人。因此,我支系自江西始祖至今,歷時400餘年,16代人,有部分族人外遷後無聯繫,部分族人未知其址,老死不相往來,則親不親,族不族,後代兒孫將不知祖源脈共,出現的家庭之「亂」更比現在。所以此次以硝廠族人牽頭聯繫續譜的舉動令人高興,一則完成上代長輩史長聯譜合族的大業,二則適應當今全國各姓氏組織修譜的潮流,為後代子孫留下傳家之寶,振家聲後增強族源。我支系在再興、啟城的多次組織下,積極參與硝廠續譜。
(略。。。。。。)
李發歡、大四嗣孫 李榮權 謹撰
畢節清水、燕子口、吉場李建支系分序
(略。。。。。。)
人黔始祖李建生文恆、文柄次子,均系行武出身,武功高強,於明洪武四年,建公恩授徵南救封金甲將軍,號「金魁」,率兵徵南,由京至陝,由陝人川,而到川詛料餘王不服,興師欲取天下,以成霸業佔至滬州大河,又到赫水河攻佔黔地蠻軍,三年零六個月才戰勝敵軍而到達黔地,文恆、文柄先為白馬,紅馬先鋒,後任指揮,於洪武八年參與先父李建,叔父李進平伏餘亂,進公領所部兵馬回陝,建公留守赫水河畔,落業貴州畢節縣高山堡,繁衍子孫。其子文柄恩蒙聖旨,提任宣威鎮守,後升為軍門總將,文恆公與父同居,興家立業振篡譜序。
今我建公後裔分居川、滇、黔三省屬地。四川江安城郊,敘永縣火石坡、海螺堡、宮地坪、板慄溝、李家彎、白沙、雲南宣威城郊、宜良牛街、鎮雄以來、堰塘、貴州畢節清水鎮、高山堡、茶葉溝、杉彎、大山、大坪、打古坪、生機鎮、王家』r口、窪子頭、王家屋基、銀廠溝、田溝溝、鐮刀彎、海子巖、青龍山、(夏)家田、團結鄉、嘟哩嘎、亮巖鄉、馬家壩、沙鍋田、燕子口鎮、羅家坪、吉場鎮、高橋、土地坡、王官河、巖頭上、官田壩、孔家臺子、斯慄官房、河溝、普宜鎮、小河青槓寨、安樂溝、金沙縣、清池、構皮水、沙土、長壩新寨、黔西縣城區、太來、石桐樹、中建鄉、修文縣、谷堡大塘村、老鴉鋪、清鎮茶店村,(林歹二礦)息峰等地。因此我建公之孫憶有數萬之眾,形成分支房系大族,人才輩出,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歷代不乏其人,曾多次編修族譜。
(略。。。。。。)
十六世孫李明道 十一七世孫李清權、李清文合撰
大方興隆、長石李芳支系分序
我支系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大橋頭三塊石李承志、明洪武祖調北徵南。李天恩隨軍落業大定府,任旗牌官,死後葬大定毛慄園,成為我支人黔始祖。
天恩生子善長,長移居達溪老街。生子李芳、李茂。李芳與硝廠支系李松祖結為弟兄一到遷居石板井安居樂業。李茂子孫遷居四川古藺。
芳公生五子,長子洪林遷六枝郎岱,次子洪義遷黔西白巖腳,三子洪俊遷白納,長石等地,四子洪原居瓢井、石板等地,五子洪斌居石板、興隆兩地。
今我支系與硝廠等十二支系宗族合族聯譜,追溯上古世系,完善宗支歷史,統一字排,世代不亂,有利於子孫後代和睦相處,增強族聚,望我裔孫遵《總序》所言,耕讀為本,忠孝傳家,為國為民,不得異焉!
嗣孫李文友撰
爛泥田、大方小裡溪水洞入黔始祖李寶支系分序
木發千枝思本,水分萬道溯源,夫人者,居鴻蒙,因天時環境有異,而志向取捨亦舒。吾入黔始祖寶公,南徵受調,從江西至滇黔鎮雄李官營地,又遷居畢節沙地九母山,後移居畢節流倉橋。吾公自幼好學,胸懷兵家之常識,個性剛強,保家為國,功績赫赫,時因戰亂紛雲,忠奸難分,而上司加罪於公,祖公只能忍悔求生,避患畢節,奠基立業,繼後裔繁衍。據考證,吾祖公壽終畢節流倉橋,墳葬石母豬孟家麻園,因文化大革命,破損無堪,七零八落,填埋無記,墓向失考,實為我後裔之遺憾也,是為序。
嗣孫 李順華 李順奎 謹撰
雲南昭通城關望海樓邊雙院子始祖李官蔭支系分序
李氏源遠流長,全國乃至全世界李氏均屬血緣始祖皋陶、得姓始祖利貞公之後裔。我支系入滇黔始祖官蔭公,系山東省房南府離城大明湖邊人氏。蔭公於明洪武調北徵南人滇黔交界之烏撒衛等地,駐守烏撒衛(今威寧),平亂完成公務後,憑戰功升遷,報領地方封賞人住頭塘李家灣。蔭公升任標騎驍將,其間任川、滇、黔邊區開展防務。屢平復叛,效命疆陲,忠心報國,壯烈犧牲。公逝後,傳下數代裔孫,懷生生三子:長曰枝音,次曰枝子,三曰枝秀。其子孫發達遷居各地。我支系系其李滿、李彩遷昭通望樓邊雙院支孫。
李臣贊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