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正月刻,由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原漢代開鑿的石門道已破廢,本崖文所記為讚譽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重開褒斜道的開路盛舉。正書二十八行,滿行二十二字,後段題記為七行,每行約九、十字。此摩崖石刻今已割崖移藏於陝西漢中博物館。
《石門銘》為著名的北魏石刻,由於是記載重開褒斜道這一利國利民大事,故書丹、鑿刻在當時也是有意識請書法與鑿字高手完成的,這從崖文中也可看出,崖文地處陝西褒城石門東壁,而書丹為「太原郡王遠」,鑿字為「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並且留名刻記於崖文題記中,可見王遠、武阿仁的藝術業績雖不為歷史所記載,但其高超的藝術作品正昭示了他們在當時就為社會認同的藝術高手。《石門銘》是吸取了處於同一地方的著名漢隸《石門頌》等的蒼勁凝鍊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也吸取了《石門頌》等漢隸的跌宕、開張、奇崛的特點,發展成奇崛開張的北魏楷書。《石門銘》拓本以舊拓首頁「此」字不損者為佳,此為精拓本。
《石門銘》,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籤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康有為將其列為「神品」,云:「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若瑤島散仙,驂鶴跨鸞」。
《石門銘》民國藝苑真賞社珂羅版(選頁)
根據上述清代進士雷輪的跋語,知此拓本應為清代所拓,漫漶並不嚴重,字跡還比較清晰,為學習和臨摹的佳本。
《石門銘》釋文:
石門銘
此門蓋漢永平中所穿,將五百載,世代綿迥。戎夷逓作,乍開乍閇,通塞不恆。自晉氏南遷,斯路廢矣!其崖岸崩淪,澗閣堙禠,門南北各數裡,車馬不通者久之。攀蘿捫葛,然後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漢中獻地,裦斜始開。至於門北一裡西上鑿山為道,峭岨槃迂,九折無以加,經途巨礙,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寔仗才賢,朝難其人,裦簡良牧。三年,詔假節龍驤將軍督梁秦諸軍事梁秦二州㓨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撫境綏邊,蓋有叔子之風焉。以天嶮難升,轉輸難阻,表求自逥車已(以)南開創舊路,釋負擔之勞,就方?之逸,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領徒一萬(萬)人,石師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機發,精解冥會,雖元凱之梁河,德衡之損躡,未足偶其奇。起四年十月十日,訖永平二年正月畢功。閣廣四丈,路廣六丈,皆填磎棧壑,砰嶮梁危,自逥車至谷口二百餘裡,連輈駢轡而進,往哲所不工,前賢所輟思,莫不夷通焉。王升履之,可無臨深之歎,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勞。於是畜産塩鐵之利,紈綿罽毼之饒,充仞(牣)川內,四民富實,百姓息肩,壯矣!自非思埒班爾,籌等張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銘曰:
龍門斯鑿,大禹所彰。茲巖迺穴,肇自漢皇。導此中國,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閣匪梁。西帶汧隴,東控樊襄。河山雖嶮,憑德是強。昔惟畿甸,今則關壃。永懷古烈,跡在人亡。不逢殊績,何用再光。水眺悠皛,林望幽長。夕凝曉露,晝含曙霜。秋風夏起,寒鳥春傷。穹隆高閣,有車轔轔。威夷石道,駟牧其駰。千載絕軌,百兩(輛)更新。敢刊巖曲,以紀鴻塵。
魏永平二年太歲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籖太原郡王遠書,石師河南郡洛陽縣武阿仁鑿字。
《石門銘》在歷代的金石述錄中多有記載,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清代金石學家畢沅:遠無書名,而碑字超逸可愛。(《關中金石記·卷一·北魏·石門銘並序》)
近代書法家楊守敬:飄逸有致,即從《石門頌》出者。(《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二·後魏》)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認為:
1)奇逸之《瘞鶴銘》,則有《石門銘》當之。(《廣藝舟雙楫·卷三·備魏第十》)
2)《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廣藝舟雙楫·卷四·體系第十三》)
3)《石門銘》為飛逸渾穆之宗,《鄭文公》《瘞鶴銘》輔之。(《廣藝舟雙楫·卷四·十六宗第十六》)
4)神品:《爨龍顏碑》《靈廟碑陰》《石門銘》。(《廣藝舟雙楫·卷四·碑品第十七》)
5)《石門銘》若瑤島散仙,驂鶴跨鸞。(《廣藝舟雙楫·卷四·碑評第十八》)
6)餐霞神採絕人煙,古今誰可稱書仙?石門崖下摩遺碣,跨鶴驂鸞欲上天。自註:「《石門銘》體態飛逸,不食人間煙火,書中之仙品也。」(《廣藝舟雙楫·卷六·論書絕句第二十七》)
近代思想家梁啓超:《石門銘》筆意多與《石門頌》相近,彼以草作隸,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碑帖跋·魏石門銘》)
▍綜合整理:書法空間
▍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感謝您關注「書法空間」官方公眾號
公眾號:shufakongjian9610
書法空間——永不落幕的書法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