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螞蟻集團被暫緩IPO進程一月有餘,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較螞蟻集團IPO進程較暫緩前的11月2日大幅縮水1179.54億美元,以12月4日京東收盤價計算,阿里巴巴市值相當於蒸發了0.88個京東,或者0.66個拼多多。
11月3日,受螞蟻集團IPO暫緩影響,美股上市的阿里巴巴當天下跌25.27美元,跌幅達8.13%,並在隨後的交易日當中持續走低,12月4日收報267.25美元;螞蟻集團IPO暫緩隨後兩個交易日,京東創出92.77美元的新高,拼多多也在11月13日創出155.61美元的新高。
11月2日到12月4日,阿里巴巴市值共減少1179.54億美元,拼多多市值增加671.11億美元,京東微增44.91億美元。若以阿里巴巴10月27日股價最高點319.32美元計算,1個月來阿里巴巴市值蒸發高達1409億美元,蒸發市值超過12月4日京東市值,相當於78.5%個拼多多市值。如果用科技領域流行的計算方法計,1409億美元相當於2.87個百度市值(百度12月4日市值491.39億美元)。
暫緩IPO後螞蟻集團任命新合規負責人
據媒體報導,螞蟻集團已於11月中上旬任命李臣為新任合規負責人,向螞蟻集團CEO胡曉明匯報。
天眼查信息顯示,李臣任螞蟻集團旗下小貸公司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重慶市螞蟻商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均擔任監事,同時李臣在螞蟻集團系27家企業或被投企業擔任董事、監事職位,其中包括在百行徵信有限公司擔任董事(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參股)。
據了解,企業合規部門普遍存在於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中,《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對合規的含義也進行了如下明確:「是指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與法律、規則和準則相一致。」
根據新巴塞爾協議的定義,「合規風險」指的是:銀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規、監管要求、規則、自律性組織制定的有關準則、已經適用於銀行自身業務活動的行為準則,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失的風險。
而螞蟻集團被暫緩IPO的最直接原因是實控人被監管約談、公司所處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發生變化,導致自身不符合上市條件及信息披露要求。
梅新育:確保消除資本「挾民眾以令政府」風險情況下處置螞蟻集團
螞蟻集團IPO被暫緩後,市場傳遞出很多不同聲音,一方觀點認為,當初那隻獨享監管套利十數年後的小螞蟻,已經成長為足以撼動中國金融體系安全的大象,應該拆分這隻成長起來的巨型螞蟻,打掉其試圖利用高利貸席捲公眾財富的企圖;另一方觀點認為,螞蟻集團在金融科技、數字經濟方面有極強國際競爭力,譬如和螞蟻體系息息相關的中國新「四大發明」的網購和掃碼支付,拆解螞蟻集團將削弱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而保留螞蟻集團體系並促使其更加合規發展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後者觀點在業界逐漸佔領上風。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環球時報年會夜話上就表示,需要「在確保消除資本』挾民眾以令政府』的風險的情況下,處置螞蟻集團,對國家最有利的辦法不是把阿里系解體之類,那對中國國際競爭優勢是自廢武功,應該做的是螞蟻集團上市與業務轉型結合,以消除風險,充分發揮這個體系有利國計民生的潛力」。
螞蟻集團IPO暫緩後,針對「銀保監會計劃引導銀行機構暫停和螞蟻集團開展聯合貸款業務合作」的傳言,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也闢謠稱,銀保監會支持銀行保險機構依法合規與螞蟻集團開展業務合作,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相關報導不實,銀保監會近期未就銀行與合作機構合作發放貸款業務出臺新的監管舉措」。
顯然,螞蟻集團旗下業務安全運行也符合金融監管的要求:11月20日和24日,螞蟻集團旗下200億元ABS融資項目獲上交所通過。更傳達出這個清晰的信號。
互金協會李東榮:金融科技公司應落實「無牌照、不金融」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的「2020第五屆新金融論壇」上表示,金融科技公司應該續堅持守正創新的理念,把創新作為守正的動力源,把守正作為創新的方向盤,金融科技公司應該做到「四正」:
一是正心,即發展金融科技應堅持良好的初心動機和正確的價值導向;二是正位,即發展金融科技應聚焦主業主責,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和金融科技產業生態體系中找到並堅守合適正確的位置;三是正言,即發展金融科技應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負責任金融的理念,切實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基本權利;四是正行,即發展金融科技應在依法合規、安全可信、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圍繞客戶有效需求和傳統業務痛點,穩妥審慎地開展各類業務和應用創新。
當談及「正位」時,李東榮強調,金融科技公司應落實「無牌照、不金融」的要求,堅守科技賦能定位,與金融機構共同提升金融科技合作外包的規範性水平,明確責任邊界,加強風險隔離,防範利益衝突。
這一表態更加明確一個概念,即金融科技公司是科技公司,更是金融公司,金融機構都要接受監管,而監管的核心就是牌照。
以P2P為例,高峰時國內打著P2P旗號的公司超過5000家,到如今基本歸零,期間發生大量非吸、詐騙、經營平臺跑路的事件,諸多投資人血本無歸,作為從事金融行業必備的P2P牌照,並無一例發放,也預示P2P行業被集體清退是必然趨勢。
金科街也認為,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的金融業,關係到國之根本,受到強力監管是必然趨勢,金融科技公司也不會例外,以往金融科技公司靠監管套利的空間將被極大壓縮。(原文來源:金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