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形成於 1840 年前後,到程硯秋藝術活動的活躍期已進入了京劇發展的高潮。早期京劇以生角藝術為主,先後湧現出老生三傑、前四大鬚生、後四大鬚生等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以旦角為主的劇目佔很小的比重,旦角唱腔藝術也未有較大的成就。隨著時代的變遷,旦角在京劇中的地位逐漸上升,以旦角為主的劇目也逐漸增多。梅蘭芳認為旦角藝術地位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是大批的女性觀眾走進戲館而逐漸引起的審美情趣的變化。梅蘭芳正是在此時聲名鵲起的一代旦角表演藝術家,開創了京劇舞臺上「生旦並重」的新局面,也為其後旦角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程硯秋在《創腔經驗隨談》一文中提到他在創腔方面,大概經歷了兩個時期:「從十八九歲開始創腔到二十六歲以前這一時期,我一共排了十幾齣新的本戲。因為感到以前的強調不夠用,所以從這一時期起,每排一個新戲,我就在裡面增加新腔;但我創腔時,不是把舊有的強調一腳踢開,而是在舊腔的基礎上變動。二十六歲以後,一方面由於自己慢慢地膽子也大了,一方面也由於知道創什麼腔觀眾容易接受了,所以這一時期吸收外來的腔調很多。」根據創腔方面的時間界限,以及程硯秋生平的重要事件為參考,筆者將其藝術生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1.繼承期(1922 年以前);2.初創期(1922 年至1930 年);3.成熟期(1931 年至 1948 年);4.總結期(1949 年至 1958 年)。
1.1 繼承期——1922 年以前
1904 年 1 月 1 日,程硯秋生於北京德勝門小鳳翔胡同榮姓滿族正黃族世家。父親榮壽,母親託氏,育有四子,四子承麟,字菊儂,即程硯秋。程硯秋童年從榮蝶仙學藝時,曾向丁永利學習《挑滑車》,擬向武生發展。隨後改為旦角,向陳桐雲、陳嘯雲、閻嵐秋等老師學藝,又從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等學習崑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唱念做打俱佳。
從 1914 年起,程硯秋與餘叔巖等在浙慈會館以走票形式演出,春陽友會文牘主任徐醒緣為菊儂起藝名「豔秋」。1917 年,程硯秋入東安市場丹桂榮園正式登臺演出,曾與李桂芬合演《武家坡》,為劉鴻升配《斬子》,為孫菊仙配《硃砂痣》、《桑園寄子》。這一時期的程硯秋還處於繼承傳統的階段,對旦角行當的許多傳統劇目反覆練習,積累 了豐富的舞臺經驗,為其日後挑班演出及藝術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7 年,十三歲的程硯秋由於練功和演出過度勞累,嗓子倒倉。羅癭公籌款 700元為其贖身,程得以提前出師,也正是由於羅癭公的幫助,才使得程硯秋具備了日後開宗立派的條件。
1919 年,羅癭公將旗姓「承」改為漢姓程,字玉霜,並命其拜梅蘭芳為師,陪梅演出《上元夫人》、《天河配》、《大觀園》、《打金枝》。隨後的兩年間,程硯秋嗓音恢復,長期與餘叔巖合作,演出了《御碑亭》、《打漁殺家》、《審頭刺湯》等戲,並參加了高慶奎、朱素雲合組的慶興社,與高合演《打漁殺家》、《三擊掌》、《汾河灣》及崑曲《奇雙會》等劇目。
1920 年,程硯秋拜師「通天教主」王瑤卿。拜師梅蘭芳、王瑤卿後,程硯秋藝術事業日益精進。尤其是王瑤卿先生把握程硯秋的嗓音條件和發聲特點,對其悉心教導,終使他練出了一條「功夫嗓子」,為後來程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且,程硯秋在學習技藝的同時,向羅癭公等人學習文化,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對程腔的形成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1.2 初創期——1922 年至 1930 年
1922 年 1 月,程硯秋組和聲社,開始挑班演出。社長榮蝶仙,編劇羅癭公,藝術指導王瑤卿。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主要演員有吳富琴、郝壽臣、侯喜瑞、金仲仁、張春彥、曹二庚、文亮臣、慈瑞泉、王又荃、郭仲衡、周瑞安、李洪春、董俊峰等。 1924 年 8 月,和聲社改組為鳴盛社,程硯秋嶽父果湘林任社長。9 月 16 日,羅癭公病逝,金仲蓀接任程的編劇。
1925 年 8 月鳴盛社改組為鳴和社,由梁華庭任社長,高登甲任管事,組成強大陣容,使程硯秋的藝術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這一時期,程硯秋先後編演了《花舫緣》、《梨花記》、《紅拂傳》、《花筵賺》、《鴛鴦冢》、《風流棒》、《孔雀屏》、《賺文娟》、《金鎖記》(即《六月雪》)、《玉獅墜》、《青霜劍》、《碧玉簪》、《聶隱娘》、《文姬歸漢》、《沈雲英》、《梅妃》、《荒山淚》、《春閨夢》等劇目。
1.3 成熟期——1931 年至 1948 年
1932 年元旦,程硯秋鄭重宣布改名,將「豔秋」改為「硯秋」,字「玉霜」改為「御霜」,這絕不是幾個字的簡單更改,而是向世人宣告:程硯秋決不以豔悅人,而要硯田 勤耕為秋收;御霜又是芙蓉的別名,程硯秋以物寓志,要像深秋盛開的芙蓉一樣高潔、堅強,傲然挺立,不懼寒霜威逼。1 月 13 日,程硯秋於北京啟程,赴歐洲考察戲劇、音樂,歷時 1 年多,先後遊學俄國、法國、德國、瑞士、義大利等國,收穫頗豐。 1933 年 4 月 3 日,程硯秋結束了為期一年零三個月赴歐考察戲劇音樂的遊學活動,返回上海,7 日返回北平。7 月 13 日,程硯秋率重組後的鳴和社於中和戲院演出《賀後罵殿》,琴師為周長華。
這一時期,程硯秋繼續編演了《費宮人》、《燕子箋》、《女兒心》等劇目,並於 1940年 4 月 29 日,在上海黃金大戲院首演翁偶虹編劇的《鎖麟囊》,此劇堪稱程硯秋集大成的經典劇目,也是程硯秋最為中意的一劇。《鎖麟囊》的唱詞新穎,在齊言上下句的基礎之上,融入了長短句的唱詞結構。唱詞結構的改變,也使得程硯秋在編創唱腔時下足了功夫,也標誌著程硯秋先生的藝術趨於成熟。
1.4 總結期——1949 年至 1958 年
建國以後,程硯秋根據傳統劇目《武昭關》編演了《馬昭儀》一劇,其中的唱腔新穎別致,最後一場的【二黃慢板】唱腔尤為經典。另外,程硯秋編演了一部新劇《祝英臺抗婚》,也是他生前最後的創編劇目,其中《觀禮》中的【南梆子】唱腔、《抗婚》中的【西皮原板】轉【西皮快板】唱腔、《祭墳》中的【西皮散板】獨具特色。1953 年以後,由於身體原因,程硯秋僅選擇適合他的年齡和身體條件的傳統劇目如《三擊掌》、《竇娥冤》、《賀後罵殿》、《汾河灣》、《武家坡》等,並對這些劇目進行更為細緻的加工整理。
程硯秋唱腔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學習傳統、繼承傳統、創新突破、形成獨特風格的過程。1922 年以前,程硯秋向多位京昆名家學藝,在此期間並無創新之舉。1922 年至 1930年,程硯秋在其團隊的鼎力支持下,編演了大量的劇目,唱腔中有頗多創新,並逐漸走向成熟,個人的風格也逐漸顯現出來。1933 年,程硯秋赴歐考察戲劇歸來,重組劇社,並編演了其集大成的劇目《鎖麟囊》,其唱腔藝術也頗為成熟。1949 年以來,程硯秋對其之前所演劇目的唱腔不斷完善和修改,並編演了他最後一部新劇《祝英臺抗婚》。 程硯秋先生的藝術創造,極大地豐富了京劇旦角的唱腔藝術,在京劇藝術「生旦並 為重要的位置。重」的新局面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在眾多的旦角流派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