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興起於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最為興盛。可是不久就到了日本侵華,戰爭四起聽戲的人自然就少了。那麼許多京劇名角有事怎樣維持生活的呢。
一:梅蘭芳、程硯秋
梅蘭芳和程硯秋在抗日戰爭的時候都是愛國藝人。梅蘭芳為了抵制日本侵略者鼓舞國人士氣蓄鬚明志,程硯秋則是離開舞臺,務農為生。
其實這兩位藝術家雖然早年間都很富有,但是京劇藝人生活講究尤其是名角。這沒有戲可演的日子生活過的自然很拮据了。
二:馬連良為了一口煙土去偽滿洲國唱戲
我們都知道舊社會的藝人都喜歡抽兩口鴉片都是"癮君子",包括譚鑫培、汪笑儂等人都是著名的煙土愛好者。
而馬連良也是,當時抗日戰爭時期馬連良帶著扶風社全國各地的演出,可以說也能維持劇社的生存。但是唯獨這一口煙土很不好搞,當時偽滿洲國成立十周年向馬連良發出了邀請,其中不僅有豐厚的包銀,還有上好的煙土。馬連良更看重的或許是煙土吧,便欣然允諾。
這件事也成了後來馬連良的一個汙點。
三:劈紡戲在上海紅極一時
當時上海還未淪陷,許多京劇藝人便前往上海進行演出賺包銀。但是當時上海新興文化與京劇藝術衝擊非常厲害,舞廳、影院林立。
於是像童芷苓、吳素秋、言慧珠等人便改變京劇正戲的傳統模式開始演《大劈棺》《紡棉花》《十八扯》等戲。尤其是《大劈棺》《紡棉花》這些劇,主要是"粉戲"以調情為主,演員甚至穿新式旗袍,皮鞋上臺演出。當時這些演員被稱為"劈紡坤伶"童芷苓更被稱為"劈紡皇后",雖然不太好聽,但是確實在上海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這些戲後來再也沒有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