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B站某作品的評論區看到過一個有意思的評論現象。
有人誇了《天氣之子》,然後很自然地引來了其他人的跟樓讚美。
漸漸地,樓越來越大,大家都在愉快地交流著,突然有個觀樓許久的人發聲了:為什麼你們只誇畫面和音樂呢?
當然這只是個別現象,畫面與音樂廣泛受贊也是一種對《天氣之子》的認可。但是這樓評論還是引發了筆者對於《天氣之子》的思考,拋開畫面與音樂,《天氣之子》的劇情為什麼會引發兩極化的爭議?
爭議的焦點
《天氣之子》在B站上的評分已出,9.6分,著實出乎意料。雖然就這部作品的爭議來看,這不會是一個穩定的分數,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再有人不滿它,它也確實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那麼這部作品到底好不好呢?評價的角度多維,在畫面和音樂上它自然是無可挑剔的,動畫人還可以針對它的鏡頭運用以及畫面安排等無數個細節做點評,劇情上也亦然。這裡我們姑且只站在大眾的角度討論那段最具爭議的情節——森島帆高在「天野陽菜的性命」和「首都危機」間做出的選擇。
最終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有的人理解了帆高,認為做出自私的選擇不是錯;有的人則一頭霧水,心裡還在盼著解決危機的新方法出現,而電影就這麼結束了。
與其說帆高的最終選擇是引發爭議的根本,不如說根本是作者在想要保全男女主的情況下,沒有為另一個龐大得難以忽視的危機設計後路。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人如他所願,真實地為男女主之間的感情而感動;即便有人為「終於出現了一個不用為大義犧牲的女主」而叫好,這些聲音都不能強迫另一部分觀眾去無視心裡的兩大問題:「寧願犧牲世界的愛」從何來?首都的危機怎麼辦?
《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
同樣是新海誠的作品,同樣留下了大量未解之謎,《你的名字》卻沒有因為這些問題而引來廣泛的爭議。因為只要故事講得好,觀眾便會相信裡面的表達邏輯。
與《天氣之子》相比,《你的名字》留下的問題更多是細節上的設定問題,這種細節問題不會大範圍地在觀眾心中留下疑問。而《天氣之子》留下的問題就很大了,因為帆高作為被觀眾代入的主要角色,他在思考如何抉擇時,觀眾同樣也會思考:如果我是帆高,我會如何選擇?
於是乎,只救下了陽菜的《天氣之子》,為部分關注點在首都危機上的觀眾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我們說「留白」好的前提是,留白的情節值得觀眾的回味,並且能引發思考。《天氣之子》的空白明顯不屬於這類,這個巨大的故事缺口難以忽視,也難免令人起疑:作者是否駕馭不住這個故事?或者說,如果故事的主線只是男女主的感情線,那麼選擇一個毀滅級的危機去襯託愛情是否合適?
同樣是毀滅級的災難,一個升華了《你的名字》的境界,一個拉低了《天氣之子》的格局。前者將「大義」與「私情」綁在了一起,拯救三葉的同時也能拯救糸守町,保住了糸守町就是保住三葉。在這個故事的最終事件裡,拯救所有人的性命是主要任務,男女主之間的感情化為了彼此的勇氣之源,「公」與「私」相互成就。立意高的作品不是不會有爭議,而是能獲得比爭議更多的認可。
反觀《天氣之子》,「大義」與「私情」只能擇其一,然後主角選擇了保住與自己最親近的那個人。這樣的選擇當然能夠理解,或者說,評論的兩極觀眾與其討論主角能不能被理解,不如討論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我相信新海誠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就在帆高與陽菜的愛情中,只是疑惑,作者能設計千千萬萬種困難阻礙兩人的感情發展,為什麼偏偏選了本身就帶有眾多幹擾因素,最不利於他表達的「世界末日」?
你對《天氣之子》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