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祭是京都三大祭之一,是京都市的賀茂御祖神社(下鴨神社)與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在5月15日(陰曆是4月中的酉日)舉行的祭典。1693年,因為當時遊行者和牛車均飾以葵葉而得名。葵祭,正式名稱是賀茂祭。
葵祭與石清水祭、春日祭並稱為三敕祭之一。它與石清水八幡宮的南祭相對,也稱北祭。
如今,葵祭是京都三大祭——另兩個是祇園祭、時代祭——之一。原本祇園祭是庶民之祭,葵祭是一個貴族之祭。不過,現在從實質來講並沒有這樣的區分了,都是平民百姓的節日。
祭典包括宮中儀式(宮中之儀)、神道儀式(社頭之儀)和遊行隊列(路頭之儀)等,其中最受人關注的部分當然就是遊行隊列。
遊行分為上、下午兩場。上午場從京都御所出發,到達賀茂御祖神社,下午場再從賀茂御祖神社到達上賀茂神社,參與祭典的人們皆著平安時代後期的服飾。
關於葵祭的起源和沿革是這樣的,約1400年前的欽明天皇在位時的567年,國內風雨飄搖,五穀欠收,伊吉若日子奉天皇之命,在農曆4月酉日,以馬系鈴、人戴豬頭假面的儀式,祭祀了賀茂皇大神,結果迎來了豐收之年。由此,成為一個例祭。據說在819年(弘仁10年)時,正式成為國家的儀式,列入朝廷的律令制度。
雖然,在應仁之亂(1467-1477)、1693年(元祿6年)之後約200年間、1871年(明治4年)到1883年(明治16年),1943年(昭和18年)到1952年(昭和27年),有過中斷,但是這個平安王朝的傳統被忠實地保持了下來。
而稱作「葵祭」則是開始於江戶時代的元祿7年——1693年,因為當時遊行者和牛車均飾以葵葉而得名。
身著絢麗奪目的古代衣裝,化著古式妝容的500人遊行隊伍穿行在京都主要街道上。因為遊行人群的衣衫、甚至牛和馬的身上都有葵葉裝飾,所以該節慶活動被稱作「葵祭」。
遊行隊伍再現的是當年向下鴨、上賀茂兩神社傳送天皇諭旨和供品的官員隊伍場面。隊伍中官級最高的是腰系金劍、騎在馬上的敕使(即傳信人),緊隨其後的是供品。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侍奉神靈的女王的代理人為主的女子隊列,其女主角從居住在京都市內的未婚女性中進行選拔。女主角身穿古代的宮廷正裝「十二單」,就是把12件和服一件套一件地穿在身上,光是衣服的重量就達30公斤。
在日本的古典文學當中,所謂「祭」,其實指的就是「葵祭」。「葵祭」上忠實繼承古老傳統的遊行隊伍,令人感覺仿佛又回到了10世紀。遊行隊伍10點半前後從天皇一直工作、生活到1869年的京都御所出發,經過下鴨神社,15點半前後抵達上賀茂神社。到達神社後,將開始舞蹈、騎馬疾駛等現場表演。[
遊行隊列逶迤1公裡,依次為:
乘尻:遊行隊列的先導,左右各3騎。
檢非違使:管理治安民政的官吏,在葵祭中騎馬、手持弓箭。
內藏使:「內藏助」與「內藏史生」,管理天皇財帛的內藏寮的官吏。
山城使:京都以南的山城國的國司所管轄區域的督護。
牛車:俗稱御所車,是天皇的敕使所乘之車,飾以紫藤之花等。如今,敕使不必坐於車上。有牛童、車方、大工職等作為車役,跟隨著牛車。
風流傘:大傘上裝飾著牡丹和杜若等季節之花(人造花)。由4個取物舍人輪流撐持。風流傘有主色調不同的兩把。
齋王代:「齋王」以前是天皇的女兒擔任,現在即是公開募選,故稱「齋王代」。
總共有500多人,36匹馬、4頭牛、2輛牛車、1頂轎子。
世界就在你面前,向前邁一步,和我們一起去體驗美好快樂的旅途!
浩樂-好樂途Hellotour
微信號:HELLO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