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佛法盛行的漢地,特別是受淨土思想薰陶的信眾當中,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謂家喻戶曉。俗語云:「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從中便可看出這兩尊佛菩薩,在民間受到了普遍崇信。尤其是觀世音菩薩,因其慈母般端莊、慈祥的形象,以及眾多開示觀音法門的經籍,使得觀音成為受世人頂禮膜拜最多的菩薩之一。
《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禮拜、稱念諸佛菩薩名號,為將來種下善因好緣,又能乘彼願力,成就稀有功德。拜觀音菩薩時,若能牢記下面兩個字,如法修行,福報無量。
其一,悲。
《法華經》中有言:「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是因其「尋聲救苦」的發心。又因為她觀人、境、理、心皆自在,所以《心經》又稱其為「觀自在」菩薩。眾所周知,四大菩薩當中,觀世音菩薩象徵「大悲」,這又是為何呢?
實際上,觀音雖為菩薩果位,但她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依據《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開示,觀音菩薩之所以倒駕慈航,再來娑婆,化度此間一切有緣眾生,無不是因為其悲心悲願。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可是,我們身為凡夫,被無始以來的無明愚痴所障礙,貪著五欲,得少知足,若沒有諸佛菩薩的悲心救抜,深陷苦海之中,求出無期。
其二,智。
大乘佛法悲智雙運,為娑婆眾生廣說無量方便法門,觀音菩薩就是悲智雙運的代表,也是大乘教法隨緣度化一切眾生的體現者。
觀世音菩薩的智慧,主要體現在「普門示現」。《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有言,「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乃至以三十三應化身,普使一切眾生圓通於佛道。譬如,佛典中常見的白衣觀音、水月觀音、送子觀音等等,都是其為隨緣度眾的應化身。儘管菩薩為攝化眾生而有種種形象,但是拜觀音或者念名號時,自心能夠清淨無染,「制心一處」,清除雜念妄想,心與菩薩願行相應,此心就是菩提心。果能如此,自然能夠體會「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的境界。原來,菩薩再多的示現,都如江河湖泊中的倒影,背後都是同一輪圓月。
再者,佛經中直言,「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有諸多利益。譬如,多淫慾、嗔恚、愚痴者,通過「常念恭敬」,便可離欲、離嗔、離痴;身遭七難者,至誠稱念,便能解脫厄難;民間信仰當中,甚至還有觀音菩薩「有求必應」的說法。歸結起來,這種種說法,就如菩薩的應化身一般,都是接引眾生的方便善巧。恰如《維摩詰經》中所言:「先以利勾牽,後令入佛智。」
我們學佛,禮敬觀世音菩薩,真正的意義,在於自己要作佛。《壇經》中記載,昔日六祖慧能前往黃梅求法,五祖問他來意,慧能祖師答道:「唯求作佛。」牢記悲智二字,奉持佛教,如說修行,福報無量。世間佛子若都能如觀世音菩薩一般,發下利益眾生的大願,在「悲」和「智」上用功,才不枉菩薩倒駕慈航,為娑婆眾生普降甘露法雨。南無觀世音菩薩。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