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中世紀哲學都研究些什麼?除了上帝,還是上帝!

2021-02-08 文眼看世界

今日讀了下西方哲學史,發現西方的中世紀哲學很有意思,如何有意思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詳細了解下。

一,經院哲學

西方進入中世紀以後,奴隸制已經走到了盡頭,而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精神信仰的需要使得基督教很快開始傳播、擴散,並且很快在羅馬帝國站穩了腳跟。至此,西方的封建社會開始形成,而基督教理所當然的成了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中心。

有人說,中世紀的歷史就是基督教的歷史,這話沒毛病。更有人說,歐洲的中世紀是個黑暗時代,是一個對基督和教會無比忠誠的無理性時代,因為它排除了哲學和科學的發展之可能,讓人們只靠信仰而活著。無論科學還是哲學都只是宗教的奴僕而已。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了經院哲學。

二,兩個時期

儘管宗教佔據著絕對的核心地位,但是哲學依然在發展。我們稱之為中世紀哲學,它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神學時期;一個是自然科學和神學交相輝映的時期。

中世紀哲學的發展歷程——宗教——唯心論(即經院哲學)——唯物論,摒棄了古希臘時期的很多哲學和科學精華,把人們一切認識和信仰的基礎都建立在對上帝的信仰之上。因此科學是不被重視的,思辨理性也沒有任何立足之地。

三,天國的思想

在漫長的中世紀,人們熱衷於追求幻想中的幸福世界,即對天國的渴望。這個宗教觀念支配著人們的意識和一切生活,在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的帶動下,人們信仰神是超越人類的,具有絕對的權威和彼岸性。最高的權力集中在教會手裡,然後是僧侶,封建王侯和貴族,處於底層的是普通民眾。

在這個時期,成就古希臘哲學偉大成就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徹底失去了蹤影,整個歐洲幾乎沒人再議。

四,代表人物

1,奧古斯丁

經院哲學或中世界神學的代表人物是聖·奧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聖人和聖師,並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對於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著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等。

奧古斯丁認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級的,最高的、絕對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體美是低級的、相對的美。低級有限的形體美本身並無獨立價值,只是通向無限的絕對美的階梯。美體現為整一、和諧,而整一與和諧是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出來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數。對於美和醜,他主張美是絕對的,醜是相對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哲學家所理解的神與基督教的上帝之間的一個顯著差別,就在於前者是一個賦形於質的工匠,後者則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創世者。上帝創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連時間和空間也不存在,他僅憑語言就足以產生出整個世界。

在早期基督教神學中,人性論構成了上帝論和基督論之外的第三個重要領域,而基督教人性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原罪」與「救贖」。奧古斯丁認為只有善才是本質和實體,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惡只不過是「善的缺乏」或「本體的缺乏」。上帝作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並沒有在世間和人身上創造罪惡。罪惡的原因在於人濫用了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志(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自願地背離了善之本體(上帝)。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貶抑,人的邪惡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獲得善良意志,並最終得到拯救。

奧古斯丁認為,自從人類祖先亞當、夏娃因犯罪而被貶人間之後,現實世界就被劃分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後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選民」即預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會,這是一座永恆之城,在現世中代表著它的就是教會;前者是「塵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領域,是肉體淫亂的所在,在現世中表現為異教徒的生活態度。只有神能恢復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釋放,人才會渴望與神結合。

在宇宙觀方面,奧古斯丁認為宇宙是一個有序和諧的階層世界,一切都源發於「太一」,一切又都回歸到「太一」,對奧古斯丁來說,這太一就是上帝。人也在這個宇宙的存在鏈條之中。世界既然是有序的,一切順從秩序的就是善的,一切違背世界秩序的就是惡的。

在時間認識方面,他認為人的時間是主觀的。時間只有當它正在經過時才可以衡量。一切時間都是現在,就是這三種時間:過去事物的現在,即回憶;現在事物的現在,即當前;未來事物的現在,即期望。因為實在存在的既非過去也非未來,現在的一瞬間就是時間。

上帝(即神)創造了一切。在上帝創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時間。而對上帝來說,他是獨立於時間以外的絕對存在。無論是過去、現在、將來,對上帝來說都是現在。

他把哲學與基督教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哲學也是一種宗教的內在經驗的自證。他說:想認識神和靈魂,不用往外走,你回到自己本身裡。人的內部,才是真理的家鄉。

在經院哲學上,奧古斯丁的影響最大,論述最多。

2,安瑟姆

安瑟姆的歷史資料不是很多,能留傳下來的就是他認為信仰先於認識的觀點,他說為知識而信仰,但是信仰是在先的,是一切知識的前提。據說他曾經用本體論去證明神的存在,有人還把成為經院哲學之父。但隨後出現的經院哲學家亞伯拉杜卻認為,人的知識是先於信仰的,只有先知然後才信,如果什麼都不知道,如何去信仰呢?他考察後指出:普遍存在於個別中,各個事物的形象已作為概念存在於神的精神中,人類只有在被以他們為模範或範本而創造出來的諸多事物中,才能用自己的信仰和悟性去認識世界。

3,託馬斯·阿奎那

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是公認的大哲學家同時也是神學家的託馬斯·阿奎那(公元1225年—1274年),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 「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託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死後被封為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即便是現在,天主教教會也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因此,一直被基督教會奉為聖人,給予「神學界之王」的稱號。代表作為《神學大全》。

阿奎那認為,天主所給予人類的啟示可以分為兩種:一般啟示和特別啟示。一般啟示可以透過觀察天主創造的自然秩序而獲得,例如通過觀察和思考認識到天主的存在。雖然人可以透過對一般啟示的邏輯思考認識到天主的存在、以及一些與天主有關的事物,但有一些其他知識必須是要透過特別啟示才能得知。在他看來,耶穌基督顯示了天主的存在便是特別啟示之一。而許多基督教的重要神學基礎,例如三位一體的概念,也都需要透過教會和經籍的傳播才能得知,而不能只透過邏輯思考或理性獲得。

他強調說,在本質上,一般的啟示和特別的啟示其實是可以互相補充的,而不是互相對立的。

阿奎那的倫理學基於他所謂的「行為的第一原則」,在《神學大全》中,他將審慎、節制、正義、以及堅忍列為人類的四大美德。這四大美德都是自然的、與生俱來的,而且它們之間是互相連結的。不過,神學上的三大美德(即信仰、希望和慈善)是超自然的,而且他們的目標與其他美德不同:天主神學美德的目標是天主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盡頭,超越了我們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識。在另一方面,普通的智慧和道德的目標則可以為人類理性所理解。而神學美德要靠我們對上帝的信仰才能獲得。

除此之外,阿奎納將法則分為四大項:永恆的、自然的、人類的和神授的。永恆法是天主治理所有生物的根據,自然法是人類在永恆法則中的「參與」部分、並且可以透過理性得知。自然法也是基於他的「行為的第一原則」。人類的生存和繁殖的欲望是人類價值觀的基礎,所有人類的其他價值觀都由此衍生。人類法則屬於實際法,只能套用至人類。而自然法則可以套用至政府和社會上。神授法則是天主透過聖經典籍和對神的學習給予的啟示。

阿奎納否認人類對於動物負有任何慈善的責任,因為動物並不屬於人類,否則以它們為食也是非法的了。不過他指出這並不表示我們有權利虐待它們,因為「殘忍的習慣可能會影響我們對待其他人類的方式」。

在知識論方面,阿奎納相信「任何能使人類認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天主所先行賦予的」。不過,他也認為人類天生便有能力在沒有天主啟示的幫助下了解到許多知識,尤其是與信仰有關的事物。因為人有思想和靈魂,具有精神和意志。

對於天主的存在問題,他認為天主的存在並非可以不證自明,但卻也不是無法證明。證明天主的最好方法,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天主的東西,為此,他提出了五個天主可能擁有的屬性:

——天主是簡單的,並沒有各種組成的部位,例如身體或靈魂、或者物質和形式。

——天主是完美的、毫無破綻的。亦即,天主與其它事物的差異便在於完美無瑕這個特徵。

——天主是無限的。亦即,天主並沒有如其它事物一般有著實體上的、智能上的、或情緒上的限制。

——天主是永遠不變的,天主的本質和特徵是無法改變的,天主就是永恆。

——天主是一致的,天主自己並沒有多樣的特徵存在,也不可能有任何不足或矛盾。天主的一致性本質就如同天主的存在一般。

阿奎那把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極其隱秘且巧妙地融入到了基督教中,他的哲學學說的核心點就是證明實體的存在,即上帝。因此,在他看來,人類的一切學問,哲學、科學……等都只是神學的婢女,都是為了神學而服務。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最終的信仰,即上帝。

以上是中世紀哲學中的一些主要部分,公元1096—1291年間,羅馬在基督教的統領下,開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徵,歐洲的中世紀哲學就這樣沒落了,結果促成了阿拉伯哲學的強勢發展和崛起,還有後來的文藝復興和西方近代哲學。這些咱們在以後的更新中繼續探討和講解。

讀完了以上,你對西方的中世紀哲學有什麼理解和看法呢?你覺得奧古斯丁的哲學正確,還是託馬斯·阿奎那的哲學更強呢?歡迎後臺一起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第一節 概論 與希臘哲學不同,中世紀哲學——無論是早期的教父哲學還是後來的經院哲學——從來就沒有獲得過獨立的地位,它所討論的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關係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因此,哲學家們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為正統基督教信仰和教義的理論依據,就被視為滋生各種異端觀點的危險溫床。
  • 哲學告訴你上帝為什麼不存在?神學和哲學哪個是迷信?
    然後純粹理性的哲學作為基礎上,又增加了聖經,教義傳統,神秘經驗,三根新的支柱,成為神學。中世紀有一個名言: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神學不能沒有哲學來為其奠基,哲學是神學的基礎。神學則是對自然,社會,人性的規範體系,相當與我們中國到現在遵守的禮法制度,也就是獨屬於西方人的"禮"因為西方的整個文化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把所有美好的一切都獻給神,並且通過對神的渴望反過來塑造自身。
  • 西方人為什麼相信「上帝」的存在?
    研究過西方文化的人,大都有一個共識,即大部分的西方人,都相信上帝的存在,如美國總統就職,就需要將手放到《聖經》上宣誓。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即:一、上帝並不是一個人或者神西方人眼中的上帝,其實很多人都存在誤解。
  • 中國在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十大誤解——從Being的意義談起
    西方哲學的傳統的核心和基礎是形上學。形上學的研究對象Being(希臘文的動詞einai及其動名詞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動詞不定式to be和動名詞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學的中心範疇。從古到今的西方哲學充滿了Being的意義的辨析和改變。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在歷史上,許多哲學家說,17世紀的笛卡爾(Descartes)跟20世紀的歌德爾(Gdel)發展出這個論證的不同版本,而此論證在歷史上最早以及在當今中文世界最常見的版本,是由中世紀的哲學/神學家安瑟倫(Anselm)在他的《論述》(Proslogion)中所提出。本文介紹的本體論論證會集中於安瑟倫的版本。
  • 愛因斯坦稱上帝是人類弱點的產物,但自己卻又相信「上帝」,為何
    ——本·利明一說起「上帝」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對於西方世界的人類來說,上帝就是他們的信仰,即使從來沒有見過,但也對此深信無疑,就像中國人信奉自己的祖先神靈一樣,僅僅是一個文化的傳承罷了。上帝存在嗎?學者們各抒己見上帝為什麼能在西方世界擁有這麼高的地位呢,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沒有人真正見到過上帝,但還是有一部分人從內心相信上帝是真實存在的。
  • 世界上最艱深的問題——上帝存在嗎?如何去證明?
    哲學詩畫,生命精華關於上帝及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全球的人都在討論,但是至今也沒人能證明其真實性或科學性,那麼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 同為祈禱上帝,在中西方文化之中,朱元璋和外國人有什麼不同?
    在我們傳統印象之中,祭祀上帝一般都是西方人的行動,為何我們中國也會有祭祀上帝這種行為呢?且出現在了古代帝王的重大禮儀之中,那朱元璋的祭祀上帝和西方人的祈禱上帝有什麼不同?上帝在古代中國並不是屬於那種全民皆有的信仰,只是在一定時期會充當一種神明的角色,因為古代中國人相信的神明是十分眾多的,連他們自己傑出的祖先都會成為神明一般都存在,就像我們日常祭祀活動之中會把祖先和神明一起祭祀一樣。昊天上帝在古代封建王朝起到的是一個傳承作用,即新朝代建立的時候必須向上蒼稟告,而昊天上帝就是充當天那個角色。
  •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尼採是一位既偉大又危險的思想家,他被評價為西方思想史上公認的「第一號危險人物」。這樣的稱謂作為缺乏哲學傳統的中國人而言,實在是不好理解,中國思想起源於《易經》,在「周禮框架下」達到巔峰所有思想都追逐實用,在中國任何實用都離不開「仁義」的內核,所有的解釋彈性也被這兩個字框死,這也就是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的最大區別。
  • 西方傳教士來華除了把「上帝」帶來,還帶來了什麼?值得一看
    在西方,傳教士被稱為「上帝的使者」,他們身負耶穌託付給他們的「使命」,他們帶著對上帝的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和當時的中國人一起生活。他們學習漢語,研讀儒家經典,掌握中國文化。用各種機會結交名人旺族,躋身儒林,取得士大夫的信任。
  • 哲學與上帝 第二章|無神論錯在哪裡
    不論怎樣,我都希望讀者能自己做出判斷,不受筆下血氣影響。NO.1哲學與上帝 第二章無神論錯在哪裡什麼是無神論?政治課上我們都學過:哲學主要分為兩大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無神論屬於唯物主義,是科學的、正確的;宗教屬於唯心主義,是迷信的、錯誤的。準確地說,這是政治的看法,不是哲學的。早期哲學家們在不斷地討論世界本源的問題,上帝究竟存不存在,終於在康德那裡達成共識:我們無法證明是上帝存在的,也無法證偽祂。
  • 上帝和宇宙的較量:上帝是否存在?宇宙是他創造的嗎?
    對中世紀的哲學家來說,宇宙的完美性恰恰是證明上帝存在的關鍵。  如此適合智慧生命的宇宙必定是一個強大而仁慈的神的恩賜。或者,正如時下流行的神學所認為的:這一切絕不可能是意外。  現代物理學也糾結於這個「精調問題」,並為此提供了自己的答案。
  • 西方只有一個上帝,東方卻有很多個神,信仰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西方的宗教,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只有一個真正的神—上帝。東方的宗教,比如佛教、中國的道教,卻有很多個神,比如道教裡面的三個、玉皇大帝、三清、王母、財神、月老等,再比如佛教裡面,出了如來佛祖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佛,菩薩等。那麼,為什麼會有以上的現象?中西方文化有諸多不同。宗教信仰如此不同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文化基因呢?
  • 你信的上帝,是哪一個上帝?
    你信不信上帝?經常會被人問起這個問題。一般這時候我都會反問一句,你說的上帝是哪一個上帝?沒錯,上帝的定義,其實一直在變,如果是羅馬教皇說的那個上帝,我自然不信。但是如果是斯賓諾莎眼裡的上帝,我信。宗教的上帝,充滿著神秘力量,正是因為上帝是超凡的存在,所以才能夠幫你解決心中的迷茫和不安。
  • 「上帝」,真的已死?以「哲學」角度解讀《尼爾機械紀元》
    而從尼採所表達的「上帝已死」,意思是上帝已不再是人類生命的意義來源,尼採著重的不是物理層面的上帝,而是精神層面的上帝。他認為今時今日,上帝所提倡的價值例如十誡,七宗罪等等的觀念,已經不再受重視,可見人心目中的上帝已經死去。而在《尼爾機械紀元》的世界之中,是誰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呢?沒錯,是人類。
  • 西方文明最早期的18個哲學流派
    因為它們都出生或經常活動在米利都,因此哲學史上稱之為米利都學派。這一學派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本原的問題。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定形」,阿那克西美尼則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氣」。總之,這一學派是以物理學家的目光審視這個世界,標誌著古希臘人開始拒絕將人格神作為世界的支配者,而是在世界的內部尋找世界的本原。
  • 科學起源的西方信奉上帝,而中國人卻不信
    科學起源於西方,是指近代科學起源於西方;而說到古代科學,則中國要比西方先進得多。至於說到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國人是無神論者,則與科學無關。西方人從史前文明始,就信奉上帝了。他們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是上帝給了人生命。
  • 藏在中國文化裡的秘密:西方上帝竟是中國古代帝王!
    #9月打卡挑戰賽#世界文化的源頭是共同的,都是源自於沒文字記載時期的神話時代。現時,西方所尊崇的最高神是上帝,這與中國的最高神玉皇上帝是同一個人物。由於古代的西方文化方面的發展與傳播,都是從東方的中國祖先而後裔得文化傳播和展而來的。
  • 世界存在上帝嗎?愛因斯坦死後的一封「神信」,揭示了自己的觀點
    ——本·利明一說起「上帝」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對於西方世界的人類來說,上帝就是他們的信仰,即使從來沒有見過,但也對此深信無疑,就像中國人信奉自己的祖先神靈一樣,僅僅是一個文化的傳承罷了。上帝存在嗎?學者們各抒己見上帝為什麼能在西方世界擁有這麼高的地位呢,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沒有人真正見到過上帝,但還是有一部分人從內心相信上帝是真實存在的。
  • 阿拉伯哲學:伊斯蘭教與希臘哲學的碰撞
    穆罕默德的信奉者熱衷於使一切異教徒都信仰伊斯蘭的教義,於632年發動徵服世界, 711年就統治了敘利亞、埃及、波斯、非洲和西班牙。在敘利亞,好戰的新宗教的學者開始熟悉亞里斯多德哲學,這種哲學染有新柏拉圖主義的色彩,是幾個世紀東方帝國基督教神學家和異教哲學家主要的研究課題,是由流亡的奈斯脫教派傳到敘利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