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了下西方哲學史,發現西方的中世紀哲學很有意思,如何有意思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詳細了解下。
一,經院哲學
西方進入中世紀以後,奴隸制已經走到了盡頭,而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精神信仰的需要使得基督教很快開始傳播、擴散,並且很快在羅馬帝國站穩了腳跟。至此,西方的封建社會開始形成,而基督教理所當然的成了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中心。
有人說,中世紀的歷史就是基督教的歷史,這話沒毛病。更有人說,歐洲的中世紀是個黑暗時代,是一個對基督和教會無比忠誠的無理性時代,因為它排除了哲學和科學的發展之可能,讓人們只靠信仰而活著。無論科學還是哲學都只是宗教的奴僕而已。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了經院哲學。
二,兩個時期
儘管宗教佔據著絕對的核心地位,但是哲學依然在發展。我們稱之為中世紀哲學,它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神學時期;一個是自然科學和神學交相輝映的時期。
中世紀哲學的發展歷程——宗教——唯心論(即經院哲學)——唯物論,摒棄了古希臘時期的很多哲學和科學精華,把人們一切認識和信仰的基礎都建立在對上帝的信仰之上。因此科學是不被重視的,思辨理性也沒有任何立足之地。
三,天國的思想
在漫長的中世紀,人們熱衷於追求幻想中的幸福世界,即對天國的渴望。這個宗教觀念支配著人們的意識和一切生活,在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的帶動下,人們信仰神是超越人類的,具有絕對的權威和彼岸性。最高的權力集中在教會手裡,然後是僧侶,封建王侯和貴族,處於底層的是普通民眾。
在這個時期,成就古希臘哲學偉大成就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徹底失去了蹤影,整個歐洲幾乎沒人再議。
四,代表人物
1,奧古斯丁
經院哲學或中世界神學的代表人物是聖·奧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聖人和聖師,並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對於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著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等。
奧古斯丁認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級的,最高的、絕對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體美是低級的、相對的美。低級有限的形體美本身並無獨立價值,只是通向無限的絕對美的階梯。美體現為整一、和諧,而整一與和諧是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出來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數。對於美和醜,他主張美是絕對的,醜是相對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哲學家所理解的神與基督教的上帝之間的一個顯著差別,就在於前者是一個賦形於質的工匠,後者則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創世者。上帝創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連時間和空間也不存在,他僅憑語言就足以產生出整個世界。
在早期基督教神學中,人性論構成了上帝論和基督論之外的第三個重要領域,而基督教人性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原罪」與「救贖」。奧古斯丁認為只有善才是本質和實體,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惡只不過是「善的缺乏」或「本體的缺乏」。上帝作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並沒有在世間和人身上創造罪惡。罪惡的原因在於人濫用了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志(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自願地背離了善之本體(上帝)。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貶抑,人的邪惡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獲得善良意志,並最終得到拯救。
奧古斯丁認為,自從人類祖先亞當、夏娃因犯罪而被貶人間之後,現實世界就被劃分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後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選民」即預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會,這是一座永恆之城,在現世中代表著它的就是教會;前者是「塵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領域,是肉體淫亂的所在,在現世中表現為異教徒的生活態度。只有神能恢復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釋放,人才會渴望與神結合。
在宇宙觀方面,奧古斯丁認為宇宙是一個有序和諧的階層世界,一切都源發於「太一」,一切又都回歸到「太一」,對奧古斯丁來說,這太一就是上帝。人也在這個宇宙的存在鏈條之中。世界既然是有序的,一切順從秩序的就是善的,一切違背世界秩序的就是惡的。
在時間認識方面,他認為人的時間是主觀的。時間只有當它正在經過時才可以衡量。一切時間都是現在,就是這三種時間:過去事物的現在,即回憶;現在事物的現在,即當前;未來事物的現在,即期望。因為實在存在的既非過去也非未來,現在的一瞬間就是時間。
上帝(即神)創造了一切。在上帝創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時間。而對上帝來說,他是獨立於時間以外的絕對存在。無論是過去、現在、將來,對上帝來說都是現在。
他把哲學與基督教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哲學也是一種宗教的內在經驗的自證。他說:想認識神和靈魂,不用往外走,你回到自己本身裡。人的內部,才是真理的家鄉。
在經院哲學上,奧古斯丁的影響最大,論述最多。
2,安瑟姆
安瑟姆的歷史資料不是很多,能留傳下來的就是他認為信仰先於認識的觀點,他說為知識而信仰,但是信仰是在先的,是一切知識的前提。據說他曾經用本體論去證明神的存在,有人還把成為經院哲學之父。但隨後出現的經院哲學家亞伯拉杜卻認為,人的知識是先於信仰的,只有先知然後才信,如果什麼都不知道,如何去信仰呢?他考察後指出:普遍存在於個別中,各個事物的形象已作為概念存在於神的精神中,人類只有在被以他們為模範或範本而創造出來的諸多事物中,才能用自己的信仰和悟性去認識世界。
3,託馬斯·阿奎那
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是公認的大哲學家同時也是神學家的託馬斯·阿奎那(公元1225年—1274年),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 「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託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死後被封為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即便是現在,天主教教會也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因此,一直被基督教會奉為聖人,給予「神學界之王」的稱號。代表作為《神學大全》。
阿奎那認為,天主所給予人類的啟示可以分為兩種:一般啟示和特別啟示。一般啟示可以透過觀察天主創造的自然秩序而獲得,例如通過觀察和思考認識到天主的存在。雖然人可以透過對一般啟示的邏輯思考認識到天主的存在、以及一些與天主有關的事物,但有一些其他知識必須是要透過特別啟示才能得知。在他看來,耶穌基督顯示了天主的存在便是特別啟示之一。而許多基督教的重要神學基礎,例如三位一體的概念,也都需要透過教會和經籍的傳播才能得知,而不能只透過邏輯思考或理性獲得。
他強調說,在本質上,一般的啟示和特別的啟示其實是可以互相補充的,而不是互相對立的。
阿奎那的倫理學基於他所謂的「行為的第一原則」,在《神學大全》中,他將審慎、節制、正義、以及堅忍列為人類的四大美德。這四大美德都是自然的、與生俱來的,而且它們之間是互相連結的。不過,神學上的三大美德(即信仰、希望和慈善)是超自然的,而且他們的目標與其他美德不同:天主神學美德的目標是天主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盡頭,超越了我們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識。在另一方面,普通的智慧和道德的目標則可以為人類理性所理解。而神學美德要靠我們對上帝的信仰才能獲得。
除此之外,阿奎納將法則分為四大項:永恆的、自然的、人類的和神授的。永恆法是天主治理所有生物的根據,自然法是人類在永恆法則中的「參與」部分、並且可以透過理性得知。自然法也是基於他的「行為的第一原則」。人類的生存和繁殖的欲望是人類價值觀的基礎,所有人類的其他價值觀都由此衍生。人類法則屬於實際法,只能套用至人類。而自然法則可以套用至政府和社會上。神授法則是天主透過聖經典籍和對神的學習給予的啟示。
阿奎納否認人類對於動物負有任何慈善的責任,因為動物並不屬於人類,否則以它們為食也是非法的了。不過他指出這並不表示我們有權利虐待它們,因為「殘忍的習慣可能會影響我們對待其他人類的方式」。
在知識論方面,阿奎納相信「任何能使人類認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天主所先行賦予的」。不過,他也認為人類天生便有能力在沒有天主啟示的幫助下了解到許多知識,尤其是與信仰有關的事物。因為人有思想和靈魂,具有精神和意志。
對於天主的存在問題,他認為天主的存在並非可以不證自明,但卻也不是無法證明。證明天主的最好方法,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天主的東西,為此,他提出了五個天主可能擁有的屬性:
——天主是簡單的,並沒有各種組成的部位,例如身體或靈魂、或者物質和形式。
——天主是完美的、毫無破綻的。亦即,天主與其它事物的差異便在於完美無瑕這個特徵。
——天主是無限的。亦即,天主並沒有如其它事物一般有著實體上的、智能上的、或情緒上的限制。
——天主是永遠不變的,天主的本質和特徵是無法改變的,天主就是永恆。
——天主是一致的,天主自己並沒有多樣的特徵存在,也不可能有任何不足或矛盾。天主的一致性本質就如同天主的存在一般。
阿奎那把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極其隱秘且巧妙地融入到了基督教中,他的哲學學說的核心點就是證明實體的存在,即上帝。因此,在他看來,人類的一切學問,哲學、科學……等都只是神學的婢女,都是為了神學而服務。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最終的信仰,即上帝。
以上是中世紀哲學中的一些主要部分,公元1096—1291年間,羅馬在基督教的統領下,開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徵,歐洲的中世紀哲學就這樣沒落了,結果促成了阿拉伯哲學的強勢發展和崛起,還有後來的文藝復興和西方近代哲學。這些咱們在以後的更新中繼續探討和講解。
讀完了以上,你對西方的中世紀哲學有什麼理解和看法呢?你覺得奧古斯丁的哲學正確,還是託馬斯·阿奎那的哲學更強呢?歡迎後臺一起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