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備如何執行《隆中對》?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10月,曹操大軍大舉南下,劉備所在的樊城首當其衝,他不得不放棄樊城往南運動以避開曹操大軍。
劉備本來就是寄人籬下,此次離開樊城,又成了無地之人,放眼望去,他應該往哪裡去?毋庸置疑,劉備心裡應該有譜,因為諸葛亮已經為他定下了戰略方針,就是《隆中對》中的三個重點:得荊州、交孫權和取益州。
按照《隆中對》的方針,此時劉備要做的,是首先順勢取了荊州,再結交孫權。
可是,劉備路過襄陽時,他卻放棄了劫持劉琮順勢取襄陽的機會,理由自然是堂而皇之的,因為劉表對他託孤,所以他不能對劉琮下手。這樣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有這樣的理由,你劉備就不要出來爭霸天下,而且荊州和益州都是劉家宗室的地盤,就乾脆別玩了。
劉備為什麼不取荊州,我後面要說。
如果不取荊州,那就執行《隆中對》的另一個方針,結好孫權吧,可是劉備並沒有想到去結交孫權,而是準備逃到蒼梧(今廣西梧州)去投靠太守吳巨,這就完全違背了《隆中對》的戰略。
以此看,劉備根本就沒有要執行《隆中對》的打算。
二、劉備對《隆中對》的態度實際是對諸葛亮的態度
劉備對《隆中對》的態度,實際就是對諸葛亮的態度。
1、劉備來到荊州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劉備是涿州人,起兵後他先跟了公孫瓚,又在公孫瓚和袁紹對壘,急需兵力的情況下,未經公孫瓚同意就私下帶兵援助陶謙,之後就獲得了徐州,有了徐州就有了根據地。
可是好景不長,強大的呂布佔領了徐州,劉備又成了呂布的手下。和呂布翻臉後,劉備又投了曹操,結果被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的話嚇跑了。之後劉備又投了袁紹,可是袁紹又被曹操在官渡擊敗。於是,北方已經沒有了劉備的容身之處,他不得不往南投靠了劉表。
劉表本人比較平庸,他依靠豪門大戶維護他的統治,他在荊州實行的是大家一起管理的門閥制度,靠了荊州的幾家門閥大戶,大家共同治理,結果證明了這樣的效果還不錯,保證了荊州十餘年的和平安定。
可是,眼看著北方都被曹操統一,曹操的不日南下也就只是時間問題。劉表非常著急,他希望有人可以幫他抵擋北方的曹操。這時,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被曹操看得上的英雄劉備來了,劉表非常熱情地歡迎他,還特意騰出新野讓劉備駐紮。
荊州是南北交匯之地,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新野又是荊州的北方門戶,劉備在這裡駐紮,直接面對的,是南陽的曹操軍。
因此,曹操軍一旦南下,劉備就是劉表的第一道防線。徵戰一生,到處跳槽的劉備當然知道自己的處境,他非常難受,他唯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壯大實力。
可是,劉備夾在曹操和劉表之間,身處新野彈丸之地,他迫切需要解決生存問題,而生存需要壯大,怎麼才能壯大起來呢?劉備想不出頭緒,可是他也一定在想,現在誰能給自己提出壯大之計,誰就是自己的親人。
這時,諸葛亮出現了。
2、諸葛亮和劉備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先解決問題,再說戰略
諸葛亮和劉備的見面,在《三國志》上記載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一種是諸葛亮自己主動見劉備。
易中天先生認為兩種方式都有可能。其實這兩種方式在目前還是爭論不休的話題,傳統儒家本著弘揚優秀的君臣關係,自然是以三顧茅廬為主。可是歷史是事實而不是宣傳,事實自然就要考慮現實,利益和人性。
我認為諸葛亮和劉備如何見面並不重要,而見面聊了什麼才重要。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和劉備的見面是雙方都有需求,但是沒有中間人穿針引線。諸葛亮和劉備兩人的見面和現在的相親還不同,兩人之間單獨見面,還沒有介紹人在場,這樣的見面首先是雙方的互相了解,相互交往,還沒有達到相知,更不可能信任。
這樣的見面要很快讓雙方都滿意,只能互相通過各自的「做」和「說」。
以劉備當時只有一萬人並寄人籬下的現實,諸葛亮的《隆中對》顯得太高大上,對劉備來說還有些夠不著,因此劉備最關心的還是當前如何壯大自己。
諸葛亮主動見劉備之說就比較接地氣,他就解決了劉備當前的問題。
諸葛亮對劉備說:「在荊州地區的人看似少,實際人口不少,因為不斷有南下的流民來到,這些流民都不在戶籍中,可以讓他們到指定的地點耕種,既讓他們自食其力,又增加了稅收和戶籍。」諸葛亮這一招,讓劉備非常高興,他立刻實施,很快就強壯起來。
劉備強壯起來,也就意味著他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強。
而諸葛亮出了這一招後,劉備感覺到諸葛亮確實有兩把刷子,他對諸葛亮的正面印象從這裡起步,他認為諸葛亮是有真材實料的,因此對諸葛亮開始以「上客之禮」相待。
劉備對諸葛亮以「上客之禮」相待,說明劉備已經開始和諸葛亮相交了。
於是,在做了一件實事,能力取得劉備認可的情況下,諸葛亮又向劉備提出了今後的發展戰略,即《隆中對》。
具體來說,《隆中對》體現了諸葛亮放眼天下的野心,可是這時候的劉備還並不認為諸葛亮能有如此龐大的氣魄和能力,因此劉備對《隆中對》的興趣並不高。
也正因為如此,劉表病重向劉備讓荊州時,劉備很果斷就推辭。劉表讓荊州當然不會是真心,可是劉備也根本沒有考慮過圖謀荊州,一來是因為劉備本人意願低,二來荊州正處在曹操攻擊範圍內,此時正是個燙手的山芋。
公元207年10月,諸葛亮向劉備介紹了《隆中對》,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看不到《隆中對》戰略的實施步驟。公元208年10月,魯肅來見劉備,當他問起劉備準備去哪兒時,劉備也沒有談起和孫權結交的事,而是說自己要去蒼梧。結果不是劉備要結交孫權,而是魯肅勸劉備結交孫權。劉備聽後感到很高興,是「甚悅」,於是改變行程,到了鄂縣的樊口,即今天鄂城。
劉備進駐了樊口後,諸葛亮才對劉備說:「事情緊急,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結交孫權是諸葛亮為劉備在一年前就定的《隆中對》策略,之後的諸葛亮和劉備兩人,似乎都忘了這件事。
在魯肅見劉備前,諸葛亮沒有對劉備提及結交孫權;在劉備抵達荊州和孫權江東的邊界樊口之前,諸葛亮沒有對劉備提及結交孫權;一直到曹操大軍準備從江陵沿長江東下,情況萬分緊急之時,諸葛亮才對劉備提及要去結交孫權。
而諸葛亮走後,劉備疑慮和恐懼日增,不斷派兵在水面上觀望孫權軍隊的到來。這樣的心態,說明了劉備對孫劉聯盟並不看好,對諸葛亮更是懷疑。
因為,劉備對諸葛亮還沒有達到相知的地步。諸葛亮有個哥哥諸葛瑾在東吳,這一直是劉備的心結,他非常擔心諸葛亮和東吳暗度陳倉,以至後來寧願讓不適合的關羽守荊州,也不要諸葛亮守。劉備的這個心結,被清人王夫之一針見血指出「疑武侯之固於吳」。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諸葛亮沒有任何官職。沒有職位直接就證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不知道怎麼用諸葛亮,或者,將諸葛亮用在什麼地方合適。
此時,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很微妙,他們還沒有達到相知的程度。
三、劉備對諸葛亮的完全信任一直要到夷陵之戰後
赤壁之戰後,劉備和諸葛亮之間開始由相交進入到了相知階段。
因為諸葛亮在劉備最危急之時不僅沒有投向孫權,而且拒絕了孫權的挽留,這讓劉備對諸葛亮的才能和人品有了認可。特別是在得到了荊州南部四郡後,劉備正式給了諸葛亮官職,讓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負責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的賦稅。
劉備給了諸葛亮官職,說明他正式承認了諸葛亮,而且也開始重新審視《隆中對》,他開始實施《隆中對》戰略的步驟。
可是,軍師中郎將還只是個臨時官職,並不是正式的漢朝官職,說明劉備還沒有完全考慮好對諸葛亮的任用。
只是,這時候的劉備對《隆中對》開始重視起來,他取了益州,又派關羽守荊州,一切開始按照諸葛亮的戰略穩步前行。
而這時劉備對諸葛亮雖然相知,也還沒有達到完全的信任。劉備留諸葛亮和關羽守荊州,讓關羽當老大,給關羽假「節」和「鉞」,只給了諸葛亮假「節」,這意味著關羽有動用軍隊的權力,而諸葛亮沒有。之所以如此,因為劉備擔心諸葛亮會和東吳有私人來往。
龐統陣亡後,劉備將諸葛亮調回了成都,卻並沒有給諸葛亮以大任,而是讓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後勤。劉備本人經常帶著法正在外邊跑,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劉備東徵夷陵失敗。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想培養的身邊人損失殆盡,他本人也不久於人世,此時可以挑起他身後大梁的,只有向他獻《隆中對》的諸葛亮。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時的劉備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在人生的最後關頭,回顧他一系列的歷程後,終於認為諸葛亮是值得完全信任的。
於是,劉備向信任的諸葛亮進行了託孤,並說出了那番讓諸葛亮感激涕零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對諸葛亮最後的一番話,既是對諸葛亮的總結,也對諸葛亮說出了自己對他的完全信任。
此時才對諸葛亮完全信任的劉備,內心一定很後悔,正是因為他之前對諸葛亮沒有完全信任,才導致了他對《隆中對》的不重視,也才導致了荊州的丟失,導致了他從荊州帶來的大批精英在夷陵之戰喪失殆盡,最終使得他的蜀漢偏居一隅,無法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