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的Psyche小行星探測任務到達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2020-12-23 cnBeta

美國宇航局宣布,其Psyche任務已經到達一個關鍵的裡程碑,使其更接近2022年8月的正式發射日期。NASA表示,該任務正在從規劃和設計轉向太空飛行器硬體的製造。Psyche任務的目標是探索一顆同名的金屬巖石小行星,寬約140英裡,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NASA的項目的繪製數字藍圖工作已經完成,下一步是建立工程模型,經過測試和再測試,以確認系統能在深空完成工作。

現在,NASA團隊已經完成了關鍵設計審查,以檢查所有項目系統的設計,包括三個科學儀器和所有的太空飛行器工程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包括從通信機構、推進器和航空電子以及飛行計算機等一切系統。NASA表示,這是一個任務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經歷的最令人緊張的審查之一。

Psyche探測工作團隊表示,雖然他們還沒有到達終點,但他們正在加速奔跑。Psyche任務的目標被認為是小行星帶中一個獨特的物體,它主要是由金屬鐵和鎳構成,類似於地球的核心。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是一顆失去外層的早期行星的核心。

大多數小行星都是由巖石或冰構成,這使得它們與Psyche明顯不同。研究人員認為它可以對我們的星球和其他星球的形成有寶貴的見解。該太空飛行器有一個磁力計來測量小行星的磁場,同時還有一個多光譜成像儀來捕捉表面的圖像。光譜儀將分析來自表面的中子和伽馬射線,以揭示小行星內部的元素。

Psyche的下一個階段的研發測試截止日期是在2021年2月。

相關焦點

  • 美國宇航局太空船到達小行星本努 計劃將4磅重的巖石送回地球
    一位行星際訪客抵達了小行星Bennu。周一,美國宇航局的OSIRIS-REx太空船在經過兩年多的太陽系旅程後到達了相對較小的小行星。現在OSIRIS-REx--起源,光譜解釋,資源識別,安全,Regolith Explorer的縮寫- 已經到達Bennu,這個8英尺長的太空船將花費超過一年半的時間來測量小行星,準備小心翼翼下降到地面並執行其雄心勃勃的主要任務。 在2020年7月,NASA打算將OSIRIS-REx送到Bennu地面並收集4.4磅巖石,將巖石放入堅固的艙內,然後再回擊地球。
  • 小行星龍宮塵埃送達地球,美國宇航局的天體生物學家準備探測它
    當地時間12月6日(美國12月5日),日本太空船「隼鳥2號」(Hayabusa2)從地球表面上方約200公裡(120英裡)處將一個太空艙降落到澳大利亞內陸地區。該艙內有一些太陽系中最珍貴的貨物:飛船今年早些時候從小行星龍宮(Ryugu)的表面收集的塵埃。
  • NASA首個特洛伊小行星任務迎來新進展「露西」裝上第二臺科學儀器
    美國宇航局的「露西」任務離發射又近了一步,因為「露西」熱發射光譜儀LTES已經成功集成到飛船上。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露西項目經理唐雅·道格拉斯-布拉德肖說:「三種儀器中的兩種能集成到飛船上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裡程碑。」
  • 小行星叫16Psyche,由黃金組成,足以使每個人成為富豪
    它在早期遭受過人類難以想像的撞擊,誰也不曾想到,它還擁有另外一個奇特的現象,通過雷達觀測結果來看,靈神星幾乎是由鐵和鎳構成,事實上,小行星的形成理論並不支持這種天體的小行星,因此,有天文學家猜測它可能是一顆被撞擊後甩出來的行星內核,畢竟只有在內核的高溫下,才能讓金屬沉積到內核。
  • 第4229回:隼鳥號小行星探測,採集龍宮巖石樣品
    採集小行星巖石樣品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隼鳥2號」配備有一個紅外線光譜儀,用來測量礦物質和水的含量;還有一個熱成像相機,用來探測小行星的溫度和熱慣性。 目前,美國宇航局的探測器「歐塞瑞斯號」(Osiris-Rex)也在探測小行星101955 「貝努」(Bennu,又叫小行星1999RQ)。它已經採集了土壤樣本,預計將在2023年帶回地球。
  • 美國宇航局擴展「新邊疆」計劃探測目標
    [據太空新聞網站2016年1月8日報導] NASA已在下一個十億美元量級的「新邊疆」(New Frontiers)行星科學任務候選目標天體中,加入兩顆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土星衛星。該報告要求NASA建立一個「海洋世界探索項目」,特別強調探索泰坦和恩塞拉多斯。該報告聲明,NASA新建一個「海洋世界探索項目」,主要目標是綜合利用「發現」、「新邊疆」和「旗艦級」類型的任務,依照目前和未來「行星科學十年調查」的建議,尋找地外生命。
  • 日本宇航局打開隼鳥2號的「龍宮寶盒」,小行星土壤和氣體相當豐富
    日本宇航局(JAXA)官員周二說,他們已開啟了「隼鳥2號」(Hayabusa 2)所帶回的返回艙,驚喜的發現土壤和氣體的數量超出了預期,顯示任務非常成功。美聯社報導,JAXA表示,工作人員在周一打開了密封容器,先取出一些黑色顆粒,這是最先得到的龍宮小行星樣本。 到了星期二,科學家們又發現了更多的土壤和氣體樣本,這些部分是隼鳥2號兩次降落小行星當中,的第1場降落時取得的。隼鳥2號任務負責人津田雄一說:「我們證實,隼鳥2號從龍宮小行星帶回大量的寶物,也就是土壤以及氣體。
  • NASA選擇重鷹發射最高級別任務,探訪全金屬小行星
    這是美國宇航局最高級別太空探測發射任務,主要探測火星與木星之間的神奇小行星靈神星。 EscaPADE飛行器、探測雙小行星的Janus雙面神探測器 任務級別:NASA最高級別發射任務 發射費用:總成本約為1.17億美元,這可能是歷次行星際探測任務費用最低的
  • 小行星環繞地球,美國宇航局2020年追蹤到一顆足以終結人類文明的大...
    據英國媒體LADbible網12月31日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在2020年追蹤到了1400多顆小行星,其中一顆大到足以終結人類文明。
  • 探測首個引力波、追蹤希格斯玻色子 ... 過去十年最重要的 20 個...
    據國外媒體報導,過去十年是一個充滿探索發現的時代,科學研究項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全球化和合作化,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了解人體、探索地球和宇宙空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我們一起來看看過去十年獲得的20個最重要科學發現:1、探測首個引力波
  • 美國宇航局為小型任務選擇4個概念來研究宇宙的秘密
    美國宇航局在一項名為「先驅者」的新計劃中選擇了四個小型天體物理學任務,以進一步發展概念。「每個提議的實驗都將做其他NASA望遠鏡或任務無法做的事情,填補了我們對整個宇宙的理解上的重要空白。」 這些是為進一步研究選擇的四個概念: 阿斯佩拉(Aspera)是將研究星系演化的SmallSat。
  • 中國、美國、阿聯扎堆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探測任務有什麼不同
    中國、美國、阿聯扎堆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探測任務有什麼不同2020年火星地球相遇時間點在10月14日前後,所以今年夏天是火星發射窗口期,世界各國都利用這個時間點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美國第9 個火星探測器「毅力號」美國東部時間7月30日上午9時06分, 「毅力」號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並成功與半火箭分離。探測器已經進入預定軌道,預計在明年二月份到達火星。
  • 早安太空·網羅天下|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等工程任務正在按...
    航天熱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布會昨天下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等,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對於很多人關注的,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是否會分享給美國NASA,吳豔華回應,外空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中國政府願意與國際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以及有關探測數據的科學分析。
  • 那隻邂逅小行星的「鳥」即將返航
    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中採集的樣本規模應該會更加可觀,此次任務計劃將會採集1克的樣本。日本航空航天局並非唯一一個為樣本返回而苦苦掙扎的航天機構,2004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起源號探測器的太陽離子回收艙也在返回時遇到了一些問題,其樣本艙在降落傘未能成功展開的情況下重重地摔進了猶他州的沙漠。美國太空總署的裝載有從懷爾德2號彗星彗尾中採集的樣本的星塵太空艙則在2006年的安全著陸時表現更好。
  • 美國宇航局完成阿耳忒彌斯太空發射系統結構測試
    「航天發射系統和馬歇爾測試小組在完成測試項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不僅是SLS項目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阿耳忒彌斯項目的一個重要裡程碑,」SLS項目經理約翰·霍尼卡特(John Honeycutt)說。「從搭建測試臺、支持設備和測試物品到進行測試和分析數據,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工作,將有助於將太空人送上月球。」
  • 四顆小行星連續飛越地球,最大一顆高570米,NASA密切追蹤
    據美國宇航局(NASA)公告,四顆小行星將於北京時間6月6日中午到6月7日凌晨連續近距離飛越地球,其中最大一顆高約570米,時速高達1.1萬英裡,距離地球最近時僅310萬英裡,NASA正密切關注其行蹤。小行星2002 NN4與世界著名建築物的高度比較。
  • 美國宇航局的超聲速飛機X-59組裝團隊標誌著機翼裡程碑
    團隊在11月5日達到了這一關鍵的裡程碑時刻,該團隊將美國宇航局的X-59靜音超音速技術飛機組裝在加利福尼亞州棕櫚谷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臭鼬工廠中。 那天,技術人員完成了機翼的主要工作,關閉了機翼內部的某些部分,這些部分將用作飛機的油箱,並且永遠不會被人的手觸摸。
  • 小行星、木星等探測都安排上了
    裴照宇透露,中國把月球科研站作為未來月球探測發展的主要目標,以開放合作的方式來開展月球科研站建設。  在行星探測方面,今年7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地球遭小行星毀滅的平均間隔是100萬年!科學家稱人類目前自救能力...
    根據美國宇航局近地軌道項目的計算,地球平均每五千年就會被一個橄欖球場大小的巖質天體撞擊,平均每一百萬年出現一個文明毀滅級別的小行星撞擊。去年,多名科學家曾呼籲人類重視小行星的威脅。專家建議對探測和監視近地天體的投入應該增加一百倍。今年3月,一家丹麥非政府組織宣布計劃研發一個拯救地球的飛行器,名為超高速小行星撞擊飛船HAIV,這個系統將有能力在大約100天內發射併到達地球附近的小行星,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將其毀壞。
  • 美國宇航局模擬展示了日落在其他星球上的樣子
    傑羅尼莫·維拉紐瓦/詹姆斯·特拉裡/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在天王星漫長的一天(17個小時)中,當太陽落到地平線以下時,它會是什麼樣子?或者,當我們看到火星上深夜的日落會是什麼樣子終於到了?多虧了一些美國宇航局的計算機模型,這些場景現在更容易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