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正式發布的已經讓很多觀眾驚嘆不已。更多的觀眾是在整場50分鐘「時空穿梭之旅」中,不吃不喝,不說一句話,只是因為電影帶來的震撼太強烈。
震感不僅是視覺上的,而且是聽覺上的,心臟的震顫感會持續幾天。
無論提前預演劇情提示,還是不敢看懂這些提示,看完第一部電影後,都會大喊:不懂!
的確,這部電影是由太深拍攝的,尤其是貫穿全劇的時空穿梭機,讓人目不暇接,一時之間很難理解其中的原因和邏輯。
我在4的同一天做了第二次刷牙,當我完成第一次刷牙時,我感到頭暈,當我完成第二筆時,我對明朗的情節更感興趣。關鍵是在第二筆中,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每句話的情感,尤其是那些穿越回來的人物,每句話都很有意義,這在第一筆感受到中是絕對不可能的。
畫筆前,我沒有研究所謂的劇透大牌,但我事先看了一個簡單的劇透,了解了以下單詞的一般含義:
歌劇院劫機,莫斯科,曼哈頓計劃,鉗形操作,祖父悖論,單個電子宇宙,熵增熵減。前三個都是事件,最後兩個和劇情有關,但他們太專業了,我們不能糾結太多,「祖父悖論」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我們想什麼就做什麼,根本不用糾結。
看《信條》最正確的方式是「感受他,不要試圖去理解他」,這是劇中的對話,也是看電影的「真相」。所謂燒腦,是指人們過於執著地試圖弄清楚電影中的內容,其實,生活並不輕鬆,現代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亞歷山大,他們不得不給自己施加壓力去看電影,有什麼意義?
其實,看這部超級燒腦電影,我們應該從人物的情感出發,從畫面、音樂、事件背景到人物的行為、表情和對話,感受他們在做什麼,只要我們在情感上感覺清楚,我們就會對整個故事有更清晰的理解。
因此要看《信條》,一把刷子是不夠的,至少兩把刷子才能真正「感覺到」。
尤其是,尼爾,他總是能在電影的正確時間與主人公合作,他會知道他在最後帶著特殊任務來了。當我們刷牙時,我們會被英雄的光芒所折射,最終知道尼爾的重要性。在第二筆,尼爾的每一句話變得更有意義,主要原因是他的話不能直接說完,所以他要等到任務的節點說出相應的真相。所以,第二次聽他說的話,真的更有感覺,更有品位。
我真的很欣賞諾蘭導演為這部電影所做的辛勤工作,也許當你刷的時候,你會覺得情節有點亂,你不知道該說什麼。當談到第二個筆刷時,您將看到感受到控制器的真正優勢,電影的名字是TENET,單詞從左到右與從右到左相同。情節也一樣,我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英雄是在積極的順序描述,把這部電影從結尾倒著拍還是可行的,如果我們把電影倒著拍,整個故事的邏輯是一樣的。
簡單的劇透:(如果你沒有讀過內容,請仔細閱讀)
故事開頭的背包和結尾的一樣;
故事的開頭是一個大規模的士兵行動,結局是一樣的;
故事開始於拯救一個男人,結束於一個女人。
在第二個畫筆認真看清楚中有更多的對應圖值得一讀。這部電影的亮點是同樣的動作,導演拍了兩次,從人物的不同角度拍攝,如果你想「糾結」,你可以分別認真看看這兩段之間有沒有不一致的地方!?沒有我相信,因為諾蘭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導演。
第一個選擇是IMAX,畢竟諾蘭用IMAX70mm膠片拍攝了《信條》,製作非常視覺效果的成本很高。巨幕大廳也可以,只有當畫面很大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這部電影的意義。
此外,與杜比同堂也是不錯的選擇。只要在電影院裡體驗過的觀眾,就會一次次受到電影音效的刺激,甚至有的觀眾會吐槽「音效太嚇人了」!
實際上,《信條》採用了超高水平的視聽技術,這對電影放映系統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考驗,雖然IMAX大廳的音效很強,接受起來也不會太苛刻,但可以使音效達到觀眾可以接受的極限。對於一些硬體不足的電影院,我們可能不得不忍受「噪音」。
其實音效也很特別,很多音效都可以用怪異來形容,為什麼?這在第二個畫筆中會有更多的感覺,也就是說,當角色經過一段時間後,音效開始變異,原來音效是把正常的音樂向後播放。這種效果相當於倒放視頻時的音效,所以會讓人覺得奇怪。
此外,在許多場景中,導演還特別增加了環境音效,例如,當火車、汽車、飛機等經過時,這些環境聲音效果特別重,加強了看電影的震撼力。
誠然《信條》是一部超級燒腦大片,但只要你不糾結太多,不糾結於理解科學本質,而只是感受角色的思想、導演的技巧、特效和音效的設置等等,不管是畫筆還是畫筆,你會有更好的觀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