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Tenet》令人大惑不解:第二次去電影院會創造奇蹟

2020-12-16 傅經理

信條《Tenet》把我搞糊塗了為了繼續觀賞克里斯多福·諾蘭那部電影,我第二次去了電影院

「我一直認為我是很聰明的人,但是,……」這是上周從一個電影院離開的觀眾口中聽到的一句話。可能也是我口中的話,困惑持續了我很久。

充分把握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新風採導演是一個挑戰,我沒想到信條《Tenet》會同時讓我充滿困惑,只有第二次參觀電影院才能消除這種困惑。 但是,這種辦法到底有沒有效果?

還是因為信條《Tenet》不經意間向我展示了自己有限的大腦容量,讓我第一次去電影院時反應如此過敏?注意,下面的文本可能包含信條《Tenet》的劇情。

信條《Tenet》:第一次去電影院是一種令人困惑的體驗

對於信條《Tenet》,我在上映的第一時間就跑到電影院,期待開始。 順便說一句,這是新冠肺炎開始後電影院重新開放以來的第一次。 但當然:不再電影院看諾蘭的電影絕對是一種遺憾。

然而,兩個半小時後,我離開了電影院,處於一種困惑的狀態,只能被描述為一種侵略性的混亂。 在頭部和胃部之間的不確定區域的某個地方,它在我身上迴蕩了很長時間。 由於信條《Tenet》(就像路德維希戈蘭森的配樂),我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信條《Tenet》預告片只透露了部分令人困惑的故事

並不是我根本不了解或不喜歡信條《Tenet》。 我沉迷於激烈的動作場面中,看到倒置動作曲線的界面最終如何組合在一起。 但是,還有很多粗糙的邊緣,例如沒有立即內部化的概念和未解決的問題。 而且我不舒服地摩擦了我的大腦皮層。

我不得不考慮一下我的同事,他因對《黑暗系列》的懷疑而陷入自我懷疑。只有信條《Tenet》我懷疑我的觀點。

最初那些令人欣喜的評論幾乎預測到《特尼特》會是我的電影。畢竟,我很喜歡這種電影變得越來越複雜,需要一些思考。但信條《Tenet》之後,我覺得自己很蠢。

信條《Tenet》的動機和時間線對我來說都不清楚。 即使是短暫的思考也會受到知識差距的懲罰。 (上課時間不是特別長,45分鐘,因為人們不能一直集中精力。150分鐘的信條《Tenet》顯然不同意。)

後來得到特尼特的解釋只是有條件的幫助,因為很明顯,我交談過的每個人都在電影發行後不久就準備好了另一種解釋,對此並沒有百分之百的信服。電影讓我感受到逆反,我只想說一句話「我要理解它!」。

信條《Tenet》讓我不能理解。 所以我不想再去看電影了。 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我買了第二張電影票,有點戲劇性。

特尼特的第二次電影之旅是一種精神享受,在我第一次去電影院四天後,我尋找著與特尼特再次對峙的情景。

它確實發生了:我的負電荷變成了正電荷。 不確定性變成了一個令人驚嘆的時刻。 我吸取了第一次被忽視的解釋,從而填補了理解的空白。 (「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細心的電影觀眾,但……」)。

我第一次觀看時被潑冷水的,完全看不明白,現在我有一個優勢:我知道行程。突然間,我發現自己處在克里斯多福·諾蘭電影結尾的約翰·大衛·華盛頓的位置:利用我過去的知識,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信條《Tenet》事件。

對我來說,第二次去電影院看,變成了一個短暫的分裂運動:我第一次去電影院的迷茫,自我除了無助,屈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之外,什麼也做不了。但我終於可以把我學到的拼圖拼湊起來,盡情享受。

如果特尼特的票房成功最終歸功於我和其他所有迷茫的觀眾,他們通過第二次去電影院觀看,彌補了新冠肺炎期間觀眾的不足,那麼信條《Tenet》之路就有了積極的影響,O(∩_∩)O哈哈~。

不管怎樣,我那咄咄逼人的困惑終於被消除了,我找到了電影般的內心平靜(以及對我的智慧的不信任)。我明白(即使我第一次理解了所有的事情),信條《Tenet》真正的精神快樂只適用於重複。

這次我離開電影院時,面帶微笑。當然就好像我是電影主角一樣的經歷,穿越了時空。

#如何看懂信條#

相關焦點

  • 「雙語彙」Tenet/信條
    「Tenet」(信條)算不上一個出鏡率很高的英文單詞,直到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編劇和執導的同名電影《信條》近期上映。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很多人不僅知道了「tenet」一詞,或許還知道了它曾是一個拉丁詞語,出現在義大利龐貝古城廢墟(ruins of Pompeii)的薩託方陣(Sator Square)上。但即使沒有這部電影,很多人也會發現「tenet」的神奇之處:無論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它的字母順序都是相同的。
  • 諾蘭新片《TENET》熱映,但中文片名《信條》譯得太爛?
    影迷期待已久的諾蘭的新片《信條》(tenet)終於上映了,我也是第一時間去看了。相信很多人是通過《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認識並喜歡上這位鬼才導演的。《盜夢空間》四層夢境的設置依然為人津津樂道,《星際穿越》裡黑洞以及五維空間的展示,讓人們腦洞大開。
  • 英語|單詞「TENET」冷知識,它可不僅僅只是「信條」
    ——《信條》官網的電影概要9月4日,國內上映了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信條》,英文名:TENET。Tenet,原則、信念的意思,特別是指某個宗教或者哲學流派主要原則。用中文的「信條」來翻譯,倒是比較貼切。
  • 信條「Tenet」的結局是個圓滿的結局!
    在信條「 Tenet」中,諸如氣候變化之類的話題引起共鳴,而不是居於故事的中心。但是,如果您考慮電影的結局,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會在這裡發表致命的聲明。在信條「Tenet」中,氣候變化等主題更有可能引起共鳴,而不是它們實際上是故事的核心。 但如果你繼續考慮電影的結尾,克里斯多福諾蘭在這裡做出了一個非常宿命論的陳述。
  • 《信條》終於來了,我們已經等了整整三年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片《信條》,就這樣被眾人寄予了厚望。華納兄弟負責人日前也表示,《信條》將在各國的電影院復工後,儘快與全世界的觀眾見面。目前根據最新的定檔日期,《信條》將於8月26日,在15個國家和地區率先開畫,其中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等。9月4日將在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陸續上映。
  • 比《盜夢空間》還燒腦,豆瓣8.4分的《信條》是諾蘭最好的電影嗎?
    去看諾蘭的《信條》之前,不知不覺就做足了儀式感。 昨天特意重溫了《盜夢空間》,早晨去電影院的路上,腦子裡還在回放《蝙蝠俠》、《星際穿越》、《致命魔術》的經典場景。去看諾蘭的電影,竟有點「朝聖」的味道。
  • 「阿湯哥」湯姆·克魯斯前往電影院支持《信條》!
    正在英國倫敦拍攝《碟中諜7》的「阿湯哥」湯姆·克魯斯忙裡偷閒和導演克裡斯託夫·邁考利一起前往電影院看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片《信條》,「阿湯哥」在分享的視頻中全程帶著黑色的口罩,還和路人打招呼並且和普通觀眾坐在一起看電影,《信條》的英國公映時間為8月26日。
  • 看《信條》學英文,燒腦的英文不是brain burning
    按照字典Oxford Languages中的定義,「tenet」為「a principle or belief, especially one of the main principles of a religion or philosophy(原則或是信念,尤其是宗教或是哲學中主要原則之一)」,所以譯為「信條」(港臺地區翻譯為天能)。
  • 電影《信條》TENET你看懂了嗎?諾蘭的,看不懂就對了
    該片講述了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一名特工,在經過組織嚴密訓練之後,被派去執行一項重要的任務,最終在搭檔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任務並拯救了世界 。花煜寒想起有次夜場看《霍比特人》,也差不多是這種狀態,本就犯困劇情沒有足夠吸引,自然而然就睡著,等快結局時被先生拍醒,看了一眼,第二天完全不知道自己看過了什麼,一臉懵逼。
  • 信條《Tenet》太好了,諾蘭應該完全放棄對白
    《Tenet》震撼了電影院Tenet的前10分鐘已經說明了這部電影的迷人效果。 當在基輔歌劇院發生恐怖襲擊時,諾蘭毫不費力地將觀眾投入其中。 恐怖分子和中央情報局突擊隊之間的衝突變成了震耳欲聾的地獄,漢斯·齊默爾的替代作曲家路德維希·戈蘭松(LudwigGransson)的的美妙樂譜在這裡精彩得分。
  • 《信條》裡的這十個燒腦細節,80%觀眾二刷才能看懂
    1.關於信條,關於「tenet」《信條》講述的是主人公發現了來自未來的「逆武器」,為了尋求「信條」背後的真相,穿梭於全球各地,並逆行於時空,開展特工活動的故事。無獨有偶,本片的英文片名「tenet」是一個回文單詞,有信條,教條,信仰之意,順著讀和逆著讀都為「tenet」,頗有循環不斷的含義,仿佛寓意著人生是一條首尾相連的「因果鏈」。2.
  • 2020暑期檔值得期待的電影《TENET》信條
    2020暑期上映的超級大片《信條》時隔三年,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帶著電影《信條》計劃於2020年暑期席捲全球,這部製作成本超2億美元的大作,玩起了時間倒流,故事圍繞一次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國際間諜行動展開,將正反向時空交錯到了一起,全景鏡頭下我們觀看預告片會看到
  • Jason聊《信條——Tenet》:就算明知結局,我們也要認真演繹過程
    電影院重開之後真正意義上的救命稻草來了,諾蘭的《Tenet——信條》。大牌導演,知名演員,大製作的科幻大片,冷冷清清又受到諸多限制的電影院就指著這部片子來大賣了。這也是第一部讓我認真考慮要不要飛到美國包場看的電影,因為跟大眾一起看,人實在是有點多,有一些害怕「疫情餘波」。哈哈哈,開玩笑了。
  • 第二刷讓你感覺更舒服,與其看懂《信條》,不如用心去感受
    我在4的同一天做了第二次刷牙,當我完成第一次刷牙時,我感到頭暈,當我完成第二筆時,我對明朗的情節更感興趣。關鍵是在第二筆中,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每句話的情感,尤其是那些穿越回來的人物,每句話都很有意義,這在第一筆感受到中是絕對不可能的。
  • 漢米爾頓定製腕錶亮相剋裡斯託弗·諾蘭全新科幻動作巨製tenet...
    漢米爾頓定製腕錶亮相剋裡斯託弗·諾蘭全新科幻動作巨製tenet《信條》 由製片人構想,工程師傾情打造漢米爾頓設計師與工程師,攜手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電影新作
  • 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12月跨年衝刺計劃#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知道自己的愚昧,並非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的迷惑,也並非最大的迷惑。最大的迷惑,是一輩子都不了解;最大的愚味,是一輩子都不醒悟。莊子在《駢拇》中說:「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小的迷惑只是做錯了選擇,如果認識到了錯誤,這個迷惑還是可以解決的,也仍然可以走上正確的道路。
  • 信條《Tenet》結尾的解釋和所有問題的答案
    所以你已經看過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科幻間諜電影信條《Tenet》了,它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動作場面,情節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前後穿插。約翰·大衛·華盛頓和羅伯特·帕丁森到底是如何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難題都在信條《Tenet》中。 這裡有一些答案,希望會對您有所幫助。什麼是反轉?在未來,一種技術已經被開發出來,它可以逆轉人和物體的熵,使其在時間上向後移動。
  • 《信條》音效「炸裂」電影院音響,諾蘭真的不懂體恤觀眾耳朵嗎?
    近日《信條》的上映可以說為頹靡半年的電影市場注射了一劑強心藥,許多人都忍不住在網上對電影劇情問題進行激烈的討論,不過,與此同時,《信條》音效太過炸裂導致電影院音響報廢的消息也隨之不脛而走,難道導演諾蘭真的不懂體恤觀眾耳朵,只是一味炫耀自己的剪輯能力嗎?
  • 《花木蘭》和《信條》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而在此之前,7月27日,華納兄弟宣布,另一個備受期待的影片《信條》(Tenet)將於8月底在除美國外的70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俄羅斯和英國等。9月3日起,《信條》也將在美國的部分電影院上映。
  • 新加坡女子電影院看《信條》,突然通風管墜落,被砸倒地頭破血流
    根據馬來西亞網站8月31日報導,8月30日下午4點45分,新加坡實龍崗中心nex購物中心的邵氏影院發生嚴重意外事故,在播放電影《信條》期間,第六放映廳的空調通風管突然墜落,砸傷了兩名現場觀眾。事故發生當時,該影廳正在上映英國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動作片《信條》,現場約有20名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