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〇年,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發動百團大戰,牽制住日軍大量兵力,對支持正面戰場作戰、爭取時局好轉起到積極作用——
奮勇殺敵,拼將熱血壯山河
■解放軍報記者 潘娣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廳裡,陳列著一枚不起眼的獎章,它長7.5釐米、寬4.5釐米,繡有「百團大戰」字樣的獎章儘管看上去有些粗糙,卻見證了八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
1940年,日本乘德國軍隊在歐洲迅速推進、英法等國無暇東顧之機,加強對我敵後抗日根據地進攻,在華北加緊推行「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除去其「南進」的後顧之憂,企圖徹底摧毀我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以鞏固其佔領地區。
「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20日起,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指揮下,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20師、第129師等,向日軍侵佔的華北主要交通幹線和據點展開全面攻擊,打響以正太鐵路為重點、聲勢浩大的交通總破襲戰。」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小寧告訴記者。
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戰熱情空前高漲,先後投入兵力達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不少地方遊擊隊和民兵也積極參加作戰。由此,正太戰役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山西陽泉位於正太鐵路中段,陽泉西南的制高點是獅腦山。百團大戰剛剛打響,八路軍第129師就派出部隊搶先佔領獅腦山,保障陽泉以西襲擊正太鐵路部隊的安全。
「當時正值雨季,官兵們的衣衫經常是溼淋淋的,他們臥在陰冷潮溼的戰壕裡,始終保持著高昂鬥志,面對日軍使用的毒氣彈,官兵們絲毫沒有退縮,頑強堅守獅腦山6晝夜。」在獅腦山主峰上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前,講解員石瑋動情地說,獅腦山戰鬥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勝利立下大功。
「據八路軍總部公布,百團大戰的前3個半月,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0餘人、偽軍18000餘人,攻克日偽軍據點2993個,破壞鐵路470餘公裡、公路1500餘公裡,還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周小寧說,百團大戰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牽制了日軍的兵力,推遲了日軍「南進」的時間,並對支持正面戰場作戰、爭取時局好轉起到積極作用,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80年歲月更迭,昔日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早已歸於平靜,灑滿烈士鮮血的青山更加鬱鬱蔥蔥。百團大戰已知犧牲烈士的名字被鐫刻在獅腦山山頂的長廊上,為紀念百團大戰勝利而建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直插蒼穹,向世人展示著抗日戰爭中淬鍊出的偉大抗戰精神。
歷史的足音久久迴響,太行深處留下的浩然正氣激蕩永存。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