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蘇丹徒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歐美同學會會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等職。曾參與錢塘江大橋、人民大會堂、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設計,被譽為「中國橋梁之父」。
2005年,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潤揚大橋公園內建立「茅以升紀念館」,館內展出茅以升遺物800餘件,生平事跡照片資料近200幅。2015年11月,九三學社中央授牌「全國傳統教育基地」。
1911年,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礦學堂。1912年,孫中山在唐山路礦學堂講演時,指出開礦山、修鐵路的重要性,堅定了茅以升走「科學救國」「工程建國」的道路。
茅以升從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後,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經導師賈柯貝介紹,在匹茲堡橋梁公司實習,同時又利用業餘時間到卡利基理工學院夜校攻讀工學博士學位,1919年成為該校首名工學博士。博士論文《橋梁桁架次應力》的創見被稱為「茅式定律」。
1933年,茅以升任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從1935年4月正式開工至1937年9月大橋公路通車,茅以升用兩年多時間,在極其複雜的水文地質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錢塘江大橋,打破了外國人壟斷中國近代化大橋設計和建造的局面。這是中國橋梁建設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是中國橋梁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錢塘江大橋緊張施工期間,也是淞滬抗戰之時,工程竣工後,對撤退物資、疏散人口起到一定作用。1937年12月23日,杭州淪陷,中國軍隊在茅以升的設計下炸毀大橋。茅以升揮淚作下《別錢塘》:「陡地風雲突變色,炸橋揮淚斷通途。五行缺火終來火,不復原橋不丈夫。」並慨然立誓:「抗戰必勝,此橋必獲重修。」
1946年,錢塘江橋工程處在杭州恢復,在茅以升的帶領下,開始了修復大橋的工作。1947年3月,錢塘江大橋鐵路、公路全部恢復通車。
1928年7月-1930年6月,茅以升任北洋工學院(今天津大學)院長。1929年3月31日,北洋大學主教學大樓突遭火災,損失甚巨,其竭盡全力籌募工款,親往南京爭取「中比庚款」,重建校舍。為解決學校經費困難,茅以升主持翻印教科書,既節約了成本又滿足教科書及時更新的需要。抗戰勝利後,茅以升被任命為國立北洋大學校長(任期1946年5月-1948年8月),因受命主持修複錢塘江大橋而未到校任職,校務由副校長主持代理。1915年,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南京創立,1924年與東南大學工科合併成立河海工科大學(今河海大學)。茅以升出任河海工科大學首任校長(任期1924年7月-1925年8月)。1921年4月,交通部轄屬的唐山、上海、北京三所高校合組為交通大學,羅忠忱教授任新大學主任,茅以升任副主任(任至1922年7月)。1926年1月—6月,茅以升任交通部唐山大學校長。1938年至1942年,茅以升任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長。
1949年10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任命茅以升為中國交通大學校長。1950年8月27日,政務院第46次會議討論決定,將中國交通大學改名為北方交通大學,並通過了北方交通大學校長人選,呈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毛澤東主席於1950年9月5日籤發第2939號任命書:茅以升為北方交通大學校長。
1951年1月1日下午6時,在中南海勤政殿參加新年團拜聚餐時,茅以升將北方交通大學基本情況向毛澤東做了匯報,並表達了學校全體師生員工渴望毛主席為學校題寫校名的迫切希望。毛主席當場笑著點頭,表示許可。
1950年3月1日,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在唐山正式成立,同年9月,更名為鐵道部鐵道研究所,並遷址北京。
經政務院第70次會議通過,周恩來總理於1951年2月2日籤發任命書:茅以升為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鐵道研究所所長。
茅以升是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奠基人,也是中國鐵路科技事業的開拓者。茅以升主持鐵道科研工作長達31年,為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創建和發展傾注了巨大熱忱,為中國鐵路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王榮 王抒灩
編輯:
鮑家樹 程子豪
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除了帶給您優質黔貨
更希望我們能帶您
去了解貴州深山裡的故事
敬請關注
博愛扶貧雲商城
那家網/蘇寧易購
黔貨出山,我們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