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歌曲方言--山西話,山西方言
太原美食
1太原頭腦太原小吃「頭腦」,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為藥膳食品,對人體有滋補作用。「頭腦」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外加醃韭菜做引子。因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需要掛燈籠照明,所以經營頭腦的飯店門前都掛一盞紙燈籠作標誌。
清徐灌腸是山西著名的漢族小吃,屬於晉菜。起源於山西省離省會龍城太原市30公裡,以「醋都、葡鄉」著稱的清徐縣境內,清徐灌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口感爽滑、營養豐富、工藝精湛、老少皆宜,灌腸主要經粗糧精做而成,本身含有大量粗植物纖維和對人體有益的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特別對「三高」、肥胖等人群百利無一害,是現代都市白領和愛美女性追捧的素食精華。
古交的特色,以前只有過年時才吃。把白面和油、糖和水和起,疊下兩個長方形條摞起來,再在外面裹上一層只用水和起的麵皮。切下1釐米多長得塊,放到油鍋裡炸,兩個耳朵很快就會翻出來。很好吃的。
俗名"黃兒",將硬黃米加少量黃豆、玉米磨成粗面,以溫開水和軟,置熱炕發酵,加適量鹼、少量糖,攪成糊狀,舀入黃兒(中間微高,周圍較低邊沿有凹溝的圓形鑄品),以溫火烙制,只烙一面,待熟,將餅折成半圓形,故名折餅。色澤金黃,鬆軟多孔,香甜適口。一次烙制很多,食用時蒸烤均可,為百姓冬季或過年之必備食品。
俗稱蒸餅。相傳是寒食節為紀念晉大夫介子推而流傳下來的餅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發酵後的精粉麵團中加入豬扳油、香油、蔥花、調料面,上籠蒸熟而成。
大同美食
1渾源涼粉渾源的每一個涼粉攤,你都會看到那裡除了碗坨狀的涼粉外,還有十幾個小盆,那裡放著各種各樣的調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蔥花、黃瓜、香菜,而使渾源涼粉之所以稱為渾源涼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蓮花豆、豆腐乾和辣椒油。蓮花豆香酥可口,豆腐乾嚼得過癮,而辣椒油則口感香辣,不同於其他辣椒的幹辣。渾源涼粉以土豆澱粉為原料,加入適量的明礬,攪成糊狀,在火上滾熟,涼冷倒出即成,故又名粉砣。渾源涼粉又白又細又利口,象豬皮凍似的「筋顫」,拿在手中「滑溜溜」。
玻璃餃子是陽高獨具特色的民間食品。它源於民間,又由民間進人賓館、酒店的餐桌。由於它的皮子似玻璃般透明或半透明,人們能看出內中的餡兒,因而人們稱之為玻璃餃子。陽高屬高寒地區,無霜期短,莜麵和山藥是當地農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而製作玻璃餃子的原料就是莜麵和山藥。當然,這說的是餃子的皮兒。
苦菜的吃法很多。「三月三,苦菜芽往出鑽」苦菜芽拔回後,不用下鍋煮,洗淨後可以直接調了吃。苦菜芽鮮嫩,帶著一點淡淡的澀,不過人們吃的正是這個鮮,這個原汁原味。苦菜長到一紮高時,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挑的人也多了。沸水裡焯一會兒,撈上後切碎就可以調著吃了。調苦菜色澤油綠,味道鮮美,肉質嫩脆,很多人都喜歡吃。
廣靈的五香驢肉,以廣靈特產的畫眉驢肉為原料,經煮熟醬制而成。在煮肉的湯鍋中加有鹽、味精、醬油、冰等調料,燒開後再加入陳皮、草果等香料和滋補中藥,因此,廣靈五香驢肉不僅風味獨特,味道純正,而且有很好的營養和保健作用。
晉中美食
1和順油布袋油布袋又名砍三刀,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山西人春節期間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關,家家製作,戶戶蒸食,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山西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主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山西人便創製了一種粗糧細制的食品。炸制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
是人們非常愛吃的食品之一,尤其適宜老人小孩食用。但由於它製作麻煩,費時費力,一般情況下人們很少食用,但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是家家必做,戶戶皆吃。傳說這一天是龍抬頭之日,做攤攤俗稱扯龍皮,意在馴服龍王,好讓它在新的一年中服服貼貼為百姓服務,保證風調雨順,獲得糧茂年豐。
平遙碗禿是飯鋪攤點中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食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初年,平遙縣城南堡的名廚董宣師傅所創。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碗禿主要由白麵粉製作。它集涼粉與灌腸的優點於一身,既有涼粉的涼爽利口,又有灌腸的濃烈香味,精而不膩,滑利爽心。夏可涼拌,冬則熱烹,老少皆宜。傳說,1900年(即光緒二十六年),慈谿太后一行避禍西安,路徑平遙時,食用了董宣的碗禿,讚不絕口,並賜予重賞。碗禿被封為御膳,於是碗禿名聲大振,以後漸漸流傳到民間。
太谷餅的生產歷史悠久,在清末時已行銷京、津、西安、蘭州、包頭、張家口等地。太谷餅具有甜而不膩、酥而不碎,味美鮮香等特點,以其香、酥、綿、軟而聞名全國,享有「糕點之王」的美稱。太谷餅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那首清脆悠揚的「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更是讓太谷餅的美名傳遍天下。
棗糕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是榆社經濟實惠的一種民間小吃,很受人們喜愛。是民間婚喪嫁娶、生日、滿月、暖房、祝壽等事主食,也多見於集市、飯攤。具有色澤金黃,綿軟甘甜之特點。
呂梁美食
1興縣冒湯興縣帽湯興起的時期,史料裡面沒有記載。據說,清代乾隆九年,在京做高官的興縣籍人孫嘉淦回興縣探親。探親期間,他訪親問友,朋友們招待他的就是粉湯和餃子。當時的粉湯就是細粉條內調以辣椒、花椒、胡椒、蔥、蕪美、食鹽、醋等調料。孫嘉淦吃後感到兩種混在一起吃比分開吃要可口。
2呂梁水晶豆腐水晶豆腐是呂梁市特有的一種地方小吃,原料為土豆。為宴請親朋好友、紅白喜事比不可少的一道菜品。該小吃從外觀看,色澤晶瑩,形狀類似豆腐片。味道鮮美,滑而不膩!
3柳林縣碗團柳林碗團是柳林特產,離石、中陽等地都有,但不如柳林正宗。柳林碗團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碗脫」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後晾涼,可從碗中脫下。在柳林方言中,「團」、「脫」、「禿」,音節相似,故有多名。但人們大多喜歡碗團這個名字,用圓圓的碗蒸出圓圓的碗團,象徵團團圓圓。
油糕也是孝義的一種風味小吃。尤其是孝義的油炸豆餡糕、油吱糕,色、香、味俱佳,吃起來軟而有筋道,甜而不膩,非常可口。蒸糕面是做好油糕的關鍵。要一氣蒸熟,不能有夾生面;要掌握好面的軟硬,軟了不能捏,硬了失風味。孝義油糕有餡糕、棗片糕兩種。把案子糕切片油炸,謂之棗片糕。餡糕又有糖餡、棗豆餡之分。婚壽喜宴,在上大菜之前先上一盤油炸糕,謂之喜糕、壽糕。
陽泉美食
1陽泉漂抿曲漂抿曲,亦稱小河撈,大約從明朝開始風行於陽泉。它是以綠豆摻少量精白麵粉和面,經特製抿曲床壓制而成。煮熟後撈入各種調料配製成的湯汁中即可飄起。它長如掛麵,細如毛粉,清香利口,鮮味撲鼻,富有營養,風味別致,還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撈記》中讚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飄山城。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餚,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製相傳至今,歷史上該菜源自晉東名城平定,平定州(今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最是正宗。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製作的過油肉評為了太原十大名吃。
「莜麵烤栳栳」是盂縣極具地方特色的名菜,該製法關鍵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侯。和面必須沸滾開水,稍涼揉成光滑麵團,趁熱搓條、揪塊,放在光淨的石板上,用手推出又薄又勻的長片,再用手指往起一挑搭成園桶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列在蒸籠上,象蜂窩一樣蒸10分鐘即熟。蒸時要注意火侯,火候不到,窩窩不熟,過火「栳栳」軟攤,食之無筋,味欠色減。
長治美食
1長治臘驢肉長治的名吃中以上黨臘驢肉最為有名,上黨臘驢肉原專指砂鍋臘驢肉,因製作創始於臘月而得名。它以新鮮驢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香料、佐料、做工極為考究。其色澤鮮豔,醇香可口,以其獨特的風味傾倒「美食家」,享譽古今。
炒餅是長子縣具有獨特風味的傳統名食,色鮮、質軟、清香、味美,口感極好,一經品嘗,佘味難忘。採用白面烙餅成絲、水潑粉條、豬肉絲、植物油為主料,配之精鹽、醬油、蔥絲、蒜苗、米醋和雞湯等佐料,用在旺火上翻炒而成,是用來招待賓客的主食之一。民間流傳:「上黨炒餅數長子,長子炒餅數石哲。」
3屯留水煎包「水煎包」也算的上是屯留名吃中比較有名的了,「屯留水煎包」是將麵粉發酵後,兌好鹼,揉勻,下劑,包入餡心做成包子,放入測過油的平底鍋裡面,加水麵糊,以半煎半蒸(炯)的方式制熟。成品具有兩面色澤金黃,餡料味鮮,外皮酥脆,香味濃鬱的特點。
平順悶菜絲是由平順山區特產的菜根經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是饋贈親友的理想之選。悶菜絲是由平順特有的菜根經五道工序加工而成傳統工藝,科學配方。口感好,色澤優。
莜麵的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種。它不僅有耐飢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莜麥脫殼碾粉即叫"莜麵"。
晉城美食
1澤州饌面「饌面」,深受大家的喜愛,相傳「饌面」源於周朝,原本是宮廷美食,後流傳到民間,成為百姓人家辦喜事,用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食。「饌面」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配料講究;製作好的「饌面」色澤光亮透明,風味獨特,口感光滑如玉,吃一口回味無窮。
河洛面又叫餄餎面,用壓河洛的機器,把面和了,擰成圓柱型(大小根據機器而定)。放在機器裡,等水燒開了,把面壓在裡面就行了,熟後盛出來放涼水裡過下(這步依據個人口味而來),放在碗裡,澆上滷子就可以吃了。
3陽城雜割「雜割」在陽城,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羊「雜割」,一類是牛「雜割」,好像前者更正宗一些,用的是羊肚、羊血和羊湯做成。尤其在冬天的早晨,吃一碗是又香又辣,填飽了肚子,又暖和了身子,那真叫痛快。這種吃食,是混合了葷素的原料在裡邊,有豬羊牛的下水、血塊處理做成的成品,還有白蘿蔔、冬瓜、豆角等蔬菜在裡邊,而且湯湯水水,極易下口,雜字大概如此而來吧。
朔州美食
1山陰塞上凍兔肉塞上凍兔肉,味鮮肉嫩,營養豐富,消化率高達80―90%,頗受消費者青睞。兔肉所含蛋白質很高,比豬肉、羊肉多一倍,比雞肉多1/3,甚至比蛋白質豐富的牛肉也高出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僅為豬肉的1/16,羊肉的1/7,牛肉的1/5。不願發胖,最宜多吃兔肉,至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老年人,更要吃兔肉,因為兔肉中含有的卵鱗脂,可使脂肪質乳化,從而讓身體吸收,減少血管硬化的可能,在日本被稱為「美容肉」。
應縣涼粉是用馬鈴薯澱粉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每到夏日,涼粉攤尤多,街頭巷尾比比皆是。應縣涼粉不僅上市數量多,而且風味獨特,其特點:一是含水量較多(澱粉與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涼水裡。二是加工精細。三是調味精美。鹹鹽、醬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蔥等佐料齊備,各味俱全。再佐以豆腐乾細絲。色、香、味俱佳。
黃糕,是懷仁周邊一帶常見的家常食品,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起來鬆軟可口,十分味美。做法:以黃米麵為原料,先用溫水和成碎塊狀,上籠熟,然後倒在盆裡用手再揉,邊揉邊在表面抹點油,防糕面乾裂。
運城美食
1芮城麻片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產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是用芝麻、小米湯、熟麵粉、大豆油、檸檬酸、廣東榴花白糖等十餘種原料和質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製而成。片薄如紙,晶瑩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老幼鹹宜。在市場上享有聲譽。
聞喜煮餅是聞喜縣生產的著名糕點類食品,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煮餅外裹一層芝麻,滾圓狀。將芝麻團掰開,便露出外深內淺的慄色皮層和絳白兩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釐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膩,久不變質,越嚼越香。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位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作料齊全,工藝獨特精細,湯汁新鮮,味美可口,因而它「看著美,吃著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讚。有詩云:「原湯優汁味鮮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據說,當年慈禧太后西去長安,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氣,就派專使到解州為其取之。
忻州美食
1五臺高粱面魚魚高梁面魚魚是五臺地區鄉間百姓粗糧細做的一種日常食品。它是用普通高梁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看五臺的農家婦女們搓魚魚,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享受。高粱面魚魚蒸熟後,配以羊肉或西紅柿湯調和,清爽利口,別具風味。
代縣麻片早在清代就已馳名省內外。將上等麵粉拌上糖,加入油、蜜水和成團狀,然後擀成皮、塗上蜂蜜、撒上芝麻,上鍋烘烙。成品色微黃,酥脆香甜,吃來滿口餘香。
「一窩絲」又叫「盤絲餅」,是山西省忻州地區寧武縣的特色小吃,歷史悠久,曾經是高級宴席的甜點。「一窩絲」以酥、脆、香為貴,具有色淡黃,味甘甜,質酥脆的特色。鮮食時甜綿可口,乾食時酥脆清香。其形狀像曲蜷待騰的蛟龍,提起一根線,放下一窩絲,動一動,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無比。存放一至兩月,色、味不變,軟硬程度不變。後來,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白面、胡麻油家家不缺,「一窩絲」在全縣農村興盛起來,成為人們迎賓待客的佳品。
神池麻花為神池的名食之一,在食品業中著稱甚久。其配料是酵肥三份,水二份半,油半份,糖、鹼少許。炸時用葫油,要清澈澄淨,以不起沫不冒大煙為宜。神池麻花看去色鮮美,聞之香撲鼻,吃起來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無窮。
臨汾美食
1臨汾牛肉丸子面在臨汾就不能不說牛肉丸子面。在臨汾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牛肉丸子面了,門面都不大,屬於平價小吃。很多臨汾人從外地回來,第一時間就來吃牛肉丸子面,味道很棒,適合喜歡吃辣的人。
將豬血灌腸是霍州傳統名食之一,它創製於清朝中葉,加工精細,風味獨特,是譽滿三晉之佳品。
1、紅棗葡萄乾洗淨泡上一會;2、糯米洗乾淨,用清水泡上一陣;3、將泡好的紅棗切成小條,放碗底部,放些葡萄乾;4、將泡過的糯米放進碗中,中間鋪上一成山楂片,在放上些糯米;5、最後再放上些橘子,上鍋中火蒸半個小時左右就好了。
趙城羊湯
趙成羊湯是用羊的頭、蹄、五臟為主料的肉湯雜燴菜,色鮮味美,風味獨特。相傳,成吉思汗逐鹿中原時,一次到達趙城地界,因軍糧不繼,便命夥夫將廢棄的羊下水淘淨切塊,入鍋煮熟供軍士食用,眾軍士自覺更有一番風味,當地人照樣煮製後,再根據當地的食飲習慣,加入蔥蒜調味,形成一道美味佳餚,從此便將這種小吃傳延下來。
製法:1、主料加工:將羊的心、肝、肺、大小腸、頭、蹄衝洗乾淨,和砸碎的羊骨一齊入鍋熬煮,使骨髓溶於湯中,湯成乳白色。頭蹄五臟熟透後,將其撈出切成片或條,其湯為原汁湯。宰殺羊時,在容器內放鹽少許,接入新鮮羊血,兌一倍涼水攪拌均勻,凝固後文火燉熟,切成小塊備用。2、輔料成鍋:將切好的肉片、肉絲按比例倒入鍋內,摻兌開水、原汁湯各半,將血塊、蔥段、辣椒、食鹽一併入鍋,加熱煮一會兒即可食用。鍋內溫度保持在80℃左右。長期食用,可養胃、健脾、降壓、活血、補精、益氣。
趙城頭肉
趙城頭肉是趙城一帶的特色風味名吃,其料只取豬的頭顱部位,蒸煮時,塗必要的調料外,不加任何食品色和面醬,其烹製方法,廚藝傳人秘不外傳。成品紅白鮮亮,油而不膩,香嫩可口,風味獨特,就餐時一盤頭肉就是一道上品下酒菜,也有專門以「豬耳朵」或豬舌(亦稱口條)拼盤的。
餑糕
洪洞餑糕的製作:將面用油攪勻和成,方置片刻,在油案上用手撕成小塊,稍捻薄,包上以韭菜、雞蛋、粉條為原料做成的餡,上油鏊用平匙摁薄,文火煎制,等兩面煎好,盛入盤中蘸醋趁熱而食,有的在麵皮外再加裹一層蛋皮,味道更美。其特點是外酥裡嫩,香味四溢,食用時嘴角流油。
蒸飯
以黍米(或江米)為主料經篩洗,涼水浸泡一夜後,用笊籬撈入鐵鼎、瓦鼎等特製蒸具內,一層米撒一層紅棗,一些地區還有加「金豆子」的習慣,裝畢,加蓋薰蒸。待半熟時,用開水澆淋,再繼續蒸,直至熟透,然後邊澆糖水邊用擀麵杖通攪,使棗、米、豆子等均勻,食用時用小鍋鏟鏟入碗內即可,此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是婚喪類大事必不可少的主食。
饊子
面和好擀薄(面要稍硬),切或壓製成麵條狀,入鍋文火炸制,一般用以油茶或熬菜添加副料。 麻飥 是將擀開的面,分成長一尺,寬三寸左右的面帶,用菜刀順面帶左右斜剁成刺狀,然後將有刺的面帶摺疊起來,並將中縫按在一起,提起後稍擰即時下油鍋,炸好撈出呈金黃菊花瓣狀,麻飥有鹹有甜,吃時香脆可口,一般在春節期間食用。
薰面
將切好的麵條上篳置於已炒好菜的鍋裡,經燻蒸後再攪拌成食。菜一般用短豆角和肉或雞蛋。
山西各市縣名稱的由來,有你的老家嗎?
山西話太拽了,是山西的進來看看!
山西最牛村官指揮!絕對震撼!
山西陽泉方言,逗死額了
山西美食「晉南扯麵/過油肉/關公扯麵」
太原話大辭典,你看的懂嗎!?
山西大同天鎮話已經走向世界
編輯回復 「山西,山西方言」 獲取跟多內容或儘快收錄
商務合作/投稿 微信號:lyfugui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請記得點讚或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