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吃是民間智慧的一種體現
也是中國美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個地區都有著其獨特的小吃
被稱為當地的特色小吃
地方上的特色小吃
已經是一種當地的飲食文化
絕非只是在三餐之間填飽肚子
追求不餓的簡單層次
特色小吃就地取材
通常能夠突出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中國如此之大
食材也千差萬別
每一種小吃都是是一種地方文化
每一種小吃就是一種濃濃的鄉情
北京傳統特色小吃,滷煮火燒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輔之以炸豆腐片、血豆腐、滷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輔料,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頗受北京人的喜愛。
又稱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傳統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卷的諺語也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之吉兆。
腸粉之所以名為腸粉,就是因為那類似香腸的結構,薄薄的一層粉皮裡,包羅萬象。
粉皮的軟糯清香,混合餡料的馥鬱和醬汁的凜冽,在口腔中融化的剎那就是腸粉的最高奧義。
補血益肝,健胃,口感Q滑,是臺灣夜市常見的小吃。
「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是一種葷、素、湯、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燴麵是以優質高筋麵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一種類似寬麵條的麵食。湯好麵筋,營養高。
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藥,骨頭油都熬出來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所以又有人叫白湯。輔料以海帶絲、豆腐絲、粉條、香菜、鵪鶉蛋、海參、魷魚等,上桌時再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
鮮香的蔥花,細斬細切的火腿肉,調成鹹中帶甜的味道,再摻上一定量的胡椒粉和香聒。外皮除了像一般水煎包的「發麵」之外,還要另外加進點「油酥」,以使餅面不過份酥脆,又不會老硬難咬。烤制方法是用木炭把爐子僥熱、鐵板僥紅,取出炭火後把餅貼在缸壁上,經過十餘分鐘,陣陣香氣撲鼻,胡椒餅呼之欲出了。
是新疆的傳統美食,運用獨特的醬料烘焙而成,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相似。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相似。在麵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作料拌餡烤制的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數十種之多。
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中國陝西省傳統特色食物之一。
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裡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
是湖北省武漢市的特色小吃,原本是武漢的特色美食,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歡迎。隨著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漢熱乾麵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是很多人都喜歡的麵食之一。
熱乾麵與河南燴麵、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麵同稱為中國四大名面。熱乾麵的麵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鮮辣味粉、五香醬菜等配料,色香味俱全。
是中國大陸及臺灣各地都有的一道街頭燒烤。將整條魷魚或將兩側切成絲,一般都是手掌大的小魷魚,放在烤具上,加入辣椒等配料,進行燒烤,將烤好的魷魚穿成串,一般一串只有一條魷魚。但不同的是,由於某些地區禁止煤煙,所以就將魷魚放在鐵板上,煎制魷魚。兩者的味道,都差不多。
由於它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吃,這樣就可以達到一邊逛街一邊品嘗美味的目的,所以很受逛街人士的喜歡。
是個統稱,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兩種——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兒、蘑菇兒尖、食信兒、葫蘆兒、大草牙。
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回族小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
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麵,是「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並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譽「中華第一面。
又稱燒賣,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明末清初起源於內蒙古西部地區,後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後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南北方的燒麥在製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一道傳統的中式麵食。流行於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由菜碼、炸醬拌麵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裡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麵醬炸炒,即成炸醬。麵條煮熟後,撈出,燒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麵。
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裡,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鹹香爽滑。餛飩是一種古老的麵食,它源於中國北方,興於唐宋,初為祭祀,後為風糜南北的民間街頭小吃。
又名糊辣湯,起源於河南省,是中國北方早餐中常見的傳統湯類名吃。由多種天然中草藥按比例配製的湯料再加入胡椒和辣椒又用骨頭湯做底料的胡辣湯,其特點是湯味濃鬱、湯色靚麗、湯汁粘稠,香辣可口,適合搭配油條、包子等其它早點,絕配為蔥油餅。
又稱腸益面,是貴州極負盛名的一種傳統風味麵食。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風味和口感,以及紅而不辣、油而不膩、脆而不生的特點。「腸」即豬大腸,「旺」則是豬血,加上麵條,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 「腸旺」是「常旺」的諧音,寓意吉祥。
中國的傳統食物之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該小吃。是煮製過程中加入茶葉的一種加味水煮蛋,因其做法簡單,攜帶方便,多在車站、街頭巷尾,遊客行人較多之處等場所置小鍋現煮現賣,物美價廉。可以做餐點,閒暇時又可當零食,實用和情趣都兼而有之。因為茶葉有提神醒腦的功能,故在燙煮過程中加入少許茶葉,煮出來的蛋便色澤褐黃。
北方地區特色小吃的一種,屬閩菜或魯菜菜系。中國福建,山東、東北、河北等地都有該小吃。口味香鹹,主要用料為麵粉和蔥花。是街頭、夜市的常見食品。
是重慶城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漢族地方傳統名小吃,其特點是「麻、辣、鮮、香、酸且油而不膩」。手工製作的主粉由紅薯,豌豆澱粉為主要原料,然後由農家用傳統手工漏制。重慶酸辣粉的粉絲勁道彈牙、口味麻辣酸爽、濃香開胃,是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重慶地方小吃。
又叫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是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及廣東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由於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特點:皮酥、汁濃、肉香、精巧。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散。
是山西的特色傳統麵食,為「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流行於北方,以山西大同刀削麵最為著名。山西刀削麵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它與北京的炸醬麵、河南的燴麵、湖北的熱乾麵、四川的擔擔麵,同稱為中國五大麵食,享有盛譽。
是蘇式湯麵的一種,又稱光面、清湯麵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麵。開洋蔥油拌麵又稱海米蔥油拌麵。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與煮熟的麵條一起拌食。麵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鬱四溢。
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食品,是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北方人都是用餃子來作為節日的佳餚,以餃子為主食。而在南方人往往把餃子作為小吃,改換口味、調節情趣。蒸餃由餃子演變而來,成為大江南北的一道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