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是浙江省轄地級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今天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嘗遍溫州的特色美食小吃。
糯米飯做法簡單,幾乎每一個社區的每一家早餐店裡都有,各家區別只是在生湯肉的味道、油條碎的軟硬程度和其他佐料的配置上。早上4點,早餐店老闆們就開門準備營業了,掏乾淨糯米,平鋪在紗布上鋪進蒸籠,白氣嫋嫋上升,大鍋裡沸水滾滾「咕咚咕咚」,一波一波衝撞著籠體,屬於糯米的清香開始瀰漫在整條街上,伴著溫暖的晨陽,迎接每一個上班上學的人。盛一勺糯米在碗底,再鋪上一層雙泡後炸的酥脆再碾碎的油條碎,撒一勺味道鮮濃的生湯肉,讓它潤過每一粒米飯,再放上蝦皮,蘿蔔條,香腸粒,讓一碗糯米飯打開休息了一晚上的胃吧。
楠溪素麵最大的特點是非常的細卻有韌勁兒,在做的時候就放入了鹽,放點雞蛋、豆皮、青 菜,別有風味。製作素麵是楠溪兩岸村民歷代傳統的家庭副業,迄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
豬油糕,又名脂油糕,屬閩式糕點。廣東,福建,浙江溫州地區的一種糕點。早在清代就已著名,《元和唯亭志》稱其為「吳中佳制」。豬油糕是用豬油製成,潔白晶瑩,蔥香翠綠,糯軟潤溼,入口油而不膩。
馬蹄松是浙江省溫州地區漢族小吃,最早產於清雍正年間樂清白象地方,以形如蹄得名。它以麵粉和紅糖作皮,餡入糖心和鹹肉丁紅瓜絲,熟芝麻粉和桂花。邊斜,五刀開口,用手下壓露出糖心,貼在2000度高溫火炭爐桶內壁,用明火燜烘,具有皮脆心軟的特點。
向來對美食很是講究的溫州人,對醬油肉可謂情有獨鍾。每到過年前,溫州人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醬油肉。在醬油裡微微醃製後晾曬製作的醬肉,充滿了滿滿的陽光氣息,溫暖的家的記憶。蒸好後的溫州醬肉,不鹹、不硬、吃起來除了醬香,還有紅燒肉的甜味,五花的部分最好吃,帶一點油潤的感覺。
三絲敲魚是溫州市家喻戶曉的一道傳統名菜,由於製作簡單,幾乎家家都能做。此菜選用近海 魚或鮮黃魚,去魚頭、尾、皮,切成針片,蘸上幹澱粉,用木槌慢慢敲成薄魚片,放在沸水裡煮熟,加上雞絲、火腿絲、香菇絲和燒熟的青菜心,成為現在的名餚,此菜魚肉鮮嫩,色白湯清,香鮮可口,富有地方風味。
溫州炒粉幹。粉幹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鐵、磷、鉀等營養元素。溫州粉幹有近千年的歷史,早在北宋初年溫州市的粉幹家坊製作就比較盛名,有些農戶就以製作粉幹謀生。初期粉幹製作工藝是把米用水磨磨成水粉,然後把它燒至半熟後用臼舂搗蒸,而用水水礁反覆捻搗,直到搗透。因此,粉團粘韌,壓出後細如紗線,放在竹編上晾曬到幹。
燈盞糕是浙江溫州傳統特色食品,在溫州十大名小吃中排前三。雖然名為燈盞糕,但它屬於油炸食品,並且在溫州歷史久遠,早在元末明初就有了燈盞糕的出現。據小方所知,燈盞糕在溫州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道名點小吃,不少溫州人的童年都是伴隨著燈盞糕長大的。
溫州魚丸,以新鮮的魚肉為主料,正宗的溫州魚丸有三大特點:即料碼足、有韌勁、味道鮮。1998年「溫州魚丸」被定為「中華名小吃」之一。溫州魚丸是一道浙江溫州的傳統名點,水鄉人家常見的風味小吃食品,與世界各地製作的魚丸都有所不同,湯色澄清微酸辣味,魚丸有彈性,多為不規則長條形,並呈半透明的玉白色。
如果你和一個溫州人聊起豬髒粉這種食物,那這個朋友就算交上了:和湖南米粉一樣,沒有一碗豬髒粉能走出溫州,除非你來。而每個在外回鄉的溫州人,到家第二天的早飯多半是一碗新鮮熱氣的豬髒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