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回味的侗族特色早餐,小店上過舌尖上的中國,一天能賣1萬元

2020-12-22 渝帆

抵達貴州黎平的第二天早上,當地朋友說「今天咱們不吃酒店的自助早餐,到了黎平,帶你們嘗嘗侗鄉特色的早餐」,於是他帶著我們來到一個看起來並不出眾卻人氣很旺的小店——黎平米粉。

朋友告訴我們,這是一家地道的黎平米粉店,2012年小店的「黎平米粉」曾在美食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過,「黎平米粉」從此更是名聲遠播。8年過去了,小店的牆壁上還有相關的介紹,如上圖的價目表的左上方就印有《舌尖上的中國》拍攝米粉,朋友說凡是有外地朋友來到黎平,他都會帶來此店品嘗。

米粉上桌前,我們先嘗到了侗鄉特有的待客小吃——油茶,油茶有點像渝帆老家重慶的花生米泡茶,不過重點是它的做法和裡面的茶,極具地方特色,據說是當地人早餐、晌午經常吃的小吃。

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朋友推薦的黎平米粉了,作為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地道美食,味道的確不錯,據說是使用當地原產大米做原料,吃起來軟滑入味,十分的爽口。

黎平米粉味道好,一是因為黎平的米,二是因為地道的做法,優質的黎平米之所似做米粉好吃,這需歸咎於黎平優異的地理位置及良好氣候,而它的做法則是當地人們長期以來的經驗總結,黎平米粉一般要配上鮮美肉湯的湯粉,湯尤為淳厚、香濃爽口,湯選用新鮮豬骨頭,放入五香、八角、丁香等香料調味,用文火精心熬製一個晚上,才出一鍋老湯,所以味道既香又濃,還保留了骨頭湯的原汁原味。

看了看小店的榮譽牆,各種一等獎、二等獎、示範店、十佳特色菜品、還是黎平縣餐飲協會的會長店,著實不簡單。

老闆說,黎平米粉遠近聞名,它開的這家店也是祖上傳下來的家業,用料講究,味道正宗,自從上了《舌尖上的中國》之後,生意變得十分火爆,最好的時候,一天能賣2000多碗,金額近萬元,不過今年因為特殊原因,來黎平旅遊的人少了,小店的生意也相對差了一些。

小店除了老闆和老闆娘之外,並沒有多餘的服務員,所以很多時候,客人點餐之後需要自己到窗口端粉。而每一個前來端粉的客人都會被撲鼻的香氣及窗口裡面各種各樣的配料、調料所吸引。老闆說,無論顧客多少、生意好壞,他都要用最好的原料、最正宗的烹煮方法,給到店的每一個客人奉上最正宗的黎平米粉,這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操守。

相關焦點

  • 鄭州胡辣湯上舌尖上的中國,6元1碗10點還排隊,早餐吃出春節年味
    但是有的網友留言讓我多寫點河南的特色美食,那麼想起河南的傳統特色美食,我個人認為胡辣湯和燴麵應該是並列第一的。這期我就帶大家去喝一碗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現在已經在鄭州開店的胡辣湯。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逍遙鎮胡辣湯這家胡辣湯店在科源路與文博東路交叉口,在科技市場和正弘城的中間。
  • 湘潭老街的美食,挑逗著你的味蕾,帶你品味舌尖上的十八總~
    但是,我們本期不說別的,就為大家來介紹「十八總」地道的湘潭早餐店!  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飄香的早餐開啟湘潭人的美麗人生。在很多人印象裡,還殘留著這樣的早餐記憶:清晨的大街小巷,每隔幾十米,一家家賣早餐的小店裡熱氣騰騰,吆喝聲不斷。隨著時間流轉,有的小店變成了大店,有的依然固守當年的規模,更多是一間間新的店鋪融入其中,直至新店也變為老店。
  • 最有名的中國美味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了兩次
    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流行好幾年了,我相信每個美食家都看過這個節目,一個關於中國食物的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每一集都是視覺和語言的碰撞,三分鐘的舞臺表演,十年的工作,那些在節目中呈現的美味,都是經過無數人的精心挑選,品嘗,文案,拍攝等,終於呈現在人們面前。
  • 貴州凱裡酸湯粉,這粉吃過的人不多,早餐中國裡不一樣的「嗦粉」
    即便是美食家,也沒人敢說吃遍中國的各地美食。就算是一份簡單的早餐種類也會繁多到讓你目不暇接。《早餐中國》足足要拍滿一百集但即便是100集的超長美食紀錄片,也不足以能吃遍全國早餐。很多早餐極具地方特色,出了這個省,甚至市縣你根本就不會有品嘗的機會甚至聽都沒聽說過比如這一集的貴州凱裡紅酸湯粉這碗粉深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裡市南方的圓米粉加上獨特的小砂鍋放在一排排熱氣騰騰的小砂鍋裡鵪鶉蛋、火腿腸、各類青菜一樣不少蘸料碗中再加入折耳根、辣椒、小蔥
  • 侗族一起過大節:VIP獨享親子遊,滿足你夢想的所有元素
    這裡有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這裡有攔路酒、攔寨酒、攔門酒等別具風格的接待禮儀,這裡有特殊構建原理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這裡有隨路一攔就能唱上最美和聲侗族大歌的村民,這裡有「舌尖上的中國」裡的貴州黎平米粉、糯稻五色飯……
  • 女子賣「肉圓」人均100元,一天能賣1萬元,就是服務有點差!
    中國是一個飲食大國,有14億人口,56個民族,56個家,每一個小家庭都離不開吃。說中國是一個飲食大國一點都不為過,中國每天至少有14億人在討論吃,而吃在中國又是一個複雜的文化,因為中國能吃的東西太多,種類和口味都太全,我們不能一一討論。
  • 又一個美食消失在我們眼前,它曾經在《舌尖上的中國》熱播過
    我們中國的美食種類繁多,不同地區的美食有不同的味道。有些我們認為好吃的食物別人不認可,但有一些人認可。所以說有些時候在南方是認為很常見經常吃的食物。但是在北方卻真的是沒有見過這種食物,而且即使,難道北方做出來也是認為不好吃的。有些是品嘗過之後也不見得符合自己的口味。
  • 河南大叔30年只賣一種吃食,2平方小店月掙2萬,看見顧客排隊煩心
    河南是美食大省,河南人以麵食為主,河南人民非常勤勞而且極具智慧,有一位河南大叔靠賣一種吃食,開店開了30年,哪怕後面掙到錢了,他也沒有改善店裡的環境,一直就靠著這兩平米的小店,每個月收入2萬元,大叔做的是一種叫油餅,都知道河南的特色美食是胡辣湯,沒想到這油餅也如此受歡迎!
  • 盤點常德幾大人氣早餐店,你都吃過哪些?
    很多常德人告別睡眼朦朧的早晨,就是從這碗牛排粉起,開始忙碌的一天。小小的店子每天保守估計能賣上兩三千個包子,從早上五點開門忙到中午十二點半,老闆卻樂在其中。沒有花裡胡哨的口味,只賣豬肉餡1種。8塊錢點上一屜,店裡還有綠豆沙、海帶湯、白粥、煎米茶四種早餐搭配,足以開啟充滿活力的一天。
  • 【廈門美食】同安碗仔粿,舌尖上的鄉愁
    這是尋常百姓人家的早餐美食,也是淘氣小童的解饞小吃。而今,散落在街頭鬧市的固定攤點依然是同安老縣城的一道風景。1外出求學工作,多年未嘗到碗仔粿了。一次回家,偶然在同安鐘樓一小門面見到昔日的店家。再品這一小吃,恍然間回到兒時,味道和吃法依然如舊。小店周圍常見一大群食客,男女老少皆有,有著裝隨意之人、也有衣冠楚楚者。
  • 最美少數民族特色鄉村 清溪瑤「舌尖上的特色文化」
    江永縣源口瑤族鄉的清溪村被湖南省列入第四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候選村,清溪村在「舌尖文化」上有什麼「特色」?今天,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喝油茶是我們瑤族人的習俗,是每天必不可少的早餐,也是招待客人的基本禮節,傳說「油茶」還是乾隆皇帝命的名。
  • 探尋重慶唯一上過《舌尖》的麵館——秦雲老太婆攤攤面
    說到美食,小面是重慶人離不開的美食之一,重慶人一天的生活就是從一碗小面開始,來到重慶一定要去吃一碗「秦雲老太婆攤攤面」。說起秦雲老太婆攤攤面,在重慶可謂無人不知。它曾被重慶商報和天涯社區評選重慶小面50強第1名,更上過《舌尖上的中國2》以及出鏡《嘿!小面》紀錄片。
  • 過完冬,我們去過侗族新年.樂趣約你!
    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程陽風雨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杆,形如遊廊。橋梁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洞眼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嘆為觀止。 鼓樓的是我們特有的標誌,他有這些用途:一是侗寨的標誌。二是侗族族姓的標誌(如肇興五個房族五座鼓樓)。三是侗族群眾休閒的場所。四是年輕人社交的場合。
  • 舌尖上的浪漫「葡萄酒之旅」
    □記者霍坤峰文圖    閱讀提示|一場完美的婚禮,葡萄酒必不可少,它象徵浪漫,而且能提高整個婚禮的檔次。一款恰如其分的葡萄酒不僅能映襯婚禮的氣氛,更能使整個婚禮變得高端、大氣、上檔次,為新人平添一份簡單而美好的回憶。婚姻如酒,需要用心守候,需要用心等待,需要用心經營,等到收穫的那一天,一定會讓你為之沉醉!
  • 舌尖上的武漢又回來了
    武漢多家小吃店復工營業,熱乾麵攜一眾美食歸隊,舌尖上的武漢又回來了!過早,帶給人一早上的滿足感,過了早,幸福滿滿的一天就開啟了。美食家蔡瀾稱武漢為「早餐之都」。蔡瀾說:「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處於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也許把武漢譽為早餐之都,廣東人會不服氣。廣東人坐在茶樓裡,慢條斯理地飲早茶,這對於形色匆匆的上班族實在有些奢侈。
  • 這家商店24年只賣一種大米,一道菜5元錢,一天能賣10大盆
    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早餐的重要性,需要在早晨為身體補充足夠的能量,因此人吃早餐是非常特別的,除了全面的營養,他們還應該美味可口,畢竟很多人剛起床,身體不完整甦醒過來,胃口也不太好。人們在選擇早餐時,除了均衡攝入營養,還要選擇自己的美味,所以那些傳統的早餐,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西安還有一家不到10平的小店,只賣一種大米,5元一份,一天能賣10大盆。
  • 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網紅李子柒的美食視頻叫人百看不厭
    子柒可期最近幾年,有關美食方面的電視節目和網絡視頻海量湧現,既有央視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走遍中國:食在八方》《一城一味》《小海鮮》等大製作,也有《味道雲南》《川菜的品格》《尋味順德》《火辣辣的湘菜》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欄目,同時網上的短視頻更是汗牛充棟令人目不暇接
  • 曾上過《舌尖3》,走近杭州24小時營業的...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其中有一期講到了陳雷家的店。短短35秒的鏡頭,一度讓這個仿佛為了慰藉老鄉們胃存在的小店,成了杭州人打卡的新風尚。陳雷家的店,生意好了之後,也從宵夜早餐,做成了24小時營業。那年春節,陳先生回江蘇過年,看到了舌尖,從一晃而過的畫面中一下子認出了這是家門口的店。沒想到小鋪子暗藏大乾坤,大年初七回杭州後,陳先生急吼吼來打卡。一等就到了正月十五,「我每天路過瞧瞧,一直沒看到他們開門。」
  • 徐州大哥街頭賣紅燒肉,一天賣出100斤,小店天天擠滿人
    現在的快餐業因為價廉物美,食用便捷,走俏市場,提起快餐人們總覺得味道一般,因為量大,烹製手法相對來說會粗糙一點,但徐州有一位大哥在街頭賣紅燒肉,卻顛覆了人們對快餐的這種印象,他家的紅燒肉吃過的人都說特別好吃,單是紅燒肉一天就能賣出去100斤,不大的小店裡天天擠滿了人。
  • 舌尖上的中國特色小吃,全吃過的請舉手!
    每個地區都有著其獨特的小吃被稱為當地的特色小吃地方上的特色小吃已經是一種當地的飲食文化絕非只是在三餐之間填飽肚子追求不餓的簡單層次特色小吃就地取材通常能夠突出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中國如此之大食材也千差萬別每一種小吃都是是一種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