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因「歲暮歸南山」,惹怒唐明皇,終身沒有官職,你信嗎?

2020-12-22 雨霽視角

中國詩人如此之多,寫詩抒發自己報國無門,仕途不順的更是不計其數,但歷史上凡是能叫出名字的詩人,卻又沒當過一官半職的大概唯有他一人,此人就是孟浩然!

同為山水田園詩人,命運大不同

孟浩然,中國山水田園派詩人鼻祖,與王維合稱「王孟」,但是同為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可是做過官的,歸隱也算得上是自願的,他一心嚮往佛學,追求精神上的滿足,40歲後的王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詩句也無不透露著瀟灑自在。

而孟浩然就沒王維這般好運,追求名利好一陣子,最終什麼也沒落著,無奈歸隱。你說孟浩然可憐,我到不這麼覺著,孟浩然名氣雖大,但做不了一官半職他也怨不得別人。

年少隱居,中途醒悟

孟家世代書香,家中又有薄產,這讓孟浩然只需一心埋頭苦讀,不為生計操勞。青年時期的孟浩然,隱居鹿門山中飽讀詩書,不求功名利祿。24歲這年,孟浩然送好友去科舉,看著好友中了進士,孟浩然也動了當大官的心。但是呢,他不想走科舉這一條路,他想通過捷徑當官。

唐朝除了科舉還有一種當官的方式,就是由達官貴人引薦,孟浩然的迷弟李白就是走的這一條道路。孟浩然從長江流域出發,一路上結識了不少好友,也拜訪了許多公卿名流,為自己的前程鋪路。

風流孟夫子,「好樂忘名」

孟浩然曾經寫了一首著名的幹謁詩給張九齡,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寫道:「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大概意思就是說沒有人引薦他。可是名噪一時的他,那裡是沒有人引薦,而是他自己生生將放在眼前的機會丟掉了。

公元731年,唐玄宗令各地官員向朝廷舉薦人才,襄州刺史韓朝宗早已聽說孟浩然大名,便相約他一同去長安,想要舉薦孟浩然當官。在長安,韓朝宗向朝中大官力薦孟浩然,便約定了一個日子,親自引薦給朝中大官。

而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的好友恰好來拜訪,幾人在家中飲酒賦詩,好不快活。酒過三巡,友人提醒孟浩然有約在先,快去赴約,莫要怠慢了韓朝宗。孟浩然卻不以為意,他認定酒已經讓自己身心快樂,哪還管其他。於是韓朝宗就這樣被放了鴿子。

有人稱讚孟浩然「好樂忘名」真性情,可是一個連守信都不能做到的人,仕途怎麼可能會順。孟浩然此舉,算是給朝堂大官留下了不靠譜的名聲。

皇上面前發牢騷,徹底斷送仕途

《新唐書》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孟浩然的記載,時任尚書右丞王維邀請孟浩然來宮中,希望能得機會向皇帝引薦他。好巧不巧的是,唐玄宗恰好此時來找王維,孟浩然不知是被天子威嚴所震懾,還是皇帝突如其來的到訪讓他萌生怯意躲到床下。

王維不忍他錯過這樣一個絕好的機會,如實告訴皇帝,唐玄宗對孟浩然的大名早有所聞,唐玄宗問他要詩作。這樣的好機會,孟浩然只需隨意拿出自己的一首好詩就能博得唐玄宗心喜,或許一官半職就到手了,但他偏偏拿出了一首科舉失敗後發牢騷的詩《歲暮歸南山》,「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一句徹底把唐玄宗惹怒了,「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有人說正是這一首詩,葬送了孟浩然的仕途,否則憑藉他的才氣,必會有所作為。我到不這麼認為,即使沒有這首詩,孟浩然的仕途也不會太順,不願受科舉之苦,想走捷徑;貴人引薦,卻又隨便放鴿子,皇帝面前,心生膽怯,科舉不順,滿腹牢騷。孟浩然的這些行為都註定了他的仕途不順。

詩寫得好,不一定能在仕途上順利,孟浩然的仕途,決不能說是因為一首《歲暮歸南山》而葬送的,一切因果都是由他自己造成的。

【END】

相關焦點

  •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歲暮歸南山》鑑賞
    歲暮歸南山【唐】孟浩然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譯文】不再在朝廷宮門前陳述已見,返歸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屋。沒有才能才使君主棄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與我離疏。南山:唐人詩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隱居題。這裡指作者家鄉的峴山。一說指終南山。⑵北闕:皇宮北面的門樓,漢代尚書奏事和群臣謁見都在北闕,後因用作朝廷的別稱。《漢書·高帝紀》註:「尚書奏事,渴見之徒,皆詣北闕。」休上書:停止進奏章。⑶敝廬:稱自己破落的家園。⑷不才:不成材,沒有才能,作者自謙之詞。明主:聖明的國君。⑸多病:一作「臥病」。故人:老朋友。
  •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 《歲暮歸南山》--唐·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唐·孟浩然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 唐詩三百首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孟浩然在長安落第後,詩人王維曾經邀請他到自己供職的翰林院見面,誰知不久唐玄宗駕到了。孟浩然一時緊張躲到了床下,王維不敢欺君,道出實情。唐玄宗也沒有生氣,還命孟浩然出來作詩。孟浩然便吟詠了這首《歲暮歸南山》。 不要再給北面朝廷上書,讓我回到南山破舊茅屋。我本無才難怪明主見棄,年邁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 孟浩然20歲時,寫了一首詩,竟預言了他的一生
    >人生恣肆,莫過於此然而此時的孟浩然不知鄭愔會貶於貪贓,亡於叛亂鄭愔,17歲時中進士武則天執政時,居殿中侍御史因是張易之兄弟向武后推薦孟浩然雖被稱為「田園詩人」但若真正問他,願意入仕嗎?,以期賞識舉薦後來,他大概是真的失望了吧或者,又想起那山水棲居的牧歌於是寫了一首《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 歲暮歸南山
    歲暮歸南山【唐
  •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哥們,唐朝大詩人中兩肋插刀式的朋友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哥們,兩肋插刀式的朋友,這在唐代大詩人中是少有的。兩人相差十一歲,仕途命運卻截然相反。哥倆因詩,一個免罪保住了官位,一個失去做官機會。詩人在唐朝是幸福的,詩歌不僅是科舉考試的主要科目,寫得好的還可以直接以詩人名義敲仕途大門。詩聖杜甫敲過,詩仙李白也玩過。
  • 孟浩然失意落寞的一首詩,其中兩句人盡皆知,你我都不陌生
    自古歸隱之人多有現實受挫,仕途不順的生平,孟浩然也不例外。詩以言志,詩人的憤恨怨憂大體都可在他的詩作中窺得蹤跡,這也是田園派詩風的由來。孟浩然科舉落第,滿心鬱悶,現實的落寞與理想的骨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顯自身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 孟浩然人生低谷時寫下一首詩,斷送了前程,卻成千古名作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孟浩然落第後所寫,入選《唐詩三百首》。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 孟浩然人物雕像;領略雕塑風採欣賞名人妙筆體會生活樂趣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
  • 孟浩然,古代活得最任性的人
    就是孟浩然。孟浩然,何許人也?湖北襄陽人,從小讀書習劍,20歲起就隱居在鹿門山。據說他很瘦,也帥氣,「骨貌淑清,風神散朗」,喜歡穿白衣服,還真有點仙氣。那時候,唐詩的半壁江山都可以說是孟浩然的粉絲團,有王維、李白,還有王昌齡……      膾炙人口的孟浩然提到孟浩然,你肯定知道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背兩句他的詩呢?
  • 孟浩然留詩給王維,懷才不遇之感撲面而來
    盛唐時期有一新興詩歌流派,那就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人物的田園派,又稱為「王孟詩派」,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孟浩然和他的詩。孟浩然出生於書香之家,從小讀書練劍,然而他卻沒有入世為官的想法,二十多歲時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 他是李白最崇敬的詩人,卻因一首詩觸犯龍顏,斷送了前程
    但就是這麼狂放的詩人,卻對一人推崇備至,他便是唐朝山水田園派掌門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詩人,因其祖籍為襄陽,故世人又稱其為「孟襄陽」。 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田園詩歌的詩人,李白在詩歌中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 唐詩三百首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如果說他20歲之前的努力治學、讀書習劍是為人生欲一展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他20歲之後的數年隱居鹿門山的生活,其實是為了養心、養氣、修身以修煉出獨特的精神氣質,然後再投身那個輝煌而昂揚的時代,以求家國天下之用。所以25歲之後,年輕的孟浩然終於走出鹿門山,辭親遠行、順江而遊、廣交名士、幹謁公卿名流,一展人生抱負。可是命運卻與孟浩然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 孟浩然:一個不甘做隱士的田園詩人,這首詩便是他最真實的心態
    我們知道,孟浩然同王維一樣,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不同的是,王維的一生基本都是在朝廷中做官,亦或半仕半隱,而孟浩然,則是終生布衣,從沒在朝廷中任過職。實際上,孟浩然並非只想做一個田園詩人,他在早年也是有仕途之心,渴望在朝廷上有一番作為。
  • 孟浩然九首古詩,首首都似山水畫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 這首詩,是孟浩然最「不誠實」之作: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全不一樣
    就這麼一直考到了40歲,孟浩然終於失去了耐心。一首古詩最能反映他內心的矛盾,也把他心中優柔寡斷的強迫心理全部展現了出來,成就了他最強顏歡笑的唐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首唐詩就是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明明不想歸隱山林卻字字都在寫自己歸隱山林。明明寫的是讓自己最鬱悶的事,卻還要強顏歡笑,用輕鬆的語言表達出來。蘊藏在心中的那份優柔寡斷的強迫症心理一覽無餘,讓人看了十分難受。
  •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如果說他20歲之前的努力治學、讀書習劍是為人生欲一展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他20歲之後的數年隱居鹿門山的生活,其實是為了養心、養氣、修身以修煉出獨特的精神氣質,然後再投身那個輝煌而昂揚的時代,以求家國天下之用。所以25歲之後,年輕的孟浩然終於走出鹿門山,辭親遠行、順江而遊、廣交名士、幹謁公卿名流,一展人生抱負。可是命運卻與孟浩然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 孟浩然怎麼死的?因為貪吃好客?反正王昌齡難辭其咎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雖然名聲大,這輩子的遭遇卻很坎坷,連死都死得很不體面。孟浩然這個人在40歲以前毫無存在感,他當然在家裡讀書寫詩,可能在家鄉也小有名氣,但是在唐朝這個繁華帝國並不知道這個人。在那個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時代,孟浩然已經到了入土的年紀,居然還沒成名,他也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