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古代活得最任性的人

2021-02-23 周益清

在唐朝,有一個人是李白的偶像。當李白還是個毛頭小子時,他已經揚名天下;當他去揚州時,李白專門寫了一首詩送他,「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他失意時,李白寫詩贈他,「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他是誰?就是孟浩然。

孟浩然,何許人也?湖北襄陽人,從小讀書習劍,20歲起就隱居在鹿門山。據說他很瘦,也帥氣,「骨貌淑清,風神散朗」,喜歡穿白衣服,還真有點仙氣。

那時候,唐詩的半壁江山都可以說是孟浩然的粉絲團,有王維、李白,還有王昌齡……

      膾炙人口的孟浩然

提到孟浩然,你肯定知道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背兩句他的詩呢?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沒錯,這首《春曉》可能是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唐詩了,它給了我們關於唐詩的最初印象。

短短二十個字,明淨優美,琅琅上口,細品又有一種淡淡的欣喜和悵惘,不愧是孟浩然的名作。

孟浩然長於五言詩,律詩和絕句都有許多佳作,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這四句出自《與諸子登峴山》。峴山在湖北襄陽,晉代名臣羊祜鎮守此地,政績卓著,深得民心,他死後,當地百姓在這裡樹立羊公碑(又叫墮淚碑),以此來懷念他。孟浩然與晚輩們登高望遠,遙想古人,感慨萬千,留下了這樣壯闊的詩句。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五言絕句《宿建德江》。人到中年的孟浩然漫遊江浙,在建德江邊的迷濛煙霧中,在與江天水月為伴的寂寞旅程中,作詩遣興。

後人對這首詩多有讚譽,特別是「天低樹」「月近人」的寫法,使人仿佛置身其間,可說是作者的詩心妙筆了。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這兩句出自《歲暮歸南山》。求仕失敗的孟浩然,懷著失落和憤懣,回到了故鄉襄陽。時近新年,眼看時光飛逝而自己一事無成,徒添白髮,詩人滿腹牢騷又無可奈何,不由作此激憤之語。

後世傳說孟浩然因在皇帝面前誦此詩而被黜,陰錯陽差,成就了這「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句」。

      有才,任性

作為唐代一流的大詩人,孟浩然的才華自不必說。有才華的人,有點性格也不稀罕,不過任性到孟浩然這個份上,就已經不是「灑脫」能形容的了。

上面說過,孟浩然有句著名的詩,叫作「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表面看是謙虛,其實是發牢騷,意思是我沒什麼本事,自然不招皇帝待見,身體又不好,總生病,給別人添麻煩,朋友們也躲著我。

這種酸溜溜的話,私下裡發發牢騷也就罷了,要命的是,他把這首詩當面念給了皇帝聽!

關於這次堪稱車禍現場的面試,歷史上有許多記載,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後人杜撰的故事,不足取信。

據傳,一次孟浩然去好朋友王維家裡玩耍。這時,唐玄宗突然來了。不知為何,孟浩然嚇得不敢拜見,一股腦兒躲進了王維的床底。

誰料唐玄宗察覺不對,就問王維。王維只得如實相告。

唐玄宗卻說,「朕聽過他的名字,詩做得不錯,出來見見吧。」

孟浩然只好灰頭土臉地從床底下鑽出來,委實尷尬。但更尷尬的是,當唐玄宗命他做詩時,孟浩然居然念起了《歲暮歸南山》,裡頭有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正是這句話觸怒了唐玄宗。

不論這次偶遇玄宗的經歷真實與否,孟浩然終身布衣是顯見的事實,他的詩中,也常有隱逸不仕的意趣,這在讀書人爭相求仕的時代,可以算是個性鮮明了。

其實,孟浩然得到過不止一次面見玄宗皇帝的機會。

據《新唐書》記載,時任採訪使韓朝宗很欣賞孟浩然,想向玄宗推薦他。這位韓朝宗以愛才著稱,樂於提攜後進,士林傳言「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連李白也曾寫過《與韓荊州書》,想要與他結交。

能得到他的青眼,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機遇。

面對韓朝宗伸出的橄欖枝,孟浩然起初也欣然接受,和他一起到了長安,準備面聖。

結果到了約定的那一天,恰巧有朋友來訪,孟浩然和朋友相談甚歡,喝得酩酊大醉。

有人提醒他與韓公有約,酒興正酣的孟浩然毫不在意:「酒都喝了,哪顧得上別的事!」

如此不管不顧,得罪了韓朝宗,引薦一事自然泡了湯。

如果說偶遇明皇的故事是民間附會,那麼飲酒爽約,放棄覲見,這就真的很任性了。

斷送了前程,還不是最嚴重的。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五十二歲的孟浩然得了背瘡,臥病襄陽。病好得差不多的時候,老朋友王昌齡正好來到襄陽。

久病將愈,又逢故友來訪,孟浩然大為欣喜,和王昌齡縱情宴飲。

誰知樂極生悲,還是個病人的孟浩然,食魚飲酒,觸發了即將痊癒的背瘡,陡然間病勢轉重,很快竟去世了。

按照常理,得了癰疽、皰疹(也有記載說孟浩然是「疾疹發背」)一類的疾病,人們總會「忌口」,時鮮野味,如魚羊之屬,以及酒類,都在絕對禁止之列。

孟浩然不會不知道這一點,但有爽約韓朝宗一事在前,就不難想像他豪興正酣,餘事不問的樣子了。

只是這一次的任性,讓詩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陣容豪華的朋友圈

孟浩然雖然一生未仕,但才華卓越,詩名遠播,與他交遊的都是當時文壇第一流的人物。

比如李白就對他不吝溢美之詞,他的《贈孟浩然》簡直不能更直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對孟浩然的讚美坦率而熱烈。他不僅贈詩給孟浩然,還在孟浩然遠遊時為他送行,這就有了那首更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另一位大詩人王維曾與孟浩然同在京師,孟浩然歸鄉時寫了《留別王維》相贈,詩中有這樣四句: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字面上看,孟浩然是說自己想要追求隱逸的理想,又捨不得和好朋友分開。可是不分開吧,朝中又沒有人賞識和引薦自己,無法在京城立足。這樣看來,孟浩然的離別是充滿了矛盾的,不得不走而又與故友依依惜別。

不過,也有人認為,孟浩然這幾句話,其實是怨王維不向皇帝引薦自己,意思是連你也不對我施以援手,看來這世上真是沒有知音啊。

當時王維任監察御史,在引薦人才上不是沒有發言權,如果孟浩然真的如此抱怨,也是情有可原的。

後世甚至有人認為,王維是因為嫉妒孟浩然的才華,所以不肯向皇帝推薦他。

對王維來說,這種論調怎麼看也有點冤枉,畢竟他在孟浩然死後寫的《哭孟浩然》,還是很情真意切的: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還有一位不得不說的朋友,就是王昌齡。

孟浩然集中寫給王昌齡或與王昌齡有關的詩有很多,比如《送王大校書》《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與王昌齡宴王十一》《送王昌齡之嶺南》等,不是和王昌齡一起玩就是送別王昌齡,思念王昌齡,可見他和王昌齡交誼頗深。

王昌齡被貶嶺南,一年後遇赦北歸,途經襄陽,自然要拜訪孟浩然。

沒想到這一聚,竟成了永訣。

孟浩然為了和好友暢敘舊情,食魚飲酒,病發身故。遇到這樣的事,真是難以想像王昌齡的心情。

不過,孟浩然一生散淡放逸,這樣的死法,也算是得其所了。

點擊文章上方藍色「周益清」,關注小編。

編輯聲明:文章來源網絡,小編整理與編寫。小編公益分享,旨在傳播美麗。

相關焦點

  • 孟浩然:任性一生的富二代
    01孟浩然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純粹。不是在找工作的路上,就是在出遊的途中,偶爾厭倦了,就隱居山林。如果非要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富二代任性的一生」吧。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襄陽的「澗南園」,家裡很有錢、有田地、有僕人,還是書香門第。
  • 孟浩然-簡單的才是最好的
    公元689年,在襄陽城南峴山腳下的澗南園裡,有個嬰兒出生了,孟家是書香門第,孟老爺自稱是孟家後人,引用孟軻「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話,給兒子取名「浩然」,給人以剛正而磅礴之感,孟浩然秉性也同這名字一般,正直給人以正氣凜然之感。而且孟浩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不僅長相清秀,氣質出眾,才貌雙全。
  • 一生任性的孟浩然,見到唐玄宗時嚇得躲床下,因一首詩前途盡毀
    孟浩然,襄陽人,生在盛唐時期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他與李白、王維、杜甫等人都有深厚的友誼,李白曾稱讚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也稱孟浩然是"清詩句句盡堪傳",王維曾親自操筆為孟浩然畫像,一見到朋友,就要對著畫像,給他們推薦孟浩然的詩。少年時的孟浩然終日與弟弟讀書學劍,不聞窗外之事。
  • 一生狂傲不羈的李白,誇起孟浩然竟然是這樣的直白、露骨
    提起李白,大家都會給他貼上浪漫主義、嗜好喝酒、灑脫任性等標籤。李白的詩文磅礴大氣,想像力奇崛,文採斐然,有著「謫仙人」的美稱。這樣的李白,自然有狂妄的資本,他狂得恣意、狂得豪邁、狂得任性。「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李白連孔子都看不上眼;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覺得自己就是與眾不同,是不一樣的煙火;「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李白說自己妙筆可搖動五嶽,詩成可凌越滄海。
  • 孟浩然:一個不甘做隱士的田園詩人,這首詩便是他最真實的心態
    我們知道,孟浩然同王維一樣,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不同的是,王維的一生基本都是在朝廷中做官,亦或半仕半隱,而孟浩然,則是終生布衣,從沒在朝廷中任過職。實際上,孟浩然並非只想做一個田園詩人,他在早年也是有仕途之心,渴望在朝廷上有一番作為。
  • 因為仰慕孟浩然,李白寫下一首深情詩作,盡顯世間最美的友誼
    盛唐詩壇,群星閃耀,作為山水田園詩的兩位代表,王維和孟浩然備受後人稱道,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經典詩作,名垂千古。然而,在世人心中,孟浩然卻是一個複雜且看不透的人。他早年隱居山林,吟風弄月,過得十分瀟灑。可40歲之後,他突然想出來做官了。只可惜造化弄人,他最後官沒有做成,隱士的名聲也被破壞了。
  • 孟浩然:李白一生難得佩服的人
    但是,李白對孟浩然極為崇拜,曾作數詩贈年長自己十二歲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一開口就說「吾愛孟夫子」,這話說得多麼坦率,多麼真誠!
  • 唐朝最任性的考生,高考作文只寫了三分之一,卻成了千古名作
    常常有人將古代的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相提並論,同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同樣是改變一生命運的轉折點。古代多少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就為了金榜題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其他朝代不一樣,唐朝的科舉考試,有一門是考查詩歌功底的,這就比較有意思了。
  •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辛大應該就是辛鄂,是孟浩然的一個鄉親,孟浩然沒少給他寫過詩。孟浩然一生布衣啊,沒有別人那樣漫長的宦遊經歷,接觸的人也少,大部分就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所以他的詩大多數就是寫眼前景、身邊人。不像李白,一會兒是望廬山,一會兒是蜀道難,一會兒寫英雄,一會兒寫神仙。孟浩然沒有那麼大氣磅礴,可是話又說回來,畫鬼容易畫人難吶。能把小場景、小人物、小心情寫好,其實需要大本事。
  • 孟浩然求職:一個田園詩人的仕途之旅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並稱為「王孟」,他的許多詩篇膾炙人口,比如《春曉》(春眠不覺曉)、《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等等。在古代,但凡是山水田園詩人,大都有做一名隱士的傾向。不過孔子講「學而優則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古代文人們,骨子還是有一種「治國平天下」的衝動。孟浩然也不例外。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39歲的孟浩然進京趕考,可惜最後落榜,未能考取功名。這時,他的朋友王維出手相助,向唐玄宗推薦了孟浩然。
  •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 孟浩然隱居的鹿門山,究竟有怎樣的魅力?有詩為證!
    在古代,可以遠離中原的戰亂,到現代,可以連接四方的交通。漆器上瑰麗神秘的圖案、大型青銅器的氣勢非凡、隨州編鐘的驚世駭俗,都在見證這片綺麗山河曾經的輝煌。如果中原厚土是雄渾的飛龍,這裡則嚮往鳳凰的剛健和祥和。渴望安詳的生活和不懼強暴的反抗精神,其實和很多地方的百姓心中是一個期盼。讀唐詩,最喜歡一個叫孟浩然的詩人的生活態度。
  • 對於衣著任性的人,即使再難看,也根本不在乎形象的好壞
    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是為了活得精彩,活得更漂亮,更時髦。但也有的女生只是為了能生存,所以她們能夠生活的輕鬆些,已經很不容易了,也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時尚穿搭的事了。圖片中的模特的確活得很精彩,我們可以從她的衣著和穿著上看出來。實際上小編對服裝的判斷,有不同的看法。歸根結底,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因此得出的結論和評價,也就不同了。照片裡的模特選擇了穿著咖色裙子,看上去很老氣,不過她很適合穿咖色,這樣才會顯出年輕漂亮的氣息感。但小編一直覺得女孩子們,對於穿著非常任性的話,確實一般不會被別人看到。
  • 張籍崇拜杜甫,杜甫崇拜李白,李白崇拜孟浩然,孟浩然崇拜王維
    古代人們對偶像的追捧,會用什麼方式表達內心的敬佩跟崇拜呢?張籍唐代中後期詩人,是韓愈的門生,他最崇拜杜甫,曾將偶像杜甫寫的詩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著蜂蜜吃,每天3勺。好友對他的奇怪做法不理解,就問他,他的理由是吃了偶像寫的詩,自己也可以寫出偶像一樣好的詩,這粉絲也是痴迷到極點了山外有人,天外有天,杜甫自己也有崇拜的人,就是李白了。杜甫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寫詩,他寫了很多關於李白的詩,下面有詩為證。《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孟浩然的一首田園詩,初讀覺得很簡單,再讀才發現字字珠玉
    幽居襄陽鹿門山的詩人孟浩然,雖然一生不仕,卻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名傳千古的布衣詩人之一。他摒棄官職,寄情山水,與王維形成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不僅與邊塞詩派交相輝映,還促成了我國古代山水田園詩的盛世。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便是對他摒棄官職、白首歸隱、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表露了自己的敬慕之情。而說到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最經典的還數那首《過故人莊》。這首由孟浩然創作的五言律詩,主要寫的就是他應邀到一位老朋友家中做客的經過。一個普通的農莊,一頓普通的雞黍飯,讓很多人初讀起來都覺得很簡單。但它集景、事、情完美結合的藝術魅力,卻需要我們細細再讀才能發現。
  • 古詩詞鑑賞-《訪袁拾遺不遇》唐.孟浩然
    拾遺:古代官職的名稱。 2.才子:指袁拾遺。 3.江嶺:江南嶺外之地。嶺,這裡指大庾嶺。唐代時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嶺外。4.流人:被流放的人,這裡指袁拾遺。 5.梅花早:梅花早開。 6.北:一作「此」。
  • 《歲暮歸南山》--唐·孟浩然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因此,說「不才」既是謙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而這個不識「才」的不是別人,正是「明主」。可見,「明」也是「不明」的微詞,帶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這一諛詞,也確實含有諛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滅絕,還希望皇上見用。這一句,寫得有怨悱,有自憐,有哀傷,也有懇請,感情相當複雜。
  • 孟浩然讓人意外的一首詩,不相信是他寫的!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也是語文課本上必背篇目,我們大家都對這首詩很熟悉。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自然認為這首詩沒什麼奇特的。事實上,孟浩然詩集作品中,這類渾健的作品寥寥無幾。如果我不是先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我簡直要懷疑這是另外一個人的作品了,無論是王維、杜甫、李白,或者是其他人,就是不敢相信是孟浩然寫的。因為孟浩然的整體詩詞風格,和這首的風格太不一樣。讓我們用一個字概括孟浩然的詩歌風格,就是「清」字。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同時我們也知道李白生性隨性,想到什麼就幹什麼,而杜甫還是為人比較周正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比較嚴謹的人,卻陪著李白的突發奇想一起去求仙訪道去了,有了和高適三人「採仙草、找仙人、煉仙丹」的傳奇之事,可見杜甫對李白的愛之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