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簡單的才是最好的

2020-12-18 ASLIY一頁紙畫讀

公元689年,在襄陽城南峴山腳下的澗南園裡,有個嬰兒出生了,孟家是書香門第,孟老爺自稱是孟家後人,引用孟軻「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話,給兒子取名「浩然」,給人以剛正而磅礴之感,孟浩然秉性也同這名字一般,正直給人以正氣凜然之感。而且孟浩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不僅長相清秀,氣質出眾,才貌雙全。

公元706年,孟浩然18歲,和他的幾個同鄉好友,張子容、辛諤、王宣、朱去非,全都報名縣級考試,孟浩然以第一名的好成績順利通過。隨後,只要通過九月由州教育局舉行的府試,便有了去中央考試的資格。憑他聖人的才華,考取這個進士是不成問題的,但是變數這時候出現了。

706年七月,韋後和武三思誣陷張柬之等幾位匡復大臣。他們都是在逼退位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的肱骨之臣。可惜卻成了韋後眼中釘,韋後要仿效武則天,就要先剷除這些人。當時八十二歲的張柬之以犯人身份發往瀧州時,帶著遺憾閉上了眼,此時孟浩然聽聞這件事情後對朝廷感到莫大的失望。他悲憤交加,想想若是入朝為官,效力這樣腐敗的朝廷簡直就是一種侮辱,於是他毅然選擇罷考。

父母怎麼勸也不聽,一個書香世家,讀書不考功名,是為了啥,怎麼能拿自己的前途賭氣,孟家雖然家底還好,但是也不能做吃山空,好男兒志在四方,以後的時間還長,拿什麼來安身立命。孟老爺子想不通,一氣之下將孟浩然趕出了孟家。

孟浩然索性搬到鹿門山上過起了隱居生活。這也就是後人為什麼說孟浩然是最任性的詩人了。後來更任性的是他認識了韓襄客一個從郢城到襄陽賣藝的歌女。才子,佳人,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一個說:「只為陽臺夢裡狂,降來教作神仙客。」(孟浩然《贈韓襄客》)

一個說:「連理枝前同設誓,丁香樹下共論心。」(韓襄客《閨怨詩》)

孟家雖非大富大貴之家,但在襄陽當地也是有頭有臉的書香門第,斷不能容一個歌女入門。可誰的初戀願輕言放棄呢?苦苦相求不成後,孟浩然徹底離家出走,跑到韓襄客老家郢城,與韓襄客拜堂成親。白居易有句詩,「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那個年代,不得父母認可的婚姻,到底不算是明媒正娶,入不了族譜。

但是愛的魔力轉圈圈,他們兩個還是結了夫妻,隨後兒子也出生了。孟浩然想妻子你老人家不認,你的孫子總該認了吧,但沒想到孟家老爺也是一個脾氣倔強的,在孟浩然26歲那年,老爺子一命嗚呼,死前心裡還堵塞這不孝子的氣,死不瞑目。

孟浩然此時心裡百感交集,從小深受孟子思想的洗禮,對父親他是愧疚的,辛苦養大他的父親,從19歲那年他一走了之後再也沒有見過父親,如今父親去世了,卻還不能讓父親大人圓了心中所願,父親是想讓他考取功名,為孟家光宗耀祖的。再加上當時一同隱居的好友張子容棄他而去,參加科舉了進士及第。孟浩然心中翻滾著。

既然不願意參加科舉,又想著步入仕途,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幹謁了。幹謁的最佳人選自然是皇帝。只要得到皇上的欣賞,做什麼的官都是可能的,再不濟也可以做個七品芝麻官,孟浩然一介草民直接找皇帝幹謁幾乎不可能,那就找一個可靠的人來引介吧,

於是孟浩然開始長達10年的漫遊求仕生活,

孟浩然把目標鎖定在宰相張說身上,717年孟浩然29歲,遊洞庭湖。幹謁張說。登嶽陽樓,作《嶽陽樓》詩以獻。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公元720年,孟浩然32歲,暮春,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臥病寄張八》。

晚春臥病寄張八

作者:孟浩然 (唐)

南陌春將晚,北窗猶臥病。

林園久不遊,草木一何盛。

狹逕花障迷,閒庭竹掃淨。

翠羽戲蘭苕,赬鱗動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鄉遠從政。

雲山阻夢思,衾枕勞歌詠。

公元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復任襄州刺史。盧饌為襄陽令,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

公元725年,孟浩然37歲,李白出蜀,遊洞庭襄漢,孟浩然與李白結交為好友,成莫逆之交。當年韓思復卒,天子親題其碑。浩然與盧饌立石峴山。

李白當時還是孟浩然的超級小迷弟,對孟浩然他是一直崇拜的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唐開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遊揚州,途經武昌,李白當時在安陸。聽說孟浩然在武漢,連夜趕到武漢同遊月餘,並於黃鶴樓作詩送行。寫下了千古名篇《送孟浩然之廣陵》。

727年,孟浩然39歲第一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可能因為他一直隱居田園的緣故,浩然的詩風並沒有得到考官的親睞,他落榜了。

728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張說交誼甚篤。傳說張說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張說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擬薦浩然,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遊玩於江南的名山古剎。

731年,孟浩然同年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這期間他寫下大量詩篇。

《留別王維》《問舟子》《宿建德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晚泊潯陽望廬山》

公元734年,46歲的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浩然回襄陽。

公元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考慮到上京幹謁張九齡未果,認為作為刺史的韓朝宗也無法讓他入仕便沒有按照約定赴京,竟然放人家鴿子。同年李白赴襄陽,和孟浩然遊玩。李白走後,浩然入蜀,往遊廣漢。

公元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沒幹多久,仍返故居。

公元738年,浩然在荊州一帶多所遊覽,夏,浩然患背疽,臥於襄陽,當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有人說孟浩然的詩歌比較單一,大多是田園詩歌,五律為主,存世上也就200多首和李白留存下來的有900多首,杜甫有1400多首,實在是有點懶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在田園詩上的貢獻,孟浩然和王維並稱為「王孟」但比王維大12歲,可以說孟浩然是開創田園詩的第一人。

孟浩然的詩風單一,也跟他的經歷有關係,他一生沒什麼大波瀾,布衣一生, 他以樸素自然之筆,寫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達到生動逼真的地步,從而復現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樸實打動人,使人在他的詩歌藝術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氣息,喚起真正的生活體驗,漸漸進入崇高的藝術境界,孟浩然詩歌給人以「清」與「淡」之感。

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說:「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築在一聯或一句裡,而是將它衝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他並沒有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悲涼。所以他所創作的詩歌中,絕大多數都是寫山水景色、田園生活、羈旅見聞。雖然這些主題詩歌中,也蘊含了詩人的出世心態以及隱逸情懷,但卻沒有求而不得的痛苦。

其實人生何必要複雜呢,簡單的才是最好的。同為田園詩人,相比王維後期作品的幽寂空靈,孟浩然的詩歌給人的感覺更是樸素與情趣,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一生,王維般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境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

但我們能體會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天早晨,鳥兒開始嘰嘰喳喳的啼叫了,下了一夜的雨,天氣逐漸暖和,春天好睡覺呀,下了一晚的雨,不知道花吹落了多少。

我們也能體會朋友的這份情誼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寫出了鄉村生活的恬靜與閒適。

是的相比王維的多才和全面,孟浩然的詩歌是單薄了些,沒有那種更深的禪意。我們不能這樣的比較,王維晚年雖然是半仕半隱,但是他內心是落寂的,皈依佛門,是一種消極的避世。

而孟浩然的回歸田園是他真實的熱愛,讀他的詩歌,能感受到那濃濃的煙火味,那求仕之旅,是旅還是為了仕,或許他自己也並不清楚。他內心並不是那麼的熱愛做官,他的仕或許只是為了讀書人應該朝的方向去試試而已。

有人說孟浩然任性,一次是罷考,一次是為了愛情,還有面對玄宗絕好機會不知道把握。放韓朝宗的鴿子,他卻任性了四次,恨其不爭嗎?

爭了一定會幸福嗎?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做官的,適合做官的,我倒覺得孟浩然是最通透的,至少這一生為愛奮不顧身了一次,為了功名也努力過,回到自己喜歡的田園生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不好嗎?

簡單的才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孟浩然的一首田園詩,初讀覺得很簡單,再讀才發現字字珠玉
    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便是對他摒棄官職、白首歸隱、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表露了自己的敬慕之情。而說到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最經典的還數那首《過故人莊》。這首由孟浩然創作的五言律詩,主要寫的就是他應邀到一位老朋友家中做客的經過。一個普通的農莊,一頓普通的雞黍飯,讓很多人初讀起來都覺得很簡單。但它集景、事、情完美結合的藝術魅力,卻需要我們細細再讀才能發現。
  • 蘇軾批評孟浩然的才短?儘管詩風清淡自然,終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比如宋代大文豪蘇軾評價孟浩然,評語為:韻高而才短。說他才短,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蘇大學士是北宋大文豪,旁人創作的詩歌能進入他的法眼,能得到他的評語,那也是一種榮耀,儘管這個評語對於孟浩然的名聲屬於毀譽參半。
  • 孟浩然的一首小詩,寫出千年後夢想的春天生活,簡單卻非常難的
    孟浩然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也像王維一樣,給人以清淡之感,但是王維的詩,意境是極美的且富有禪意,而孟浩然的詩,他的意境,更多的是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渾然天成之美。《過故人莊》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孟浩然:任性一生的富二代
    可沒想到,孟浩然突然做了一個叛逆的舉動:拒絕參加府試。理由很憤青:朝廷現在那麼亂,我才不要去賣命呢!我家老祖宗孟子說了,「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君主的德行直接影響老百姓,這樣的君主,肯定不靠譜。什麼樣的君主呢?當時武則天剛讓位給兒子李顯,但是李顯的妻子韋氏想自己稱皇,於是和女兒聯手殺死了李顯。
  • 孟浩然躲在王維床下的那天,原本是他最好的做官機會
    孟浩然躲在王維床下的那次,原本是孟浩然可以輕而易舉進入官場的機會,可惜,孟浩然陣腳一亂,就此失去了錦繡前程。孟浩然比李白王維大十二歲,可是對於科舉,他屢敗屢戰,名次一直穩定地保持在落榜者隊伍裡。孟浩然孟浩然在一次秘書省的文人酒會上,用詩句擊敗了整支喝酒團隊。那天,擬了一個以秋月為題的當場命題寫詩。孟浩然略一沉吟,就幽幽吟誦道: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孟浩然在長安落第後,詩人王維曾經邀請他到自己供職的翰林院見面,誰知不久唐玄宗駕到了。孟浩然一時緊張躲到了床下,王維不敢欺君,道出實情。唐玄宗也沒有生氣,還命孟浩然出來作詩。孟浩然便吟詠了這首《歲暮歸南山》。 不要再給北面朝廷上書,讓我回到南山破舊茅屋。我本無才難怪明主見棄,年邁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 孟浩然詩賞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
  • 怎樣欣賞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為什麼說其「淡到看不到詩」?
    怎樣欣賞孟浩然的千古名篇《過故人莊》?為什麼說其淡到看不到詩?接到這個邀請,想了一天。因為要簡單回答很容易,只要分析一下《過故人莊》即可。這首詩不複雜,賞析也容易,而且也能通過孟浩然這首小詩學會如何掌握詩歌跳躍性敘述和節奏。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那麼李白又愛著誰呢,李白也寫過許多贈友人的詩句,但是從《贈孟浩然》中能夠看出,李白是愛著孟浩然的,而且這個喜愛之情不是後人推測出來的,是李白在詩中直接表述出來的,第一句就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而且還誇了孟浩然整整一首詩。
  • 惹誰不能惹皇帝,孟浩然一句牢騷葬送仕途,實慘
    孟浩然四十歲時,他去首都和名人交朋友,王維就非常欣賞他,高度讚揚了他。有一次,孟浩然去王維哪裡坐了一會兒,但他沒想到會遇到唐玄宗。孟浩然慌慌張張地躲在床底下,但玄宗看見了他。王維在人家手底下當官的,也不好說謊騙自己的衣食父母,就如實告訴了唐玄宗,那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孟浩然。
  • 孟浩然求職:一個田園詩人的仕途之旅
    孟浩然也不例外。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39歲的孟浩然進京趕考,可惜最後落榜,未能考取功名。這時,他的朋友王維出手相助,向唐玄宗推薦了孟浩然。可惜的是,孟浩然原來發過的一句牢騷話——「不才明主棄」,正好被唐玄宗見到。
  • 王維、孟浩然詩的同與異
    既然孟浩然和王維存在這樣一種個體心性、生活方式的差異,那麼,他們的詩歌創作就出現了以下幾點不同。一是觀照的唯心與逐物的不同。在王維筆下,他往往把人隱藏在景物之後,用心去拍下一幅幅精美的山水小品,人是隱於景物之後的,人不出場。而孟浩然的許多詩,多作於旅行途中,移步換形,流動感非常強。如果說,王維的詩是無我之境,那麼,孟浩然的詩更多的是有我之境。
  •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桿嗎,我看未必
    孟浩然與王維同屬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但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兩位誰的歷史地位更高些呢,這兩位又是如何結識的呢?從詩文來講,兩位都有詩文名傳千古,可以說不相伯仲,但從政治地位上來講,孟浩然就差多了,孟浩然在中年後雖想入仕,但終身皆無機會,而王維呢歷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史之亂長安收復後,又被責授太子中允。最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 孟浩然,古代活得最任性的人
    就是孟浩然。孟浩然,何許人也?湖北襄陽人,從小讀書習劍,20歲起就隱居在鹿門山。據說他很瘦,也帥氣,「骨貌淑清,風神散朗」,喜歡穿白衣服,還真有點仙氣。那時候,唐詩的半壁江山都可以說是孟浩然的粉絲團,有王維、李白,還有王昌齡……      膾炙人口的孟浩然提到孟浩然,你肯定知道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背兩句他的詩呢?
  • 《歲暮歸南山》--唐·孟浩然
    賞析  落第後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裡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為世用之情。  字面上說「北闕休上書」,實際上表達的正是「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的情意。
  • 孟浩然詩歌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
    詩人孟浩然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與王維並稱"王孟",與王維、高適、岑參並稱"王孟高岑",是所謂盛唐四大家麼一。從詩歌發展的納線而言,孟浩然的詩上承下接,他屬於平淡一派詩歌的代表,也為山水田園詩歌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 康熙瓷片上的孟浩然詩劍贈友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這首五絕《送朱大入秦》是送友之作,朱大,名「去非」,詩的意思是:你要到長安去,我有寶劍可值千金,現在我就把這寶劍解下來贈送給你,以表示我今生對你的友情。首句「遊人五陵去」的「遊人」,強調「朱大」的「浪遊者」身份。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孟浩然集》中有《峴山送朱大去非遊巴東》一首,可知「朱大」其名,朱大應為詩人的同鄉。
  • 唐詩三百首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到了公元727年,也就是他在湖北武昌結識李白之後的第二年,他才第一次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可是孟浩然大概真的沒有做官的命,憑他那樣的才學,科舉依然落榜。名落孫山的孟浩然無奈之中寓居京城有兩年之久,也就是在這一期間他結識了王維,兩人成為忘年之交。
  • 老實人孟浩然的田園詩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我們跟著孟浩然,沿著小路,遠遠望見了村莊,然後,進了村莊,再然後,進了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現在,也許已經吃過雞黍了,更有可能,是正在吃。開了窗,窗外,是莊稼地,當然,還是頷聯看過的綠樹青山。嗯,一定得開窗,開窗不單空氣好,風景好,更重要的,是與上兩聯有關聯,更更重要的,是引出下句——把酒話桑麻。
  • 襄陽鹿門山,孟浩然的精神家園
    他口中的「孟夫子」可不是孟軻孟子,而是與他同時代的、年齡比他大的孟浩然。李白在詩作中由衷的感嘆,除了對孟浩然詩作水平的敬佩外,更是對兩人相同人生經歷的一種惺惺相惜!我們都知道,李白、孟浩然兩人在中國詩壇上的名聲及地位,那是槓槓滴,但兩人在仕途上可謂坎坷崎嶇、暗淡無比。相同的人生經歷,同樣高超的詩作才氣,李白選擇了狂放不羈、才氣外溢的仙人豪邁,孟浩然選擇了沉寂山水、樸實無華的自然作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