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2021-02-19 每日解讀詩詞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我們上一講講了李白的《靜夜思》。學術界大多認為他是在公元726年,那一年的秋天來到揚州,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靜夜思》。其實李白對揚州的喜歡,從那一年的春天就可以看出來,那一年的春天,他順江而下來到武昌,在武昌結識了孟浩然,並在黃鶴樓上作《送孟浩然之廣陵》,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人生有此一遇,李白與孟浩然遂成摯友。李白後來甚至對孟浩然推崇備至,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那樣「風流天下聞」的孟夫子--孟浩然,其實是唐詩繞不過去的一個重要的巔峰。我們今天就來賞讀一下孟浩然的一首千古名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云:「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有關孟浩然和孟浩然的詩,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他的那首《春曉》。所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咀嚼便覺詩中別有天地。他是孟浩然年輕時與張子容〔張子容,襄陽人(今屬湖北),行八。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前後在世。先天元年(712)舉進士,仕為樂城令,開元中謫為東城尉。又曾官晉陵尉。初,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為死生交,詩篇唱答頗多。復值亂離,流寓江表。後竟棄官歸舊業以終。子容為詩興趣高遠,為當時文士所稱,有詩集傳於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典型的代表作。對於盛唐的「山水田園」詩派而言,王維、孟浩然是毫無疑問的兩面旗幟。但孟浩然的經歷卻和王維不同,甚至與李白、與王維、與盛唐的其他大多數有名的詩人全都不同。他幾乎可以說是盛唐所有著名詩人中唯一一個雖心懷家國天下之志,卻命運不濟,終生不得入仕之人。

孟浩然生於唐永昌元年,比李白和王維都大上一輪左右,也就是12年左右。他出生於湖北襄陽一個書香世家,年輕時傾慕司馬相如,曾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20歲時學有所成,遂隱居襄陽城外鹿門山。《襄陽縣誌》記載,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曾巡遊至此,夢見有山神及兩隻梅花鹿託夢來見,夢醒之後便令「立祠於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當地的百姓遂稱之為「鹿門廟」,而山遂以此命名為「鹿門山」。後來到了東漢末年三國紛爭之際,名聞天下的龐德公(龐德公,字尚長,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隱士。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等人早年影響較大,並得到諸葛亮的敬重。龐德公最後隱居於鹿門山,採藥而終。)不受目光短淺的劉表的拉攏,立身以明志,攜妻歸隱鹿門山,其風骨一時名聞天下。據說,諸葛亮曾拜龐德公為師,而龐德公的侄兒就是鳳雛龐統,所以「臥龍」「鳳雛」俱出其門下。而且當時除卻「臥龍」、「鳳雛」,還有「水鏡先生」司馬徽、還有徐庶,還有崔州平,這些名士俱是龐德公門下常客,所以龐德公身後,世人在鹿門山又建「龐公祠」以祭之。然後就是到了唐代,因為有孟浩然,後來又有皮日休效法前賢,歸隱鹿門山。尤其是孟浩然的影響,後來遂有「鹿門高士傲王侯」、「鹿門高士傲帝王」之說,使得鹿門山儼然成了一座聖山,體現著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當然孟浩然的終身不登仕途,除了因為他的天生具有的隱者氣質之外,其實大概還與他不能隨波逐流、隨世浮沉的命運有關。其實孟浩然的隱居鹿門山和李白的隱居終南山、終南捷徑,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如果說他20歲之前的努力治學、讀書習劍是為人生欲一展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他20歲之後的數年隱居鹿門山的生活,其實是為了養心、養氣、修身以修煉出獨特的精神氣質,然後再投身那個輝煌而昂揚的時代,以求家國天下之用。所以25歲之後,年輕的孟浩然終於走出鹿門山,辭親遠行、順江而遊、廣交名士、幹謁公卿名流,一展人生抱負。可是命運卻與孟浩然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一開始和李白一樣,也希望不走尋常路,希望能憑自己的才學與聲名為朝廷所用。可是雖然天下盡知孟浩然的才學,包括他的聲名雖然也越來越大,可被朝廷重用的機會,總是一次一次從他身邊溜走。到了公元727年,也就是他在湖北武昌結識李白之後的第二年,他才第一次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可是孟浩然大概真的沒有做官的命,憑他那樣的才學,科舉依然落榜。名落孫山的孟浩然無奈之中寓居京城有兩年之久,也就是在這一期間他結識了王維,兩人成為忘年之交。

據說這期間孟浩然還有一次特別的機會,有一次孟浩然來到王維的居處(當然還有一說是他來到唐代名相張說的居處),〔張說(yuè,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人,唐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張說早年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歷任太子校書、左補闕、右史、內供奉、鳳閣舍人,參與編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誣陷魏元忠,被流放欽州。後來,張說返回朝中,任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加弘文館學士。張說拜相後,因不肯黨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尚書左丞,後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姚崇拜相後,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又貶嶽州刺史,在蘇頲進言下,改任荊州長史。張說在擔任天兵軍大使時,持節安撫同羅、拔曳固等部,討平突厥叛將康待賓,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後又討平康願子叛亂,建議裁撤鎮軍,整頓府兵,升任中書令,加集賢院學士,並倡議唐玄宗封禪泰山,進封右丞相。〕適逢唐玄宗忽然來到,孟浩然一介草民驚慌無處可避,遂躲避於床下。王維或者說是張說,遂趁機向玄宗推薦孟浩然的才學,最後並把躲在床下的孟浩然引出,拜見玄宗。唐玄宗後來被稱為「梨園之主」,本來就是一個極富才情、喜愛才學之士的皇帝,他其實聽說過孟浩然的才名,便問起孟浩然有什麼近作。此時的孟浩然大概是太過緊張,玄宗問他有何名作,他既不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也不說「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他居然脫口而出,吟誦了一首《歲暮歸南山》,也有詩題做《歸終南山》,詩云:「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唐玄宗聽到那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便眉頭緊蹙,最終不高興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從此孟浩然的仕途之路,便徹底斷了。

後來孟浩然雖短暫地寄居於張九齡的幕府,但終身或隱居鄉野,或羈旅天涯,命運讓他與政治劃清了一個乾淨的界限,使他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在詩史上甚至有一種觀點,雖然王維、孟浩然並稱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可就盛唐山水田園詩而言,孟浩然才是「山水精神」的第一人。這其實和他這首——其實和政治有關的《臨洞庭湖》或者說《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於這首名作中即可窺見一斑。事實上這首詩是一首幹謁詩。我們在講張藉的時候說到過,朱慶餘著名的行卷詩《近試上張水部》。行卷詩其實是幹謁詩的一種,是希望受到名臣重臣的賞識與提拔、或者是推薦為朝廷所重用。孟浩然的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其實就是寫給名臣張九齡的,希望能得到張九齡的獎掖提拔與推薦。

作為山水詩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起筆從洞庭湖寫起,說:「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說八月時節秋高氣爽,洞庭湖中湖水暴漲,幾乎與岸齊平。這樣的湖水,幾乎可以涵虛、可以混太清。「虛」指的是「虛空」,是將天空倒映在水中,包容天空之意。而「太清」則不止是天空甚至是寰宇,是將蒼天上的寰宇幾乎混為一體。這樣的湖水不僅讓水天一色,甚至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樣的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仿佛有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面對天地寰宇,成為一種浩大清純的存在,而這種氣象,只是剛開始而已。

頷聯云:「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荊楚湖湘之地向有雲夢大澤。雲夢澤佔地之廣,即便洞庭湖也不過只是它的一角而已。所謂 「氣蒸雲夢澤」,是說雲夢大澤水汽蒸騰、白白茫茫、浩渺無邊;而「波撼嶽陽城」則是說波濤洶湧,似乎把嶽陽城都能撼動。這樣的兩聯四句,又豈止是在寫洞庭湖、在寫雲夢澤,又豈止是在寫景呢?這寫的是一種昂揚的精神、一種闊大的氣象、一種絕大的胸襟、一種超然的格局。所以我們剛才說,孟浩然可謂盛唐山水詩派第一人,是因為在孟浩然這裡,山水已不再是山水形象地描摹,也不只是在山水中簡單地加入自己的情感,而是他能將山水的形象與自我的思想情感,乃至性情氣質、精神面貌合而為一,這就使得他筆下的山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才是他敢為山水詩「翹楚」的關鍵所在。

因洞庭湖的絕大氣象而想到自身的命運,詩人說:「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欲濟」是說在渡口欲渡卻沒有船隻,這很形象地隱喻了自己想要一展家國天下之志,卻無人引薦進入仕途之心。所以,這讓自己感到慚愧,所以才說「端居恥聖明」,是說自己在這樣一個聖明的時代閒居無所用,感覺愧對明君。這一句從自然山水而來,又巧妙地袒露出了內心的初衷與想法,實在是妙不可言。

既然言外之意已如此明顯,他便索性將人生遺憾和盤託出。尾聯順勢直言:「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誰是垂釣者?姜子牙渭水垂釣,終究輔佐文王、武王而成天下之業。所以垂釣者便是您張丞相,便是張九齡啊!而「羨魚情」則巧妙地引用了《淮南子》「臨河而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典故,且另一番新意,說自己坐觀垂釣之人多麼悠閒自在,而我卻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這裡甚至有以同道中人自喻,既然都屬仁人志士,那麼相互之間的幫襯與推薦、與引薦,甚至提出這樣的要求,則顯得有理有據,不失身份、不失分寸。

這樣一來通觀全詩,孟浩然的這首幹謁詩既寫得大氣磅礴,又寫得不卑不亢;既寫得含蓄委婉,又寫得不落俗套。真是自薦類詩文中,千古第一等文字啊!如今大學生就業也好,年輕人找工作也好,都要寫自薦書,都要寫自薦表。其實孟浩然的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實可為千古楷模啊!當然詩寫得再好,也無法與命運抗衡。大概孟浩然命裡註定與仕途無緣,但這首詩確實給張九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張九齡後來任荊州長史,曾將孟浩然聘至幕府,孟浩然才因此在一生中有了極短暫的入幕生涯。後來孟浩然終於認清了命運的真實面目,他不再想像貝多芬那樣,說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任其自然,與自我的命運達成和解,將自我放歸於山林,放歸於鄉野,回到故鄉,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

後來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王昌齡遭貶官路過襄陽,因久慕孟浩然之名,因和李白一樣「吾愛孟夫子 」之情,拜訪孟浩然。當時孟浩然「背染癰疽」,就是背上長了大毒瘡,卻與王昌齡一見如故,傾心結交,並宴請王昌齡大吃一頓。因食物中有不少「鮮物」,也就是「發物」,後來沒過多久,孟浩然即「背發癰疽而死」。

這樣的孟浩然,雖然恬然自得,雖然身屬山水田園詩派,可是遇到人生知己王昌齡,王昌齡並不知他的病情,他卻能為知己放懷痛飲,並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與病情,這便有如陶淵明,隱逸之中自有幾分人生的豪俠之情。所以這樣的人生雖然有遺憾,雖然不能實現家國天下的志向,但人生的境界自可像「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人生的境遇自然如潮水一般潮漲潮落,但人生的境界、人生的情懷卻能像那無所不包的八月湖水,容天地、容寰宇於一片清澈浩渺的心境!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一日一誦: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解讀版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何當共讀香芸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我們上一講講了李白的《靜夜思》。
  • 氣蒸雲夢澤, 波撼嶽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鑑賞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幹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
  •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朗讀+知識點+圖文+習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注釋⑴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三、問題歸納1.名句默寫。(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運用動態描寫寫洞庭湖美景的千古名句是:氣蒸雲夢澤, 波撼嶽陽城。(2)詩中表明詩人想投身仕途而又無人舉薦的詩句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 古詩文學習085:八年級下冊,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注釋①選自《孟浩然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張丞相,指張九齡(678—740),唐玄宗時為相。②〔涵虛〕指水映天空。涵,包含。虛,天空。③〔混太清〕與天空渾然一體。
  •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山水田園孟浩然,一生白衣的莊園主
    孟浩然是個大地主。相對於崇拜他的李白(翰林供奉),忘年至交王維(尚書右丞),他就是個白身。因為一直沒有出仕,生活又沒有什麼壓力,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到家國命運,仕途輾轉,頂多就是一些不仕的小情緒。孟浩然的詩以五言古詩居多,詩風則清淡自然,主要表達隱居閒適、羈旅愁思。
  • 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有《孟浩然集》。【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 737 ),一代名相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他的。孟浩然雖然隱居山林,但從未徹底放棄做官。這一年他四十九歲,寫這首詩的目的是希望張丞相引薦自己。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唐詩三百首》全文注音 第一卷:五言古詩1·感遇·其一張九齡2·感遇·江南有丹橘張九齡3·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4·月下獨酌四首李白28·長安遇馮著韋應物29·夕次盱眙縣韋應物30·東郊韋應物31·送楊氏女韋應物32·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33·溪居柳宗元 《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五律》篇(下)40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
  • 孟浩然讓人意外的一首詩,不相信是他寫的!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也是語文課本上必背篇目,我們大家都對這首詩很熟悉。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自然認為這首詩沒什麼奇特的。事實上,孟浩然詩集作品中,這類渾健的作品寥寥無幾。這首詩寫得既雄且壯,有俯視一切的氣概,甚至與杜甫的《登嶽陽樓》並列為描寫嶽陽樓的千古絕唱。如果我不是先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我簡直要懷疑這是另外一個人的作品了,無論是王維、杜甫、李白,或者是其他人,就是不敢相信是孟浩然寫的。因為孟浩然的整體詩詞風格,和這首的風格太不一樣。
  • 孟浩然的這首名詩,表面上是描寫洞庭湖的美景,實則另有一番意思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著名詩人。他的一生,似乎都處於矛盾之中,一邊渴望進入官場來為國奉獻自己的力量,但無奈仕途不順,最終只能歸隱田園。但在早期,他還是一位有著一腔熱血想報效祖國的人,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彰顯了他滿腔的熱情。
  •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及翻譯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 一個是李白偶像,一個是李白粉絲,同寫洞庭湖,誰更勝一籌
    不過,李白的名氣也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不斷累積的,在年輕的時候,李白也曾崇拜過不少詩人,孟浩然,就是他的偶像,在《贈孟浩然》,他直言不諱的說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代表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名浩,浩然是他的字。
  • 八百裡洞庭湖,是怎樣變成「一條河」的
    洞庭湖,古稱雲夢,早在秦時期,《尚書》、《周禮》、《爾雅》等古籍就有關於楚地雲夢澤的記載,而「夢」便是當時楚國對湖泊的稱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留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千古名句。嶽陽樓與洞庭湖從雲夢澤到洞庭湖先秦時期,雲夢澤在長江以北,並不是現在長江南邊的那個洞庭湖。
  • 孟浩然求職:一個田園詩人的仕途之旅
    在唐朝,如果一個讀書人不走科舉的道路,那麼他進入仕途的方法還有4條:一是推薦,二是獻賦,三是徵召,四是幕府。本來王維、韓朝宗都曾推薦或想推薦孟浩然,但他都沒有抓住機會;而因為被唐玄宗所厭惡,徵召和獻賦也是沒可能了。剩下的唯一一條出路,就是進入別人的幕府。
  • 怎麼評價孟浩然為求官所寫的「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寫得很委婉,但卻能表達出孟浩然當時心中所想、心中所求,他希望通過詩句而得到好友張九齡的相助引薦,而得以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為國家效力。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 孟浩然九首古詩,首首都似山水畫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