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者】
孟浩然(689—740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隱居家鄉襄陽附近的鹿門山 ,閉門讀書,以詩自娛。曾遊歷長江南北各地,巴蜀、吳越、湘贛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四十歲時遊長安,應進士不第。張九齡鎮荊州時,署其為荊州從事,不久,患疽而卒,終年五十二歲。有《孟浩然集》。
【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 737 ),一代名相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他的。孟浩然雖然隱居山林,但從未徹底放棄做官。這一年他四十九歲,寫這首詩的目的是希望張丞相引薦自己。也有人認為,張丞相不是張九齡而是張說,理由是孟浩然做過張九齡的幕僚,這首詩不像是幕僚的語氣。開元年間姓張的丞相就只有這兩位,而且兩位張丞相都曾經被貶為荊州長史。華仔以為是張九齡的可能性大一些,因為張說在開元十八年(730)就去世了,他在荊州任職是在開元四年(716),時間太早。且史書記載張說脾氣暴躁,生性貪財,對同僚常當面駁斥,甚至呵斥謾罵,他和孟浩然志趣相投的可能性很小。
【注釋】
涵虛:指湖水廣闊,而且空明。
太清:天空。
雲夢澤:古代的大湖。長江以北叫夢澤,長江以南叫雲澤,合成雲夢澤。面積比今天的洞庭湖大很多,後來由於江漢平原的泥沙堆積,雲夢澤越來越小。
嶽陽:湖南省嶽陽市,在洞庭湖東岸。
濟:渡河。
端居:碌碌無為的生活。
羨魚:《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結網 。」這裡指羨慕做官的人,希望張丞相能舉薦自己入仕。
【賞析】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八月的洞庭湖水量最大,水面寬闊。遠處與天相接,一望無際,仿佛能將天空包含在內。這裡令人想起曹操《觀滄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都是那麼的雄渾壯美,氣勢萬鈞。一個「平」字,充滿了視覺的壓迫感,很好地詮釋了洞庭湖的浩瀚寬廣。而看著這洞庭湖,詩人的情緒也變得高漲起來,仿佛自己也能像洞庭湖一樣可以包容宇宙,充滿力量。這首詩起得壯美遼闊,和以往清幽平淡的風格迥然不同。而且點名時間、主題,充滿了盛唐氣象,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頷聯接著寫洞庭湖煙波浩渺、波瀾壯闊的氣勢。如果說首聯是靜態的、樸實的,那麼頷聯就是動態的、錘鍊的。詩人在洞庭湖遠望,只見水汽蒸騰,一片氤氳,整個湖面都籠罩在一片迷茫之中。波浪一浪接著一浪,不停地拍打在嶽陽城樓。宋範致明《嶽陽風土記》,稱洞庭「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 」,故稱「波撼嶽陽城 」。嶽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城上的嶽陽樓是眺望洞庭湖的風景名勝。「氣蒸雲夢澤」是虛寫,「波撼嶽陽城」是實寫,一虛一實,一併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所以詩人營造詩境的角度也有所變化,這樣才能更豐富、更立體。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後四句是寫自己的意圖,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舉薦。詩人面對洞庭湖,要渡過去卻沒有舟楫。這裡當然不是真的要橫渡洞庭湖,而是將洞庭湖比作自己和理想之間的差距,是那麼遙不可及。而自身能力又有限,不得不藉助於外力。荀子《勸學》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俗話也有「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這裡詩人是暗示自己想出仕做官,但是苦於無人引薦。「端居恥聖明 」,在聖明時代無所事事、碌碌無為,是感到羞恥的。孟浩然正生活在開元盛世中,國力強盛,希望能出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頸聯由眼前的洞庭湖水面,聯想到人生理想、政治抱負,可謂轉得自然、巧妙。雖然是幹謁詩,但是讀起來毫不牽強。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尾聯用《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結網 」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做官者的羨慕之情。與其羨慕別人,不如自己努力爭取。而且用典巧妙,因為詩人正是在洞庭湖邊上,正是「臨淵羨魚」。說不定詩人真的看見旁邊人釣到魚,而生出羨慕之情呢?綜合起來看,孟浩然毛遂自薦的方式實在是太巧妙了,將眼前的景物、心中的理想、引用的典故,完美地融為一體。而且含蓄委婉,虛實掩映。既有很好的藝術效果,也有很好的實用效果。事實上,可能這首詩的確受到了張九齡的賞識,他確實曾經在張九齡的幕府中待過一段時間。雖然最終也沒有進一步進展,但這首詩卻流傳下來,為後人傳誦。
【今譯】
八月的洞庭
湖水與岸邊齊平
水面一片空靈
仿佛有包容宇宙的豪情
氤氳的水汽
蒸騰在雲夢澤的一望無垠
洶湧的波濤
震撼著嶽陽城的戰戰兢兢
想要渡河,沒有船隻未能成行
碌碌無為,辜負了時代的聖明
垂釣的人,他們都有收穫
一旁的我,空有羨魚之情
【小結】
這首詩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風格迥異,除了寫景雄渾壯美之外,還有自薦出仕的意圖。全詩從眺望洞庭湖出發,首聯描寫了洞庭湖的水面之寬闊,包含宇宙,使人生出一種強烈的自信、豪邁之氣。接著虛實相生,描寫洞庭湖的波浪壯闊,波濤洶湧的氣勢。歷來詩論家都推崇這首詩,尤其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充滿了盛唐氣象。說明個人的審美也和時代有關,孟浩然不只會寫清幽之景,也會寫壯美之景。然而華仔覺得,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這首詩的宗旨,那就是自薦。後四句過渡到自身的理想、無助、羞恥、羨慕之情,轉換的角度以及引用典故均不離開洞庭湖。讀起來不那麼突兀、生硬,顯得含蓄、委婉、得體、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