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並稱為「王孟」,他的許多詩篇膾炙人口,比如《春曉》(春眠不覺曉)、《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等等。
在古代,但凡是山水田園詩人,大都有做一名隱士的傾向。比如最早的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曾主動辭去縣令不做,去當一名「採菊東籬下」的隱士。
不過孔子講「學而優則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古代文人們,骨子還是有一種「治國平天下」的衝動。孟浩然也不例外。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39歲的孟浩然進京趕考,可惜最後落榜,未能考取功名。這時,他的朋友王維出手相助,向唐玄宗推薦了孟浩然。
可惜的是,孟浩然原來發過的一句牢騷話——「不才明主棄」,正好被唐玄宗見到。於是,惹得皇帝不開心的孟浩然,再次與仕途失之交臂。
7年以後,在外面悠遊自在了一大圈的孟浩然,再次回到長安尋求發展。
這次,他得到了吏部侍郎韓朝宗的垂青。韓朝宗邀請孟浩然赴宴,並主動提出要向朝廷推薦他。
可孟浩然的心是真大,他最後竟因為與朋友喝酒醉倒,錯過了與韓朝宗的約定。
孟浩然無奈,只得再次離開長安。
在唐朝,如果一個讀書人不走科舉的道路,那麼他進入仕途的方法還有4條:一是推薦,二是獻賦,三是徵召,四是幕府。
本來王維、韓朝宗都曾推薦或想推薦孟浩然,但他都沒有抓住機會;而因為被唐玄宗所厭惡,徵召和獻賦也是沒可能了。
剩下的唯一一條出路,就是進入別人的幕府。
公元737年,孟浩然終於被擔任荊州刺史的張九齡招為幕僚,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走入仕途。
但不久以後,因為厭倦了幕府生活的無聊與勞累,孟浩然還是辭官回家了。
3年後,因與王昌齡縱情飲酒,孟浩然背疾發作去世,享年52歲。
從孟浩然一生的經歷來看,他其實是非常想做官的,有詩為證: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以上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寫給荊州刺史張九齡的求職信,因為張曾經擔任過宰相,所以孟浩然尊稱其為「張丞相」。
在詩中,孟浩然用極其隱晦的筆法,雖然通篇沒有「求官」二字,但卻很完整的表達了自己想當官的訴求,那就是這句名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我坐在岸邊看這些垂釣的人,他們能夠釣上魚來,這種生活是如此的滋潤,但可惜我在旁邊只有羨慕的份。」
孟浩然說他想去釣魚,如果再說得直白點,那就是「給我個官做吧,我要像他們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孟浩然一生寄情山水,也有頗有隱士風度,他為何還那麼嚮往做官呢?
除了我們說的儒家弟子博取功名的心態以外,其實還有一個現實原因。
孟浩然家庭貧困,還有年邁的雙親需要贍養。因此,作為一個孝子的孟浩然,十分想通過當官來補貼家用,即使是做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但只要能拿俸祿,他也不在乎。
但是,孟浩然最終還是與官場無緣,在短暫入仕張九齡幕府後,就決然而去。
孟浩然為何不適合當時的官場呢?這主要和他的性格和才學有關。
一是性格清高。
孟浩然寫的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既描寫了洞庭湖的波瀾壯闊,又委婉了表達了自己想要做官的渴望。
但與同時代的一些詩人相比,孟浩然顯然是放不下身段的,比如大詩人杜甫也曾寫過一首求官的詩,裡面有這樣兩句:
「老驥思千裡,飢鷹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蕪」(《贈韋左丞丈》)
在這首詩裡,杜甫把自己比作是苦思上路的老馬,饑渴難耐的老鷹。他最後還直截了當的說,如果「韋左丞丈」您老人家能夠提攜照顧我一下,那我就太感到欣慰啦!
杜甫的這種謙卑與低調,才是當時的官場所需要的。
而反觀孟浩然,一會又是「無舟楫」,一會又是「垂釣者」,最後還來了個「羨魚情」,這種欲說還休、高高在上的寫作風格,實在挑不起張九齡們的優越感來。
而如果當時的荊州刺史不是張九齡這樣一位大詩人,而是一個胸無點墨的大老粗,才不會看懂這幾句話的深層次含義呢。
二是能力不足。
在40歲之前,孟浩然幾乎都在老家襄陽讀書,過著簡簡單單的書齋生活。
而這幾十年的大唐王朝,也幾乎一直處在繁榮發展的穩定時期,幾乎沒有發生大的波折。
在這種相對安逸的環境下,出身貧寒而又僅靠讀書成長的孟浩然,顯然不具備足夠的能力應付宦海生涯。特別是在求真務實的幕府生活中,他更是難以適應。
我們還是拿杜甫來與孟浩然做對比。杜甫被稱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多是反映民生疾苦、社會現實的,中間夾雜著他對國家、對時事的思考。
而孟浩然的詩篇,則幾乎都是反映自然景色、隱居生活的,鮮有對國計民生的思索。
因此可以想見,孟浩然的性格、能力都不太適合走入官場。而且,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閒散的隱居生活,官場的「打卡」、開會和加班,也早已不適合他。
以上這些因素都促成了孟浩然最終辭官,永遠的與仕途作別。而那首隱晦的求官詩,則成為永遠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