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求職:一個田園詩人的仕途之旅

2020-12-18 夏夜讀書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並稱為「王孟」,他的許多詩篇膾炙人口,比如《春曉》(春眠不覺曉)、《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等等。

在古代,但凡是山水田園詩人,大都有做一名隱士的傾向。比如最早的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曾主動辭去縣令不做,去當一名「採菊東籬下」的隱士。

不過孔子講「學而優則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古代文人們,骨子還是有一種「治國平天下」的衝動。孟浩然也不例外。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39歲的孟浩然進京趕考,可惜最後落榜,未能考取功名。這時,他的朋友王維出手相助,向唐玄宗推薦了孟浩然。

可惜的是,孟浩然原來發過的一句牢騷話——「不才明主棄」,正好被唐玄宗見到。於是,惹得皇帝不開心的孟浩然,再次與仕途失之交臂。

7年以後,在外面悠遊自在了一大圈的孟浩然,再次回到長安尋求發展。

這次,他得到了吏部侍郎韓朝宗的垂青。韓朝宗邀請孟浩然赴宴,並主動提出要向朝廷推薦他。

可孟浩然的心是真大,他最後竟因為與朋友喝酒醉倒,錯過了與韓朝宗的約定。

孟浩然無奈,只得再次離開長安。

在唐朝,如果一個讀書人不走科舉的道路,那麼他進入仕途的方法還有4條:一是推薦,二是獻賦,三是徵召,四是幕府。

本來王維、韓朝宗都曾推薦或想推薦孟浩然,但他都沒有抓住機會;而因為被唐玄宗所厭惡,徵召和獻賦也是沒可能了。

剩下的唯一一條出路,就是進入別人的幕府。

公元737年,孟浩然終於被擔任荊州刺史的張九齡招為幕僚,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走入仕途。

但不久以後,因為厭倦了幕府生活的無聊與勞累,孟浩然還是辭官回家了。

3年後,因與王昌齡縱情飲酒,孟浩然背疾發作去世,享年52歲。

從孟浩然一生的經歷來看,他其實是非常想做官的,有詩為證: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以上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寫給荊州刺史張九齡的求職信,因為張曾經擔任過宰相,所以孟浩然尊稱其為「張丞相」。

在詩中,孟浩然用極其隱晦的筆法,雖然通篇沒有「求官」二字,但卻很完整的表達了自己想當官的訴求,那就是這句名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我坐在岸邊看這些垂釣的人,他們能夠釣上魚來,這種生活是如此的滋潤,但可惜我在旁邊只有羨慕的份。」

孟浩然說他想去釣魚,如果再說得直白點,那就是「給我個官做吧,我要像他們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孟浩然一生寄情山水,也有頗有隱士風度,他為何還那麼嚮往做官呢?

除了我們說的儒家弟子博取功名的心態以外,其實還有一個現實原因。

孟浩然家庭貧困,還有年邁的雙親需要贍養。因此,作為一個孝子的孟浩然,十分想通過當官來補貼家用,即使是做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但只要能拿俸祿,他也不在乎。

但是,孟浩然最終還是與官場無緣,在短暫入仕張九齡幕府後,就決然而去。

孟浩然為何不適合當時的官場呢?這主要和他的性格和才學有關。

一是性格清高。

孟浩然寫的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既描寫了洞庭湖的波瀾壯闊,又委婉了表達了自己想要做官的渴望。

但與同時代的一些詩人相比,孟浩然顯然是放不下身段的,比如大詩人杜甫也曾寫過一首求官的詩,裡面有這樣兩句:

「老驥思千裡,飢鷹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蕪」(《贈韋左丞丈》)

在這首詩裡,杜甫把自己比作是苦思上路的老馬,饑渴難耐的老鷹。他最後還直截了當的說,如果「韋左丞丈」您老人家能夠提攜照顧我一下,那我就太感到欣慰啦!

杜甫的這種謙卑與低調,才是當時的官場所需要的。

而反觀孟浩然,一會又是「無舟楫」,一會又是「垂釣者」,最後還來了個「羨魚情」,這種欲說還休、高高在上的寫作風格,實在挑不起張九齡們的優越感來。

而如果當時的荊州刺史不是張九齡這樣一位大詩人,而是一個胸無點墨的大老粗,才不會看懂這幾句話的深層次含義呢。

二是能力不足。

在40歲之前,孟浩然幾乎都在老家襄陽讀書,過著簡簡單單的書齋生活。

而這幾十年的大唐王朝,也幾乎一直處在繁榮發展的穩定時期,幾乎沒有發生大的波折。

在這種相對安逸的環境下,出身貧寒而又僅靠讀書成長的孟浩然,顯然不具備足夠的能力應付宦海生涯。特別是在求真務實的幕府生活中,他更是難以適應。

我們還是拿杜甫來與孟浩然做對比。杜甫被稱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多是反映民生疾苦、社會現實的,中間夾雜著他對國家、對時事的思考。

而孟浩然的詩篇,則幾乎都是反映自然景色、隱居生活的,鮮有對國計民生的思索。

因此可以想見,孟浩然的性格、能力都不太適合走入官場。而且,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閒散的隱居生活,官場的「打卡」、開會和加班,也早已不適合他。

以上這些因素都促成了孟浩然最終辭官,永遠的與仕途作別。而那首隱晦的求官詩,則成為永遠的經典。

相關焦點

  • 孟浩然:一個不甘做隱士的田園詩人,這首詩便是他最真實的心態
    我們知道,孟浩然同王維一樣,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不同的是,王維的一生基本都是在朝廷中做官,亦或半仕半隱,而孟浩然,則是終生布衣,從沒在朝廷中任過職。實際上,孟浩然並非只想做一個田園詩人,他在早年也是有仕途之心,渴望在朝廷上有一番作為。
  • 詩人孟浩然,他布衣一生卻青史留名,他好友遍天下卻自得田園之樂
    導語:他布衣一生卻青史留名,他才華橫溢純真自然,他好友遍天下卻自得田園之樂,他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文獻典籍《新唐書》中是這樣說的: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嘗於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
  • 李白最崇拜的一位詩人,只因兩句詩終生無緣仕途
    這是李白寫給孟浩然的一首詩。他們兩個人都生活在盛唐時代,孟浩然年長李白12歲,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孟浩然已37歲,雖未入仕,但早已名動天下。李白當時只有25歲,年少輕狂,但對孟浩然仰慕已久,兩人初次見面即結成忘年之交。孟浩然也因此成為李白最崇拜的詩人之一。李白作為小弟,可以說在詩歌道路上,深受孟浩然這位老大哥的影響。
  • 盛唐之山水田園詩——太白、右丞、孟浩然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進入唐朝,山水田園詩也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 唐代一位詩人因太輕狂傲慢,當皇帝面吟誦一首詩,徹底斷送了仕途
    說起因一首詩而斷送了仕途的詩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便會是柳永,柳永因科舉落第,一氣之下寫了一首《鶴沖天·黃金榜上》,因裡面的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孟浩然是繼陶淵明與謝靈運之後,唐代田園山水派詩人的集大成者,其詩清新自然,恬淡飄逸,因獨特的藝術造詣而深受後世之人的喜愛。孟浩然的一生十分糾結,他始終徘徊糾纏於做官和歸隱之中,不甘隱居最終卻不得不隱居。所以孟浩然有很多嫉世憤俗的詩作流傳於世。
  • 孟浩然田園詩清新淡雅,情真味醇,恬淡有味:陶醉在心,無比嚮往
    孟浩然,盛唐的詩人,在中國詩壇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與他其齊名的是他開創的田園詩,獨具一格。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泰家康,強大的國力提供了文化空前發展的環境。
  •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山水田園孟浩然,一生白衣的莊園主
    孟浩然是個大地主。相對於崇拜他的李白(翰林供奉),忘年至交王維(尚書右丞),他就是個白身。因為一直沒有出仕,生活又沒有什麼壓力,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到家國命運,仕途輾轉,頂多就是一些不仕的小情緒。孟浩然的詩以五言古詩居多,詩風則清淡自然,主要表達隱居閒適、羈旅愁思。
  • 襄陽鹿門山,孟浩然的精神家園
    古城、漢江、鹿門山一帶的襄陽好風光,讓詩人感嘆著家鄉的山水秀景,感悟著前人龐德公、諸葛亮在鹿門山中的歷史往事,創作靈感泉湧,寫就了大量的山水田園風光的五言律詩,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藝風格。孟浩然開山水詩之先河,擺脫了初唐時應制詠物的桎梏,努力發掘自然與生活之美,即景會心,不事雕飾,清新自然,博得時人傾慕!
  • 孟浩然因「歲暮歸南山」,惹怒唐明皇,終身沒有官職,你信嗎?
    中國詩人如此之多,寫詩抒發自己報國無門,仕途不順的更是不計其數,但歷史上凡是能叫出名字的詩人,卻又沒當過一官半職的大概唯有他一人,此人就是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詩人,命運大不同孟浩然,中國山水田園派詩人鼻祖,與王維合稱「王孟」,但是同為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可是做過官的,歸隱也算得上是自願的,他一心嚮往佛學,追求精神上的滿足,40歲後的王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詩句也無不透露著瀟灑自在。
  •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哥們,唐朝大詩人中兩肋插刀式的朋友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哥們,兩肋插刀式的朋友,這在唐代大詩人中是少有的。兩人相差十一歲,仕途命運卻截然相反。哥倆因詩,一個免罪保住了官位,一個失去做官機會。詩人在唐朝是幸福的,詩歌不僅是科舉考試的主要科目,寫得好的還可以直接以詩人名義敲仕途大門。詩聖杜甫敲過,詩仙李白也玩過。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唐詩的鼎盛是因為在唐朝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同時,我們知道詩歌總是一定程度上表示浪漫的,而當時的詩人們之間也是極其浪漫的,像以樂會友的伯牙子期一樣,他們以詩贈友,表達自己對故人和好友的珍惜、喜愛之情,而有趣的是在這彼此喜愛中好像有一個傳遞鏈一樣。
  • 「田園詩人」王維與孟浩然:詩中有山水,何處不田園
    王維與孟浩然同為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代表,後人稱之為「王孟」。二人詩風相近,志向相似,遂引為知己。 王維上京時,孟浩然就寫到: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 唐代田園詩人儲光羲
    田園山水詩派代表詩人之一。開元十四年(726年)舉進士,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宣、下邽等地縣尉。因仕途失意,遂隱居終南山。後復出任太祝,世稱儲太祝,官至監察御史。安史之亂中,叛軍攻陷長安,被俘,迫受偽職。亂平,自歸朝廷請罪,被系下獄,有《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詩,後貶謫嶺南。江南儲氏多為光羲公後裔,尊稱為「江南儲氏之祖」。
  • 孟浩然失意落寞的一首詩,其中兩句人盡皆知,你我都不陌生
    自古歸隱之人多有現實受挫,仕途不順的生平,孟浩然也不例外。詩以言志,詩人的憤恨怨憂大體都可在他的詩作中窺得蹤跡,這也是田園派詩風的由來。孟浩然科舉落第,滿心鬱悶,現實的落寞與理想的骨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顯自身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 他是李白最崇敬的詩人,卻因一首詩觸犯龍顏,斷送了前程
    李白應是是唐朝最狂的詩人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但就是這麼狂放的詩人,卻對一人推崇備至,他便是唐朝山水田園派掌門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詩人,因其祖籍為襄陽,故世人又稱其為「孟襄陽」。
  • 孟浩然的五絕名篇,為何含蓄不盡?妙在詩人的構思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五絕中的名篇,大家都讀過。這首詩沒有生僻字,字面意思也很好懂。但詩人的感情非常濃烈。這首詩妙在哪裡?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也就是說,詩人走進了才看到沙洲。這就很奇怪了,既然詩人在遠處沒有看到沙洲,為什麼還要決定把船停泊在沙洲邊呢?您看,這裡其實隱含了一個關鍵信息:詩人從「決定要停宿」到「泊煙渚」,只用了很短的時間。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孟浩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山水派代表詩人之一。在晉代陶淵明開創田園詩、謝靈運開創山水詩之後,田園山水詩在唐代得以發展到達鼎盛時期。其中,孟浩然、王維、韋應物、儲光義、常建等都是這一詩派的高手。但是按照年份來說,其他人都要比孟浩然晚些。
  • 孟浩然的一首田園詩,初讀覺得很簡單,再讀才發現字字珠玉
    幽居襄陽鹿門山的詩人孟浩然,雖然一生不仕,卻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名傳千古的布衣詩人之一。他摒棄官職,寄情山水,與王維形成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不僅與邊塞詩派交相輝映,還促成了我國古代山水田園詩的盛世。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便是對他摒棄官職、白首歸隱、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表露了自己的敬慕之情。而說到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最經典的還數那首《過故人莊》。這首由孟浩然創作的五言律詩,主要寫的就是他應邀到一位老朋友家中做客的經過。一個普通的農莊,一頓普通的雞黍飯,讓很多人初讀起來都覺得很簡單。但它集景、事、情完美結合的藝術魅力,卻需要我們細細再讀才能發現。
  • 孟浩然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連風流的李白都說他「風流天下聞」?
    初識孟浩然,大都是因為刊載於小學課本上的這首古詩:《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句句描寫皆是田園風光,並無奢華侈靡之風。而且就結尾「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又與故人相約此間,他日把酒話桑麻,共敘見聞。可見孟浩然好交友,重視友情,其人居鄉野,其詩風格頗為閒適恬淡。唐代本是詩歌的國度。唐代著名詩人基本都有官職在身,如丞相張九齡。在盛唐山水派詩人中,孟浩然有「詩隱」之稱,不過孟浩然一輩子確確實實沒做過官,是徹底的山水田園隱逸派風格。
  • 孟浩然一生求官未果,真的是運氣差?史學家:誰讓他放唐玄宗鴿子
    都說不想當官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唐代很多詩人都有自己遠大的抱負理想,王維自是不用說,是個天才,20歲考上狀元,一生經歷了不少大風大雨;李白雖然不能參加科考,但是他一直都在為自己仕途而努力,不曾放棄,但偏偏就有這麼一個人,一直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但卻不曾追上,不是說他不夠優秀,而是機會來了他都沒有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