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人物】刺字明志的北宋名將呼延贊

2021-02-23 史志山西

北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稱帝之後,以「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後擊敗了荊楚、後蜀、南唐等割據政權,部分統一了中原地區。當時雖然還有契丹佔據的燕雲十六州未曾收回,但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以防再度出現「黃袍加身」的兵變,太祖遠慮,以一出「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統兵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軍事權力,提拔了一批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擔任高級將領,同時以文臣出任地方官,擔任知州、通判,進一步架空節度使,此為北宋「以文制武」制度的肇端。

宋太祖性格寬厚,兼資文武,善於駕馭,如果其能多活幾年,那麼很有可能收復燕雲。可惜天不假年,太祖於「斧聲燭影」中莫名駕崩,其弟趙光義繼承大統,其後為了收復燕雲,先後兩次北伐契丹,可惜其無統御之才,雖有楊業、潘美、曹斌等善戰的將帥,依舊被契丹打得大敗,自身也中箭數支,身負重傷,自此之後,絕口不提北伐,反以「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的國策來強化統治。在這種大的政治氛圍下,雖然宋初依舊有一批宣力武臣,想要討伐契丹,收復燕雲,但是卻生不逢時,空留寂寥,其中最為後世所嘆的就是北宋名將呼延贊。

呼延贊畫像

呼延贊,并州太原人,本姓呼衍,具有鮮卑血統,唐代大儒顏師古考證說「呼衍,即今鮮卑姓呼延者是也」,其出生於將門之後,其父呼延琮,後周時曾任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因為出生將門,呼延贊自幼習武,尤其擅長鐵鞭、樸刀和長矛。呼延贊少年時擔任驍騎兵,宋太祖趙匡胤見其才勇出眾,於是將其調入禁軍殿前司東班承旨,成為皇帝的侍衛親軍。後因為其騎術精湛,於是又擢升其為侍衛馬軍司驍雄軍使,統轄一百名精銳騎兵,成為一名騎兵下級軍官。

乾德二年(964),呼延贊擔任前鋒,隨大將王全斌討伐後蜀,激戰中身受數處創傷,血戰不退,激勵士卒,以戰功補選為營副指揮使。宋太宗登基,改元「太平興國」,在一次親自選拔禁軍軍官時,再次注意到這個武藝高強、勇猛非凡的鬥士,於是任命呼延贊為鐵騎軍指揮使。

太平興國四年(979),呼延贊跟隨宋太宗徵討北漢,在圍攻北漢都城太原城的時候,呼延贊作為前鋒最先登上城樓,戰鬥中先後四次從城堞墜下,若非有鎧甲護身,幾已身亡,增強了宋軍攻取北漢的信心和決心,於是獲得了宋太宗的當面賞賜。同年五月,又隨同宋太宗北伐契丹,收復了易州和涿州,後與契丹主力激戰於高梁河,因趙光義中箭,宋軍敗退。太平興國七年(982),呼延贊跟隨大將崔翰戍守防禦遼國的前線定州,又因為呼延贊的勇猛,被提拔為馬軍副都軍頭,不久升任內員寮直都虞侯,因為當時的呼延贊在前線軍中效力,所以內員寮直都虞侯屬於加官,呼延贊並沒有真的去京師禁軍中任職。

雍熙四年(987),朝廷給他加官為馬步軍副都軍頭,此軍職屬于禁軍御前司的職位。第二次北伐遼國失敗之後,呼延贊向宋太宗進獻了作戰陣圖、用兵要略和軍隊安營紮寨之策,並請求到邊疆帶兵戍邊,於是宋太宗召見他,並命令其在皇宮大內表演武藝。呼延贊全身披掛,跨馬執鞭,揮動鐵鞭、棗木長矛,在廷中旋繞四圈之多。他又將他的四個兒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引薦給皇帝,正所謂將門虎子,呼延贊的四個兒子也都武藝出眾,輪流舞劍揮旋長矛,深受宋太宗的賞識。於是賞賜給呼延贊銀子數百兩,另賞給他四個兒子每人一身衣服,但是卻沒有滿足其帶兵戍邊的請求。

端拱二年(989),呼延贊遙領富州刺史。不久,他又加官擔任御前司馬步軍都軍頭。淳化三年(992),呼延贊出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成為河北抗遼前線的指揮官,實現其帶兵戍邊的願望。但是呼延贊到達保州之後,因為沒有統領駕馭下屬的才能,於是改任遼州(今山西左權)刺史。在遼州任內,又因為不擅長治理民事,於淳化五年(994)被召回御前司擔任馬步軍都軍頭遙領扶州刺史,又遷升為康州團練使。

鹹平二年(999),因為遼軍大舉南犯,在宰相寇準的建議下,宋真宗趙恆親率大軍前往大名府抗遼,呼延贊與武將王潛一起擔任行軍先鋒。宋真宗抵達大名之後,呼延贊又因其勇武,擔任行宮內外都巡檢,參與皇帝行宮內外的保衛重任。遺憾的是由於宋真宗並沒有真的達到前線,所以呼延贊並沒有獲得與遼人戰場廝殺的機會。

呼延贊作為一名職業軍人,武藝高強,精忠報國,具有強烈的殺敵報國之心,其性情雖然粗獷,但是極有膽略,渾身上下刺有「赤心殺契丹」幾個字,不僅其本人,其幾個兒子也都在耳後刺有「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幾個小字。要知道宋太宗二次北伐失敗後,尤其是雍熙三年(986)的望都之戰、君子館之戰,宋軍先後戰敗,死者數萬,血流成河,史稱「兵無戰心,將無鬥志」。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呼延贊及其家人刺字明志,無疑表達了精忠報國的志向和積極投身抗遼事業的決心。同時,因為數次與遼軍激戰,呼延贊見識了遼軍騎兵的威力,於是有針對性地設計製造了降魔杵、破陣刀等克制騎兵的重型擊打兵器,為日後北宋軍隊在戰場上克制西夏騎兵做出了貢獻。同時呼延贊並非一個單純的武夫,具有一定的遠見卓識。比如宋人記載:宋軍滅亡北漢之後,宋太宗挾戰勝之威,圖謀北伐燕雲,遂徵求左右臣僚的意見。大臣們都說「自此取幽州,如熱鏊翻餅耳!」唯獨呼延贊說道「此餅難翻,言者不足信也。」太宗不從,結果無功而返。

觀呼延贊其人之志向,實為戰爭而生的良將,如此的驍勇善戰,應該將其投往疆場,方能盡顯其英雄本色。可惜在宋初「重文抑武,守內虛外」的國策之下,尤其是宋太宗之後宋廷的邊防戰略及軍事部署發生極大變化的形勢下,統治者們不再追求開疆拓土,追求萬世軍功,武將群體反而日益受到猜忌和壓迫的大背景下,呼延贊這種類型的武將群體,是難以取得前人「驅十萬之眾,縱橫天下」的戰場佳話的。鹹平三年(1000),宋真宗為其母元德皇太后李氏(元德皇后)建造墓地,任命呼延贊掌管護儀衛,回來後因為勞累過度便去世了,呼延贊縱橫疆場、馬革裹屍的夢想終究無法實現。

呼延贊的悲劇只是北宋武將群體命運的一個縮影,誠如後世大儒王船山先生所論「北宋所忌者,唯宣力武臣耳」,因為害怕「陳橋兵變」的事件再度重演,北宋皇帝最忌諱的不是遼、西夏、吐蕃等外敵,反而是保衛自己的武將群體,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呼延贊生活在北宋日益強調內部秩序,崇尚文治的大環境中,空有一身好武藝,卻難有上陣殺敵的機遇,設使呼延贊生於漢唐之際,「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責編:竹  溪

相關焦點

  • 北宋著名將領呼延贊:為何說他是史上最搞笑將軍
    呼延贊最大的功勞,就是參加了北宋徵伐北漢的太原之戰。
  • 身刺「赤心殺契丹」的北宋猛將呼延贊
    《水滸傳》中高俅在向宋徽宗第一次提起呼延灼時,提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呼延灼乃是北宋開國初年河東名將呼延贊的嫡派子孫。可雖然這呼延灼是小說中的杜撰人物,但小說中提起的呼延贊可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今天嘿小鼬就跟各位小夥伴來聊一聊這位北宋開國初年的猛將——呼延贊。
  • 《楊家將》與《水滸》均提過的名將呼延贊,到底何許人也?
    呼延"複姓,來自於北方的鮮卑一族。從這一點來說,呼延贊的祖上是有鮮卑血統的,因此他也繼承了塞外民族的血性與勇猛。呼延贊父親是呼延琮,在後周時期曾擔任馬步都指揮使,也是一名勇猛的武將。或許是出於將門世家,呼延贊自幼耳濡目染學得了一身本領,以至於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一名驍騎兵。他的本事,受到了同樣是武人出身的趙匡胤賞識。
  • 士兵臉上刺字:始於唐末終於宋末,300年的歷史留下了什麼?
    北宋也有不少逃兵,抓逃兵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有些逃兵就私自去掉了刺字。北宋軍隊還規定,士兵在這個部隊待著不滿意,可以換一個部隊,叫做「改刺」。因此,像趙匡胤這樣的高級將領,很可能在稱帝後用藥去掉了原先當士兵時留下的刺字。對於趙匡胤來說,宋朝在五代的基礎上建立,接手了五代時期各個軍閥留下的部隊,所有的士兵都有不同的刺字,趙匡胤也就延續了這個方式。
  • 美麗太原——呼延古村落與花海小鎮
    呼延村是太原市河西第一大村,是太原市尖草坪區三大村之一。呼延村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因北宋名將呼延贊而得名呼延村。從唐代開始,逐步建崛圍寺、多福寺、青峰塔、關公廟,唐朝晉王李克用來崛圍寺燒香禮佛祈禱國泰民安,宋代建義勇堡,元代建觀音堂,明代建土地廟、龍王廟、河神廟、河臺子,民國建金仙普渡壇等古建築。
  • 嶽飛後背刺字並非「精忠報國」,也不是嶽母所刺,解鎖古人刺青史
    後世因為《精忠記》、《精忠全傳》等小說戲曲的流行,才使得後人把"精忠"和"盡忠"兩者混為一談,嶽飛背後的刺字也從"盡忠報國"變成"精忠報國")但是包括宋史在內的諸多關於嶽飛的官方記載都有嶽飛背後有刺字的描述,但是是誰所為,記載的都是含糊其辭,言語閃爍。這就給了藝術創作者們巨大的空間,在經過一代一代的加工之下,出現了好幾個版本。
  • 呼延贊要殺潘仁美,他極力阻攔,潘仁美一得手,呼延贊小命懸了
    呼延贊在《楊家將演義》中老被潘仁美陷害,第一次打一百殺威棒,沒打死,帶著妻子馬氏跑回山賽。經過圍城申冤,趙光義命潘仁美把呼延贊再請回來,潘仁美就帶著聖旨去請呼延贊了。聽說潘仁美來了,呼延贊要殺潘仁美,可有個人極力阻攔,潘仁美一得手,呼延贊小命懸了。
  • 潘仁美非要弄死呼延贊不可!這事不能都怪潘仁美,呼延贊有錯在先
    一開始,潘仁美非要弄死呼延贊不可,為什麼呢?這事也不能都怪潘仁美,呼延贊有錯在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呼延贊在太行山落草為寇,趙匡胤攻打北漢時,他想跟趙匡胤要三千盔甲弓箭,以在山上練兵,等趙匡胤再打北漢時,便可協助趙匡胤。潘仁美兒子潘昭亮不知怎麼回事,上去跟呼延贊打,結果被呼延贊一鞭打死。就這樣,潘仁美跟呼延贊結了仇。
  • 百家姓:呼延氏 姓氏文化
    晉代鮮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賜姓呼延,後代因此隨之姓呼延。呼延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現主要分布在寧夏、河南一帶,依舊保留呼延複姓。而流入陝西、山西一帶,改"呼延"複姓為單姓"呼"。歷史名人有大將軍呼延贊、水滸好漢呼延灼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
  • 呼延慶「小說」說忠肝義膽的英雄好漢?「海上之盟」「靖康之恥」
    呼延慶(有些史書稱「呼慶」),字夏都,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贊曾孫,宋朝時期的軍事將領、外交官。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敗壞,國力和軍力不振的情況下,遭強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帶的領土,釀成"靖康之恥",立國167年的北宋滅亡。"靖康之恥"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幹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
  • 北宋名將狄青,有人勸他認狄仁傑為祖先,狄青:我可不敢高攀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因此,北宋著名的文臣非常多,但優秀的武將卻很稀有。到了宋仁宗時期,一位名將橫空出世,他一生經過二十五次大戰,身負8處箭傷,大破西夏、夜襲崑崙關,成為宋仁宗時期軍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連範仲淹、韓琦等人都對他推崇備至,這位名將,就是狄青。
  • 演義最倒黴家將:在北漢遭滅門,到北宋更慘,三百多口進了肉丘墳
    演義最倒黴家將,在北漢遭滅門,到北宋更慘,三百多口進了肉丘墳。說的是哪家將呢?評書《楊家將演義》裡的呼家將。呼家將的頭兒是呼延贊,呼延贊的生父是呼延廷。呼延廷是北漢大臣,因為跟梳密副使歐陽昉有私仇,在呼延廷被貶還鄉的時候,歐陽昉派人將呼延廷一家滅門,只有呼延贊母子上廁所僥倖逃生。呼延贊長大後練武,成了一名猛將。因為他和北漢有「切齒仇」,所以就投了北宋。呼延贊到北宋後,協助趙光義滅北漢,立下大功,呼家成為北宋將門。
  • 數百年來,呼延慶被美化成民族英雄,其實他是靖康之恥「鋪路人」
    說起呼延慶,大家應該不陌生,在民間流傳的各種評書和演義故事中,呼延慶是宋朝開國將領呼延贊的曾孫,敬山王靠山王呼延丕顯的孫子,生活在宋仁宗時期,以有勇有謀、俠義忠孝的民族英雄形象而被稱道,並被封為忠孝王。
  • 呼家將故事:北國大公主,為1虎2子出戰,因一事不便,不敵呼延平
    其實一聽蕭賽紅這個名字,就是典型的評書角色,因為以北宋為背景的袍帶書中,北國遼邦中,蕭姓一直是個大家族,特別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更讓很多小說中的北國名將都姓了蕭。而老藝人給虛構的女性取名,大多離不開一個「紅」字,所以蕭賽紅在很多部評書小說中都有出現,只能說是同名同姓不同人。
  • 嶽母刺字的真偽及「精忠報國」的認知意義
    於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乃有孟母擇鄰、陶母退鮓、歐母畫荻、嶽母刺字……無庸置疑,嶽飛是值得歌頌的,嶽飛的母親也是了不起的賢德母親。只是,嶽母刺字真有其事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對事情的來龍去脈做些探究。一、嶽飛背上有無刺字據史料記載,嶽飛背上是有刺字的。
  • 呼家故事:北宋第一「播種機」,逃亡路豔福不斷,留下神勇五虎子
    雖然我們不可能穿越回明清求證這些說法,但起碼可以相信,大眾對於呼家將絕不陌生,呼延慶打擂,小將呼延慶這些故事,也是耳熟能詳。然而,即便呼延慶如此有人氣,他的曾祖父呼延贊以及祖父呼延丕顯,再算上後代中,在《水滸》亮相的呼延灼,這些呼延家的英雄們,同樣在知名度方面不輸給呼延慶,似乎這樣綜合一對比,整個呼延家族,只有呼延贊的兩個孫子,呼延守用和呼延守信像是過渡性質的「醬油男」,存在性不高。
  • 嶽母刺字,嶽飛背上刺的四個大字,我們念錯了千年,不是精忠報國
    北宋時期,不斷受到金人的騷擾,於是湧現出了一大批的抗金名將,大家最為熟知的那就是嶽飛了。嶽飛少年時期,就十分喜歡讀兵法,後來又拜名師學藝,嶽飛天生力氣就很大,後來又經過名師傳授武藝,學得一手高明的刀槍之法,無人能敵,後來應徵入伍,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 喬永勝:給罪犯臉上刺字的刑罰始於何時?又是怎麼發展的?
    大家讀《水滸傳》時,總是會看到宋江、林衝、武松這些人臉上都有刺字。那麼,這些人臉上刺字,就因為曾經是朝廷的罪犯嗎?那達到什麼樣的罪才會被刺字?這種給罪犯臉上刺字的刑罰又始於何時? (一)刺配的起源 一般來說,古時刑法大致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等。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八說:「流配,舊制止於遠徒,不刺面。晉天福中始創刺面之法,遂為戢奸重典。宋因其法。」天福是後晉石敬瑭的年號,所以說在犯人臉上刺字是從石敬瑭的晉朝開始的。
  • 北宋第一名將,為何被文人弄死了?
    黥面,是當時的一種刑罰,即在面額上刺字,以墨涅之,可防止犯罪者逃跑。黥面的疤痕,伴隨了狄青一生。▲劇照: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北宋名相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認識狄青後,也是鍾愛有加,不由得發揚起自己「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的教育思想,想著教他讀《左氏春秋》,還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