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稱帝之後,以「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後擊敗了荊楚、後蜀、南唐等割據政權,部分統一了中原地區。當時雖然還有契丹佔據的燕雲十六州未曾收回,但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以防再度出現「黃袍加身」的兵變,太祖遠慮,以一出「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統兵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軍事權力,提拔了一批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擔任高級將領,同時以文臣出任地方官,擔任知州、通判,進一步架空節度使,此為北宋「以文制武」制度的肇端。
宋太祖性格寬厚,兼資文武,善於駕馭,如果其能多活幾年,那麼很有可能收復燕雲。可惜天不假年,太祖於「斧聲燭影」中莫名駕崩,其弟趙光義繼承大統,其後為了收復燕雲,先後兩次北伐契丹,可惜其無統御之才,雖有楊業、潘美、曹斌等善戰的將帥,依舊被契丹打得大敗,自身也中箭數支,身負重傷,自此之後,絕口不提北伐,反以「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的國策來強化統治。在這種大的政治氛圍下,雖然宋初依舊有一批宣力武臣,想要討伐契丹,收復燕雲,但是卻生不逢時,空留寂寥,其中最為後世所嘆的就是北宋名將呼延贊。
呼延贊畫像
呼延贊,并州太原人,本姓呼衍,具有鮮卑血統,唐代大儒顏師古考證說「呼衍,即今鮮卑姓呼延者是也」,其出生於將門之後,其父呼延琮,後周時曾任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因為出生將門,呼延贊自幼習武,尤其擅長鐵鞭、樸刀和長矛。呼延贊少年時擔任驍騎兵,宋太祖趙匡胤見其才勇出眾,於是將其調入禁軍殿前司東班承旨,成為皇帝的侍衛親軍。後因為其騎術精湛,於是又擢升其為侍衛馬軍司驍雄軍使,統轄一百名精銳騎兵,成為一名騎兵下級軍官。
乾德二年(964),呼延贊擔任前鋒,隨大將王全斌討伐後蜀,激戰中身受數處創傷,血戰不退,激勵士卒,以戰功補選為營副指揮使。宋太宗登基,改元「太平興國」,在一次親自選拔禁軍軍官時,再次注意到這個武藝高強、勇猛非凡的鬥士,於是任命呼延贊為鐵騎軍指揮使。
太平興國四年(979),呼延贊跟隨宋太宗徵討北漢,在圍攻北漢都城太原城的時候,呼延贊作為前鋒最先登上城樓,戰鬥中先後四次從城堞墜下,若非有鎧甲護身,幾已身亡,增強了宋軍攻取北漢的信心和決心,於是獲得了宋太宗的當面賞賜。同年五月,又隨同宋太宗北伐契丹,收復了易州和涿州,後與契丹主力激戰於高梁河,因趙光義中箭,宋軍敗退。太平興國七年(982),呼延贊跟隨大將崔翰戍守防禦遼國的前線定州,又因為呼延贊的勇猛,被提拔為馬軍副都軍頭,不久升任內員寮直都虞侯,因為當時的呼延贊在前線軍中效力,所以內員寮直都虞侯屬於加官,呼延贊並沒有真的去京師禁軍中任職。
雍熙四年(987),朝廷給他加官為馬步軍副都軍頭,此軍職屬于禁軍御前司的職位。第二次北伐遼國失敗之後,呼延贊向宋太宗進獻了作戰陣圖、用兵要略和軍隊安營紮寨之策,並請求到邊疆帶兵戍邊,於是宋太宗召見他,並命令其在皇宮大內表演武藝。呼延贊全身披掛,跨馬執鞭,揮動鐵鞭、棗木長矛,在廷中旋繞四圈之多。他又將他的四個兒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引薦給皇帝,正所謂將門虎子,呼延贊的四個兒子也都武藝出眾,輪流舞劍揮旋長矛,深受宋太宗的賞識。於是賞賜給呼延贊銀子數百兩,另賞給他四個兒子每人一身衣服,但是卻沒有滿足其帶兵戍邊的請求。
端拱二年(989),呼延贊遙領富州刺史。不久,他又加官擔任御前司馬步軍都軍頭。淳化三年(992),呼延贊出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成為河北抗遼前線的指揮官,實現其帶兵戍邊的願望。但是呼延贊到達保州之後,因為沒有統領駕馭下屬的才能,於是改任遼州(今山西左權)刺史。在遼州任內,又因為不擅長治理民事,於淳化五年(994)被召回御前司擔任馬步軍都軍頭遙領扶州刺史,又遷升為康州團練使。
鹹平二年(999),因為遼軍大舉南犯,在宰相寇準的建議下,宋真宗趙恆親率大軍前往大名府抗遼,呼延贊與武將王潛一起擔任行軍先鋒。宋真宗抵達大名之後,呼延贊又因其勇武,擔任行宮內外都巡檢,參與皇帝行宮內外的保衛重任。遺憾的是由於宋真宗並沒有真的達到前線,所以呼延贊並沒有獲得與遼人戰場廝殺的機會。
呼延贊作為一名職業軍人,武藝高強,精忠報國,具有強烈的殺敵報國之心,其性情雖然粗獷,但是極有膽略,渾身上下刺有「赤心殺契丹」幾個字,不僅其本人,其幾個兒子也都在耳後刺有「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幾個小字。要知道宋太宗二次北伐失敗後,尤其是雍熙三年(986)的望都之戰、君子館之戰,宋軍先後戰敗,死者數萬,血流成河,史稱「兵無戰心,將無鬥志」。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呼延贊及其家人刺字明志,無疑表達了精忠報國的志向和積極投身抗遼事業的決心。同時,因為數次與遼軍激戰,呼延贊見識了遼軍騎兵的威力,於是有針對性地設計製造了降魔杵、破陣刀等克制騎兵的重型擊打兵器,為日後北宋軍隊在戰場上克制西夏騎兵做出了貢獻。同時呼延贊並非一個單純的武夫,具有一定的遠見卓識。比如宋人記載:宋軍滅亡北漢之後,宋太宗挾戰勝之威,圖謀北伐燕雲,遂徵求左右臣僚的意見。大臣們都說「自此取幽州,如熱鏊翻餅耳!」唯獨呼延贊說道「此餅難翻,言者不足信也。」太宗不從,結果無功而返。
觀呼延贊其人之志向,實為戰爭而生的良將,如此的驍勇善戰,應該將其投往疆場,方能盡顯其英雄本色。可惜在宋初「重文抑武,守內虛外」的國策之下,尤其是宋太宗之後宋廷的邊防戰略及軍事部署發生極大變化的形勢下,統治者們不再追求開疆拓土,追求萬世軍功,武將群體反而日益受到猜忌和壓迫的大背景下,呼延贊這種類型的武將群體,是難以取得前人「驅十萬之眾,縱橫天下」的戰場佳話的。鹹平三年(1000),宋真宗為其母元德皇太后李氏(元德皇后)建造墓地,任命呼延贊掌管護儀衛,回來後因為勞累過度便去世了,呼延贊縱橫疆場、馬革裹屍的夢想終究無法實現。
呼延贊的悲劇只是北宋武將群體命運的一個縮影,誠如後世大儒王船山先生所論「北宋所忌者,唯宣力武臣耳」,因為害怕「陳橋兵變」的事件再度重演,北宋皇帝最忌諱的不是遼、西夏、吐蕃等外敵,反而是保衛自己的武將群體,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呼延贊生活在北宋日益強調內部秩序,崇尚文治的大環境中,空有一身好武藝,卻難有上陣殺敵的機遇,設使呼延贊生於漢唐之際,「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責編:竹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