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中有這麼一位人物,他善使雙鞭武功卓絕,有萬夫不當之勇。他最開始出場是因為被朝廷徵調,率領大軍前去徵討水泊梁山,但其最終還是選擇歸順了梁山並且位列「五虎將」,他就是綽號「雙鞭」的呼延灼。
《水滸傳》中高俅在向宋徽宗第一次提起呼延灼時,提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呼延灼乃是北宋開國初年河東名將呼延贊的嫡派子孫。可雖然這呼延灼是小說中的杜撰人物,但小說中提起的呼延贊可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今天嘿小鼬就跟各位小夥伴來聊一聊這位北宋開國初年的猛將——呼延贊。
根據《宋史》中的記載,呼延贊乃是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他出生在五代時期的一個軍人之家,他的父親呼延琮就曾經在後周時擔任過淄州(山東淄博)馬步都指揮使,屬於一個中級軍官。
在五代這種亂世之中,很多人都會選擇通過投身行伍來謀取功名,從小在家中耳濡目染、自幼習武的呼延贊更是不能例外。呼延贊加入了後周的騎兵部隊,成為了一名騎兵,碰巧的是這支部隊屬於後周禁軍統帥也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統領。
自此年輕的呼延贊也就是進入到了趙匡胤的視野之中,也正是由於他「以其材勇」,在宋朝立國之初就被為禁軍殿前司東班承旨,進入皇帝的宿衛諸班直衛士隊列,能夠成為直接保衛皇帝的御林軍從另一個方面也證明了呼延贊的武藝高強。不久他又被提拔為侍衛馬軍司驍雄軍使成為了一名節制百餘名騎兵的軍官。
為了平定各地的割據政權,宋朝派出大軍進行徵討,宋太祖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64年,呼延贊跟隨大將王全斌討伐後蜀,在這次戰役中呼延贊一路上是衝鋒在前,身上多出負傷,史書記載他是「身當前,中數創」,得勝還朝之後呼延贊也因為此次的戰功被擢升為驍雄軍的營副指揮使,繼續負責衛戍之職。只不過由於衛戍職責的特殊性並沒有太多建功立業的機會,呼延贊也就因沉寂了一段時間。
隨著宋太宗趙光義的登基,呼延贊的人生軌跡開始出現轉折,為了迅速的控制軍權籠絡軍心,宋太宗決定親自選拔一批忠於自己的將領,在禁軍軍官的考核中,武藝出眾,驍勇無畏的呼延贊得到了新皇帝的賞識,升任為鐵騎軍指揮使,從此呼延贊就成為了宋太宗身邊炙手可熱的將領。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為了徹底統一北方,宋太宗趙光義決定親徵北漢,呼延贊也隨大軍一起出徵。
在圍攻北漢國都太原的戰役中,呼延贊作為先鋒官一馬當先,在強攻的過程中呼延贊先後四次在攀登城牆的時候從雲梯上墜落,但是他毫無懼色,可以說極大的鼓舞了前線士兵的士氣,宋太宗得知後對於呼延贊的勇猛也是讚嘆不已,在戰鬥結束後還當面賜予他金帛作為獎賞。
北漢滅亡之後,宋太宗緊接著又發動了北伐遼國的戰爭,但是最終兵敗,此後呼延贊跟隨大將崔瀚一起衛戍定州(河北定州市),由於在和遼軍的戰鬥中一直表現的十分出色,呼延贊的官職又進一步得到提升,先後擔任馬軍副都軍頭、內員寮直都虞候,後者更是直接負責皇帝安全的騎兵部隊的長官,可見在宋太宗心裡對於呼延贊還是十分信任的。
公元986年,聲勢浩大的「雍熙北伐」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呼延贊由於當時負責的是宿衛宮禁所以也就沒有隨軍出徵。一年後的公元987年,一心還想上戰場殺敵的呼延贊決定將自己多年來鑽研的用兵之道進獻給宋太宗,同時上書要求前往邊關任職。
宋太宗召他前來覲見時,呼延贊特別帶上了自己的四個兒子,宋太宗除了詢問一些用兵之道外,還命他在皇宮內展示武藝,史書記載呼延贊身披全副鎧甲,跨上戰馬,雙手揮舞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次」,隨後他的兒子們也上場演示,將門虎子自然也是武藝超群,宋太宗看後大為讚賞,當即就賞賜數百兩白銀,同時還賜給呼延贊四子每人一套衣服。只不過這次面聖,宋太宗並沒有同意呼延贊的請求。
直到公元992年,宋太宗下旨命呼延贊出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刺史兼任冀州(治所在今河北冀縣)副都部署,成為北方防禦遼國前線的一名地方官兼當地駐屯軍副長官,只不過由於當時宋遼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已經結束,遼軍即使來襲也多以小股軍隊劫掠為主,宋朝軍隊當時也嚴令禁止擅自出擊,呼延贊到任後的主要工作也就成了管理軍營的點名、發餉等日常事務,對於這些事情生性粗獷的呼延贊並不適應,所以不久就被調到遼州 (治所在今山西左權 )任刺史。同樣是因為不擅長處理地方事務,後在淳化五年被召回京城任馬步軍都軍頭。
時間來到了公元999年,遼軍大舉南下,那時候的北宋的皇帝已經變成了宋真宗,年輕的皇帝決定御駕親徵,已經不再年輕的呼延贊獲得了出徵隨軍出徵的機會,由於宋真宗並沒有真正的抵達宋遼戰爭的第一線,而是駐紮在了大名(今河北大名)行宮,呼延贊也因為要負責行宮的安全保衛工作,所以也就失去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可以親赴沙場的機會。一年後呼延贊便帶著自己沒有能夠馳騁沙場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呼延贊作為北宋初年的一員猛將,他一心為國。據《宋史》記載,有一次宋真宗在選拔禁軍將領時,大家都在皇帝面前一窩蜂的表功,只有呼延贊對宋真宗說,自己每月領取國家俸祿,已經很知足,不敢再尋求升遷,可見他有著謙遜的美德。為了不斷激勵自己,他在自己身上刺下了「赤心殺契丹」,同時他還和自己的兒子們在耳後刺下了「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足可見他的忠勇之心,而他的事跡也為後世所傳頌。
嘿呦旅行
沒時間解釋了,快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