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刺「赤心殺契丹」的北宋猛將呼延贊

2021-02-23 嘿呦旅行

在《水滸傳》中有這麼一位人物,他善使雙鞭武功卓絕,有萬夫不當之勇。他最開始出場是因為被朝廷徵調,率領大軍前去徵討水泊梁山,但其最終還是選擇歸順了梁山並且位列「五虎將」,他就是綽號「雙鞭」的呼延灼。

《水滸傳》中高俅在向宋徽宗第一次提起呼延灼時,提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呼延灼乃是北宋開國初年河東名將呼延贊的嫡派子孫。可雖然這呼延灼是小說中的杜撰人物,但小說中提起的呼延贊可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今天嘿小鼬就跟各位小夥伴來聊一聊這位北宋開國初年的猛將——呼延贊

根據《宋史》中的記載,呼延贊乃是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他出生在五代時期的一個軍人之家,他的父親呼延琮就曾經在後周時擔任過淄州(山東淄博)馬步都指揮使,屬於一個中級軍官。

在五代這種亂世之中,很多人都會選擇通過投身行伍來謀取功名,從小在家中耳濡目染、自幼習武的呼延贊更是不能例外。呼延贊加入了後周的騎兵部隊,成為了一名騎兵,碰巧的是這支部隊屬於後周禁軍統帥也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統領。

自此年輕的呼延贊也就是進入到了趙匡胤的視野之中,也正是由於他「以其材勇」,在宋朝立國之初就被為禁軍殿前司東班承旨,進入皇帝的宿衛諸班直衛士隊列,能夠成為直接保衛皇帝的御林軍從另一個方面也證明了呼延贊的武藝高強。不久他又被提拔為侍衛馬軍司驍雄軍使成為了一名節制百餘名騎兵的軍官。

為了平定各地的割據政權,宋朝派出大軍進行徵討,宋太祖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64年,呼延贊跟隨大將王全斌討伐後蜀,在這次戰役中呼延贊一路上是衝鋒在前,身上多出負傷,史書記載他是「身當前,中數創」,得勝還朝之後呼延贊也因為此次的戰功被擢升為驍雄軍的營副指揮使,繼續負責衛戍之職。只不過由於衛戍職責的特殊性並沒有太多建功立業的機會,呼延贊也就因沉寂了一段時間。

隨著宋太宗趙光義的登基,呼延贊的人生軌跡開始出現轉折,為了迅速的控制軍權籠絡軍心,宋太宗決定親自選拔一批忠於自己的將領,在禁軍軍官的考核中,武藝出眾,驍勇無畏的呼延贊得到了新皇帝的賞識,升任為鐵騎軍指揮使,從此呼延贊就成為了宋太宗身邊炙手可熱的將領。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為了徹底統一北方,宋太宗趙光義決定親徵北漢,呼延贊也隨大軍一起出徵。

在圍攻北漢國都太原的戰役中,呼延贊作為先鋒官一馬當先,在強攻的過程中呼延贊先後四次在攀登城牆的時候從雲梯上墜落,但是他毫無懼色,可以說極大的鼓舞了前線士兵的士氣,宋太宗得知後對於呼延贊的勇猛也是讚嘆不已,在戰鬥結束後還當面賜予他金帛作為獎賞。

北漢滅亡之後,宋太宗緊接著又發動了北伐遼國的戰爭,但是最終兵敗,此後呼延贊跟隨大將崔瀚一起衛戍定州(河北定州市),由於在和遼軍的戰鬥中一直表現的十分出色,呼延贊的官職又進一步得到提升,先後擔任馬軍副都軍頭、內員寮直都虞候,後者更是直接負責皇帝安全的騎兵部隊的長官,可見在宋太宗心裡對於呼延贊還是十分信任的。

公元986年,聲勢浩大的「雍熙北伐」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呼延贊由於當時負責的是宿衛宮禁所以也就沒有隨軍出徵。一年後的公元987年,一心還想上戰場殺敵的呼延贊決定將自己多年來鑽研的用兵之道進獻給宋太宗,同時上書要求前往邊關任職。

宋太宗召他前來覲見時,呼延贊特別帶上了自己的四個兒子,宋太宗除了詢問一些用兵之道外,還命他在皇宮內展示武藝,史書記載呼延贊身披全副鎧甲,跨上戰馬,雙手揮舞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次」,隨後他的兒子們也上場演示,將門虎子自然也是武藝超群,宋太宗看後大為讚賞,當即就賞賜數百兩白銀,同時還賜給呼延贊四子每人一套衣服。只不過這次面聖,宋太宗並沒有同意呼延贊的請求。

直到公元992年,宋太宗下旨命呼延贊出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刺史兼任冀州(治所在今河北冀縣)副都部署,成為北方防禦遼國前線的一名地方官兼當地駐屯軍副長官,只不過由於當時宋遼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已經結束,遼軍即使來襲也多以小股軍隊劫掠為主,宋朝軍隊當時也嚴令禁止擅自出擊,呼延贊到任後的主要工作也就成了管理軍營的點名、發餉等日常事務,對於這些事情生性粗獷的呼延贊並不適應,所以不久就被調到遼州 (治所在今山西左權 )任刺史。同樣是因為不擅長處理地方事務,後在淳化五年被召回京城任馬步軍都軍頭。

時間來到了公元999年,遼軍大舉南下,那時候的北宋的皇帝已經變成了宋真宗,年輕的皇帝決定御駕親徵,已經不再年輕的呼延贊獲得了出徵隨軍出徵的機會,由於宋真宗並沒有真正的抵達宋遼戰爭的第一線,而是駐紮在了大名(今河北大名)行宮,呼延贊也因為要負責行宮的安全保衛工作,所以也就失去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可以親赴沙場的機會。一年後呼延贊便帶著自己沒有能夠馳騁沙場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呼延贊作為北宋初年的一員猛將,他一心為國。據《宋史》記載,有一次宋真宗在選拔禁軍將領時,大家都在皇帝面前一窩蜂的表功,只有呼延贊對宋真宗說,自己每月領取國家俸祿,已經很知足,不敢再尋求升遷,可見他有著謙遜的美德。為了不斷激勵自己,他在自己身上刺下了「赤心殺契丹」,同時他還和自己的兒子們在耳後刺下了「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足可見他的忠勇之心,而他的事跡也為後世所傳頌。

嘿呦旅行

沒時間解釋了,快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北宋著名將領呼延贊:為何說他是史上最搞笑將軍
    呼延贊最大的功勞,就是參加了北宋徵伐北漢的太原之戰。
  • 【三晉人物】刺字明志的北宋名將呼延贊
    在這種大的政治氛圍下,雖然宋初依舊有一批宣力武臣,想要討伐契丹,收復燕雲,但是卻生不逢時,空留寂寥,其中最為後世所嘆的就是北宋名將呼延贊。呼延贊畫像呼延贊,并州太原人,本姓呼衍,具有鮮卑血統,唐代大儒顏師古考證說「呼衍,即今鮮卑姓呼延者是也」,其出生於將門之後,其父呼延琮,後周時曾任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因為出生將門,呼延贊自幼習武,尤其擅長鐵鞭、樸刀和長矛。
  • 《楊家將》與《水滸》均提過的名將呼延贊,到底何許人也?
    剛建立的北宋為了收復燕雲,會師討伐北漢,這太原城便是前往燕雲十六州的必經之地。太原城池高大堅固,而城中的北漢軍隊抵抗力量也讓宋軍一籌莫展。宋太宗趙光義在營地裡看著城下的鏖戰,忍不住來回踱步。就在這時,城頭的戰事突然發生轉機。一個高大威猛的宋軍將領撥開人群擠上城頭,他拿著一桿樸刀左劈右砍,從北漢軍中活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見這煞人的氣場,北漢士兵只敢拿著長矛亂捅一番。
  • 百家姓:呼延氏 姓氏文化
    今山西省有一呼延山,在呂梁地區石樓縣西部,以有呼延贊之墓故名。呼延贊諸子耳後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並文其體"赤心殺賊"四字。今近處多有呼延氏複姓者,據傳皆其後裔。源流二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為氏。據史籍《漢書》的記載,呼延,又為鮮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時期大儒顏師古的注釋,即今天所稱的呼延氏。
  • 呼延贊要殺潘仁美,他極力阻攔,潘仁美一得手,呼延贊小命懸了
    呼延贊在《楊家將演義》中老被潘仁美陷害,第一次打一百殺威棒,沒打死,帶著妻子馬氏跑回山賽。經過圍城申冤,趙光義命潘仁美把呼延贊再請回來,潘仁美就帶著聖旨去請呼延贊了。聽說潘仁美來了,呼延贊要殺潘仁美,可有個人極力阻攔,潘仁美一得手,呼延贊小命懸了。
  • 演義最倒黴家將:在北漢遭滅門,到北宋更慘,三百多口進了肉丘墳
    演義最倒黴家將,在北漢遭滅門,到北宋更慘,三百多口進了肉丘墳。說的是哪家將呢?評書《楊家將演義》裡的呼家將。呼家將的頭兒是呼延贊,呼延贊的生父是呼延廷。呼延廷是北漢大臣,因為跟梳密副使歐陽昉有私仇,在呼延廷被貶還鄉的時候,歐陽昉派人將呼延廷一家滅門,只有呼延贊母子上廁所僥倖逃生。呼延贊長大後練武,成了一名猛將。因為他和北漢有「切齒仇」,所以就投了北宋。呼延贊到北宋後,協助趙光義滅北漢,立下大功,呼家成為北宋將門。
  • 三位猛將,以勇猛善戰,威震匈奴、鮮卑和契丹
    在中國古代史中,英雄輩出,有三位猛將,以勇猛善戰,武藝高強著稱,威震敵膽,一位威震匈奴,一位威震鮮卑,一位威震契丹,敵人一見到他們,就害怕,遠遠避開,這三位猛將分別是誰呢?第一位,飛將軍李廣。公孫瓚是漢末群雄之一,也是一位猛將,善於使雙頭鐵矛,武藝高強,公孫瓚不僅武藝高高,而且,相貌俊美,他強硬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因為作戰勇猛,威震敵膽。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在外巡邏關塞,突然,他與數百名鮮卑騎兵遭遇,公孫瓚見此情況,立即退到空亭對隨從說,如果我們不主動進攻他們,必然會被殺。
  • 潘仁美非要弄死呼延贊不可!這事不能都怪潘仁美,呼延贊有錯在先
    一開始,潘仁美非要弄死呼延贊不可,為什麼呢?這事也不能都怪潘仁美,呼延贊有錯在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呼延贊在太行山落草為寇,趙匡胤攻打北漢時,他想跟趙匡胤要三千盔甲弓箭,以在山上練兵,等趙匡胤再打北漢時,便可協助趙匡胤。潘仁美兒子潘昭亮不知怎麼回事,上去跟呼延贊打,結果被呼延贊一鞭打死。就這樣,潘仁美跟呼延贊結了仇。
  • 宋遼雁門關之戰:契丹鐵騎來勢洶洶,猛將楊業十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二月,北宋發動滅國北漢之戰;六月;北宋發動收復燕雲之戰;七月,北宋兵臨幽州城下,卻慘敗高梁河。九月,契丹大軍發動復仇之戰,兵臨河北滿城。北宋河北諸將,迂迴突擊、三面圍攻,取得滿城大捷。但是,滿城之戰僅是契丹復仇的一個序幕。北宋與契丹,已經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 為啥李存勖各種大敗契丹,宋朝就不行了?
    北宋,面對契丹屢戰屢敗,狼狽不堪。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李存勖可以吊打契丹,而北宋就不行呢?原因有三。第一,李存勖本身軍事才能出眾,宋太宗是個軍事弱智。李克用與朱溫交戰,雖然軍事上有過勝利,但是因為政治能力的差距,導致他有生之年面對朱溫討不到便宜,地盤被一再壓縮。李克用臨死前,後唐已經被後梁壓縮的只有山西一隅,處境比較艱難了。但是李克用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李存勖。
  • 美麗太原——呼延古村落與花海小鎮
    呼延村是太原市河西第一大村,是太原市尖草坪區三大村之一。呼延村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因北宋名將呼延贊而得名呼延村。從唐代開始,逐步建崛圍寺、多福寺、青峰塔、關公廟,唐朝晉王李克用來崛圍寺燒香禮佛祈禱國泰民安,宋代建義勇堡,元代建觀音堂,明代建土地廟、龍王廟、河神廟、河臺子,民國建金仙普渡壇等古建築。
  • 呼延贊報滅門之仇:不但手刃仇人,還殺他家四十多口,一命抵一命
    評書《楊家將演義》裡,呼延贊報滅門之仇,不但手刃仇人,還殺他家四十多口,一命抵一命。為什麼呢?因為當初仇人也殺了呼延贊家四十多口,算是扯平了。呼延贊的仇人是北漢的歐陽昉,歐陽昉殺了呼延贊生父一家四十多口,算是滅了門,只逃了呼延贊母子二人。
  • 呼延慶「小說」說忠肝義膽的英雄好漢?「海上之盟」「靖康之恥」
    呼延慶(有些史書稱「呼慶」),字夏都,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贊曾孫,宋朝時期的軍事將領、外交官。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敗壞,國力和軍力不振的情況下,遭強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帶的領土,釀成"靖康之恥",立國167年的北宋滅亡。"靖康之恥"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幹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
  • 呼家故事:北宋第一「播種機」,逃亡路豔福不斷,留下神勇五虎子
    雖然我們不可能穿越回明清求證這些說法,但起碼可以相信,大眾對於呼家將絕不陌生,呼延慶打擂,小將呼延慶這些故事,也是耳熟能詳。然而,即便呼延慶如此有人氣,他的曾祖父呼延贊以及祖父呼延丕顯,再算上後代中,在《水滸》亮相的呼延灼,這些呼延家的英雄們,同樣在知名度方面不輸給呼延慶,似乎這樣綜合一對比,整個呼延家族,只有呼延贊的兩個孫子,呼延守用和呼延守信像是過渡性質的「醬油男」,存在性不高。
  • 白溝之戰:宋金滅遼時一場讓契丹人驕傲,讓北宋顏面掃地的戰爭!
    尤其是北宋,它一方面開創了文人全面統帥軍隊的時代,另一方面也開創了宦官做主帥的先河,因而這也必定註定北宋人見人虐的結局。 曾經不可一世的契丹騎兵屢戰屢敗,遼國重鎮西京被攻陷,遼天祚帝逃到夾山避難。這時遼國都城燕京就處於北宋和金的包圍之下。
  • 數百年來,呼延慶被美化成民族英雄,其實他是靖康之恥「鋪路人」
    說起呼延慶,大家應該不陌生,在民間流傳的各種評書和演義故事中,呼延慶是宋朝開國將領呼延贊的曾孫,敬山王靠山王呼延丕顯的孫子,生活在宋仁宗時期,以有勇有謀、俠義忠孝的民族英雄形象而被稱道,並被封為忠孝王。
  • 北宋與金國結盟,在文書上犯了嚴重錯誤,激怒完顏阿骨打!
    馬政一行人抵達遼東後,被女真人捉住,不僅所帶物品被洗劫一空,還險些被殺,在高藥師的哀求申辯下,女真人才將他們綁住帶往淶流河畔,見到了完顏阿骨打。(2)使團回到登州時,遇到了馬政之子馬擴,馬擴遂跟隨父親一同前往東京,這個無意間的舉動,使馬擴從此介入宋、金、遼三國軍事外交,成為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如果後來徽宗皇帝全盤採納馬擴的正確建議,北宋王朝極有可能不會滅亡!
  • 契丹第三次復仇:宋遼瓦橋關之戰,強宋餘威在,官家氣已衰
    公元979年,第一次幽州之戰,北宋雖然遭遇高梁河慘敗。但契丹人卻認準了自己才是受害者,所以報復之戰接連不斷。但這時候的北宋是強宋,而且非常強。契丹人的報復之戰,一直佔不到任何便宜。第一次報復:滿城之戰,遼軍喋血一萬三千人,丟下戰馬、輜重無數。高梁河之戰,遼軍繳獲的北宋輜重,差不多還了回來。這還不算完,北宋河北諸將順勢掩殺,擄掠了遼民三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