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贊要殺潘仁美,他極力阻攔,潘仁美一得手,呼延贊小命懸了

2020-12-22 慧福回眸

呼延贊在《楊家將演義》中老被潘仁美陷害,第一次打一百殺威棒,沒打死,帶著妻子馬氏跑回山賽。經過圍城申冤,趙光義命潘仁美把呼延贊再請回來,潘仁美就帶著聖旨去請呼延贊了。聽說潘仁美來了,呼延贊要殺潘仁美,可有個人極力阻攔,潘仁美一得手,呼延贊小命懸了。

攔著呼延贊的人是李建忠,也是山大王,跟呼延贊一起投宋,被趙匡胤封為團練使。李建忠說潘仁美不能殺,因為我們要為國立功,不能以小仇忘大業,讓呼延贊接旨,跟潘仁美回朝。呼延贊聽了李建忠的話,跟潘仁美回到京城。趙光義一試呼延贊武力,果然不錯,就讓他住在天國寺。

趙光義去太廟進香的時候,百官都立起居牌,呼延贊不知道有這規矩,沒有立,這就有了衝駕之罪。這下讓潘仁美得手了,下令將呼延贊綁赴刑場開刀問斬。要不是半路上遇到八王,八王把他救下來,他這小命懸了!真正是:當斷不斷,必留後患。

相關焦點

  • 潘仁美非要弄死呼延贊不可!這事不能都怪潘仁美,呼延贊有錯在先
    《楊家將演義》裡的潘仁美是個反面角色,專門跟呼楊兩家作對。一開始,潘仁美非要弄死呼延贊不可,為什麼呢?這事也不能都怪潘仁美,呼延贊有錯在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呼延贊在太行山落草為寇,趙匡胤攻打北漢時,他想跟趙匡胤要三千盔甲弓箭,以在山上練兵,等趙匡胤再打北漢時,便可協助趙匡胤。潘仁美兒子潘昭亮不知怎麼回事,上去跟呼延贊打,結果被呼延贊一鞭打死。就這樣,潘仁美跟呼延贊結了仇。呼延贊歸宋時,趙匡胤已經死了,趙光義派人把呼延贊召到朝中。
  • 楊家將連環畫之《智審潘仁美》,兩位大師的經典之作
    這套《楊家將》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因種種原因,從1958年至1960年間只出版了四冊,最後一冊《智審潘仁美》遲至八十年代初才問世。 本冊《智審潘仁美》是全五冊中篇幅最長的一本,內容講的是,楊六郎孤身突圍歸來,為慘死的父親和兄弟鳴冤,最終告倒潘仁美。
  • 身刺「赤心殺契丹」的北宋猛將呼延贊
    可雖然這呼延灼是小說中的杜撰人物,但小說中提起的呼延贊可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今天嘿小鼬就跟各位小夥伴來聊一聊這位北宋開國初年的猛將——呼延贊。直到公元992年,宋太宗下旨命呼延贊出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刺史兼任冀州(治所在今河北冀縣)副都部署,成為北方防禦遼國前線的一名地方官兼當地駐屯軍副長官,只不過由於當時宋遼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已經結束,遼軍即使來襲也多以小股軍隊劫掠為主
  • 呼延贊報滅門之仇:不但手刃仇人,還殺他家四十多口,一命抵一命
    評書《楊家將演義》裡,呼延贊報滅門之仇,不但手刃仇人,還殺他家四十多口,一命抵一命。為什麼呢?因為當初仇人也殺了呼延贊家四十多口,算是扯平了。呼延贊的仇人是北漢的歐陽昉,歐陽昉殺了呼延贊生父一家四十多口,算是滅了門,只逃了呼延贊母子二人。
  • 北宋著名將領呼延贊:為何說他是史上最搞笑將軍
    刺使作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錢、糧、稅收、治安都要管,需要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呼延贊打仗時是個「拼命三郎」,但又要帶軍隊、又要管行政、還要協調關係,那他就無法招架了,結果隊伍也帶不好、老百姓也治理不好、地方管理十分混亂,宋太宗改任他為管轄範圍小一點的遼州刺史,但他仍然吃不了這碗飯,宋太宗沒法,只好把他降到原來的位置,重新讓他擔任都軍頭。
  • 【三晉人物】刺字明志的北宋名將呼延贊
    當時雖然還有契丹佔據的燕雲十六州未曾收回,但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以防再度出現「黃袍加身」的兵變,太祖遠慮,以一出「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統兵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軍事權力,提拔了一批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擔任高級將領,同時以文臣出任地方官,擔任知州、通判,進一步架空節度使,此為北宋「以文制武」制度的肇端。宋太祖性格寬厚,兼資文武,善於駕馭,如果其能多活幾年,那麼很有可能收復燕雲。
  • 《楊家將》與《水滸》均提過的名將呼延贊,到底何許人也?
    一個高大威猛的宋軍將領撥開人群擠上城頭,他拿著一桿樸刀左劈右砍,從北漢軍中活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見這煞人的氣場,北漢士兵只敢拿著長矛亂捅一番。為了躲閃這些長矛,這員猛將一腳踩空,居然摔下了城牆。▲鐵鞭一、奮不顧身,四登牆樓"呼延贊"這個名字乍聽之下,不像是個典型的漢人名字。"
  • 百家姓:呼延氏 姓氏文化
    今山西省有一呼延山,在呂梁地區石樓縣西部,以有呼延贊之墓故名。呼延贊諸子耳後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並文其體"赤心殺賊"四字。今近處多有呼延氏複姓者,據傳皆其後裔。源流二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為氏。據史籍《漢書》的記載,呼延,又為鮮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時期大儒顏師古的注釋,即今天所稱的呼延氏。
  • 潘仁美是真的大奸臣嗎?護國元勳了解一下
    又因為如此眾多的觀眾選擇看那部《忠烈楊家將》,那時我也去看了,真的覺得心裡很難受,最終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再一看評論,全是在問候潘仁美祖宗十八代。許多電視劇和話劇劇本以及小說中潘仁美都是叛徒和姦臣的角色,都是他所害的楊家滿門忠烈,但正史上真的是這樣嗎?真的能從棺材裡爬出來喊冤了。潘仁美在真正的歷史上不僅是一位忠臣,而且他的功勞很大,可以算作是宋國的開國元勳。
  • 美麗太原——呼延古村落與花海小鎮
    呼延村是太原市河西第一大村,是太原市尖草坪區三大村之一。呼延村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因北宋名將呼延贊而得名呼延村。從唐代開始,逐步建崛圍寺、多福寺、青峰塔、關公廟,唐朝晉王李克用來崛圍寺燒香禮佛祈禱國泰民安,宋代建義勇堡,元代建觀音堂,明代建土地廟、龍王廟、河神廟、河臺子,民國建金仙普渡壇等古建築。
  • 呼延慶「小說」說忠肝義膽的英雄好漢?「海上之盟」「靖康之恥」
    呼延慶(有些史書稱「呼慶」),字夏都,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贊曾孫,宋朝時期的軍事將領、外交官。第二代呼延謨之子:靠山侯呼延壽廷(呼延琮、呼延鳳(後周時為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呼延廷)、呼延鳳英(呼延蘭玉)(女)(評書戲文中《下河東》、《河東刺駕》、《斬呼延壽廷》、《大戰白龍》、《白龍關》、《龍虎鬥》、《邊塞詩》呼延贊父親和姑姑)。
  • 數百年來,呼延慶被美化成民族英雄,其實他是靖康之恥「鋪路人」
    說起呼延慶,大家應該不陌生,在民間流傳的各種評書和演義故事中,呼延慶是宋朝開國將領呼延贊的曾孫,敬山王靠山王呼延丕顯的孫子,生活在宋仁宗時期,以有勇有謀、俠義忠孝的民族英雄形象而被稱道,並被封為忠孝王。
  • 遺臭萬年的潘仁美其實被黑了,他本是忠臣,為何被罵的這麼慘?
    隨著楊家將這部小說的問世,很多人都知道了潘仁美這個角色,他是一個反派,在劇中總是給主角們下絆子,其實潘仁美是有歷史原型的,是宋朝的大將潘美。不過潘美的位置和潘仁美不一樣,他是宋國的正義之士,是宋朝的開國功臣,跟劇中那個奸詐小人完全不一樣,那為何楊家將會這樣醜化他呢?這要先從他的一生說起。
  • 每日一卦:火天大有
    夫謂者,乃是一人偶見樹上一窩黃雀,有心上去摸之,然恐其恍惚,遂將樹砍倒,拿個穩當。宋太宗年間,奸賊潘仁美與遼國勾結,害死楊令公和楊七郎後,楊六郎向皇帝告發其罪行,年方十二歲的呼延丕顯請命擒拿叛賊歸案,曾佔得此卦。他以犒賞三軍名義來到邊關,憑藉機智和勇敢,使潘仁美先斬殺了自己的心腹大將黃龍,然後又擒拿了潘氏父子並押解回京。《象》曰:火在天上,大有。
  • 楊繼業和潘仁美的真相!
    (北宋大將宋斌/圖片來自網絡)自幼熟讀兵法、身經百戰的楊業,且看到遼軍挾擊敗東、中路軍之勢,鋒芒畢露,於是根據趙匡義關於「徙雲、朔、寰、應四州民」於宋境的指示,向主將潘美和監軍提出了撤兵之策,即四州守將輪次抵抗遼軍,
  • 呼家將故事:北國大公主,為1虎2子出戰,因一事不便,不敵呼延平
    之所以說這位蕭賽紅是呼門第一女將,最主要的一個參照角色就是呼延平,呼延平作為呼延慶的同父異母弟弟,是書中的頭號勇士,力大無窮,只要他一登場,就沒有攻不下的難關,擺不平的敵人,但蕭賽紅可以跟呼延平大戰幾回合不敗,如果不是因為情況特殊,蕭賽紅也許可以奮戰更久,要知道,書中的男性名將都沒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由此可見蕭賽紅的本事。
  • 《楊家將》中惡貫滿盈的潘仁美兒子,歷史上竟然是前朝的皇子?
    #拍一拍宋朝#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楊七郎與潘豹擂臺比武,因潘豹使陰招一怒將其殺死,七郎在眾人力保之下免於死罪,潘仁美痛失愛子懷恨在心,這才勾結遼國設計謀害皇帝與楊家將。可以說,潘仁美的兒子是整個楊家將故事發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