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猛將,以勇猛善戰,威震匈奴、鮮卑和契丹

2020-12-23 瞿凱明

在中國古代史中,英雄輩出,有三位猛將,以勇猛善戰,武藝高強著稱,威震敵膽,一位威震匈奴,一位威震鮮卑,一位威震契丹,敵人一見到他們,就害怕,遠遠避開,這三位猛將分別是誰呢?

第一位,飛將軍李廣。

李廣是西漢名將,精於騎射,武藝高強,非常勇武,在戰場上以勇猛善戰著稱,當然,個人武藝非常之高,曾一箭射在石頭中,箭法高超,留下「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的美名。

但是,李廣帶兵打仗,稍微差那麼一點點,但這並不影響李廣的名聲。

當時,匈奴是非常強大的,匈奴的騎兵,非常厲害,但是,匈奴人非常害怕李廣,他們稱呼李廣為「飛將軍」,李廣在右北平防守的時候,匈奴人就遠遠地避開,數年不敢來犯。

《史記 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有一次,李廣打了敗仗,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人將李廣放在兩匹馬之間的網子上,李廣閉著眼睛,等待時機,行軍過程中,李廣找到一個機會,突然躍起,推掉了戰馬上的匈奴騎兵,騎馬就跑,匈奴騎兵在後緊追不捨,李廣回身射箭,箭不虛發,一箭射倒一個,射倒了幾個追兵之後,匈奴人不敢再追了,李廣得以逃回。

然後,在李廣最後一戰中,因為迷路,錯過了圍剿匈奴大軍,導致被大將軍衛青派人問責,李廣不堪受辱,拔刀自殺了。

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從此留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慨嘆。

第二位,白馬義從公孫瓚。

公孫瓚是漢末群雄之一,也是一位猛將,善於使雙頭鐵矛,武藝高強,公孫瓚不僅武藝高高,而且,相貌俊美,他強硬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因為作戰勇猛,威震敵膽。

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十名騎兵,在外巡邏關塞,突然,他與數百名鮮卑騎兵遭遇,公孫瓚見此情況,立即退到空亭對隨從說,如果我們不主動進攻他們,必然會被殺。

於是公孫瓚身先士卒,率先手執長矛,衝入鮮卑人的隊伍,殺死殺傷數十人,這一戰,雖然公孫瓚等人倖免於死,但自己也損失一半士卒。

不過,此戰,讓鮮卑領教了公孫瓚的厲害,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也不敢輕易進犯關塞。

《三國志 公孫瓚傳》記載: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公孫瓚手下有一支精銳的騎兵,號稱「白馬義從」,非常厲害。

《後漢書》記載: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可惜的是,在界橋之戰時,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碰上了他的剋星麴義,白馬義從就此覆滅。

建安四年(199年),公孫瓚因為剛愎自用,與袁紹交戰失利,後兵敗登上高樓自焚,非常慘烈。

第三位,楊無敵楊業。

楊業是北宋名將,武藝高強,精於騎射,勇猛善戰,智勇雙全,號稱「無敵」。

當時,契丹人非常強大,但是,契丹人非常害怕楊業,只要看到楊業的旗子,立即逃走,避開楊業。鎮戍邊疆的主將大多嫉妒楊業,有人上書誣告楊業,但是,宋太宗看到後,從不多問,還把上告楊業的奏章封好,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

《宋史·楊業傳》 記載: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在雁門關之戰中,大破遼軍,讓契丹人知道了楊業的本事,楊業從此威震契丹。

然在,雍熙三年(986年),楊業隨軍北伐,契丹兵力很強,宋軍兵力少,當時,監軍王侁威逼楊業出兵,以少敵多,楊業無奈,只好帶兵出徵。

在陳家谷口,事先安排好的援軍居然被王侁撤走了,而主帥潘美居然無法制止,導致楊業孤軍奮戰,楊業親手殺死了一百多敵人,最後,戰馬受傷,馬不能行,楊業被俘,絕食三天而死。

一代名將,沒想到被自己人坑死了。

當然,中國古代史中,威震敵膽的,遠不止這三位猛將,只是這三位比較出名,故列出。

相關焦點

  • 匈奴鮮卑契丹蒙古滿族長相特徵
    蒙古族圓臉滿族尖下巴1,匈奴族匈奴族是什麼長相?匈奴族是黃種人,匈奴人顴骨高,所以臉看起來似乎寬一些。眉粗眼小且正額相對窄。鼻梁稍比漢人長。唐朝詩人劉禹錫就是匈奴族,看看他的長相,高顴骨,直鼻梁,這就是典型的匈奴族長相 匈奴族長相 2,鮮卑族鮮卑族是黃種人,源自「東胡」,其中慕容部膚色較白,又被叫做「白虜」,鮮卑曾經建立150之久的北魏王朝,大部分融入漢族雖然蒙古族是鮮卑宇文部的後代,但是鮮卑和蒙古的長相有著天壤之別鮮卑族相貌特徵
  •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一言以蔽之,這些民族的主體可以說已經融入了中國的各民族之中,但也有一些分支則遷居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之後也基本融入了當地其它民族之中。鮮卑族去哪了?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都搞懂了!我國遊牧民族的簡史
    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鮮卑……這些遊牧民族,有些甚至不會讀~但是它們不停的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今天小五就做一個梳理,絕對值得你收藏! 一、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存在了大約1300年。
  • 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終於搞懂了!中國遊牧民族簡史
    匈奴逐漸失去威脅中原能力的時間節點是漢武帝登基之後,此時中原加大了對邊界民族的打擊。我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少年將軍霍去病就曾帶領漢朝大軍痛擊匈奴,並且成功達成「封狼居胥」的成就。之後匈奴便一蹶不振,東漢時期匈奴更是分裂成為南北匈奴,再難重現輝煌。隨著時間的流逝,匈奴便漸漸融入進了各民族之中。
  •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他們是什麼關係?
    根據史籍記載,中國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個,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鮮卑、羌、鐵勒、柔然、回紇、突厥、沙陀、党項、契丹、女真等族,絕大多數不在現存的五十六族之中。北匈奴則在漢帝國軍隊的攻擊下,一部分由北單于帶領,西遷至伊犁一帶,再向西遷至東歐,就是四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匈人的祖先,他們在多瑙河中遊建立匈奴王國。這一支匈奴人後來融入匈牙利一帶的土著之中。而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據估計約佔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則加入新興的鮮卑,成為鮮卑族的成員。南遷的匈奴族與漢人雜居,加入漢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鮮卑,西遷的成為東歐民族的一份子,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那麼匈奴、契丹、柔然、 突厥、女真、韃靼,這些遊牧少數民族你全搞懂了沒?到底是什麼意思?匈奴這個民族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揚名四海。
  • 歷史 | 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韃靼鮮卑羌党項烏蘇柔然哈薩克這些遊牧民族,你一個都不懂!
    來源公眾號歷史教師王漢周 lishi139作者:豆子匈奴 東胡 突厥 回鶻 蒙古 契丹 女真 韃靼 鮮卑 羌 党項 烏蘇 柔然 哈薩克 這些遊牧民族,在王老師上學的時候一個不懂,有些甚至不會讀~但是它們老實不停的出現,所以下面的介紹,絕對值得你收藏!簡單粗暴,直接有效。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傻傻分不清楚?今天讓你全部弄懂
    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烏桓就是後來的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收服烏桓時郭嘉病逝的那個烏桓,而鮮卑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孝文帝出身的民族。這是後話,總之,東胡屬於森林遊牧民族,根據史學家分析是烏桓和鮮卑的鼻祖。
  • 鮮卑人是匈奴後裔嗎?
    【吐槽】事了拂衣去:歐亞大草原的大趨勢好像就是從東趕到西,匈奴之前蒙古高原上沒有統一整體,匈奴被漢搞了以後,鮮卑乘機西出,最終南下入中原,突厥(源我不是很清楚)後來據有蒙古高原,被唐搞了以後,契丹得機西出併入中原後建遼,後又有金代遼,蒙古亦源自大興安嶺左右,西出後據蒙古高原(這時遼已至中亞建西遼),再後來就滿又崛起於東部聯合蒙古一些部落入中原,從歐洲來看,不斷有遊牧部落從東方來搞他們
  • 匈奴、突厥、契丹、女真、韃靼…,現在全搞懂了!
    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韃靼、鮮卑、羌、党項、烏蘇、柔然、哈薩克……  這些遊牧民族,你可能甚至發音都不會讀~但是它們會不停的出現在你面前,所以下面的介紹,絕對值得你收藏!  然後匈奴把東胡幹了。情況是這樣的:
  • 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韃靼……現在全搞懂了!
    匈奴、東胡、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韃靼、鮮卑、羌、党項、烏蘇、柔然、哈薩克……今天分享這篇文章
  • 嶽飛手下猛將楊再興,勇猛善戰,誤入小商河被金軍亂箭射死
    嶽飛手下猛將很多,楊再興是比較特殊的一位,也是比較出色的一位,楊再興本來是曹成的部將,後來,敗給了嶽飛,被嶽飛折服,投降了嶽飛,為宋朝效力。《說嶽全傳》中,楊再興使一條金槍,威猛無比,後來,與嶽飛交戰,嶽飛夢中跟隨楊景學殺手鐧,才在兩軍陣前打敗了楊再興。
  • 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韃靼,現在全弄明白了
    但不同朝代對於這些民族稱呼不一樣,比如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韃靼等等,很多人都分不清誰是誰,相信只要看完下面的介紹,你就能全搞懂了。 首先我們來看最早的匈奴和東胡,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連強大的秦朝都要修建長城抵禦,不過匈奴差點被後面的漢朝殲滅,東胡也出現了內亂分成了鮮卑和烏桓去爭奪匈奴的地盤。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滿洲等民族,到底長啥樣?
    匈奴族是黃種人,在商代叫「獫狁」,後來北匈奴被漢代擊敗,西遷,南匈奴則留在內蒙一代匈奴族是什麼長相?唐朝詩人劉禹錫就是匈奴族,看看他的長相高顴骨,直鼻梁,這就是典型的匈奴族長相2,鮮卑族鮮卑族是黃種人,源自「東胡」,其中慕容部膚色較白,又被叫做「白虜」,鮮卑曾經建立150之久的北魏王朝,大部分融入漢族雖然蒙古族是鮮卑宇文部的後代,但是鮮卑和蒙古的長相有著天壤之別鮮卑族相貌特徵:
  • 威震華夏歷史的山西名將
    縱觀衛青一生,戰功赫赫,威震匈奴。他的首次出徵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霍去病初次徵戰,便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 古代入侵中土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都有什麼關係?
    戰國秦漢時期,塞北有兩個大的遊牧族群,匈奴和東胡。匈奴在西,遊牧於蒙古高原,東胡在東,大興安嶺兩麓為家。匈奴起源是個謎。根據現有的考古結論,匈奴人是北上的黃種人、北方老亞洲人、中亞遊牧民混合而成的族群。根據史料記載,最早的匈奴出現於戰國時期,活躍於陰山河套一帶,與趙國為敵。而且匈奴與婁煩、林胡並立,說明匈奴不是這兩個族群。匈奴這個名稱也很有意思。
  • 中華第一戰神第一猛將武悼天王冉閔
    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臺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和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北亞草原各政權與聯盟的登場順序:1、匈奴。2、鮮卑。3、柔然。4、突厥。5、漠北回鶻、八部契丹。6、遼、九姓韃靼。7、金、蒙古高原諸部。8、蒙古。匈奴政權:提要:匈奴是東亞第一個馬背上的遊牧帝國(黃帝部族可能也是遊牧族群,但不一定是馬背部族)。匈奴被土耳其、蒙古追認為直系祖先。匈奴降服了東胡與大月氏及西域諸族。首領:冒頓單于及其後裔。種族:以東亞、北亞種族為主,兼有中亞種族。發源地:內蒙古陰山。
  • 匈奴、鮮卑、柔然、突厥、蒙古……蒙古高原部族興替之謎
    蒙古高原部落興替之謎文:朱鄭勇自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與漢朝先後在草原與漢地社會建立統一的政權開始,遊牧與農耕兩大文明的衝突、交流與互動貫穿了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史。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人,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長串的顯赫的名號: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這些遊牧部族先後主宰了蒙古高原。
  • 【邊疆時空】楊福瑞 孫國軍 | 20世紀契丹名號、族源、族屬問題的學術爭鳴
    契丹在室韋蒙語中為「森林」,在庫莫奚、阻卜語中位「沙」,契丹或有草原、沙漠及森林之意。日本學者愛巖松男在《部族名契丹語源考》中認為,「契丹」和「奚丹」語音相近,均與「Kitan」一詞相通。《舊五代史》《冊府元龜》《宋會要輯稿》謂契丹源於匈奴系統。由於史料的互異,導致後世學者眾說紛紜。檢索20世紀以來有關此問題的爭論,有鮮卑系統說、鮮卑宇文氏說、東胡說、鮮卑段部說、鮮卑之支說、鮮卑與匈奴融合後的宇文說、烏桓殘餘與匈奴餘部融合說、東部鮮卑諸邑說、黃帝後裔說、源自青牛白馬神話說等。契丹源於鮮卑系統說的早期代表是丁謙、盛襄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