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德統一後,精銳的17萬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2020-12-12 科技歷史說

1990年,東德和西德重新統一,那道象徵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界限的柏林圍牆,被徹底推到了,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時代。

不過,在柏林圍牆被推倒之前,東德還是相當強大的。尤其是在蘇聯陣營當中,東德的實力更是僅次於蘇聯本身。在此之前,東德至少還有超過15萬人的軍隊,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麼,東德和西德合併之後,東德的軍隊去哪裡了呢?

簡單來說,就是被西德給全盤接納了。

冷戰時期,東德可以說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是北約和華約對峙的焦點。為了提升東德的力量,當時蘇聯也是不遺餘力地對東德進行支援,幫東德武裝到了牙齒。巔峰時期的東德,擁有超過8000輛坦克,可以組成強大的鋼鐵洪流,讓整個西歐聞風喪膽。

巔峰時期的蘇聯,號稱五天內可以橫掃西德前線,七天內打到英吉利海峽,三個月掃平歐洲大陸。這種說法,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真不是吹的。當時如果沒有美國的牽制,歐洲能不能抵擋住蘇聯的鋼鐵洪流,真的是一個未知數。

而在蘇聯人的幫助下,東德軍隊的實力,也是相當雄厚。所有東德軍隊,一律由蘇聯幫忙訓練,全軍基本實現機械化。即使到了東德和西德合併之前,東德依然保有超過2400輛坦克,7600輛裝甲車,以及各種強大的火力配置。

這種配置,就算拿到三十年後的今天,也足以在世界上排名靠前,擁有一席之地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裝備水平來看,當時蘇聯人對東德似乎並不是徹底的信任。這倒也正常,畢竟二戰時德國是蘇聯的主要敵人。所以當時東德的裝備,幾乎全都是由蘇聯人供給的,東德自己似乎並沒有製造這些裝備的能力。而且他們的裝備,也不是最先進的。

但就算這樣,東德的強大,確實是毋庸置疑。

但是,隨著蘇聯的日暮西山,軍隊的強大,並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什麼問題。當時兩德人民對於統一的呼聲極高,統一之勢已經勢不可擋。

而對於兩國合併這件事,當時雙方有兩種選擇。一是雙方籤訂相關協議,讓兩國合併為一個國家。這個方案,最終被雙方放棄了。因為如果合併為一個國家,就需要籤訂一個新的憲法,以及諸多規章制度,需要很長的時間。錯過了當時的機會,以後兩個國家想要統一,難度更大。

所以,當時雙方採取了另外一種方案。

東德直接解散,以自願的形式加入西德。

就這樣,德國順利統一。

不過,對於一個重新統一的德國,大家自然不能允許他重新擁有強大的軍力。畢竟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實在是讓人痛心。所以接下來,美英法蘇德五方,籤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條約規定,原西德軍隊,裁員至37萬人。東德軍隊,直接解散,但其中五萬人併入西德軍隊。

原本東德一共有超過15萬軍隊,想要一下子砍掉三分之二,自然難度很大。但不管再怎麼難,該砍還是得砍的。首先被裁的,就是那些宣傳部門、政治部門。東德過去是社會主義陣營,自然不可能留著這些部門。然後是東德方面的中高級將領,新德國自然也不信任他們,一律讓他們強制退休。

最終加入西德的,也就只有那五萬底層士兵而已。

但就是這五萬士兵,後來也因為各種原因,被陸續砍掉。真正能夠留在軍隊當中的,估計也就幾千人而已。

至此,新德國徹底完成了軍隊上的換血和統一。

相關焦點

  •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冷戰時期,東德人民軍走的是「精兵路線」。當時,東德的總人口是1600萬,但是軍隊數量卻只有17萬,甚至還不如保加利亞軍隊(20餘萬)多。不過,東德軍隊雖然數量較少,但是其官兵素質過硬,其滿員率在華約集中首屈一指,以質量優勢彌補了數量上的不足。許多軍事人士也認為:在華約集團中,東德軍隊是最為精銳的武裝力量之一,戰鬥力極其強大。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1990年德國統一後,他們被如何安置的?
    兩德統一之後,東德人民軍併入了聯邦國防軍後,大部分東德人民軍士兵沒能在新的軍隊建制下繼續服役,很快就都離開了軍隊。東德人民軍去哪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戈巴契夫的上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內部開始出現動蕩,東德也同樣不能避免,在東德各地開始爆發一系列遊行示威,示威人群一開始只是要求東德對國民的言論出國等限制,但是隨著遊行的不斷進行,示威的口號逐漸換成了要求兩德統一的聲音。
  • 兩德統一後,17萬精銳東德人民軍,最終結局如何?一切都是必然
    自1961年後,東德政府制定徵兵政策,從自由德國青年及各級學校中徵召新兵,把軍隊人數大幅擴充,以應付東西方陣營關係緊張所引發的衝突。1961年東德人民軍擴充到17萬,1981年,東德人民軍達到20多萬。因為,這支軍隊完全是按照蘇式軍隊打造,所以東德國家人民軍的體制、軍制與蘇聯軍隊差不多,主要由德共人員組成,並以德共制約軍隊。
  • 兩德統一後,20萬精銳東德人民軍,最終結局如何?一切都是必然
    自1961年後,東德政府制定徵兵政策,從自由德國青年及各級學校中徵召新兵,把軍隊人數大幅擴充,以應付東西方陣營關係緊張所引發的衝突。1961年東德人民軍擴充到17萬,1981年,東德人民軍達到20多萬。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被怎麼樣安置了?
    統一之前,西德的GDP為12490億美元,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遠超東德宗主國蘇聯的7710億美元。而東德的GDP僅為2000億美元,相當於西德的六分之一。同時東德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遠不及西德,在兩德合併之前就經常有大量的東德人冒著生命危險翻越「柏林圍牆」,前往西德生活。由於合併之前兩德之間實力上巨大的差距,也就註定了合併之後的東德人民軍在軍隊體系中處在了不平等的地位。
  • 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後,民主德國建立的蘇聯式德軍去哪了?
    國家人民軍構成主要以原來德共地下黨員和反戰人士組成,很少有原德國的國防軍軍官。但西德的聯邦軍中就有很多原德國防噼裡啪啦官。因此東德國家人民軍的組成,與蘇聯軍隊差不多,主要由德共人員組成,並以德共制約軍隊。1961年東德人民軍擴充到17萬,1981年,東德人民軍達到20多萬。東德作為華約組成員,因此東德國家人民軍,也要參與蘇聯的一些軍事行動。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果斷制止?30多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
    冷戰時代,蘇聯將最精銳的數個集團軍部署到東德,組建蘇軍駐德集群。在蘇美兩國明爭暗鬥達到高峰的時候,駐德蘇軍的實力也達到了巔峰。彼時,駐德蘇軍擁有38萬兵力,7000餘輛坦克,以及數量同樣眾多的裝甲車、火炮、戰機、飛彈等武器。這樣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不僅可以牢牢守護東德門戶,甚至可以憑一己之力,對「鐵幕」西側的幾個西歐國家造成毀滅性打擊。
  • 17萬精銳的東德軍隊,在兩德合併以後,為何全部都裁掉了?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蘇聯確實有志向將東德建設成為一個窗口國家,因此東德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德曾是世界十大工業國家之一,但由於經濟政策的崩潰,東德採用蘇聯的工業生產模式,使得輕重工業發展十分不均,加上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爭,東德時有向西德逃的情況發生。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阻止,30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
    德國沒有統一之前,歐洲雖然也有戰爭,但是規模很小,傷害不了歐洲的根基,只從德國統一了之後,歐洲就開始變得烏煙瘴氣,德國這個後起之秀就開始到處搞事情,成了歐洲的問題兒童,而且一次比一次搞的猛,先是威廉二世幹一票, 後面還出了個比前者玩的更大的元首,把整個歐洲都變成廢墟, 德國這個國家只要領袖是個有野心好鬥的人
  • 深度:兩德統一近30年,擋在德國人心中的那堵「牆」為何沒推倒?
    解析:柏林圍牆推倒了,為何兩德民眾心中的裂痕依然存在?今年是兩德統一29年,明年就是兩德統一30周年了。兩德統一後,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當屬默克爾,她是一位來自原東德地區的人。應該說默克爾執政15年來,德國民眾對她評價很高,無論德國的發展,還是德國在歐盟和世界的地位,默克爾都為德國做出了貢獻。
  • 東西德統一後,東德17萬「精銳」被如何安排?
    東德在最初是沒有自己的名義上的軍隊的。其武裝力量因為合約的限制,一直以「駐營人民警察」的名義存在。1955年,在美國背後的暗箱操作下,西德加入了北約組織。還建立起了聯邦國防軍,東歐國家和蘇聯感受到了來自美方的威脅。同年也建立了華約組織,東德也是其中一員。同時蘇聯要求東德建立一支正規武裝部隊,必須擁有對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威脅的能力。
  • 蘇東劇變典型事件是兩德統一,美蘇同意,為何柴契爾夫人不同意?
    柴契爾夫人推動蘇東劇變,為何此事上不同意?鐵娘子戰略眼光很遠上世紀有人把蘇聯解體作為上世紀末的一件大事,不僅影響全球地緣政治,也對整個歐洲戰略進行重新洗牌。伴隨著蘇聯解體,還有東歐劇變,而東歐劇變中還有一件大事,不亞於蘇聯解體,這件事就是「兩德統一」。「兩德統一」既是東歐劇變標誌性事件,也是西方陣營戰勝蘇聯的一個標誌。
  • 兩德統一
    戈巴契夫告誡東德領導人,不要誤了「革新的最後一節火車」,「遲到者將會受到生活的懲罰」。東德領導人本來希望戈巴契夫來幫助他們穩定局勢,沒想到他的這些言論猶如火上澆油,當晚,東柏林就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並與警察發生了衝突。10月9日,東德第二大城市萊比錫有七萬多人走上街頭示威遊行。德國統一社會黨的許多黨員也加入到了遊行的行列中。
  • 蘇聯為何一反常態,不阻止兩德統一?主要原因是有四點!
    蘇聯控制民主德國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抗西方世界對自己的壓制,為何兩德合併蘇聯卻沒有使用強硬手段阻止呢?其實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第一點原因是聯邦德國給蘇聯提供了大量資金。兩德合併一直是德國追求的目標,但是迫於蘇聯的壓力一直難以實現,蘇聯在民主德國留下了十幾萬的軍隊駐紮。
  • 二戰後德國陷入了分裂,為何又統一了?美蘇英法還允許兩德統一
    兩德能完成統一,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其一、蘇聯快解體了,無法控制東德了;其二、德國人民希望統一,兩德政府通過和談完成了統一進程;其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希望兩德統一,當然是東德併入西德,以此擴大德國的實力,進而增強北約的力量。
  • 東西德合併後,為何實力強悍的東德人民軍卻沒能保留,原因有兩點
    在希特勒稱霸世界的美夢破滅後,德國再一次成為了戰敗國。因為是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所以德國的下場也慘的多。二戰結束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東德由蘇聯控制,而西德由美國控制。本是一體的德國,最終卻淪為了東西方勢力的對抗陣地。其中東德在蘇聯的授意下,成立了東德人民軍。
  • 德國百科 數據知變遷:兩德統一25周年
    44歲的柏林作家、記者塞巴斯蒂安•費策克認為,兩德統一給當時只是一名19歲大學生的自己帶來了莫大的思想衝擊,能在歷史書之外親身感受柏林這個城市積極的變化,是一件美妙的體驗。 今天的原東德地區,1900公裡的高速公路已經鋪設開來,17個大型交通項目得到落實,電信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最先進的歐洲標準建設,居民樓重新翻修,能源供給現代化。德勒斯登、埃爾福特、格賴夫斯瓦爾德、萊比錫、波茨坦、魏瑪等許多原東德城市在擁有了平等的生活條件後,又憑藉城市保留下來的歷史遺風不斷吸引著外來遊客。
  • 兩德統一後對德國的政治經濟帶了怎樣的影響?
    說起兩德,不得不說冷戰時期著名的標誌性建築:舉世聞名的柏林圍牆。二戰結束後,美英法蘇四國佔領全德。美英法佔領的三個區域稱為聯邦德國(西德),蘇聯佔領的區域稱民主德國(東德)。至此德國一分為二,門戶獨立。鑑於此,東德於1961年在自己境內的柏林市區修築了一道高2米長達155公裡、牆上布鐵蒺藜的牆。這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因建在柏林市區,又稱柏林圍牆。此牆修建的目的既是阻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東德居民投奔資本主義制度中的西德,又是阻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西德人跑到東德沾社會主義的光。由於柏林圍牆修建,不少德國家庭骨肉分離。
  • 哈貝馬斯對兩德統一的再反思
    1968年學生運動、20世紀80年代的「歷史學家論戰」、兩德統一、歐盟一體化進程加速等政治事件發生時,都能聽到他的聲音。他一直筆耕不輟,到2013年時已經出版了12冊政論集。繼1995年出版關於「德國問題」的代表性文集《一個柏林共和國的正常狀態》,今年又在「兩德統一」30周年前夕發表新文章《三十年之後:第二次機會——默克爾歐洲政策大轉變與德國統一進程》。
  • 統一的德國曾給歐洲帶來災難,但為何美蘇英法還允許兩德統一?
    追本溯源,這一切都源於一個統一的德國對於歐洲和世界的野心。二、東德為何要加入西德?二戰結束後,四個戰勝國將德國一分為四,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和東方陣營的民主德國相繼成立。德國開始成為了美蘇對抗的前沿陣地。40年後,東德選擇併入西德的形式,實現了德國再次統一。▲東西方陣營,德國被攔腰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