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2021-01-08 劉紀堯說史

眾所周知,在二戰結束之後,德國被蘇美分化為東德、西德兩個政權,以作為東西方對抗的前沿基地,雙邊形勢較為緊張。由於冷戰大環境的影響,彼時的東德和西德都在加強軍事實力,以求在對抗之中獲取優勢地位。其中,東德一方就在蘇聯的授權下,於1956年組建了國家人民軍,又稱東德人民軍。

冷戰時期,東德人民軍走的是「精兵路線」。當時,東德的總人口是1600萬,但是軍隊數量卻只有17萬,甚至還不如保加利亞軍隊(20餘萬)多。不過,東德軍隊雖然數量較少,但是其官兵素質過硬,其滿員率在華約集中首屈一指,以質量優勢彌補了數量上的不足。許多軍事人士也認為:在華約集團中,東德軍隊是最為精銳的武裝力量之一,戰鬥力極其強大。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20世紀80~9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東歐劇變這一大事,冷戰格局趨於瓦解。在情況下,東、西兩德逐步達成和解,於1990年重新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兩德統一後,新組建的德國接管了原東、西兩德的遺產,實力大增。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擁兵17萬、素質精良的東德人民軍,卻沒能保留下來。統一後,東德軍的大部分官兵下崗,只有少數官兵得以繼續留在軍中服役,但不久亦離開了部隊。這支曾輝煌一時的軍隊最終消失。那麼,東德軍人戰鬥力十分強大,德國政府卻為何不允許他們「改頭換面」、為統一的祖國繼續效勞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主觀原因:對原東德軍人心存戒備

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儘管都是德國,但是受蘇美對抗的影響,雙方之間也出現了許多分歧與差異。這些分歧和差異,在短時間內並不能消除。並且,統一後的德國,以原西德政權為主體,國家的方方面面,基本都是沿襲自西德。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新德國普遍對原東德軍人心存戒備。

第二,客觀原因:保證軍事體系統一

冷戰時期,西德屬於北約陣營,其軍事體系(戰術、訓練、武器等要素)大多與北約各國相似;而東德屬於華約陣營,其軍事體系基本與蘇聯接軌。眾所周知,這兩種軍事系統有著不小的差別,若將其同時大規模保留下來,既消耗軍費開支,又容易給後勤統籌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統一後的德國,為了保證軍事體系統一,自然需要兩者取其一。

第三,歷史原因:大裁軍的需要

兩德統一之初,新德國其實也收編過部分原東德軍隊。當時,德國的軍隊數量達到60多萬,並擁有7133輛坦克,9598輛裝甲車,以及大批火炮、軍艦、戰機。如此龐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引起了周邊小國的恐懼,許多國家擔心德國會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另外,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出現新變化,維持那麼多軍隊已經沒有必要,裁軍勢在必行。

在上述幾大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德國在統一後不久,就展開了大規模的裁軍運動。為原東德服務的東德人民軍,自然成為了被裁撤的對象,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兩德統一後,20萬精銳東德人民軍,最終結局如何?一切都是必然
    當時的東德國防部長霍夫曼將軍曾試圖讓人民軍作為一個獨立的軍事實體存在於未來的新聯邦共和國中,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人民軍中只有約5萬士兵和校尉軍官編入新的聯邦國防軍中,但不久後都離開軍隊,只剩下部份軍官繼續留在軍中工作。目前兩德統一已經近三十年,我們如今已經很難在德國聯邦國防軍中找到原東德人民軍的人了。
  • 兩德統一後,17萬精銳東德人民軍,最終結局如何?一切都是必然
    目前兩德統一已經近三十年,我們如今已經很難在德國聯邦國防軍中找到原東德人民軍的人了。隨著東德人民軍的消失,原本裝備於人民軍的武器也被劃歸給了聯邦國防軍,這些武器除了一小部分留作研究蘇式武器外,大部分都賣給了友好國家及第三世界國家。
  • 兩德統一後,精銳的17萬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1990年,東德和西德重新統一,那道象徵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界限的柏林圍牆,被徹底推到了,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時代。不過,在柏林圍牆被推倒之前,東德還是相當強大的。尤其是在蘇聯陣營當中,東德的實力更是僅次於蘇聯本身。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1990年德國統一後,他們被如何安置的?
    兩德統一之後,東德人民軍併入了聯邦國防軍後,大部分東德人民軍士兵沒能在新的軍隊建制下繼續服役,很快就都離開了軍隊。東德人民軍去哪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戈巴契夫的上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內部開始出現動蕩,東德也同樣不能避免,在東德各地開始爆發一系列遊行示威,示威人群一開始只是要求東德對國民的言論出國等限制,但是隨著遊行的不斷進行,示威的口號逐漸換成了要求兩德統一的聲音。
  • 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後,民主德國建立的蘇聯式德軍去哪了?
    消失1990年,兩德統一後,德梅齊埃領導的東德基民盟政府和國防部長霍夫曼,曾想把東德國家人民軍作為一個獨立的軍事實現保留下來,使之在新的聯邦國家中存在。但這種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當時主導統一的是西德總理科爾。兩德統一後,大部分東德人民軍就地轉業,只有5萬多特種部隊進入西德聯邦國家軍中服役。
  • 東西德合併後,為何實力強悍的東德人民軍卻沒能保留,原因有兩點
    在希特勒稱霸世界的美夢破滅後,德國再一次成為了戰敗國。因為是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所以德國的下場也慘的多。二戰結束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東德由蘇聯控制,而西德由美國控制。本是一體的德國,最終卻淪為了東西方勢力的對抗陣地。其中東德在蘇聯的授意下,成立了東德人民軍。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果斷制止?30多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
    1990年10月3日,在經過長時間的博弈與討論後,德國正式統一。那麼,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蘇聯為何不加以制止?擁兵30萬的駐德蘇軍又在幹什麼呢?這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論述。1990年的兩德統一,實質上也是東德被併入了西德。
  • 深度:兩德統一近30年,擋在德國人心中的那堵「牆」為何沒推倒?
    解析:柏林圍牆推倒了,為何兩德民眾心中的裂痕依然存在?今年是兩德統一29年,明年就是兩德統一30周年了。兩德統一後,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當屬默克爾,她是一位來自原東德地區的人。應該說默克爾執政15年來,德國民眾對她評價很高,無論德國的發展,還是德國在歐盟和世界的地位,默克爾都為德國做出了貢獻。
  • 德國統一為何是東德併入西德,而不是西德併入東德?
    【歷史】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併入西德,分裂了40多年的德國再次實現了統一,成為上個世紀的一件重大歷史性事件。但是,有些人就比較好奇,當時德國實現統一,為何是東德併入西德,而不是西德併入東德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第一、西德經濟發展水平高,先進帶動落後。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被怎麼樣安置了?
    到了冷戰末期,由於蘇聯的衰落,原先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出現了劇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紛紛遭遇顛覆,在這個大趨勢下,東德最終以併入西德的形式完成了兩德的統一。雖然說是兩個德國的統一,但由於統一之前東德與西德之間的差距太大,這也就造成了統一之後的東德只能屬於從屬的地位。
  • 兩德統一
    東德領導人本來希望戈巴契夫來幫助他們穩定局勢,沒想到他的這些言論猶如火上澆油,當晚,東柏林就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並與警察發生了衝突。10月9日,東德第二大城市萊比錫有七萬多人走上街頭示威遊行。德國統一社會黨的許多黨員也加入到了遊行的行列中。
  • 西德比東德富裕得多,為何統一後的德國,卻把首都定在東德地區
    在兩德統一之前,西德和東德都各自設立了首都。兩德統一後,德國則將首都定在了東德地區的柏林。 那麼,為什麼兩德統一後,德國卻要把首都定到相對落後的東德地區呢? 二戰之中,儘管蘇聯軍隊率先攻破柏林,但卻並不意味著他們完全佔有了柏林。早在雅爾達會議中,盟國就已經商定好了戰後瓜分德國的方案。其中,柏林城是必須要由四國來共同掌控的。 因此到戰爭結束後,柏林就被劃分為了兩塊區域。
  • 東德和西德統一時,經濟差距有多大,為何至今仍沒追上
    這就是東德和西德的由來。這兩個國家成為了冷戰對抗的前線,使用的制度也完全不同,德國開始了分裂的日子。1990年,趁著東歐劇變,東德加入了西德,德國正式統一。兩德當時統一了,但還是有些問題沒有解決,比如經濟的差距。兩德之間的經濟差距在統一之前就有了。我們先看一下兩德的大致狀況。西德面積為24.8萬平方千米,人口6000多萬。
  • 蘇東劇變典型事件是兩德統一,美蘇同意,為何柴契爾夫人不同意?
    柴契爾夫人推動蘇東劇變,為何此事上不同意?鐵娘子戰略眼光很遠上世紀有人把蘇聯解體作為上世紀末的一件大事,不僅影響全球地緣政治,也對整個歐洲戰略進行重新洗牌。伴隨著蘇聯解體,還有東歐劇變,而東歐劇變中還有一件大事,不亞於蘇聯解體,這件事就是「兩德統一」。「兩德統一」既是東歐劇變標誌性事件,也是西方陣營戰勝蘇聯的一個標誌。
  • 兩德統一後對德國的政治經濟帶了怎樣的影響?
    說起兩德,不得不說冷戰時期著名的標誌性建築:舉世聞名的柏林圍牆。二戰結束後,美英法蘇四國佔領全德。美英法佔領的三個區域稱為聯邦德國(西德),蘇聯佔領的區域稱民主德國(東德)。至此德國一分為二,門戶獨立。東德於1949年10月7日建國,但東德人抑或對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卻充滿焦慮和恐懼,紛紛從東德逃往西德。鑑於此,東德於1961年在自己境內的柏林市區修築了一道高2米長達155公裡、牆上布鐵蒺藜的牆。這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因建在柏林市區,又稱柏林圍牆。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在蘇聯模式的半個世紀統治中,東德的經濟極度落後,大批青年選擇離開東德自謀出路,這也是推動兩德統一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因為東德人迫切的想要改變現狀,就像今天的烏克蘭人想回歸歐洲一樣,他們天真的以為只要向歐洲靠攏自己就能實現富裕,而90年代的東德人同樣認為,自己加入西德就能和西德人一樣富足。
  • 冰冷的啟動:德國統一中的東德轉型
    數十年後,當這些代價日漸顯現,對「轉型」的回顧和理解便顯得尤為重要。今天的推送是關於冷戰之後,德國統一中的東德轉型。我們期望借他人之鏡,更好地理解自身,並以更為深入的視角看待當今(尤其是大國之間)略顯緊張的政治經濟局勢。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1999年7月1日,萊茵河畔的小城在晨光中漸漸甦醒,這平常的一天對波恩來說註定是不平常的,作為戰後德國分裂之後西德的首都,將於兩德統一8年之後的今天,將首都之位還於柏林。 河上的霧氣緩緩散去,一場世紀的遷都之旅拉開帷幕。
  • 二戰後德國陷入了分裂,為何又統一了?美蘇英法還允許兩德統一
    二戰後德國被蘇聯、英國、法國、美國四個國家瓜分了,連首都柏林都被一分為四;其中蘇佔區成立了民主德國(東德);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兩德能完成統一,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其一、蘇聯快解體了,無法控制東德了;其二、德國人民希望統一,兩德政府通過和談完成了統一進程;其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希望兩德統一,當然是東德併入西德,以此擴大德國的實力,進而增強北約的力量。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阻止,30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
    德國沒有統一之前,歐洲雖然也有戰爭,但是規模很小,傷害不了歐洲的根基,只從德國統一了之後,歐洲就開始變得烏煙瘴氣,德國這個後起之秀就開始到處搞事情,成了歐洲的問題兒童,而且一次比一次搞的猛,先是威廉二世幹一票, 後面還出了個比前者玩的更大的元首,把整個歐洲都變成廢墟, 德國這個國家只要領袖是個有野心好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