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德統一後,17萬精銳東德人民軍,最終結局如何?一切都是必然

2020-12-12 像素說

東德人民軍全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軍」,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防部下屬的正規軍的總稱。由陸、海、空三軍組成,後來又增加了邊防軍,在1981年左右達到20萬人的巔峰,在1990年兩德統一後,這支由蘇聯精心打造的軍隊,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來著「西方世界」的「威脅」,東德人民軍的誕生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不再被不允許擁有軍隊,所以當時的東德只有人民警察,用於維護社會秩序,當然了,西德的情況也差不多。不過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由於冷戰加劇的緣故,西德於1955年加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建立了「聯邦國防軍」,西德的軍事化,打破了二戰後德國不允許擁有軍隊的規定;感受到來自西方世界的威脅,隨即東德加入華沙公約組織,並建構一支屬於東德的武裝力量,以抵抗來自西方陣營的威脅,即「國家人民軍」。

東西兩德相繼建立武裝部隊,這預示著東西方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冷戰」加劇、關係緊張。1956年3月1日,在蘇聯指導下,1956年3月1日,東德的武裝力量正式建立,命名為「國家人民軍」,主要由蘇聯在二戰時俘虜的前納粹德軍士兵,以及其他志願者所組成,建軍初期只有9萬多人。自1961年後,東德政府制定徵兵政策,從自由德國青年及各級學校中徵召新兵,把軍隊人數大幅擴充,以應付東西方陣營關係緊張所引發的衝突。1961年東德人民軍擴充到17萬,1981年,東德人民軍達到20多萬。

因為,這支軍隊完全是按照蘇式軍隊打造,所以東德國家人民軍的體制、軍制與蘇聯軍隊差不多,主要由德共人員組成,並以德共制約軍隊。

東德人民軍的任務,東西方勢力對抗的前沿

與蘇聯同為社會陣營國家,且作為華約組織成員國的東德,擁有了軍隊,自然無法避免的要參與一些針對西方陣營的軍事任務

東德人民軍在整個冷戰時期參加了幾次軍事任務,如1968年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再如,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後,他們便肩負戍衛東、西柏林邊界的任務,在此期間無數打算投奔西柏林的東德居民被士兵們所逮捕與擊殺;再如如古巴飛彈危機時,他們開始部署作戰應對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的大規模軍事衝突,時刻準備給西方陣營當頭一棒,不過好在後來東西方達成和解,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其實,說到底東德人民軍的建立,是基於東西方陣營關係緊張,且屬於西方陣營的西德率先建立聯邦國防軍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所以自東德建立起武裝力量的那一刻起,實際上東德人民軍,便肩負起抵禦西方世界威脅的「重任」,成為東西方對抗的「前沿」。

兩德統一,東德人民軍何去何從?

上世紀末東歐局勢驟然變化,很多東歐國家改旗易幟,有的則是分裂,而東西兩德也在劇變中實現了統一,兩德統一也成了東歐劇變中的一個典型案例,當然,無一例外劇變後這些國家都從共產主義走向了資本主義,這標著西方陣營的勝利與蘇聯的「衰弱」

1990年10月3日,分裂近半個世紀的德國再次統一,東德併入西德,東德人民軍也隨著被被取代。當時的東德國防部長霍夫曼將軍曾試圖讓人民軍作為一個獨立的軍事實體存在於未來的新聯邦共和國中,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人民軍中只有約5萬士兵和校尉軍官編入新的聯邦國防軍中,但不久後都離開軍隊,只剩下部分軍官繼續留在軍中工作。目前兩德統一已經近三十年,我們如今已經很難在德國聯邦國防軍中找到原東德人民軍的人了。

隨著東德人民軍的消失,原本裝備於人民軍的武器也被劃歸給了聯邦國防軍,這些武器除了一小部分留作研究蘇式武器外,大部分都賣給了友好國家及第三世界國家。

至此,這支由蘇聯精心打造的軍隊,就這樣隨著兩德統一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不復存在。

兩德統一後,諸多因素營銷之下,東德國家人民軍的消失成必然

其一、體制的不同,東德人民軍令人「不安」要兩德統一的主導國是西德並非東德,要知道西德是西方陣營的主要國家,因此,兩德統一後,無論國家體制,還是經濟、社會、軍事都還按原來西德體制執行。而曾經作為社會主義體制之下的東德人民軍,顯然西德不可能留他們

其一是考慮所謂的「安全問題」,如果西德全盤接收東德人民軍,原本的「敵軍」放在身邊,你能安睡麼?其二是東德人民軍中有大量的「德共」,多多少少會偏向蘇聯,到時候將德國的軍事機密透露給蘇聯,這對剛統一的德國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基於這兩點原因,東德人民軍便不可能全部保留。

其二、德國「不應該」有那麼多軍隊柴契爾夫人曾就兩德統一後,提出了必須將削弱軍隊員額、不允許擁有戰略武器,寫入兩德統一條款。所以兩德統一後,軍隊必須要縮減。試想下如果不縮減,兩德統一後軍隊數量將達到恐怖的60萬,如此龐大的武裝力量,再加上二戰時德國的所作所為,請問有哪個國家不害怕?

就這點而言,西德根本不可能將東德人民軍全盤接收,西德聯邦國防軍也必須要縮減,因為在他們眼中,德國「不應該」有那麼多軍隊。

雖說在統一之前,西德是北約重要成員國之一,為了加強對蘇聯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威懾,西德擁有體量龐大的軍隊。但,兩德統一之時,正是蘇聯衰弱之際,戈巴契夫連兩德統一都沒辦法阻止,還將原本在東德的蘇聯軍隊撤出,顯然,「軟弱」的蘇聯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大的威脅可,這也導致可西德聯邦國防軍地裁減和東德人民軍的解散。

綜上所述,其實東德人民軍被解散是一個必然事件。

相關焦點

  • 兩德統一後,20萬精銳東德人民軍,最終結局如何?一切都是必然
    1956年3月1日,在蘇聯指導下,1956年3月1日,東德的武裝力量正式建立,命名為「國家人民軍」,主要由蘇聯在二戰時俘虜的前納粹德軍士兵,以及其他志願者所組成,建軍初期只有9萬多人。自1961年後,東德政府制定徵兵政策,從自由德國青年及各級學校中徵召新兵,把軍隊人數大幅擴充,以應付東西方陣營關係緊張所引發的衝突。1961年東德人民軍擴充到17萬,1981年,東德人民軍達到20多萬。
  • 兩德統一後,擁兵17萬的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由於冷戰大環境的影響,彼時的東德和西德都在加強軍事實力,以求在對抗之中獲取優勢地位。其中,東德一方就在蘇聯的授權下,於1956年組建了國家人民軍,又稱東德人民軍。冷戰時期,東德人民軍走的是「精兵路線」。當時,東德的總人口是1600萬,但是軍隊數量卻只有17萬,甚至還不如保加利亞軍隊(20餘萬)多。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1990年德國統一後,他們被如何安置的?
    兩德統一之後,東德人民軍併入了聯邦國防軍後,大部分東德人民軍士兵沒能在新的軍隊建制下繼續服役,很快就都離開了軍隊。東德人民軍去哪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戈巴契夫的上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內部開始出現動蕩,東德也同樣不能避免,在東德各地開始爆發一系列遊行示威,示威人群一開始只是要求東德對國民的言論出國等限制,但是隨著遊行的不斷進行,示威的口號逐漸換成了要求兩德統一的聲音。
  •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被怎麼樣安置了?
    到了冷戰末期,由於蘇聯的衰落,原先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出現了劇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紛紛遭遇顛覆,在這個大趨勢下,東德最終以併入西德的形式完成了兩德的統一。雖然說是兩個德國的統一,但由於統一之前東德與西德之間的差距太大,這也就造成了統一之後的東德只能屬於從屬的地位。
  • 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後,民主德國建立的蘇聯式德軍去哪了?
    國家人民軍構成主要以原來德共地下黨員和反戰人士組成,很少有原德國的國防軍軍官。但西德的聯邦軍中就有很多原德國防噼裡啪啦官。因此東德國家人民軍的組成,與蘇聯軍隊差不多,主要由德共人員組成,並以德共制約軍隊。1961年東德人民軍擴充到17萬,1981年,東德人民軍達到20多萬。東德作為華約組成員,因此東德國家人民軍,也要參與蘇聯的一些軍事行動。
  • 兩德統一後,精銳的17萬東德人民軍,為何沒能被新政權「招安」?
    1990年,東德和西德重新統一,那道象徵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界限的柏林圍牆,被徹底推到了,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時代。不過,在柏林圍牆被推倒之前,東德還是相當強大的。尤其是在蘇聯陣營當中,東德的實力更是僅次於蘇聯本身。
  • 17萬精銳的東德軍隊,在兩德合併以後,為何全部都裁掉了?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蘇聯確實有志向將東德建設成為一個窗口國家,因此東德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德曾是世界十大工業國家之一,但由於經濟政策的崩潰,東德採用蘇聯的工業生產模式,使得輕重工業發展十分不均,加上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爭,東德時有向西德逃的情況發生。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果斷制止?30多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
    東歐劇變前,東德的多種原料都要從蘇聯進口,其生產的機械設備也有相當一部分出口到蘇聯。在經互會的大框架下,東德和蘇聯之間形成了緊密的經濟聯繫,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當時波蘭人、東德人都曾開玩笑說:「不怕蘇聯坦克,就怕蘇聯關閉石油管道」。由此一來,蘇聯依靠經貿手段,對東德的影響進一步加深。
  • 東西德統一後,東德17萬「精銳」被如何安排?
    同年也建立了華約組織,東德也是其中一員。同時蘇聯要求東德建立一支正規武裝部隊,必須擁有對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威脅的能力。歷經一年的準備,東德正規軍在1956年正式成立,命名為東德人民軍。其組成也比較坎坷,因為二戰傷亡慘重,德國年輕男性十分稀少,兵源緊缺,只能從流浪在外的德裔蘇聯人和戰俘營中的一部分人挑選。
  •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阻止,30萬駐德蘇軍精銳在幹什麼?
    德國沒有統一之前,歐洲雖然也有戰爭,但是規模很小,傷害不了歐洲的根基,只從德國統一了之後,歐洲就開始變得烏煙瘴氣,德國這個後起之秀就開始到處搞事情,成了歐洲的問題兒童,而且一次比一次搞的猛,先是威廉二世幹一票, 後面還出了個比前者玩的更大的元首,把整個歐洲都變成廢墟, 德國這個國家只要領袖是個有野心好鬥的人
  • 冰冷的啟動:德國統一中的東德轉型
    甚至比東歐的匈牙利、波蘭都高出1倍,大約有1000個區水太髒,三分之一的工業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5萬個工業場所的土壤受到化學汙染,個別地方存在核汙染。因此,東德的失敗不僅是其計劃體制與市場機制相比較的效率上的失敗,在非市場機制的領域,如環境管理等公共政策治理方面,亦存在嚴重問題。
  • 德國統一為何是東德併入西德,而不是西德併入東德?
    為了擺脫這種生活狀態,以至於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員逃亡西德。蘇東劇變的浪潮席捲東歐各國,各國開始進行改革,擺脫蘇聯模式的限制。東德作為蘇聯模式的受害者,也想儘快擺脫這種經濟局面,而加入西德或與西德合併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 兩德統一
    12月8日、16日,德國統一社會黨舉行特別代表大會,決定將黨的名稱改為德國統一社會黨——民主社會主義黨,四十一歲的律師居西當選為黨的主席。1990年2月1日,東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以《德國,統一的祖國》為題,提出了實現統一的四階段方案,從而標誌著兩德都將統一大業提上了日程。
  • 柏林圍牆倒塌後都發生了什麼?諸多因素最終促使兩德重新統一
    要知道蘇聯紅軍從二戰後開始,就一直在東歐各國駐紮。尤其是東德,為了防禦對面的西德突然發動進攻,東德一直都是蘇軍戰略的最前沿,最強悍的部隊都聚集在這裡,以防來犯之敵。蘇聯這一舉動似乎是在告訴德國人,原來的軍事威脅已經是過去式了,一個平等自由的時代即將來臨。
  • 西德比東德富裕得多,為何統一後的德國,卻把首都定在東德地區
    在兩德統一之前,西德和東德都各自設立了首都。兩德統一後,德國則將首都定在了東德地區的柏林。 那麼,為什麼兩德統一後,德國卻要把首都定到相對落後的東德地區呢? 二戰之中,儘管蘇聯軍隊率先攻破柏林,但卻並不意味著他們完全佔有了柏林。早在雅爾達會議中,盟國就已經商定好了戰後瓜分德國的方案。其中,柏林城是必須要由四國來共同掌控的。 因此到戰爭結束後,柏林就被劃分為了兩塊區域。
  • 兩德統一後對德國的政治經濟帶了怎樣的影響?
    說起兩德,不得不說冷戰時期著名的標誌性建築:舉世聞名的柏林圍牆。二戰結束後,美英法蘇四國佔領全德。美英法佔領的三個區域稱為聯邦德國(西德),蘇聯佔領的區域稱民主德國(東德)。至此德國一分為二,門戶獨立。東德於1949年10月7日建國,但東德人抑或對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卻充滿焦慮和恐懼,紛紛從東德逃往西德。鑑於此,東德於1961年在自己境內的柏林市區修築了一道高2米長達155公裡、牆上布鐵蒺藜的牆。這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因建在柏林市區,又稱柏林圍牆。
  • 深度:兩德統一近30年,擋在德國人心中的那堵「牆」為何沒推倒?
    解析:柏林圍牆推倒了,為何兩德民眾心中的裂痕依然存在?今年是兩德統一29年,明年就是兩德統一30周年了。兩德統一後,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當屬默克爾,她是一位來自原東德地區的人。應該說默克爾執政15年來,德國民眾對她評價很高,無論德國的發展,還是德國在歐盟和世界的地位,默克爾都為德國做出了貢獻。
  • 東西德合併後,為何實力強悍的東德人民軍卻沒能保留,原因有兩點
    在希特勒稱霸世界的美夢破滅後,德國再一次成為了戰敗國。因為是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所以德國的下場也慘的多。二戰結束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東德由蘇聯控制,而西德由美國控制。本是一體的德國,最終卻淪為了東西方勢力的對抗陣地。其中東德在蘇聯的授意下,成立了東德人民軍。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西德1.78萬美元,蘇聯3428美元,歐盟1.29萬美元,中國香港1.21萬美元,羅馬尼亞1817美元。(八十年代東德街頭)(東德街景)東德就算按照西方標準,也可以算作發達國家。(東柏林街頭。)在蘇東集團動蕩不安,蘇聯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兩德開始了統一進程。(柏林圍牆倒塌。)1989年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 德國百科 數據知變遷:兩德統一25周年
    當鏡頭回到兩德民眾歡呼國家統一的那些日子,興奮的情緒中卻也夾雜著擔憂。對於習慣了東德社會和計劃經濟模式的民眾來說,生活的改變是劇烈的。日常的種種都需要重新學習,工作模式、學校環境、與政府部門的接觸……全都變了樣。許多人丟了工作,需要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舊有的認知已經不再適用,新的事物以及未來的多樣可能讓生活的不確定性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