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黃軍清
身份:昌樂縣經管局局長
2013年開始,我縣開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還積極推進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我們還積極培育包括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2015年,我們承擔了「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這一國家試點,改革村做到了資產資源清、成員邊界清、產權歸屬清、經營主體清,並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看到改革村農民獲得的「改革紅利」越來越多,腰包越來越鼓,我們覺著工作再苦再累也值了。
講述人:趙繼斌
身份: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黨支部書記、昌樂縣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這五年,是庵上湖村發展最迅速的五年,這五年,我們村民的身份不但成了社員還成了股東,歸根到底受益於農業農村改革。我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帶領村民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打響了庵上湖蔬菜瓜果品牌。五年來,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越來越多,如今已有243戶社員。
國家不斷推出的農村農業政策,讓我們的發展如魚得水,比如,我們合作社進行項目建設,就申請到了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的支持。比如,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讓我們理順了村委、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專業合作社的關係,合作社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總之,如果沒有相關政策的推出和農村農業改革,庵上湖村的發展可能會停滯不前。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田園綜合體」,庵上湖村要吃透精神,以合作社為主體,吸納周邊村莊,一起發展田園綜合體,打造農業發展的新模式,這將是庵上湖發展的新機遇。
講述人:李曉強
身份:庵上湖村村民,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
我今年29歲,2014年加入合作社工作,2015年開始負責運作鄉村旅遊,見證了庵上湖鄉村旅遊從小到大,從遊客稀少到節假日爆滿,這些都讓我對農村、農業的前景越來越樂觀。庵上湖村越來越美,農民收入越來越高,我的工作也越來越忙。
現在,我除了接待旅遊團隊外,還從去年負責運作合作社的微信公眾號,通過新媒體傳播我們美麗的農村、農業。去年,我榮獲了縣三八紅旗手、農村實用人才等榮譽,如果沒有庵上湖村的這幾年快速發展,如果沒有加入到合作社的隊伍中,是不會有這麼大收穫的。
講述人:李亞芹
身份:昌樂縣五圖街道經管站站長
從事經管站工作,讓我見證了庵上湖等村的農業改革過程。
從2015年開始,街道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已經完成了45個村,使村集體資產的所有權更明確,增加了集體資產的收入,提高了老百姓參與村莊管理的熱情。老百姓最樸實,但缺乏對政策的了解。
我們走村入戶聽取老百姓的意見,所有重大問題和有爭議的問題都經過民主討論、民主表決,一些村裡以前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好解決,村莊更加穩定和諧。老百姓也普遍認為自己的權益得到了保障,都拍手叫好。今年我們會繼續按計劃完成其他村的改革工作,使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講述人:劉增梅43歲
身份:昌樂縣五圖街道大解召村村民昌樂縣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社員
五年前,由於種地收入低,我和丈夫農閒時靠在城裡打零工維持生計,一年到頭最多也就賺個萬把塊。由於和庵上湖村不少村民都熟悉,看著他們搞大棚種植髮家致富,打心底羨慕他們紅火的日子。
2014年,聽說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可接收外村村民入社,我和丈夫就放棄打工,加入到合作社搞大棚種植。說實話,前些年沒攢下錢,多虧了合作社資金互助會的政策,貸出7萬元,幫我們在小解召村流轉土地,建了兩個大棚。這幾年,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大棚生產的蔬菜都由合作社統一售賣,去年收入8萬元。兒子今年19歲,俺兩口子盤算著繼續跟著合作社幹,不出幾年就能攢夠錢給孩子在城裡買套婚房。
講述人:王秀花
53歲身份: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村民昌樂縣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社員農家小院農家樂老闆
原先,村民都是各幹各的,一畝三分地刨來刨去,也刨不出金疙瘩。多虧了村裡發展現代農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才讓咱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三年前,由於腰疼等毛病,沒法下地幹農活。去年8月在村黨支部引導下,我瞅準村裡鄉村遊火爆的機會,拿出存款將靠近蔬菜大棚的老屋整修一番,開起了農家小院。村裡不光有草莓採摘、蔬菜採摘,還有葡萄採摘,每到節假日遊客都爆滿,我這個農家小院也滿堂賓客。
講述人:楊進增
身份:昌樂縣寶都街道東南村黨支部書記
東南村是個人口大村,「空掛戶」多、村情複雜。長期以來,村裡有兩大矛盾,一個是「空掛戶」與「老戶」在利益糾紛上互不相讓,再一個是村民摸不透集體「家底」,幹群關係緊張。可以說,一盤散沙,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2015年6月開始,村裡實施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給村裡帶來了新變化。現在,村風正了,資產管理由「暗箱操作」變為「陽光行政」,從「制度約束」變為「程序民主」,化解了村裡的矛盾;幹群近了,改革過程中,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堵塞了漏洞,給群眾一個明白,還村幹部一個清白;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子寬了,村裡按照法定程序註冊成立經濟股份合作社,激活了各項生產要素,打破了集體資產「越來越死」的局面,給壯大村集體經濟注入更多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