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小長假,鼠二的微信朋友圈裡,掀起了一波祖國西部遊的熱潮:西藏、青海、內蒙、新疆……,看膩了南方的青山綠水,又轉向了西北一望無際的大漠孤煙、遼闊草原或是戈壁綠洲,玩兒總是少不了吃,今年新疆的遊客暴漲了不少,但凡做過攻略的,沒有不吃羊肉串、抓飯、大盤雞的,我之前介紹過大盤雞,這期講講新疆的美食頭牌:抓飯。
到了新疆任何一個地方,街上都少不了抓飯館或是抓飯攤,旁邊通常還有一家烤肉攤,「抓飯+烤羊肉串」,空氣中都飄著煙香氣,很難有人能抵禦這樣的美味誘惑!
新疆幅員遼闊,少數民族眾多,所以抓飯也五花八門,有鹹有甜。鹹抓飯的標配版,一般都少不了七樣食材:米、羊肉、胡蘿蔔、皮牙子(洋蔥)、清油、鹽和水,看起來食材並不複雜,但要地道的新疆抓飯,還非得去當地吃不可。
抓飯裡的羊肉一定要用新疆本地的羊肉,因為運輸不便,所以新疆羊肉一直是低調的存在,內地很難吃得到。在新疆,羊肉是要分三六九等的,阿勒泰的大尾羊、南疆的塔河羔羊、吐爾加遼草原的巴什拜羔羊等等,都是極優質的綿羊品種,羶味極小,肉質細嫩,怎麼做都美味。
米也是關鍵,很多人都知道東北大米好吃,在新疆,大部分老百姓卻更青睞本地的大米,同樣都是一年一熟,稻穀的生長周期長,又比東北的光照更充沛,因此新疆大米口感更佳豐腴油潤。
胡蘿蔔是靈魂,抓飯的那股特有的香味一定不能缺了胡蘿蔔,新疆有一種特有的黃色蘿蔔,講究些的館子,抓飯裡其實是胡蘿蔔和黃蘿蔔兼用的,看起來色彩會更豐富。
有了本地好食材的加持,新疆家家戶戶都會做抓飯。內地的炒飯一般會先把米飯蒸熟,還有的會用隔夜米飯炒制,新疆的抓飯,其實更像燴飯,所以口感更油潤。
洋蔥下清油鍋爆香,再放入羊肉塊煸炒到半熟,千萬別捨不得放油哦,接著依次放入胡蘿蔔和黃蘿蔔炒軟,然後把炒好的肉和菜倒入放了米的電飯煲,一同燜30分鐘左右,手抓飯就可以出鍋啦。
沒有電飯煲前,老百姓都是在炒鍋裡加清水和大米,燜熟即可,新疆街頭的清真餐廳門口,現在仍然看得到一口專用的大炒鍋,裡面滿滿的抓飯,熱氣騰騰、色彩鮮豔的,看著就讓人食慾大開。
抓飯是維吾爾族最喜歡的美食之一,被冠以「十全大補飯」的美譽,逢年過節一定少不了一大盤熱氣騰騰的抓飯。在維吾爾族人家做客,主人通常會端來一個水盆,請客人洗手,然後用乾淨的毛巾把手擦乾淨,一般每三個人一盤抓飯,每個人都從自己的面前用手抓飯吃,依次往盤中間推進。手法蠻有技巧,要用手指把米飯和肉菜團成小糰子,再一口吃下去,外地人通常會邊吃邊漏,還搞得滿手滿嘴油,狼狽不堪,主人一般都會奉上小木勺。
在餐館吃抓飯,為了方便客人,一般都會有餐具,或是手套,不過在很多維吾爾族家庭,特別是南疆地區,依然保留了手吃抓飯的習俗,這樣的儀式感才是對一盤美味的抓飯最好的禮遇。
吃手抓飯,就一盤涼拌小菜「皮辣紅」,那就完美了。皮辣紅是新疆的地域特色小菜,皮就是皮牙子(洋蔥),辣是綠尖椒,紅是西紅柿,只用鹽和醋簡單一拌,不但賣相極鮮亮,而且口感清爽脆涼。
就著香糯的抓飯、酥爛的羊肉,最後再就一碗新疆老酸奶,簡直就是絕配!
羊肉抓飯是基本款,新疆少數民族的很多飲食習慣受中亞、西亞、南亞、甚至中東地區的影響,抓飯的食材選擇很豐富,於是演變出風格各異的新疆抓飯。
碎肉抓飯
牙口不好的人特別適合,羊肉剔骨切成肉丁,用勺直接舀著吃。
羊排抓飯
肉排肥瘦適中,煮得軟爛極入味,汁水豐富,比碎肉吃得更過癮。
羊腿抓飯
羊排還不夠過癮,那就來個頂配「腿把子抓飯」,肥瘦肉還連著筋筋腦腦,鼠二曾經吃過一次,先把飯吃了,最後剩下完整的腿把子啃著吃,最後幾口 「皮辣紅」清清口,頗有水泊梁山「大口吃肉」的暢快感覺。
薄皮包子抓飯
這和羊腿抓飯一樣,也屬於餐廳的豪華版配置,一盤抓飯配3個薄皮包子,這樣的分量組合除了胃口大的兒娃子,一般姑娘可hold不住。
風乾肉抓飯
新疆喜歡吃各種風乾肉,各種大小宴席的涼菜拼盤一定少不了。將風乾牛肉、風乾羊肉、風乾馬肉等等和米飯一同燜熟,肉質緊密,也更有嚼勁,香味濃鬱,風乾肉抓飯一般都比普通抓飯要貴一些。
燻馬肉抓飯
風乾肉和燻肉是新疆很多少數民族,特別是哈薩克族每年入冬都要全家總動員烹製的地域特色。燻馬肉抓飯,瘦肉黑裡透紅,肥肉呈現半透明的暗黃色,臘香濃鬱,吃起來不柴不硬,又很有嚼勁,也是抓飯家族的「貴族」。
黑抓飯
將皮牙子炒微糊,不要焦糊,再放入大米燜熟,這樣出來的抓飯會呈現油亮的黑色,喜歡洋蔥味的吃貨可以嘗嘗鮮。
甜抓飯
除了鹹抓飯,新疆還有甜抓飯,南疆其實會更常見,裡面放的是葡萄乾、杏幹、鷹嘴豆等,甜乾果中和了羊肉的厚重,鹹甜結合非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