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隱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
這是世稱「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在女兒出嫁時所作《為二女適袁氏者作》之詩。
不做官後,身為父親的鄭燮甚至連女兒的嫁妝都沒辦法厚贈,只能畫幾幅《春蘭圖》以壓箱底,為女兒留下一份書畫珍品。也算儘自己之所能,饋兒女之豐產。
官身背景、技藝傲人的大才子尚能憑一技之長為女兒留下稀世墨寶,而我們又能憑何物為子女親人留下一筆珍藏呢?
從史料記載裡可以發現,親人饋贈,於女子而言多為玉鐲,而男子則多為玉扳指,這是因為玉石珠寶易於保藏又價值穩定,且手鐲和扳指在我國文化中都有著非常美好的寓意。
本期文章,熙鈺就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玉扳指」這一物件(手鐲敬請期待)。
玉扳指的演變與盛行
扳指古稱「韘」(shè),《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物為騎射之具。韘最早見於商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十分流行。我國已知最早的一件玉韘是出自商代王后婦好墓中。
早期的韘是一種護手之具,佩戴在勾弦的手指上,以便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中也可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玉韘的形制一般都會有走弦的槽、拴繩的眼,是實用性射箭之器。
及至漢代,隨著戰爭規模和作戰方式的變化,射箭狩獵活動減少,玉禮制觀念的逐漸滲透等,玉韘實用性漸弱,而裝飾性日強。其器身更扁薄,雕工精美,中有一孔,孔周似雞心狀,雕刻各種紋飾,即今文物考古界俗稱的「雞心珮」。
這時的玉韘已走向裝飾主義,脫離器具之用了。而有宋之後數朝,此風愈演愈烈,到清代更是登上頂峰。
宋代在漢制玉韘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片狀、矮筒狀的玉扳指。而清代,玉扳指已失槽口和厚度,是八旗子弟人手一枚的賞玩物件,裝飾意味被大大增強。北京民間有句老話:貝勒手上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說得就是玉扳指流行這一盛況。
在清代貴族階級間之所以出現戴玉扳指這一風尚,實在是離不開兩位愛玉的「時尚推手」。
第一位是乾隆皇帝,作為九五之尊的他對玉扳指可謂是情有獨鍾。有史記載,乾隆皇帝一生為玉扳指所作詩作便有50餘首。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大閱圖》,放大細節亦可發現其大拇指上佩戴著一隻白玉扳指。
2007年,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就曾拍出過一套盒裝7枚清乾隆御用玉扳指,以其制式、品相、年代為底,拍賣價最終高達4736萬港元。
第二位便是慈禧太后,作為晚清的實際掌控人,慈禧以一己之力將翡翠文化帶上了巔峰。其墓葬陪葬品更是有著數不勝數的翡翠玉石製品,翠玉白菜、翡翠西瓜、翡翠夜明珠……各個都是價值連城。目前收藏於首都博物館的翡翠扳指,就是慈禧從恭親王手裡搶來送給其寵幸的大太監李蓮英的,估價高達2億。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隨著滿清多位皇帝及實權貴人對於玉扳指的推崇和喜愛,最終形成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滿蒙旗人,以及附庸風雅的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風氣。
為何權貴多愛玉扳指?
這是因為玉扳指在我國文化裡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是權勢的象徵,身份地位的體現
扳指本身是戎馬射箭所用,是用於徵服天下的武器器具之一。在文化發展中,扳指融合其武力象徵的意味,延伸出「為具有強大能力和決斷權之人所用」之意象,是強大權勢的表達。
同時,玉質材質在古代又是貴族階級才能使用的上等材料,加之滿清多位皇帝為之增彩,使得玉扳指又有了佩戴之人身份地位的代表之意。
▌是富貴的展現
在古代,根據階層財富的不同,扳指所使用的材質也各有差異。平民多為骨質、皮質,而普通旗人多以白玉磨製,以其價低易得之故。貴族扳指則以翡翠質者為上選,其色渾澄不一且花斑各異,碧綠而清澈如水者價值連城,非大富大貴者不敢輕易佩戴。
▌是文武兼備,君子修德的表達
玉扳指本身是武事之器,後來又象徵著儒家君子六藝之「射」,融文合武。同時,根據所雕玉面的不同,又分為文武扳指。武扳指多為素麵,略重實用,是提醒不忘武功。而文扳指多於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是君子之「戒」,既能時時賞玩於手,又能刻刻警戒於心,提醒著所配之人修養君子之德。
玉扳指的幾種講究
發展到現代,玉扳指已是部分追求風雅的男性和女性喜愛之物。但是,挑選玉扳指,卻需要注意以下幾種講究:
▌看材質
玉扳指的顏色很豐富,材料跨度也大。但真正有品質的玉扳指,一般都是用上等青玉或翡翠製成。這樣的扳指才有更好的增值潛力。
且開扳指往往是成套成件出現,制扳指剩下的石料,一般都會雕刻成勒子、墜子或珠子等,可與扳指組合在一起,既可摩挲把玩,又能佩戴養護。
▌看工藝
除了看質地,扳指的造型紋飾也非常講究,如瑞獸紋、花草紋、山水、人物、詩詞等。在不盈數寸的面積上將人物、動物等形象與自然景觀或文字融為一體,更能增添玉扳指之格調。如清福祿壽白玉扳指,即在戒面上雕刻蝠(福)、鹿(祿)、鶴(長壽之靈禽)三種動物,寄託美好寓意。
此外,上等玉扳指一般都會保留一層石料皮色用以俏雕,使構圖和工藝更加出彩,為扳指價值加量。故宮收藏的《情殷鑑古圖》中,道光皇帝即佩戴了一隻半紅半白的玉扳指,十分亮眼。
▌看佩戴手法
玉扳指的佩戴手法也有講究,正確的佩戴方式是:
凸面向虎口、凹面向指尖,拇指根部留空隙,不要一戴到底,下部不超過第二個指節的一半。同時要避免磕碰和保養,以達到「人養玉、玉養人」的功效。
我們常說,玉手鐲是愛玉之人為女兒所傳的貼心嫁妝,而玉扳指則是傳給兒子的精神寄託。古往今來的父母舐犢之情,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