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8歲的馬雲第一次參加高考,他在志願表上意氣風發地填上:北京大學。結果那次他數學就考了1分。落榜後馬雲找到一份日薪1元、蹬三輪給雜誌社送書的工作。有次因工作去金華,在金華火車站的候車大廳裡他撿到了一本書,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馬雲一口氣看完後陷入了沉思,主人公那種執著追求的精神和永不放棄的鬥志打動了他,激起他改變人生的勇氣。第二次高考數學19分,再次落榜。在第三次高考時,馬雲短板的數學考出了79分,是他考得最好的一門科目。
雖然低於本科線5分,但運氣眷顧努力的人,那年杭州師範學院的本科專業招生計劃未滿,馬雲得以破格錄取。曾經揮汗如雨蹬三輪的馬雲,後來一躍成為以373億美元排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21位的富豪,一念起,人生巨變。
01
這本馬雲曾多次推薦的書,是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路遙所寫的《人生》。讀者更熟悉的可能是他的《平凡的世界》,事實上《人生》影響了一大批八九十年代的有志青年。
主人公高加林和孫少平的經歷非常相似。在城市和農村對立的時代背景下,一個接受過教育的現代農村青年的思想掙扎。拼命地想融入城市卻不斷地受挫,在每次接近改變人生的時候,都會被現實生活橫插一槓,永遠鬥志昂揚卻永遠受制於命運。
高中畢業後的高加林回村考上了民辦教師,卻被村支書高明樓的兒子三星走後門所頂替,高加林只能回家種地。高加林的苦悶在於他的思想,在土地上耕種勞累的只是身體上的疲乏,他更痛苦的是書籍賦予他的對人生意義的叩問!農村戶口和理想的不可調和,是高加林命運的悲劇的預示。
高加林痛恨三星走後門,自己卻不得不通過叔父的關係,到縣城當了一個文化幹事。他無比珍惜這次得來不易的機會,用踏實勤奮的工作感謝命運的饋贈。路遙對愛情的表達也是矛盾且沉重的,牽扯著並不浪漫的現實。
高加林在農村姑娘巧珍和城裡女孩黃亞萍之間搖擺,他和黃亞萍在一起討論的是書籍、人生、家國理想,當巧珍去城裡看他,講的都是鄉下的家長裡短使,高加林的內心陷入了煎熬。巧珍淳樸善良,黃亞萍有城裡姑娘的小驕縱,卻有知識文化,在現實的權衡下,高加林選擇了黃亞萍。不純粹的愛情背後,何嘗不是對現實的折射?
高加林的人生在短短幾個月裡大起大落,想紮根城市遠離貧瘠的土地,工作上拼命,生活裡謹慎,然而農村戶口把他打回原形,黃亞萍前男友的媽媽舉報高加林走後門,他丟了工作,又返回了農村,曾經情投意合的姑娘巧珍被他拒絕後憤然嫁了人。
02
小說最後並沒有寫明高加林的未來會怎樣,只意味深長地寫他「已經泣不成聲,趴在熱情的鄉土上大聲痛哭……」路遙致力於表現鄉村的質樸和人性美好,城市帶給農村青年的,是磨礪、是嚮往也是傷痛。即便鄉村在路遙的筆下是美好的,但他筆下的高加林、孫少平,卻披荊斬棘的想融入城市,被現實打倒、爬起來、再打倒,再爬起來,這種奮鬥不屈的背後,有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和頑強意志,撞擊在現實壁壘上的疼痛才具有了強烈的悲壯的意味。
作家的作品離不開生活的滋養,路遙寫高加林、孫少平,何嘗不是寫自己?幼年家貧,9歲時被送往大伯家養活。《平凡的世界》裡寫到孫少平在學校沒錢只能吃「黑饃」,那種既自卑又飢餓的心態,其實就是路遙的真實經歷。
大媽為了讓讀書的路遙吃上飯,又怕被路遙撞見傷自尊,每天去別的村裡乞討。天熱時換來的糠菜糰子都發黴,他梗著脖子咽下去,夜裡還是餓到睡不著,飢餓的感覺如影隨行。多年以後,路遙講起童年,依舊忍不住熱淚滾滾:「我小時把罪受盡了。」
所以路遙一直想改變命運,離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到城裡紮根工作。他也做過像高家林一樣的選擇:只跟城裡的女孩戀愛結婚。第一段愛情讓他深受打擊,他把自己的工作機會讓給了城裡的女孩,結果那個女知青一去無回。後來的婚姻也因為路遙不斷找上門要幫忙的鄉下親戚,加上長期寫作難分擔家庭事務,妻子因此對他感情疏離。在融入城市改變命運的過程中,路遙吃過了太多的苦,體會到太多的艱難,他筆下的人物,都是用生命的體驗嘔心瀝血傾吐出來的。
路遙患肝病時間,用生命寫成了《平凡的世界》,然而領茅盾文學獎的路費都是跟弟弟借的,死後留給妻女的只有一沓欠條。路遙去世前,朋友前去探望他,路遙緊緊抓住朋友的手嘆息道:"我這一生,吃的是豬狗食,幹的是牛馬活,生活太殘酷了,我一定要站起來!」
03
可能現代年輕人無法理解路遙筆下的高加林,為了留在城市經歷如此多的挫折,甚至覺得他虛榮,然而,在那種幾乎不可逆的、城鄉二元對立背景下,很多的選擇都是無奈之舉。有多少有理想和抱負的鄉村青年,最後一生都在土地上消磨掉熱血和激情。
路遙表達的不是一個人的好與壞,而是一種對命運徒然的反抗,不屈的奮鬥,雖然有痛苦、有煎熬,但還是有勇氣坦然面對自己所經歷和遇到的一切,這樣的格局,簡單卻意義宏大,它表達了很多平凡人普遍的生存狀態,在漫長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總要有勇氣一直堅定地往前走。
說一句題外話了,我姨父當年家窮,讀到高中畢業。小時候我記得他愛看書,會各種樂器,二胡拉得特別好。年輕時候寫了幾大本日記,偷偷看過,有思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那時候留給農村青年的路太窄了,姨父寫在日記裡的種種抱負終究沒有實現,種了一輩子地,中間在鄉裡收過蒜苗,販過化肥,開過軋米的作坊,現在跟普通的農村老大叔沒什麼兩樣。
路遙致力於在作品中表達農村青年的苦悶與奮鬥,從1979年動筆,到1981年寫成,14餘萬字寫了三年,因為不太滿意他幾經刪改,高加林這個角色,注入了路遙太多的個人情感。他曾說:「細細想想,迄今為止,我一生中度過最美好的日子,是寫《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那時候的路遙,面對他寫作的人生,也是意氣風發。
這本書於2018年入選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可能我們看完了《人生》,同樣像馬雲當初看完時那般備受鼓舞、心潮澎湃,但是最終無法成為像他一樣掌控命運的人。但是我們可以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化苦難為動力,在人生每一個艱難的時刻,有向前走一步的勇氣。無力改變人生,就學會與生活和解。
讀書是對自己最好的文化投資,相遇一本好書,就是遇到更好的自己。《人生》推薦給愛讀書的你。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書籍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