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路遙有感

2020-12-23 雅痞鮮師

企業家馬雲: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這段話是給年輕人的人生警句。

高加林,巧珍,黃亞萍, 故事的主要人物便在這裡了。高加林被三星頂替了教師崗位,重新恢復農民身份,他怨,亦恨,那高明樓借幹部身份行方便,自

己家中無權無勢,只好忍氣吞聲。在這段艱難歲月,幸有巧珍暖心陪伴,讓高加林接受農民身份,心甘情願回歸山野。

二爸的歸來,讓加林有了再次擔任公職的機會,身為新聞記者,他展現了敬業的精神與絕倫的文筆,一時之間,名傳小鎮。與當時的農民打扮不同,此時的高加林有勇氣去面見曾經的戀人黃亞萍,一番高談闊論,加林越發覺得與巧珍的交談瞭然無趣。在亞萍對加林表達愛慕之意時,幸福的生活即將戛然而止。 亞萍原與張克南談戀愛,可加林的出現打破這原本的寧靜,克南媽討厭加林毀了亞萍與克南的愛情,將加林的任職之事一舉揭發。自此,加林重回農民身份。重回故土,思緒萬千,不再擁有城裡戶口的加林又如何與即將遠赴南京的亞萍相守?亞萍的任性與巧珍的溫婉順從形成強烈反差,加林越發想念巧珍的好,察覺到自己的真愛其實是巧珍,卻等到了巧珍嫁人的消息。兜兜轉轉,黃粱一夢,物是人非,終是一人,一無所有。

高加林身為農民子弟,在學有所成歸來之日,不肯認清現實,自命不凡,想脫離農民身份。但現實終歸是現實,正如書中所說,「是的,現實是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千萬不要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人生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是好事,但要切合實際。腳踏實地的去規劃人生的方向,畢竟一個錯誤的拐歪可能會影響整個人生!除此之外,一個人的心應是不變的,在如今的名利社會,有多少人為名利這兩字丟了本心,不再是原來的自我。加林的故事讓我們借鑑,使我們警醒。本心不可丟。

高加林的人生並未寫完,作者在書的最後寫下並非結局的結局,重回農村的加林丟了他一生的珍寶,之後的生活誰又能猜到呢?

相關焦點

  • 讀過《人生》,讀過路遙的人生嗎?
    作為路遙的同鄉、後輩和深受影響的讀者,王剛耗費了近十年時間,遍訪路遙生前好友,收集大量一手資料,以編著《路遙年譜》的方式,為這個黃土地上迎風而立的人,留下了一本詳實、豐滿、全面的人生實錄。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生活記錄中, 看到平凡的世界裡路遙的人生。
  • 路遙的《人生》,他自己的人生,寫出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
    路遙先生提起路遙先生我想說的並不是被人熟知的那本《平凡的世界》,而是一部篇幅較短的名叫《人生》的小說。《人生》給我一種感覺,它是《平凡的世界》的精華版,對於讀者的激勵作用完全不輸於長篇著作《平凡的世界》。馬雲也直言過,路遙的《人生》是改變他人生的一部作品,帶給了他無限的激勵和力量。
  •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2020-12-21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共讀路遙的《人生》,感受書中人生的辛酸苦辣
    前言:之前是想寫一些看一些書的感受之類的,但後來突然想到大家現在都太忙了,很難擠出時間去讀書,所以我就想著把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給概括一下,這樣大家就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時間去讀一讀書了,當然,感覺比不上自己拿起一本書去讀,但也能利用這繁忙的時間來充實一下自己。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書,多看報是很重要的。
  • 人生路遙,必讀路遙《人生》|為每個在人生路口徘徊的人指明方向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 年輕的周昌義拿到路遙手稿後,趕緊回到了招待所,興致勃勃地讀
    2007年,編輯周昌義在《記得當年毀路遙》中,寫到退稿《平凡的世界》理由:「我讀不下去就不是名著,《白鹿原》我也看不上!」針對當年擅自退稿事件,他的反思內容卻遭讀者們怒批:還要毀了《白鹿原》嗎?1986年,初進《當代》雜誌的青年編輯周昌義來到山西組稿,在陝西省作協那裡了解到路遙剛創作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 《平凡的世界》出名前,路遙寫首波瀾壯闊的詩,讀來令人熱淚盈眶
    這首詩曾在很多節目中,被不同的人朗誦過,筆者每一次聽,每一次讀都熱淚盈眶,這段文字就是路遙筆下所有人物形象的根。在拿下茅盾文學獎後,路遙在頒獎大會上不斷地強調著人民和勞動者的感覺。為了找寫作素材他下礦井,夜宿田野,為的就是能找到這份感覺。
  • 路遙用生命創作的《平凡的世界》!細讀後就像完成人生的救贖
    看到這一點,我遇到了在許多文章中提到的王天樂,他是路遙的弟弟。路遙對他表示最感謝。路遙7歲那年,父親帶路遙到延川縣的叔叔家中探親。父親說我明天要出去趕,下午再回來。年輕的路遙知道,一旦父親把他從叔叔的家中帶走,他就不會再回來了。
  • 讀書筆記:路遙《人生》
    讀路遙的《人生》,書裡這幾段話印象深刻。同學們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積累起來1、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有馬佔勝、高明樓這樣的人。
  • 路遙究竟多偉大?潘石屹10萬為他修墓,哭著讀7遍《平凡的世界》
    說起作家路遙,相信沒有人會不知道,他的一生有兩本著作,一本是《人生》,還有一本就是影響了中國一整代人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說,在當時那個年代, 《平凡的世界》給予了太多人力量,而這其中就包括現在的很多大佬,比如潘石屹。
  • 人到中年讀路遙,感覺自己越來越像高加林
    高加林是路遙小說《人生》裡一個人物。滿身才華的高加林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回鄉做了民辦教師。他沒有因為沒考上大學而沮喪,相反信心滿滿意氣風發,邊教課邊學習備考正式教師。感覺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大隊書記兒子三星高中畢業回鄉打破了高加林的美夢。
  • 《平凡的世界》出版30多年後,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讀路遙?
    繼父想讓路遙在家當勞力,禁止他上學。 但村裡人知道路遙讀書有天分,為了讓他有機會把書讀下來,全村人儘管已經餓得浮腫,仍然把救命的糧食分出半碗,塞進他口袋——正是靠著這種同鄉人無私淳樸的愛,生長在貧瘠土地上的路遙,精神和生命才得以支撐下來。 路遙的確很爭氣。初中老師程國祥回憶,他總是把自己泡在書刊裡。
  • 路遙《人生》:在「愛你的」與「你愛的」之間感受人生的變遷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也沒有脫離這構思,其原載《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描寫了男主人公高加林,從民辦教師到農民,又從農民到縣委幹部,最後又回歸農民的坎坷經歷。
  • 用生命寫作的路遙,改變了多少人的人生?馬雲說:我也得努力一下
    據《生前好友詳述路遙生平與創作》一文的記載,早在1979 年, 路遙就開始嘗試著進入這部作品的創作。經過了三年的積累,1981 年, 不到32歲的路遙背上背包,坐上長途公共汽車, 一頭扎進了甘泉縣招待所, 開始了中篇小說《人生》的創作。路遙在這裡花了21 個晝夜,創作完成了這部長13 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
  • 初戀背叛讓路遙情何以堪,多年後在街頭偶遇,路遙竟暴走失態
    路遙的文字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國人,不管是《平凡的世界》還是《人生》,打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如果你了解他的愛情故事的話,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小說,因為在他的作品中,處處流露著自己人生的影子。直到很多年以後,路遙在街頭偶遇了當初的初戀情人,他壓抑了大半生的情緒終於得到釋放。一天,路遙的朋友海波在等他回來吃飯,路遙不但晚到一個小時,而且還熱得滿頭大汗,要知道當時北京還處於冬天,人們都穿著棉襖。這樣反常的路遙,讓海波很吃驚,當時路遙連續吃了6個饅頭,三份炒菜,不但吃得多吃得快,吃相也很「狠」。
  • 路遙《平凡的世界》訴說人生真諦:平凡是常態,但我們可以不平庸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路遙當路遙的《人生》轟動整個中國文壇時,有人說《人生》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一個作家有一個作品是其人生的最高度。路遙非常不認可這種說法,為此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投入到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創作中。
  • 路遙,最後一位文學殉道者,《平凡的世界》活出了《人生》的高度
    距離路遙離開塵世,轉眼已過28年。1992年11月17日,年僅42歲的路遙帶著他的不甘離開了人世。所幸,路遙留給了世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尤以《平凡的世界》、《人生》最為耀眼。雖然近年來,關於《平凡的世界》的負面評價越來越多。
  •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 路遙第18期2020 12 27尊敬的書友:第18期書友說書匯活動開展領讀(書友現場互動說書)、默讀(15分鐘共讀一章文字)、朗讀(讀者上臺朗誦書中5段摘選文本,下文滑動可選)等閱讀形式共讀《人生
  • 《平凡的世界》得茅盾文學獎後,路遙說了段話,如今讀仍令人淚目
    魯迅先生定義的猛士是:敢於面對慘澹的人生,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多年後,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用「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來默默無聞,喧譁不止的永遠是自視高貴的一群」一句話,定義了生活的勇士。在筆者看來,兩人說的精神內核是一樣的,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不凡的勇氣,這是就是平凡世界裡的強者。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公布了獲獎名單,終於路遙憑《平凡的世界》得到了這個對他來說意義很大的獎。為了這部百萬字的小說,他從1975年開始創作,前前後後花了13年的時間。這13年,他忍受著寂寞,熬壞了身體,為了體驗生活他總是逮到機會就去勞動現場。
  • 路遙《人生》:40歲以前有三道坎兒,大部分人輸在第三,很現實
    《人生》作為路遙成名作,於1982年發表。曾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人生》值得我們細細品讀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高度評價路遙,稱自己的許多靈感,取自路遙的文字和精神。賈樟柯曾說:"對我幫助最大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