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人生》,讀過路遙的人生嗎?

2021-01-07 澎湃新聞

作家路遙,生於1949年12月2日,逝於1992年11月17日。

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生,閃耀、輝煌,卻也短暫。42歲英年早逝,留給這個世界《人生》《平凡的世界》幾部作品,以及一個孤獨殉道者的背影。

這些年,我們對於路遙作品的討論日益廣泛,《平凡的世界》的社會價值更是遠超其文學價值。但對於路遙本人,這個樸實到近乎笨拙、以生命的代價追逐文學的意義的寫作者,我們了解的仍然太少。

作為路遙的同鄉、後輩和深受影響的讀者,王剛耗費了近十年時間,遍訪路遙生前好友,收集大量一手資料,以編著《路遙年譜》的方式,為這個黃土地上迎風而立的人,留下了一本詳實、豐滿、全面的人生實錄。

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生活記錄中, 看到平凡的世界裡路遙的人生。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序

王剛/著

1992年11月17日,敏感、自卑、貧病纏身的路遙病逝了。

這位在20世紀80年代聲名鵲起的作家,是那個時代文壇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被廣泛傳閱、研究至今,他的名字已經成為文壇重鎮——陝西文學的標籤之一。他短暫的一生碩果纍纍,但其生前卻幾乎遭遇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 :苦難的童年、飢餓的青少年、不順利的學業、不順心的生活、貧病交加……加之個人的英年早逝以及未上山的父母、未成年的女兒……他的一生, 比他的作品更加傳奇。

 

當然,一位作家的日常生活不能簡單地與其文學活動相關聯,但是像路遙這樣一生中充滿斷層、傳奇、爭議的作家,其文學創作必然與日常生活狀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作為路遙的清澗老鄉,我與路遙之間也曾有過一段特別的緣分。2007年, 我在榆林市文聯《陝北》雜誌編輯部獲得了一份「編輯」的差事,單位安排我暫住市文聯二樓辦公室十一號,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路遙常常被人談起。其中當然有特別的緣由。

1983年夏秋之際,路遙帶著電影《人生》的劇組在榆林選景,選完景後,路遙在榆林小住過一段時間,完成了中篇小說《你怎麼也想不到》。當時,路遙就住在市文聯二樓十一號。小說《你怎麼也想不到》中也留下了一系列頗具榆林地方特色的詞彙,「毛烏素大沙漠」「古長城」「防護林」「治沙」「文化館」……

 

據路遙生前好友、榆林市群藝館的朱合作回憶,路遙打鼾的聲音特別大,從市文聯大門一進來就能聽見路遙的呼嚕聲。他每天早上九點多起床,十一二點吃飯,然後開始創作,一寫就是一整天。《你怎麼也想不到》完稿後,路遙便離開了榆林,也離開了他夜以繼日工作過的市文聯二樓辦公室十一號。

我自小就對路遙充滿敬意,加之特別的緣分,以自己特別的方式向這位同鄉前輩致敬,就成為我的一個夙願。2011年春節後,我初步確定了本書的寫作構想,開始收集整理與路遙相關的公開與非公開的資料與檔案,同時翻閱了大量年譜與傳記類書籍,希望以此完成自我訓練,為寫作《路遙年譜》積蓄力量。

在寫作之初,我就給自己定下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以編著其生平事跡的方式,嘗試理解那個文學語境中的路遙、陝北文化中的路遙,以及人世間最平凡的路遙……我期待《路遙年譜》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更加豐滿、真實、多層面、全角度的路遙。可以說,這是我寫作《路遙年譜》的初衷。

 

今天,《路遙年譜》即將付梓,我期待這本拙著能為讀者了解這位陝北「大百科全書式」作家提供更多、更新的角度,甚至可以為路遙研究者理解路遙的文學資源、創作態度和文學觀念提供更豐富的參照。

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論述了社會主義形態下文藝由「一體化」 格局逐漸向多元化發展的這一過程,但或許是由於該書寫作時間較早,作者並未對路遙的兩部現實主義代表作品《人生》與《平凡的世界》展開論述,而只在書末的「中國當代文學年表」中列出了作品的發表年代與出處。而作為「重寫文學史」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在第13章第4節專門討論了路遙的《人生》,而對《平凡的世界》的論述卻只有寥寥數言。這兩部文學史著作可謂經典,但對路遙及其創作的論述卻都不約而同著墨甚少。

進入新世紀,一些研究者隱約感覺到,「對路遙的研究可能會重新激活當代文學史研究的一些路徑」(楊慶祥語),基於這一點,從2007年開始,路遙進入了程光煒教授主持的「重返80年代」,時至今日,程光煒、趙學勇、梁向陽、楊曉帆等人的階段性成果足以說明,「路遙研究」確實是一個鮮活的、豐富的、廣闊的文學世界與歷史世界,具有文學與歷史的雙重研究價值與意義。

 

今天,我們回望路遙,便會發現現實主義沒有過時,現實主義文學也永遠不會過時,甚至,正如路遙曾經所言,「我們和缺乏現代主義一樣缺乏(真正的)現實主義」。可以說,路遙留給我們的文學遺產是一個獨立的、科學的、超前的文學形式,甚至其價值遠遠超越了文學本身的意義。

身處劣境卻不斷挑戰苦難、自強奮鬥,這是路遙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路遙的人格魅力與其作品中體現出的時代精神——給予所有卑微人物以勇氣和光亮,並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路遙的一生為我們所展示的,也正是這樣一種精神追求。這也是路遙逝世多年之後,其作品愈發為無數讀者所歡迎的原因之一。

路遙曾在給蔡葵的一封信中談道 :「對作家來說,所謂現實,同時也就是未來,也就是歷史,因此必須有更具深度的思考,才有可能進入真正有價值的勞動。」

閱讀路遙,要在大時代中發現他細微的生活。只有發現這些現實的「日常」,我們才能更好地接近作家本身,理解在時代的留白處那個更廣闊的「路遙」空間,更加直觀地發現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

 

寫作本書的時候,筆者常常驚嘆於路遙對這個世界「初戀般的熱情」和他那「宗教般的意志」,他如此熱愛著這個世界,愛著他愛的人,卻又無力對抗這個世界。他是文壇上真正的苦行僧。無數次閱讀路遙,沿著路遙曾經踏過的足跡前行,讓我有了一次次與路遙跨越時空的交流,這無疑成為我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學習、自我審視的過程。

感謝路遙的同學、同事、朋友,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筆者參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很可能就失去了這些重要文獻。感謝那些熱愛路遙的讀者和研究路遙的學者們,正是他們使得這本小書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的是為這個「平凡的世界」創下不凡文學成就的路遙。如今,審視路遙留下的這份遺產,我們不難發現,路遙堅守著的現實主義陣地——正是我們民族精神家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路遙自己所說 :「現實主義在文學中的表現,絕不僅僅是一個創作方法問題,而主要應該是一種精神。」路遙用生命恪守的這塊精神陣地,使他與他所屬的時代保持了一種緊張而良性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對今天,乃至未來都意義重大。本書難免存在錯誤疏漏之處,懇請讀者指正批評。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

王剛/著

中國文學版圖上一個孤獨的殉道者的身影記錄,

生動再現茅盾文學獎得主路遙和他的文學時代。

他用文字令我們相信:人生可以平凡,但不會平庸。

王安憶、梁鴻、厚夫、馮侖誠摯推薦。

【內容簡介】

路遙是從陝北大地上走出來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創作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影響力的作品。由於身患絕症,路遙於1992年11月辭世。賈平凹說:「路遙是一位像牛一樣進行創作的作家,他是陝西文學的英雄。」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一書以年代為主線,採用大量一手資料,詳細記載了路遙一生的生活與創作軌跡,將新中國文壇、陝西文壇的重要事件與重要人物穿插其間,將路遙及其作品置於整個新中國文藝發展的脈絡中思考,為讀者提供了路遙及其作品得以生成的文藝環境與地理條件,進而為重新審視路遙及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位置打開了新的空間。

全書廣泛利用傳主的著述、信札、序跋等材料及譜主同仁、朋友的回憶文章等,用資料翔實的資料,謹慎嚴密的考證,生動呈現出作家路遙不平凡的一生,具有較高的閱讀價值。

【作者簡介】

王剛,筆名秦客,陝北清澗人,路遙同鄉。路遙紀念館研究員,作家。著有《路遙紀事》,曾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獎。

2007年,王剛在《陝北》編輯部獲得了一份「編輯」的差事,期間住在文聯二樓辦公室,正是路遙曾經住過的地方,由此,羈絆產生。作者遍訪路遙生前親朋好友,廣泛挖掘相關資料,創作出為讀者了解路遙創作生涯和他不平凡人生的最佳指南——《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

【名家推薦】

我永遠忘不了我們行走在黃土溝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縫,崖上的桃花在遙遠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遙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蕩了。我想他其實從來不是在稿紙的格子裡寫字,而是在黃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學這兩個字去命名他的勞動是太過輕佻了,那其實是如同「人生」一樣艱辛的跋涉。

——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復旦大學教授  王安憶

身處劣境卻不斷挑戰苦難、自強奮鬥,給予所有卑微的人以勇氣和光亮,並讓他們知道自己能走多遠——這是路遙及其作品留給這個「平凡的世界」的精神遺產,這份遺產對於今天,乃至未來都有重大意義。這本傳記《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能讓我們更好的接近作家和作品本身,更加直觀的發現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

——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梁鴻

路遙的短暫人生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響了千千萬萬普通讀者。這本出自路遙家鄉青年學者的《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以路遙生活和文學為主線撰寫其生平事跡,呈現給讀者一個豐滿、真實、多層面、全角度的路遙,非常適合當下的普通讀者和研究者。

——原延安大學文學院院長、《路遙傳》作者  厚夫

我的陝西籍老鄉路遙曾在他那部堪稱偉大的《平凡的世界》中寫道:「哭和笑都是因為歡樂,但哭的人知道而笑的人並不知道,這歡樂是用多少痛苦換來的。」世事艱難,你能熬過多少至暗時刻,就能走多遠;而熬過人生中最黑暗時刻的經歷,是你成為強者的必然選擇。這是路遙和那片黃土地給我們的一條最樸素的啟示。每個人都該讀讀這本書,都該像孫少平一樣為自己的理想再搏一把。

—— 企業家中的思想家、萬通集團創始人  馮侖

相關焦點

  • 路遙的《人生》,他自己的人生,寫出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
    今天我想依舊介紹一下路遙的作品,不為別的,我覺得他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是一位用生命寫作的作家。路遙先生寫就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僅過了一年時間就與世長辭,留給我們後代的文學愛好者只有惋惜和遺憾。《人生》給我一種感覺,它是《平凡的世界》的精華版,對於讀者的激勵作用完全不輸於長篇著作《平凡的世界》。馬雲也直言過,路遙的《人生》是改變他人生的一部作品,帶給了他無限的激勵和力量。
  •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2020-12-21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人生》路遙有感
    企業家馬雲: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這段話是給年輕人的人生警句。人生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是好事,但要切合實際。腳踏實地的去規劃人生的方向,畢竟一個錯誤的拐歪可能會影響整個人生!除此之外,一個人的心應是不變的,在如今的名利社會,有多少人為名利這兩字丟了本心,不再是原來的自我。加林的故事讓我們借鑑,使我們警醒。本心不可丟。
  • 人生路遙,必讀路遙《人生》|為每個在人生路口徘徊的人指明方向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 路遙《人生》:在「愛你的」與「你愛的」之間感受人生的變遷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也沒有脫離這構思,其原載《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描寫了男主人公高加林,從民辦教師到農民,又從農民到縣委幹部,最後又回歸農民的坎坷經歷。
  • 共讀路遙的《人生》,感受書中人生的辛酸苦辣
    前言:之前是想寫一些看一些書的感受之類的,但後來突然想到大家現在都太忙了,很難擠出時間去讀書,所以我就想著把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給概括一下,這樣大家就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時間去讀一讀書了,當然,感覺比不上自己拿起一本書去讀,但也能利用這繁忙的時間來充實一下自己。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書,多看報是很重要的。
  •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 路遙第18期2020 12 27尊敬的書友:第18期書友說書匯活動開展領讀(書友現場互動說書)、默讀(15分鐘共讀一章文字)、朗讀(讀者上臺朗誦書中5段摘選文本,下文滑動可選)等閱讀形式共讀《人生
  • 人到中年讀路遙,感覺自己越來越像高加林
    高加林出了校門就當了老師,從來沒幹過重活,手馬上磨出了血泡。但他生來不服輸,不想讓人瞧不起,幹活更加賣力,每天累得幾乎虛脫。高加林博學,帥氣,一直是村中女孩巧珍的暗戀對象。巧珍沒上過學,不識字,高加林是老師,知道兩個人差得太多,在一起不般配,巧珍一直把這份愛藏在心裡。
  • 路遙,最後一位文學殉道者,《平凡的世界》活出了《人生》的高度
    距離路遙離開塵世,轉眼已過28年。1992年11月17日,年僅42歲的路遙帶著他的不甘離開了人世。所幸,路遙留給了世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尤以《平凡的世界》、《人生》最為耀眼。雖然近年來,關於《平凡的世界》的負面評價越來越多。
  • 讀書筆記:路遙《人生》
    讀路遙的《人生》,書裡這幾段話印象深刻。同學們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積累起來1、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有馬佔勝、高明樓這樣的人。
  • 路遙短短42年的人生,嘗盡人間苦難,留下《平凡的世界》影響數人
    1957年,為了能夠讓家裡吃得起飯,讓孩子也都過得好一些,路遙的父親決定把路遙過繼給自己的哥哥。路遙被送走的那天,父親跟他說帶他到大伯家玩幾天,路遙心中早已有數,他知道自己要面臨著什麼,可是他沒有吵,沒有鬧,乖乖的跟著父親去了大伯家。
  • 路遙《人生》:巧珍嫁給馬栓,是最好的結局
    剛畢業工作不久,從學校圖書館借了百年經典小說,無意中讀到了路遙的《人生》。那時候的我,20多年的人生路沒有遭受太多的挫折,閱歷淺,思考也不深入。讀這本書,關注點主要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糾葛上。所以10多年後,《人生》在我的腦海中留下的只是:高加林是個壞小子,負心漢,不過最後也遭受了報應了。對溫婉可愛的巧珍則充滿無限的同情和惋惜。
  • 怎麼看待路遙小說《人生》中的主角高加林?
    第一次讀《人生》的時候剛上初中,當時覺得小說故事情節雖然平淡,但寫得真好,同情主角高加林,為他和劉巧珍的愛情感到惋惜。多年之後再去品讀,才發現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人品上的瑕疵更配不上劉巧珍。女友劉巧珍雖然長得漂亮,可沒有上過學,對此他內心深處一直有著不滿,便狠心地拋棄了女友,和黃亞萍發展成了戀人。大方、洋氣的黃亞萍是他理想中的女孩。黃亞萍是高幹子女,馬上要和父親調回大城市工作,竟然異想天開盼望著女友的父親也能將他帶到大城市工作。沒想到自己的原崗位是「走後門」進來的,被人舉報後,只能回鄉下務農,而此時的劉巧珍已經嫁人了。
  • 路遙《人生》:40歲以前有三道坎兒,大部分人輸在第三,很現實
    《人生》作為路遙成名作,於1982年發表。曾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與其跟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痛苦過一生,那倒不如找一個深愛自己的人幸福一生,對於巧珍來說,馬栓就是最好的歸宿。人在四十歲之前,至少會經歷著三道坎,成也格局,敗也格局,格局大的人,心態普遍不會差,他們會笑看人生中的風風雨雨,而後積極解決這些困難,一路勇敢地走下去。
  • 用生命寫作的路遙,改變了多少人的人生?馬雲說:我也得努力一下
    據《生前好友詳述路遙生平與創作》一文的記載,早在1979 年, 路遙就開始嘗試著進入這部作品的創作。經過了三年的積累,1981 年, 不到32歲的路遙背上背包,坐上長途公共汽車, 一頭扎進了甘泉縣招待所, 開始了中篇小說《人生》的創作。路遙在這裡花了21 個晝夜,創作完成了這部長13 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
  • 路遙《人生》:特定視角下的夢想與現實僅一步之遙
    (路遙)《人生》是路遙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發表於1982年。小說以主人公高加林對夢想和愛情的追求為主線,以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和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情感糾葛為矛盾衝突,把改革開放時期黃土高原上像高加林這樣的年輕人的人生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 路遙用生命創作的《平凡的世界》!細讀後就像完成人生的救贖
    看到這一點,我遇到了在許多文章中提到的王天樂,他是路遙的弟弟。路遙對他表示最感謝。路遙7歲那年,父親帶路遙到延川縣的叔叔家中探親。父親說我明天要出去趕,下午再回來。年輕的路遙知道,一旦父親把他從叔叔的家中帶走,他就不會再回來了。
  • 路遙《人生》:爭強好勝的你,永遠不能超越的人是自己
    「他雖然從來也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不必隱瞞,他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種說法是奴隸)。」在路遙的《人生》裡,主人公高加林始終沒有放棄過這份執念。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這是路遙的經典語錄。對於路遙,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一部《平凡的世界》造就了他的文學地位,也影響了無數的人。他說過:「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 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的歷史性進程的主流 ,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 路遙《平凡的世界》訴說人生真諦:平凡是常態,但我們可以不平庸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路遙當路遙的《人生》轟動整個中國文壇時,有人說《人生》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一個作家有一個作品是其人生的最高度。路遙非常不認可這種說法,為此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投入到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