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路遙,生於1949年12月2日,逝於1992年11月17日。
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生,閃耀、輝煌,卻也短暫。42歲英年早逝,留給這個世界《人生》《平凡的世界》幾部作品,以及一個孤獨殉道者的背影。
這些年,我們對於路遙作品的討論日益廣泛,《平凡的世界》的社會價值更是遠超其文學價值。但對於路遙本人,這個樸實到近乎笨拙、以生命的代價追逐文學的意義的寫作者,我們了解的仍然太少。
作為路遙的同鄉、後輩和深受影響的讀者,王剛耗費了近十年時間,遍訪路遙生前好友,收集大量一手資料,以編著《路遙年譜》的方式,為這個黃土地上迎風而立的人,留下了一本詳實、豐滿、全面的人生實錄。
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生活記錄中, 看到平凡的世界裡路遙的人生。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序
王剛/著
1992年11月17日,敏感、自卑、貧病纏身的路遙病逝了。
這位在20世紀80年代聲名鵲起的作家,是那個時代文壇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被廣泛傳閱、研究至今,他的名字已經成為文壇重鎮——陝西文學的標籤之一。他短暫的一生碩果纍纍,但其生前卻幾乎遭遇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 :苦難的童年、飢餓的青少年、不順利的學業、不順心的生活、貧病交加……加之個人的英年早逝以及未上山的父母、未成年的女兒……他的一生, 比他的作品更加傳奇。
當然,一位作家的日常生活不能簡單地與其文學活動相關聯,但是像路遙這樣一生中充滿斷層、傳奇、爭議的作家,其文學創作必然與日常生活狀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作為路遙的清澗老鄉,我與路遙之間也曾有過一段特別的緣分。2007年, 我在榆林市文聯《陝北》雜誌編輯部獲得了一份「編輯」的差事,單位安排我暫住市文聯二樓辦公室十一號,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路遙常常被人談起。其中當然有特別的緣由。
1983年夏秋之際,路遙帶著電影《人生》的劇組在榆林選景,選完景後,路遙在榆林小住過一段時間,完成了中篇小說《你怎麼也想不到》。當時,路遙就住在市文聯二樓十一號。小說《你怎麼也想不到》中也留下了一系列頗具榆林地方特色的詞彙,「毛烏素大沙漠」「古長城」「防護林」「治沙」「文化館」……
據路遙生前好友、榆林市群藝館的朱合作回憶,路遙打鼾的聲音特別大,從市文聯大門一進來就能聽見路遙的呼嚕聲。他每天早上九點多起床,十一二點吃飯,然後開始創作,一寫就是一整天。《你怎麼也想不到》完稿後,路遙便離開了榆林,也離開了他夜以繼日工作過的市文聯二樓辦公室十一號。
我自小就對路遙充滿敬意,加之特別的緣分,以自己特別的方式向這位同鄉前輩致敬,就成為我的一個夙願。2011年春節後,我初步確定了本書的寫作構想,開始收集整理與路遙相關的公開與非公開的資料與檔案,同時翻閱了大量年譜與傳記類書籍,希望以此完成自我訓練,為寫作《路遙年譜》積蓄力量。
在寫作之初,我就給自己定下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以編著其生平事跡的方式,嘗試理解那個文學語境中的路遙、陝北文化中的路遙,以及人世間最平凡的路遙……我期待《路遙年譜》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更加豐滿、真實、多層面、全角度的路遙。可以說,這是我寫作《路遙年譜》的初衷。
今天,《路遙年譜》即將付梓,我期待這本拙著能為讀者了解這位陝北「大百科全書式」作家提供更多、更新的角度,甚至可以為路遙研究者理解路遙的文學資源、創作態度和文學觀念提供更豐富的參照。
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論述了社會主義形態下文藝由「一體化」 格局逐漸向多元化發展的這一過程,但或許是由於該書寫作時間較早,作者並未對路遙的兩部現實主義代表作品《人生》與《平凡的世界》展開論述,而只在書末的「中國當代文學年表」中列出了作品的發表年代與出處。而作為「重寫文學史」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在第13章第4節專門討論了路遙的《人生》,而對《平凡的世界》的論述卻只有寥寥數言。這兩部文學史著作可謂經典,但對路遙及其創作的論述卻都不約而同著墨甚少。
進入新世紀,一些研究者隱約感覺到,「對路遙的研究可能會重新激活當代文學史研究的一些路徑」(楊慶祥語),基於這一點,從2007年開始,路遙進入了程光煒教授主持的「重返80年代」,時至今日,程光煒、趙學勇、梁向陽、楊曉帆等人的階段性成果足以說明,「路遙研究」確實是一個鮮活的、豐富的、廣闊的文學世界與歷史世界,具有文學與歷史的雙重研究價值與意義。
今天,我們回望路遙,便會發現現實主義沒有過時,現實主義文學也永遠不會過時,甚至,正如路遙曾經所言,「我們和缺乏現代主義一樣缺乏(真正的)現實主義」。可以說,路遙留給我們的文學遺產是一個獨立的、科學的、超前的文學形式,甚至其價值遠遠超越了文學本身的意義。
身處劣境卻不斷挑戰苦難、自強奮鬥,這是路遙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路遙的人格魅力與其作品中體現出的時代精神——給予所有卑微人物以勇氣和光亮,並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路遙的一生為我們所展示的,也正是這樣一種精神追求。這也是路遙逝世多年之後,其作品愈發為無數讀者所歡迎的原因之一。
路遙曾在給蔡葵的一封信中談道 :「對作家來說,所謂現實,同時也就是未來,也就是歷史,因此必須有更具深度的思考,才有可能進入真正有價值的勞動。」
閱讀路遙,要在大時代中發現他細微的生活。只有發現這些現實的「日常」,我們才能更好地接近作家本身,理解在時代的留白處那個更廣闊的「路遙」空間,更加直觀地發現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
寫作本書的時候,筆者常常驚嘆於路遙對這個世界「初戀般的熱情」和他那「宗教般的意志」,他如此熱愛著這個世界,愛著他愛的人,卻又無力對抗這個世界。他是文壇上真正的苦行僧。無數次閱讀路遙,沿著路遙曾經踏過的足跡前行,讓我有了一次次與路遙跨越時空的交流,這無疑成為我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學習、自我審視的過程。
感謝路遙的同學、同事、朋友,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筆者參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很可能就失去了這些重要文獻。感謝那些熱愛路遙的讀者和研究路遙的學者們,正是他們使得這本小書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的是為這個「平凡的世界」創下不凡文學成就的路遙。如今,審視路遙留下的這份遺產,我們不難發現,路遙堅守著的現實主義陣地——正是我們民族精神家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路遙自己所說 :「現實主義在文學中的表現,絕不僅僅是一個創作方法問題,而主要應該是一種精神。」路遙用生命恪守的這塊精神陣地,使他與他所屬的時代保持了一種緊張而良性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對今天,乃至未來都意義重大。本書難免存在錯誤疏漏之處,懇請讀者指正批評。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
王剛/著
中國文學版圖上一個孤獨的殉道者的身影記錄,
生動再現茅盾文學獎得主路遙和他的文學時代。
他用文字令我們相信:人生可以平凡,但不會平庸。
王安憶、梁鴻、厚夫、馮侖誠摯推薦。
【內容簡介】
路遙是從陝北大地上走出來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創作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影響力的作品。由於身患絕症,路遙於1992年11月辭世。賈平凹說:「路遙是一位像牛一樣進行創作的作家,他是陝西文學的英雄。」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一書以年代為主線,採用大量一手資料,詳細記載了路遙一生的生活與創作軌跡,將新中國文壇、陝西文壇的重要事件與重要人物穿插其間,將路遙及其作品置於整個新中國文藝發展的脈絡中思考,為讀者提供了路遙及其作品得以生成的文藝環境與地理條件,進而為重新審視路遙及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位置打開了新的空間。
全書廣泛利用傳主的著述、信札、序跋等材料及譜主同仁、朋友的回憶文章等,用資料翔實的資料,謹慎嚴密的考證,生動呈現出作家路遙不平凡的一生,具有較高的閱讀價值。
【作者簡介】
王剛,筆名秦客,陝北清澗人,路遙同鄉。路遙紀念館研究員,作家。著有《路遙紀事》,曾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獎。
2007年,王剛在《陝北》編輯部獲得了一份「編輯」的差事,期間住在文聯二樓辦公室,正是路遙曾經住過的地方,由此,羈絆產生。作者遍訪路遙生前親朋好友,廣泛挖掘相關資料,創作出為讀者了解路遙創作生涯和他不平凡人生的最佳指南——《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
【名家推薦】
我永遠忘不了我們行走在黃土溝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縫,崖上的桃花在遙遠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遙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蕩了。我想他其實從來不是在稿紙的格子裡寫字,而是在黃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學這兩個字去命名他的勞動是太過輕佻了,那其實是如同「人生」一樣艱辛的跋涉。
——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復旦大學教授 王安憶
身處劣境卻不斷挑戰苦難、自強奮鬥,給予所有卑微的人以勇氣和光亮,並讓他們知道自己能走多遠——這是路遙及其作品留給這個「平凡的世界」的精神遺產,這份遺產對於今天,乃至未來都有重大意義。這本傳記《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能讓我們更好的接近作家和作品本身,更加直觀的發現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
——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梁鴻
路遙的短暫人生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響了千千萬萬普通讀者。這本出自路遙家鄉青年學者的《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以路遙生活和文學為主線撰寫其生平事跡,呈現給讀者一個豐滿、真實、多層面、全角度的路遙,非常適合當下的普通讀者和研究者。
——原延安大學文學院院長、《路遙傳》作者 厚夫
我的陝西籍老鄉路遙曾在他那部堪稱偉大的《平凡的世界》中寫道:「哭和笑都是因為歡樂,但哭的人知道而笑的人並不知道,這歡樂是用多少痛苦換來的。」世事艱難,你能熬過多少至暗時刻,就能走多遠;而熬過人生中最黑暗時刻的經歷,是你成為強者的必然選擇。這是路遙和那片黃土地給我們的一條最樸素的啟示。每個人都該讀讀這本書,都該像孫少平一樣為自己的理想再搏一把。
—— 企業家中的思想家、萬通集團創始人 馮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