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南下的不只是乾隆帝,還有康熙帝,他去幹什麼了?

2020-12-16 翰林編修館

乾隆帝六次南下的主要任務,是打著公出的幌子,到處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幹盡奢靡之事。但康熙帝六次南下,幹的可基本都是實事兒。

▲康熙帝畫像

康熙帝初登皇位之時,黃河下遊決口,水患規模極大。所以,康熙帝曾在太和殿以「治河」為策論試題,測試天下貢士。在「平定三藩」階段,儘管國庫緊張,但康熙帝依然對黃河和淮河的治理,投入大量資金。

▲黃河下遊變道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第一次南下。親閱河工,幸監清江府、淮安府、江寧等地進行考察;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南下。到清河縣,還在回京途中,率領隨行大臣,一起考察了高家堰一帶的堤岸閘壩;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之前因為平定葛爾丹叛亂之事,河務荒廢。此次到揚州、蘇州、杭州、江寧等地,視察黃河南岸歸仁堤、高家堰等堤工,制定了具體的治河方案,並要求第二年由新任的河道總督實施貫徹;

▲河道總督部院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到達揚州、鎮江、、杭州、江寧等地。乘船到清口,查閱天妃閘、御壩,親自考察陶莊引河,閱視減水壩、鮑家營、中河口等地,並對相關官員進行獎賞;

▲揚州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主要考察揚州城北高橋等河工事務;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考察堤防建設,和東南地區的民生疾苦。

相關焦點

  • 康熙帝的心病:作為清朝盛世皇帝,為什麼要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
    康熙帝的心病:作為清朝盛世皇帝,為什麼要六次南下祭拜朱元璋?
  • 逍遙自在、置身事外——沒有參與皇位爭奪戰的康熙帝諸子及其結局
    總的來說,胤禕一生平淡中稍有挫折,不過也不是什麼大事,基本平安善終,富貴不缺。皇二十一子胤禧,時年一歲。康熙帝第二次廢黜太子時,胤禧還連話都不會說。稍稍長大後,胤禧就隨侍康熙帝出巡塞外。胤祜一生默默無聞,既沒有額外的皇帝厚恩,也沒有因為辦錯事而遭到處罰打擊,只是平淡安靜的生活。乾隆九年(1744年),胤祜去世,年三十四。以上即是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帷幕時,尚未成年的六位皇子。他們其中有的其實已經牽涉到奪嫡,但是因為年幼,自己沒有個人勢力,不能有所動作,所以只能依附其他兄長,暗中站隊。
  • 慈寧宮無人敢住,到底是因為孝莊文皇后還是因為康熙帝?
    註:僅就孝順而言,康熙帝和乾隆帝做的都非常出色,孝莊病重,康熙帝在慈寧宮住了一個月,「親嘗湯藥,晝夜不離左右」,特領群臣在天壇為孝莊祈福-願自減壽命以求太皇太后安康。說這些什麼意思呢?乾隆帝雖然不讓自己的母親去住,卻在執政末期的乾隆六十年強烈呼籲慈寧宮應該被後世子孫充分利用起來,因為慈寧宮是「最為吉祥福地」,但好像沒人響應號召,都不敢入住這曾經的停靈之地。慈寧宮除慶典外被棄用,主要原因還是諸多忌諱和所謂的靈異事件,如果乾隆帝不在意這些,為何不讓自己母親入住慈寧宮呢?為何寧可拆牆也要再建壽康宮呢?
  • 清軍南下造成東北空虛,噶爾丹發兵北京,康熙帝被迫放棄貝加爾湖
    所謂有得必有失,女真建立大清後,選擇入關南下與大明爭奪天下,由於清朝本身人口稀少,兵力捉襟見肘。多爾袞舉10萬清軍南下,造成大清龍興之地東北空虛,這間接給沙俄創造了進犯東北的有利條件。康熙帝出於時局考慮,也只是多次遣使進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1681年,清軍進入雲南省城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確立了穩定的清朝皇族統治。
  • 5米超長古畫:康熙帝六次南巡必去的地方,吳中第一名勝名不虛傳
    在康熙的六次南巡中,他對虎丘好像情有獨鍾,每次下江南都要到虎丘來看一看,感受這裡所積澱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美景。虎丘確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相傳兩千多年前,吳王闔閭在戰中死去,他的兒子將其葬於虎丘,三日後有一白虎蹲其上,虎丘之名因此而來。
  • 額駙謀害格格案,乾隆帝蹙眉:是袒護堂妹?還是維護滿蒙聯姻?
    不清楚納遜特古斯是否知道此時他謀害妻子的事案發,反正他在大年三十那天,還去參加了乾隆帝在保和殿宴請蒙古藩部諸親貴的宴會,並接受乾隆帝的賜酒。為了避開這樣的消極影響,權衡利弊之後的乾隆帝必須得為額駙納遜特古斯洗地,去否定他謀害妻子的行為,不管他是否真的要謀害七格格,都不能用這樣的罪名去定罪,乾隆帝蹙眉:我真是太難了。
  • 康熙帝多活二十年——那時候的大位誰來繼承?
    自順治元年(1661年)正月初九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駕崩,康熙帝共計在位六十一年另十個月,是中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如題假設:康熙帝如同他的孫子乾隆帝一樣,活到了八十八歲,那麼最終皇位會傳給誰?
  • 康熙帝的大智謀:為了讓老四胤禛順利即位,他是如何布局的?
    還有對手的愚蠢,和隊友的神助攻,當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皇阿瑪康熙帝的全力支持。那麼作為清朝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康熙帝做了哪些鮮為人知的安排,確保了老四胤禛的順利即位?為什麼有人說康熙帝才是全劇謀略最深的人?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214期:康熙的大智謀,為了保老四胤禛即位,他做了哪些讓人震驚的部署?
  • 在乾隆帝手下做官有多危險?三朝元老因譯錯一個詞,兩次被判死刑
    康熙帝畫像作為滿族文官中的佼佼者,阿克敦因學問淵博、才華卓著深得康熙帝的賞識(「阿克敦學問優,典試有聲名。」雍正帝看到彈章後大怒,下令將阿克敦逮捕入獄,經過審理後,刑部建議判處他絞刑。然而,還沒等雍正帝對判決發表意見,阿克敦包庇貪贓的下屬一事被揭發,皇帝一怒之下,親自下令判處他「斬監候」(即斬首緩期執行),時在雍正六年(1728年)。好在雍正帝愛才,最終並沒有處死阿克敦,而是將他派到蘇北去疏浚河道,期望他能戴罪立功。
  • 安海燕|作為「轉輪王」和「文殊菩薩」的清帝——兼論乾隆帝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此外,從順治六年二月至九年十一月,達賴喇嘛多次致書順治帝,內容包括請安和商議朝覲的時間、地點等事宜。這些信中無一例外地將順治帝稱為文殊菩薩化身,諸如「圓滿威德尊勝一切世間至尊至上曼殊師利皇帝」「君臨天下至聖曼殊師利皇帝」「圓滿吉祥天下之主,至高無上曼殊師利大皇帝」等等。康熙帝即位,蒙藏高層延續了「轉輪王」和「文殊菩薩化身」的稱謂,這兩個稱呼頻繁出現於蒙藏高僧給康熙帝的奏文中。
  • 讓康熙帝三次御駕親徵的噶爾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噶爾丹不是一般人,他是衛拉特蒙古人眼中的神,而且不是什麼戰神,是真正的神。確切地說,是活佛。所謂衛拉特蒙古,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瓦剌。瓦剌諸部不屬於蒙古黃金家族,但卻異常頑強堅韌。此時的噶爾丹,以及他的準噶爾汗國,達到了其勢力的頂點。但好景不長,不久準噶爾再遭內亂,噶爾丹為鞏固自己的汗位,企圖殺死僧格的三個已成年的兒子。在他殺掉其中一個兒子索諾木阿拉布坦後,又企圖殺掉另外一個兒子策妄阿拉布坦,但被策妄阿拉布坦逃脫。噶爾丹率兵追擊,落入其圈套,險些被全殲。
  • 乾隆帝竟然想借文字獄夷其三族,三朝老臣張廷玉究竟做錯了什麼?
    (張廷玉在政治核心圈這麼多年,乾隆罵那幾位的時候他當就該緩緩神醒醒了,可惜他沒有。)另一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自古數不盡數,乾隆帝的班底屬自行打造,前朝老臣,乾隆都不稀罕用,如果他們死得再晚些等乾隆下手,後果恐怕也好不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乾隆帝針對的不只是張廷玉,他要對付的是一眾貼牌「雍正」的肱骨老臣。
  • 乾隆其實並不帥,一義大利人偷畫了他的容貌,網友:很像那個明星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是後世人眼中清朝最賢明的三任皇帝,他們三人統治的時期也被史學家們稱為康乾盛世,是清朝最鼎盛時期。三人中,乾隆帝實際掌控權利最久,壽命最長。 1735年乾隆帝即位,1796年乾隆帝禪位於嘉慶帝,但仍以太上太上皇帝的身份主政。1799年,乾隆帝駕崩,嘉慶帝才徹底把握朝局。
  • 愉妃地位不低,乾隆帝又看中永琪,為什麼她沒有畫像流傳下來?
    所以,繼後原本是被錄入了《心寫治平圖》的,只是後來裁去了。哲憫皇貴妃,富察氏。事高宗潛邸。雍正十三年,薨。乾隆初,追封哲妃,進皇貴妃。諡曰哲憫皇貴妃,葬勝水峪。—《清史稿后妃傳》其中哲憫皇貴妃富察氏因為是在乾隆帝登基前逝世,所以沒有錄入。
  • 雍正王朝:老四胤禛身為太子黨,為何太子監國,他卻告病不幹了?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後來康熙帝南巡,太子胤礽監國後,老四胤禛不僅不全力協助他,反而撂挑子回家不幹了呢?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第218篇文章:太子監國,老四告病不幹的背後,隱藏一鮮為人知的秘密!等不及的解縉選擇了去見太子,史料上並沒有記載解縉到底跟太子說了什麼,甚至也沒有記載他到底有沒有見到太子。總之一直在暗處監視著太子,一直覬覦太子位置的另一位皇子朱高煦給朱棣偷偷打報告去了:「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 乾隆帝如何處理寵臣李侍堯貪腐案
    這一幕被乾隆帝看見了。一向以為跪拜之禮只適用於君臣之間的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乾隆帝看到這一幕時微妙的表情,被一旁的和珅讀懂了,於是他抓住海寧見駕的機會,向李侍堯發動進攻。帝國皇帝喜歡誰,才會敲打誰,不喜歡的話,直接扔掉就好了,還敲個什麼勁?
  • 乾隆帝長啥樣?一位義大利畫師偷偷畫下他容貌,網友:像一個明星
    但是古人則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龍像」,龍面便是長而深邃有如半月的,但也有一說是清朝時候為了可以醜化朱元璋而作,具體則不得而知了。講到清朝,就不得不談到其中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乾隆帝了。乾隆帝於1735年即位,直到1795年才讓位給嘉慶帝,但到了1799年病故之後,嘉慶帝才真正從乾隆帝身上接過皇權。
  • 他是怎麼死的?
    訥親出生在世代顯貴的鈕祜祿氏,祖父是康熙朝重臣遏必隆,為順治帝臨終之前為康熙帝安排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曾祖父額亦都也是清朝的開國功臣,父親是領侍衛內大臣尹德,姑母為康熙帝孝昭仁皇后。  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使得訥親天生就比別人站的更高。他於康熙二年之時,承襲父輩二等公的爵位,此後授散佚大臣之職。同年九月就升為御前大臣,因為辦事得力,勤儉恭廉為雍正帝所重。
  • 康熙帝一生的「心魔」,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始終殺不死
    在中國封建王朝的494位皇帝之中,論文治武功,康熙帝絕對能夠排進前十之列,作為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期間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掃清朝入關之後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擒鰲拜、平三藩、收準噶爾、統一臺灣等功績,直到現在還被人津津樂道,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帝王,更是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足以見其地位和聲譽。
  • 最長壽的康熙帝之子——處事淡然、明哲保身,以七十八歲高齡壽終
    而擁護雍正帝即位的皇子們紛紛加官晉爵,以示恩寵(皇十三子胤祥封怡親王,世襲罔替,皇十六子胤祿封莊親王,皇十七子胤禮封果親王),當然也有保持中立,明哲保身的,如皇五子恆親王胤祺,因心性甚善,為人敦厚而被雍正帝放過,還有一位,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皇十二子胤祹,他不僅是康熙帝最長壽的皇子,其母親更是有清一代最長壽的妃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