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40餘萬珊瑚幼蟲。該基地負責人認為,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在國內是重大突破,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
-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朱凜等長吻鮠隸屬於鯰形目, 科, 屬,是我國名貴特種淡水魚類,被人們俗稱為江團、肥頭魚、 魚。我國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及朝鮮半島均有分布,長江南京到宜賓段是其主要活動區域。
-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石斑魚屬於鱸形目、鱸亞目、科、石斑魚亞科,肉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是我國南方魚類養殖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品種。近幾年,隨著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逐步突破,更多生長快、抗病力強的雜交新品種的推出使得石斑魚養殖業得到飛速發展;而杉虎斑(棕點石斑魚♀×杉斑石斑魚♂)作為近幾年海南石斑魚養殖業的雜交新貴受到越來越多養殖者的喜愛,本文就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
-
江永:養蛇戶自願退出人工繁育養殖市場
紅網時刻5月27日訊(江永融媒記者 蔣鍵 唐雪富)5月26日,江永縣桃川鎮石梘村水律蛇養殖戶徐鵬飛自願退出人工繁育養殖市場,在縣林業局和鎮政府工作人員見證下,主動把人工繁育的水律蛇放歸大自然和進行集中無公害化處置。
-
人工養殖親魚作為史氏鱘苗種繁育,是解決史氏鱘所需魚種的好方法
人工養殖親魚作為史氏鱘苗種繁育,是解決史氏鱘所需魚種的好方法一、材料與方法1.場地條件福建龍鰉鱘業有限公司養殖基地,位於周寧縣鐘山橋水庫,該水庫屬於芹山梯級電站水庫的二級水庫,海拔 650 米,面積 3500 多畝,庫容
-
【獨家報導】多鱗鱚(沙鑽魚)人工育苗成功正式投入試養
尚海蝦苗場沈榮場長稱,這些多鱗鱚魚苗是從廣東海洋大學多鱗鱚種苗繁育基地取得的受精卵培育而成,尚海蝦苗場是廣東海洋大學多鱗鱚種苗繁育基地在北海的分基地。多鱗鱚從受精卵培育成2-3公分的魚苗,歷時約一個月時間。
-
122萬尾!舟山野生岱衢族大黃魚F1代苗種實現規模化人工繁育
日前,記者通過舟山市科技局獲悉,舟山市水產研究所牽頭承擔的現代漁業發展專項「舟山岱衢族大黃魚產業創新發展」項目取得重大突破:人工繁育野生岱衢族大黃魚F1代苗種共計122萬尾,數量上的突破意味著該苗種成功實現了規模化人工繁育。目前項目已順利通過現場驗收。
-
海南:海底珊瑚保育
2018年10月,海南陵水分界洲島,人工移植在鋼筋頭上的珊瑚已成活。2018年10月,海南陵水分界洲島,珊瑚礁體上開始自然生長珊瑚。2018年8月7日,海南陵水分界洲島,潛水員在檢查珊瑚成活狀況。2017年8月22日,海南陵水分界洲島,人工移植的珊瑚在保育架上已成活。2018年8月22日,海南陵水分界洲島,一名潛水員在移植珊瑚,鏡頭前的珊瑚已成活。2018年10月10日,海南陵水分界洲島,一尊石像上開始附著珊瑚。2017年9月12日,海南陵水分界洲島,十多年前投放的珊瑚礁體上生長的珊瑚已十分壯觀。
-
陵水章憲村:繁育小蝦苗培育大「錢景」
■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楠 梁君窮一個個正方形的蝦塘整齊劃一,一根根軟管源源不斷地往池內輸送氧氣。這是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章憲村澳洲淡水龍蝦南繁育種基地內見到的場景。經過幾個月的悉心照料,去年,該村養殖的56萬尾成品蝦一上市,就因個頭大、品質好,被來自海口、廣州、深圳等地的客商,以每斤60元的價格搶購一空。「今年7月,我們進行了第一次分紅,惠及全村139戶脫貧戶,對於邊緣監測戶、低保戶,我們還發放了120斤通過『稻蝦輪作』模式種植的『蝦香稻』,鼓勵他們動手發展產業,勤勞致富。」
-
大西洋鮭人工繁殖在青海省首次取得成功
青海省漁業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組織開展大西洋鮭人工繁殖試驗
-
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斑頭魚苗種人工繁育技術被威海一企業攻破
近日,威海聖航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科技發展計劃項目「斑頭魚苗種繁育技術研究」通過現場階段性驗收。專家組實地考察了項目實施單位建立的斑頭魚苗種繁育場所,測算斑頭魚苗種數量。經測算,該項目今年共繁育斑頭魚苗種19.68萬尾,取得階段性成果。
-
國內現存唯一的人工繁育雪豹一歲了 西寧野生動物園特面向全國徵名
西寧野生動物園 雄豹「壯壯」和雌豹「二寶」2016年春天在雪豹繁育基地邂逅戀愛,「二寶」成功受孕,於6月10日順利產下一隻雪豹幼崽。根據文獻記載和多年的飼養、繁殖經驗,雪豹幼崽出生後2個月內夭亡率高達三成。因此,動物園行業一般將6個月作為雪豹的繁育成活。
-
安徽人工繁育揚子鱷恢復出口
記者11月2日從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4隻人工繁育的揚子鱷日前經宣城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疫合格後,從宣城啟運出口至日本。這是我省自2007年人工繁育揚子鱷出口中斷後再次走出國門。
-
一隻人工蠔寶寶的成長自述:科技附體,才能乘風破浪
圖:顯微鏡下的蠔苗幼蟲經過浮遊生活後,我和同胞兄弟們被移到面積較大的培育池內飼養。我們在池子裡浮遊並固著在表面粗糙的水泥餅串上,這一過程稱之為上苗。阿蚌丁集團通過技術力量,將原來自然採苗改成了人工育苗,人為的有效控制環境,一年可人工育苗12批次。使我們繁育數量增多,苗體變得健壯,生長速度更快。
-
張燦明:蝠蛾幼蟲生產技術取得全面突破
會議現場會上,張燦明主要從八個方面介紹了蝠蛾幼蟲繁育研究方面的進展。一是縮短蝠蛾生育期,生育周期長,大部分種類需要3年才能完成1個世代,模仿自然種群生活溫度變化規律,精準控制飼養溫度,使繁殖周期縮短到2年。二是病蟲害綜合防控。通過對土壤和飼料的嚴格處理,阻斷害蟲進入養殖環境。對養殖環境、養殖用土、養殖器具、飼料等嚴格消毒;操作過程防止交叉汙染和再次汙染,防止病原微生物傳播。
-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中華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說,長江中華鱘資源量的最高紀錄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1萬多尾。
-
馬鮁(馬友)養殖前景看好
近日,「馬鮁全人工繁殖與育苗技術研究」項目在廣東珠海通過了專家組的現場驗收。項目組2015年在珠海完成了全人工繁育過程,培育成熟親魚2000多尾、全長3.0cm~6.0cm的子二代魚苗約1千多萬尾,首次取得國內四指馬鮁規模化全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成功,並初步攻克了四指馬鮁苗種和成魚的應激難題。
-
西疇金線魚人工繁殖成功供不應求
元旦那天,記者來到位於西疇縣西灑鎮湯果村附近河谷中的西疇龍騰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金線魚養殖基地,不但親眼目睹了金錢魚,還品嘗到了魚的美味。該基地位於大山深處的河谷中,四面環山,山上叢林密布,山下有一條清澈透亮的河流蜿蜒而過,河邊是一大片由高到低,流水淙淙的魚塘,該基地養殖的金線魚就在這片魚塘裡,整個基地佔地5000多畝,方圓50公裡無任何汙染,空氣十分清新溼潤。
-
福鼎有棘胸蛙養殖基地3處、蘭特水龜養殖點1處,你知道麼?
通 知 2020年7月9日至10日,福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同林業局工作人員至疊石鄉、桐城街道、佳陽鄉等鄉鎮聯合落實《福建省以食用為目的野生動物養殖場退養轉產轉崗實施方案》文件,將原屬林業部門管理的棘胸蛙等人工繁育重點野生保護動物納入海洋漁業部門水生動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