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一個寫作的人來說,有生之年可以寫出一部對得起自己,經得住時代考驗,又死而無憾的作品,這大抵是對寫作最好的一種饋贈了。
曹雪芹的《紅樓夢》,列夫.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司湯達的《紅與黑》,米切爾的《飄》等等,皆是如此。
對陳忠實來說,《白鹿原》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出身貧寒,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1942年,六月的一個伏天,陳忠實出生於陝西西安市霸陵鄉,一個南依白鹿原,北臨灞水河,只有三四十戶人家的西蔣小村。
幼年的陳忠實,家境貧寒。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陳忠實看著這一切,暗暗下定決心:
我這一輩子,千萬不能像父輩那樣去土裡刨食,而要活出個新樣子來給人看。
憑著勤奮與刻苦,陳忠實在村子的一所破窯洞裡,完成了小學學業,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西安一所重點中學。
最擅長捉弄人的就是命運
1962年,20歲的陳忠實參加高考。但饑荒和經濟困難,迫使高等學校大大減少了招生名額。
那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二選一:一為「雨中」, 一為「說鬼」。
陳忠實本來擅長寫記敘文"雨中",可他鬼使神差般,竟選擇了議論文的題目"說鬼"。到監考老師收卷子的時候,他緊張得尿溼了褲子,但仍沒有寫完。
結果40分的作文題,他得了0分。一直成績在班上排前三名的他,名落孫山。幸運之神,與他擦肩而過;大學的門,為他緊緊關上。
無奈的陳忠實,只好在村裡當了一名民辦教師。過起了白天孩子們上課;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閱讀和寫作。
付出就會有回報
1965年3月8日,陳忠實的處女作《夜過流沙河》發表了。1979年,他的小說《信任》獲得中國作協的嘉獎。也讓他收到加入作協的橄欖枝。
1982年11月,陳忠實調入作協西安分會從事專業創作,昔日的農村娃,憑著不懈的追求,成為了一名自己心之所向的專業作家,也因此得以站上新時期的文學前沿。
不向命運低頭,肯下苦功的人,終在歷盡生活的磨練之後,被歲月溫柔以待。
當陳忠實已頗負盛名時,卻感到極度的空虛與落寞。他下定決心「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去奮鬥,去超越,去衝擊文學的峰頂。
他要去書寫曾經發生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去重現曾在微不足道的鄉村,上演過的人間悲喜劇。
為了完成這部長篇小說,陳忠實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查閱歷史資料;搜集生活素材;研究民族問題和心理學、美學的新著;學習借鑑他人長篇結構的方法。
終於在1991年臘月25日的傍晚,陳忠實為自己的50萬字的長篇家族式小說《白鹿原》,劃上了最後一個標點符號。
1997年,55歲的陳忠實榮獲茅盾文學獎。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已發行逾160萬冊,還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
斯人已作古,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卻在人間永存
如今陳忠實先生雖然已千古,但《白鹿原》將永遠在文學的長河裡熠熠發光!
當代作家雷達說:「我從未像讀《白鹿原》這樣強烈地體驗到,靜與動、穩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學者鄭萬鵬說:「《白鹿原》在深層意義上重構了民族精神。它繼《四世同堂》給民族主義以最高褒揚。《白鹿原》問世使民族文學在更高意義上崛起。」
年少不懂陳忠實,待到懂時,斯人已逝。
年輕的時候要讀一讀《白鹿原》,中年的時候也要讀一讀《白鹿原》,讀懂了《白鹿原》你就讀懂了人生。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