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一檔藝術節目中,談到關於「觀看」藝術作品的方式時說:「觀看是不講道理的。看畫最重要的,不是道理,而是驚喜。有眼,有珠,再加上一顆心。」
創作是藝術家在靈感和技巧的驅動下,將所觀、所思呈現於畫布之上的過程。觀看同樣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個觀者所看到的細節、情緒的觸發點都不盡相同,因此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這種觀看過程的「不講道理」,也正是藝術評論的魅力所在,評論者的知識背景、個人經歷、所處時代等方面的差異,往往會碰撞出無數精彩的思想火花。
美國作家埃絲特·辛格爾頓的《博物館裡名家講名畫》,是一本初版於1889年的書,收集了來自不同國家的33位作者、對49幅世界名畫的評論文章。
他們中有專業的藝術評論家,如約翰·羅斯金、歐仁·弗羅芒坦,有文學大師歌德、大仲馬、雪萊,還有一些不知名的作者。他們從自己的觀畫體驗出發,闡述對於名畫的見解,並衍生出更多豐富的主題。
在此次重版過程中,編者對所有的畫作和文章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類,還邀請到著名的博物館人、歷史學者美柔汀撰寫導讀,大大增加了書籍的可讀性。
透過這本120年前的書籍,我們可以循著他人的眼光,從畫家、時代和作品三個維度出發,重新審視那些偉大的藝術傑作,來一次充滿驚喜的藝術穿越之旅。
01 畫家亦詩人:讀懂畫中的詩意與溫情
中國古代文人畫素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傳統,強調詩詞、詩意與畫面的融合。在西方藝術史上,也有類似的觀點,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得斯曾經說過:「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
和中國文人畫不同的是,歐洲藝術家很少在畫面上留下詩句,而是通過巧妙的細節安排、人物形象的勾勒、色彩與構圖的搭配等,讓觀者感受到其中流淌的詩意與溫情。
在《博物館裡名家看名畫》中,編者將西方藝術作品的主題分為三大類:神話傳說、宗教故事和歷史風情,每一個類別中都有代表性的「畫家詩人」。
「神話之詩人」提香以繪製古希臘羅馬神話題材見長,他的名作《酒神與阿里阿德涅》花費了3年時間才完成。
這幅畫的主角一邊是奔跑中的酒神巴克斯,他的身邊圍繞著狂歡的薩提與狂女,另一邊是剛剛被愛人拋棄的阿里阿德涅。歡樂與悲傷、喧囂與孤獨,在藍色、紅色的對比中鋪陳開來。
遠處是純淨的藍色天空、閃爍的皇冠狀白色星辰,地面上的耬鬥菜和鳶尾花,無數的細節與背景讓整個畫面擁有了和諧的美感,在真實與虛幻中找到了平衡。
「神聖之詩人」拉斐爾是位虔誠的基督徒,繪製過無數的聖母形象,其中以《西斯廷聖母》為最顯著的代表。
畫中聖母神情優雅嫻靜,中和了幼年基督稍顯凌厲的動感,左右兩側的聖西斯克特和聖芭芭拉分別用目光和手勢,牽引著觀者的目光,將關注點聚焦於畫面正中的聖母子。
在拉斐爾的筆下,女性的溫柔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又不失莊重,令人油然而生一種謙卑敬畏之感。無怪乎,法國藝術評論家F.A.格呂耶感慨道:「他(拉斐爾)不僅熱愛生活,也在畫家生涯中至始至終地尊重和喜愛永恆之美。」
「自然之詩人」康斯太勃爾則走向另一個方向。
康斯太勃爾生活在18-19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為城市生活帶來巨大變革,人們開始享受技術進步的諸多便利。康斯太勃爾卻沉醉在博高爾特村的自然風光之中,描摹藍天、白雲、乾草車、穀物堆、磨坊、遠處的教堂、身邊的小木屋。
他認為是從小陪伴他長大的斯陶爾河,把他打造成了一個畫家,他所能做的,是用顏料和畫筆留住這一方純淨,這種真誠的初心是他一生進行藝術創作的最大動力。
02 名畫與時代:藝術大師筆下的時光印跡
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都不可避免會沾染上時代的痕跡,正如陳丹青所言:「美術館裡所收藏的,是重重疊疊的時間。」
藝術家們截取現實生活的某些片段,將其凝固於畫布之上,我們可以通過畫作,回望某個時代的真實風貌。
18世紀英國畫家荷加斯,是一個喜歡用畫筆針砭時弊的人,他的系列作品《時髦婚姻》《浪子生涯》《選舉》等,演繹了一出出個人與群體的悲喜劇:貴族子弟因為揮霍無度和奢靡浪費走向沒落,唯利是圖的商人用金錢換取地位和名聲,玩世不恭的年輕男子最終被送往瘋人院,成了參觀者眼中的玩物。
在情節之外,荷加斯還是一個「細節控」,事無巨細地描繪人物的服飾、房間內的裝潢和家具,家庭中常用的鼻煙壺、菸斗、酒碗等器物,這些是比文字記載更為鮮活和直觀的生活史。
在一些人物肖像畫中,畫中主角往往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數百年後,當觀者與他們目光相接時,感受到的則是一段段沉甸甸的歷史。
委拉斯凱茲的《布雷達投降式》即是一例,它講述的場景是1625年7月,西班牙攻克荷蘭要塞布雷達之後,接受對方交出的城門鑰匙。
委拉斯凱茲繪製這幅畫時,此次軍事勝利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但腓力四世仍然要求委拉斯凱茲以此為主題,以彰顯自己的武力和才幹。其實,彼時的西班牙已開始陷入與法國30年戰爭的泥潭,國力逐漸衰退,這種方式的「秀肌肉」不過更凸顯內在的虛弱。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經常會發生改變,一些藝術評論就以「人物畫」為引子,來闡述自己對於畫中人物的新觀點。
在法國歷史上,國王的情婦們常常被視為「紅顏禍水」,如路易十五的情婦、著名的蓬巴杜夫人。但法國藝術評論家夏爾-奧古斯坦·聖伯夫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蓬巴杜夫人「對藝術和知識分子的熱愛,遠遠勝過任何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
之所以有這麼高的評價,除了對史料的解讀,德·拉圖爾為蓬巴杜夫人繪製的肖像畫也被當作有力的佐證。
畫中的蓬巴杜夫人手中拿著攤開的樂譜,身邊的桌子上擺放著《論法的精神》《百科全書》等大部頭作品,這似乎暗示著在她優雅美豔的外表下,有一顆熱衷於文化和藝術的心。
雖然這種觀看方式有幾分「借題發揮」之嫌,但不失為一種頗有意趣的解讀。
03 傑作與「瑕疵」:雖不完美,但另有深意
每個美術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羅浮宮「三寶」中,有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有倫勃朗的《夜巡》,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則有保羅·波特的《公牛》。它們被奉為一流的藝術作品,加以小心翼翼的保管,輕易不會外借展出。
但是,對於非專業藝術人士來說,看到這些畫作的第一感覺並不總是「哇,這個畫作太美了」,而可能是心中疑竇叢生:「這些畫作好像並不完美,為何會被捧到這樣高的地位呢?」
在法國藝術評論家歐仁·弗羅芒坦看來,這樣的想法太正常不過了,因為所謂的藝術傑作,並不一定代表著視覺上的毫無缺點,而是在其他層面上另有深意。
他以《夜巡》為例進行解釋,畫作中的確有很多的「瑕疵」:色調偏暗,看起來黑乎乎的;人物擠成一團,有些身體比例明顯失衡;構圖缺乏古典的均衡感,光亮處的女子似乎是個虛構的角色,她為什麼要出現在畫面中呢?
誠然,這些都是事實,但這幅作品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此,而是因為這是倫勃朗一次具有冒險精神的嘗試。
一方面,他突破了傳統的「均等式」群像繪製方法,用戲劇化的構圖安排人物,增加了畫面的動感和張力。另一方面,明暗對比法從此成為他的「拿手絕技」,用顯著的色彩對比強調光線與陰影。
歐仁·弗羅芒坦感慨道:「有時,畫家的靈魂比作品更有價值,他感覺的方式比結果重要得多。」
在這裡,他給出的是觀看的「高階法則」:所謂觀看,表面是看「畫」,更深層次的,則是與畫家的靈魂進行交流。
除了藝術作品在內容或表現手法上的「瑕疵」,還有一種隱蔽的「不完美」形式,即因材質、時間、保管失當等造成的影響。
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是一幅繪製在修道院餐室內的溼壁畫,在繪製完成後的數百年時間裡,被溼氣、戰爭、「破壞性翻新」等不斷侵蝕,雖然後來經過了數次悉心修復,但顏色的磨損已經無可挽回。
雖然有些無緣見到最初模樣的遺憾,但經歷時間洗禮後的色彩,反而透露出別樣美感,法國詩人泰奧菲勒·戈蒂埃甚至稱之為「理想的詩意」。
藝術家就是造物主,只有身為人類的藝術家才能夠起死回生。
藝術,關乎創造,關乎美,關乎真誠與人性。
《博物館裡名家講名畫》是一本「私人觀畫感悟集」,它不傳授看畫的準則,而是教我們用眼、用心,去感受「創造」的過程,讓我們穿越時空,在方寸之間體會「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