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4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周末。朝鮮的梅雨季節已到來,天空下起了大雨。南朝鮮的前線指揮和美國的軍事顧問正在享受周末,根本沒有想到金日成正在指揮軍隊向「三八線」附近開赴。那天夜裡,滂沱大雨下個不停。突然,一聲聲悶響從「三八線」上傳來,頓時火光沖天,映紅了黑漆漆的夜,也打破了朝鮮半島的寧靜。
1950年6月25日,隨著一聲槍響,無數炮彈從「三八線」上空划過——韓戰爆發了。
朝鮮內戰期間,美國打著「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的幌子藉機參與了進來。
1950年6月30日,杜魯門下令,將美國駐日本的地面部隊投入到朝鮮內戰戰場上。接著,他又於7月7日下達了全國徵兵令,決定擴充美國的戰鬥部隊,使美國的海陸空三軍的總人數達到200多萬人,以便用更大的力量武裝幹涉朝鮮內戰。同日,杜魯門還宣布,將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開赴朝鮮內戰戰場,任命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總司令。
「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日本的遠東軍總部,由遠東軍總部行使「聯合國軍」總部的權利。「聯合國軍」主要由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美軍佔90%以上,英國為2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1個旅,還有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荷蘭、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聯邦、盧森堡等國家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了1個排到1個營。
除了美軍在朝鮮內戰爆發後的第二天即入朝外,「聯合國軍」的其他部隊到了8月才開始入朝,最晚的直到1951年5月才到達朝鮮半島。
「聯合國軍」的介入,讓朝鮮內戰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一場朝鮮半島內戰,演變成為多國參加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加之後來中蘇兩國的支援,從而導致了這場內戰的升級。有人甚至大膽地提出,韓戰算得上第2.5次世界大戰。
就在美國宣布入朝作戰的同時,杜魯門還大言不慚地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以保持臺灣的中立性。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大大影響了新中國收復臺灣的進度,也幹涉了中國的內政和國家的統一進程。這樣堂而皇之的舉動,中國人民自然是無法容忍的。為此,就在杜魯門發表聲明的當天,毛澤東和周恩來就杜魯門無恥的聲明公開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8次會議上發表講話。
他指出:「中國人民早已聲明,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而堅決的反抗。杜魯門今年1月5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幹涉臺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
同日,周恩來以外交部長的名義,代表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聲明,抗議、譴責美國侵略臺灣和在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行徑。
他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國主義者採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於本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鬥到底。」
儘管美國在朝鮮半島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可「聯合國軍」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般厲害,反而總是在吃敗仗。金日成指揮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於三天之內攻陷了漢城。為了阻止朝鮮人民軍進入漢城,南朝鮮軍隊還愚蠢地對漢江大橋進行了爆破。
結果,爆破並沒有實施徹底,中間的車道完好無損。朝鮮人民軍經過快速搶修後,將坦克開進了漢城。在這起爆破事件中,很多通過漢江大橋逃生的百姓和南朝鮮士兵都無辜喪命。
漢城淪陷後,李承晚的部隊退到了水原,一邊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一邊坐等美國援軍的到來。不過,一個星期後,朝鮮人民軍再次打贏水原之戰。
7月7日,大田戰役開始,金日成親臨前線指揮。美國出動了具有超級戰鬥力的老牌部隊——被人們稱為「水陸兩棲的第八集團軍」。誰曾想到,相較於美國第八集團軍,朝鮮人民軍力量如此懸殊,卻還是活捉了大田的前線指揮官威廉·迪安。半個月後,大田戰役以朝鮮人民軍的勝利而結束。
進入8月,朝鮮人民軍對釜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進攻。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朝鮮人民軍節節取勝,將美軍和南朝鮮軍趕到了洛東江以東的狹小地帶,南朝鮮90%以上的地區得以解放。
雖然朝鮮人民軍從戰爭爆發開始,一直到1950年8月,始終處於勝利的態勢。可是,中國領導人敏銳地察覺到,美國的武裝幹涉,很可能造成朝鮮內戰的持久性和朝鮮半島局勢的複雜化。一旦美國開始反撲,不但朝鮮半島的形勢要發生逆轉,很有可能威脅到中國大陸的安全。故而,未雨綢繆很有必要。
假如美國對北朝鮮進行反撲,中國大陸最先受到衝擊的將是與朝鮮接壤的東北地區。那麼,當務之急就是在東北地區加強國防力量。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軍委曾作出指示,全國的國防重點是天津、上海、廣州三個點。這三個點也是為解放臺灣做鋪墊的。如今,國際形勢發生了改變,中國的國防重點也要相應地作出調整。
當時,東北地區是全中國最先解放的地區,所以那裡的軍事布防力量也最為薄弱。大部分的兵力都調到了華北、中南一帶作戰,僅留下一些地方部隊維護秩序。可見,這樣的軍事力量是不足以保護東北的,一旦中央作出援朝指令,更沒有雄厚的力量出兵援朝。
1950年7月7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召開了國防會議。會上,中央軍委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議組建東北邊防軍,開赴東北地區駐防。
在《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中,對部隊調動作出了這樣的指示:
決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區,作為國防機動部隊的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第40軍7月10日開始,已由廣州車運出發,直接開到遼東的安東(今丹東),24日全部到達;第38、第39兩軍主力,7月15日,分由河南的信陽、漯河出發,8月1日以前,集結於遼東的遼陽、風城、安東地區,第38軍在湘西桃源地區剿匪的第114師和第39軍在廣西宜山地區剿匪的第115師,解除剿匪任務,8月4日前到達遼陽集結;第42軍解除農業生產任務,7月30日從齊齊哈爾地區出發,8月1日到達吉林的通化、輯安(今集安)集結;炮兵的3個師於7月31日,分別集結於本溪至安東、通化至輯安兩線:另調在上海和廣州的共4個高射炮團,到安東、水豐、輯安地區集結,調工兵2個團到安東集結等。所有上述部隊,8月5日前全部到達指定地區。除第40軍已開始車運外,其餘部隊的車運計劃,責成軍委作戰部、鐵道部和總後勤部擬制,經軍委批准後實施。此外,從蘇聯購買已抵達哈爾濱的飛機,編成3個團,原計劃置於南京、徐州,改為置於瀋陽、安東和吉林的敦化訓練。
這份決定經毛澤東同意後,中國人民軍隊史上一次空前規模的大運兵就開始了。周恩來擔起組建東北邊防軍大運兵的指揮大任。他坐鎮北京,對大運兵中的每個細節都落實到位,保證每個環節的順利運轉。如此一項重大的任務,在周恩來的指揮下,以高速度、高效率的方式運轉著,中間沒有出現一個紕漏。
鑑於朝鮮半島的嚴峻形勢,周恩來又於9月3日提出,將東北邊防軍的力量擴充70萬人。毛澤東考慮過後,給予了「同意」的批准。
在軍隊大運兵的同時,後勤工作也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為了保證如此多的士兵到東北後,能保證生活、訓練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也是煞費苦心。
當時,初步的後勤工作準備是這樣的:步機槍彈藥按5個基數,炮彈按20個基數準備,各先行運抵各個地區2個基數和5個基數,每團攜帶炸藥2000斤;從第四野戰軍和東北地區共抽調汽車1000輛,從東北地區動員大車4000輛,擔任運輸;按31萬人員、3萬牲口、1000輛汽車、4000輛大車,準備3個月的糧草、汽油,在部隊完成集結前,先運送保障1個月的糧草、汽油;由總後勤部趕製朝鮮人民軍式服裝,每人單衣、棉衣各1套,另準備其他裝具;接收容本軍和人民軍共4萬傷員準備醫院,準備5000副擔架,等等。
一時之間,兵員、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北,火車、汽車日夜兼程,川流不息。如此大的動作,很難不引起國際上尤其是美國的注意。可是,周恩來從一開始就強調,這項軍事行動必須保證絕對的機密,不能向外界透露一點風聲。
他一再強調:在我們未準備好之前,切勿打草驚蛇。這樣,我們就能爭取出手即勝。
由於保密工作出色,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軍方間諜在東北地區多次進行偵察,也未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從他們手上掌握的情報來看,不是自相矛盾就是不明就裡,因而美國人斷定中國是不會參與到朝鮮內戰中的。事實上,中共中央領導人坐鎮北京,運籌帷幄,早已將70萬大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運到東北地區,擔任起保衛東北並隨時可能出兵援朝的任務。
東北邊防軍的組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戰略上的高瞻遠矚和英明決定,為保衛中國的國防安全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爭取了軍事上的主動,為後來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準備了必要的軍事力量。
想了解更多抗美援朝事跡,《決戰朝鮮》是一部好書,它被譽為「中國人抒寫抗美援朝的經典史詩」。
作者以恢宏的氣勢、凝練的語言、飽滿的激情、翔實的史料,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過程,讓人遙想曾經鐵血時代志願軍將士風採。
全景式再現了抗美援朝波瀾壯闊的歷程。寫意中國陸海空在朝鮮戰場雷霆崛起。實寫朝鮮人民軍英勇南徵的悲壯史詩。披露蘇聯對華軍援、空軍參戰的內幕。
本書深刻分析抗美援朝前後的國家形勢、世界局勢,細膩體察偉人做出出兵朝鮮的戰略決策,破除時下關於是否出兵朝鮮等種種迷思與誤解,非常真實出彩,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