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爆發,偉人決定向東北運兵70萬,美國情報機構竟然沒發現

2020-12-14 國家網文化

1950年6月24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周末。朝鮮的梅雨季節已到來,天空下起了大雨。南朝鮮的前線指揮和美國的軍事顧問正在享受周末,根本沒有想到金日成正在指揮軍隊向「三八線」附近開赴。那天夜裡,滂沱大雨下個不停。突然,一聲聲悶響從「三八線」上傳來,頓時火光沖天,映紅了黑漆漆的夜,也打破了朝鮮半島的寧靜。

1950年6月25日,隨著一聲槍響,無數炮彈從「三八線」上空划過——韓戰爆發了。

朝鮮內戰期間,美國打著「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的幌子藉機參與了進來。

1950年6月30日,杜魯門下令,將美國駐日本的地面部隊投入到朝鮮內戰戰場上。接著,他又於7月7日下達了全國徵兵令,決定擴充美國的戰鬥部隊,使美國的海陸空三軍的總人數達到200多萬人,以便用更大的力量武裝幹涉朝鮮內戰。同日,杜魯門還宣布,將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開赴朝鮮內戰戰場,任命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總司令。

「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日本的遠東軍總部,由遠東軍總部行使「聯合國軍」總部的權利。「聯合國軍」主要由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美軍佔90%以上,英國為2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1個旅,還有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荷蘭、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聯邦、盧森堡等國家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了1個排到1個營。

除了美軍在朝鮮內戰爆發後的第二天即入朝外,「聯合國軍」的其他部隊到了8月才開始入朝,最晚的直到1951年5月才到達朝鮮半島。

「聯合國軍」的介入,讓朝鮮內戰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一場朝鮮半島內戰,演變成為多國參加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加之後來中蘇兩國的支援,從而導致了這場內戰的升級。有人甚至大膽地提出,韓戰算得上第2.5次世界大戰。

就在美國宣布入朝作戰的同時,杜魯門還大言不慚地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以保持臺灣的中立性。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大大影響了新中國收復臺灣的進度,也幹涉了中國的內政和國家的統一進程。這樣堂而皇之的舉動,中國人民自然是無法容忍的。為此,就在杜魯門發表聲明的當天,毛澤東和周恩來就杜魯門無恥的聲明公開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8次會議上發表講話。

他指出:「中國人民早已聲明,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而堅決的反抗。杜魯門今年1月5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幹涉臺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

同日,周恩來以外交部長的名義,代表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聲明,抗議、譴責美國侵略臺灣和在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行徑。

他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國主義者採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於本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鬥到底。」

儘管美國在朝鮮半島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可「聯合國軍」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般厲害,反而總是在吃敗仗。金日成指揮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於三天之內攻陷了漢城。為了阻止朝鮮人民軍進入漢城,南朝鮮軍隊還愚蠢地對漢江大橋進行了爆破。

結果,爆破並沒有實施徹底,中間的車道完好無損。朝鮮人民軍經過快速搶修後,將坦克開進了漢城。在這起爆破事件中,很多通過漢江大橋逃生的百姓和南朝鮮士兵都無辜喪命。

漢城淪陷後,李承晚的部隊退到了水原,一邊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一邊坐等美國援軍的到來。不過,一個星期後,朝鮮人民軍再次打贏水原之戰。

7月7日,大田戰役開始,金日成親臨前線指揮。美國出動了具有超級戰鬥力的老牌部隊——被人們稱為「水陸兩棲的第八集團軍」。誰曾想到,相較於美國第八集團軍,朝鮮人民軍力量如此懸殊,卻還是活捉了大田的前線指揮官威廉·迪安。半個月後,大田戰役以朝鮮人民軍的勝利而結束。

進入8月,朝鮮人民軍對釜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進攻。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朝鮮人民軍節節取勝,將美軍和南朝鮮軍趕到了洛東江以東的狹小地帶,南朝鮮90%以上的地區得以解放。

雖然朝鮮人民軍從戰爭爆發開始,一直到1950年8月,始終處於勝利的態勢。可是,中國領導人敏銳地察覺到,美國的武裝幹涉,很可能造成朝鮮內戰的持久性和朝鮮半島局勢的複雜化。一旦美國開始反撲,不但朝鮮半島的形勢要發生逆轉,很有可能威脅到中國大陸的安全。故而,未雨綢繆很有必要。

假如美國對北朝鮮進行反撲,中國大陸最先受到衝擊的將是與朝鮮接壤的東北地區。那麼,當務之急就是在東北地區加強國防力量。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軍委曾作出指示,全國的國防重點是天津、上海、廣州三個點。這三個點也是為解放臺灣做鋪墊的。如今,國際形勢發生了改變,中國的國防重點也要相應地作出調整。

當時,東北地區是全中國最先解放的地區,所以那裡的軍事布防力量也最為薄弱。大部分的兵力都調到了華北、中南一帶作戰,僅留下一些地方部隊維護秩序。可見,這樣的軍事力量是不足以保護東北的,一旦中央作出援朝指令,更沒有雄厚的力量出兵援朝。

1950年7月7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召開了國防會議。會上,中央軍委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議組建東北邊防軍,開赴東北地區駐防。

在《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中,對部隊調動作出了這樣的指示:

決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區,作為國防機動部隊的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第40軍7月10日開始,已由廣州車運出發,直接開到遼東的安東(今丹東),24日全部到達;第38、第39兩軍主力,7月15日,分由河南的信陽、漯河出發,8月1日以前,集結於遼東的遼陽、風城、安東地區,第38軍在湘西桃源地區剿匪的第114師和第39軍在廣西宜山地區剿匪的第115師,解除剿匪任務,8月4日前到達遼陽集結;第42軍解除農業生產任務,7月30日從齊齊哈爾地區出發,8月1日到達吉林的通化、輯安(今集安)集結;炮兵的3個師於7月31日,分別集結於本溪至安東、通化至輯安兩線:另調在上海和廣州的共4個高射炮團,到安東、水豐、輯安地區集結,調工兵2個團到安東集結等。所有上述部隊,8月5日前全部到達指定地區。除第40軍已開始車運外,其餘部隊的車運計劃,責成軍委作戰部、鐵道部和總後勤部擬制,經軍委批准後實施。此外,從蘇聯購買已抵達哈爾濱的飛機,編成3個團,原計劃置於南京、徐州,改為置於瀋陽、安東和吉林的敦化訓練。

這份決定經毛澤東同意後,中國人民軍隊史上一次空前規模的大運兵就開始了。周恩來擔起組建東北邊防軍大運兵的指揮大任。他坐鎮北京,對大運兵中的每個細節都落實到位,保證每個環節的順利運轉。如此一項重大的任務,在周恩來的指揮下,以高速度、高效率的方式運轉著,中間沒有出現一個紕漏。

鑑於朝鮮半島的嚴峻形勢,周恩來又於9月3日提出,將東北邊防軍的力量擴充70萬人。毛澤東考慮過後,給予了「同意」的批准。

在軍隊大運兵的同時,後勤工作也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為了保證如此多的士兵到東北後,能保證生活、訓練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也是煞費苦心。

當時,初步的後勤工作準備是這樣的:步機槍彈藥按5個基數,炮彈按20個基數準備,各先行運抵各個地區2個基數和5個基數,每團攜帶炸藥2000斤;從第四野戰軍和東北地區共抽調汽車1000輛,從東北地區動員大車4000輛,擔任運輸;按31萬人員、3萬牲口、1000輛汽車、4000輛大車,準備3個月的糧草、汽油,在部隊完成集結前,先運送保障1個月的糧草、汽油;由總後勤部趕製朝鮮人民軍式服裝,每人單衣、棉衣各1套,另準備其他裝具;接收容本軍和人民軍共4萬傷員準備醫院,準備5000副擔架,等等。

一時之間,兵員、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北,火車、汽車日夜兼程,川流不息。如此大的動作,很難不引起國際上尤其是美國的注意。可是,周恩來從一開始就強調,這項軍事行動必須保證絕對的機密,不能向外界透露一點風聲。

他一再強調:在我們未準備好之前,切勿打草驚蛇。這樣,我們就能爭取出手即勝。

由於保密工作出色,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軍方間諜在東北地區多次進行偵察,也未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從他們手上掌握的情報來看,不是自相矛盾就是不明就裡,因而美國人斷定中國是不會參與到朝鮮內戰中的。事實上,中共中央領導人坐鎮北京,運籌帷幄,早已將70萬大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運到東北地區,擔任起保衛東北並隨時可能出兵援朝的任務。

東北邊防軍的組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戰略上的高瞻遠矚和英明決定,為保衛中國的國防安全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爭取了軍事上的主動,為後來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準備了必要的軍事力量。

想了解更多抗美援朝事跡,《決戰朝鮮》是一部好書,它被譽為「中國人抒寫抗美援朝的經典史詩」。

作者以恢宏的氣勢、凝練的語言、飽滿的激情、翔實的史料,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過程,讓人遙想曾經鐵血時代志願軍將士風採。

全景式再現了抗美援朝波瀾壯闊的歷程。寫意中國陸海空在朝鮮戰場雷霆崛起。實寫朝鮮人民軍英勇南徵的悲壯史詩。披露蘇聯對華軍援、空軍參戰的內幕。

本書深刻分析抗美援朝前後的國家形勢、世界局勢,細膩體察偉人做出出兵朝鮮的戰略決策,破除時下關於是否出兵朝鮮等種種迷思與誤解,非常真實出彩,讓人感動。

相關焦點

  • 韓戰:中美情報戰線的角逐
    韓戰中,美國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情報設備、最強的情報力量、最龐大的情報機構。「中央情報局、國防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國家偵察局、國家地理情報局、反情報駐外活動局、陸軍參謀部、海軍情報局、空軍情報局、海軍陸戰隊總部情報處、能源部情報局、聯邦調查局、情報研究局、財政部情報分析處、國土安全部情報分析處、海岸衛隊總部情報處等等」這就是韓戰中,美國情報機構的一個縮影。
  • 韓戰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霸權與李承晚的狂妄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七十年前,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唱著這首激昂的戰鬥歌曲,參加了影響至今的抗美援朝戰爭。 今年我國高調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我們在某些當年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的精氣神正在回歸!
  • 韓戰爆發前的驚天大屠殺
    在韓戰爆發前後,大約有十萬之眾的左翼人士和無辜平民遭到韓國李承晚政府的屠殺,而美國卻對屠殺暴行袖手旁觀。韓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幾經努力,才終於揭開這段湮沒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歷史。韓戰結束迄今已半個多世紀了。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之前,經歷了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後又經歷了越南戰爭的洗禮,因此他們常將韓戰稱之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 韓戰爆發初期,為何南朝鮮毫無防備,美國人也沒猜到?
    但就是當事情習以為常,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爆發全面的大的戰爭的時候,狼真的就來了。1950年6月24號,對於當時朝鮮南北雙方的老百姓來說,在他們看來應該是一個非常尋常的周末。在南朝鮮這一方,很多一線的部隊軍官和美國的軍事顧問都在謀劃著晚上是要去哪個咖啡廳,是要去哪個酒吧尋歡作樂,好好放鬆一下自己的周末。
  • 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什麼組建聯合國軍,難道對自己沒信心?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了,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打得韓國狼狽不堪,根本組織不了有效的反擊,再退就要退到海上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出手了,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個國家組成了所謂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改變了半島局勢,戰火燒到了鴨綠江,最終我國無奈派出志願軍參加了這場戰爭。那麼,這裡面有個疑問,美國為什麼要組建聯合國軍,難道對自己單獨參戰沒有信心?韓戰爆發後,北朝鮮軍隊接連取得勝利,不斷向南推進。韓國沒幾天就把漢城丟了,幾乎是無路可退了。
  • 韓戰爆發,蔣介石企圖派國軍參戰,美國政府:萬萬不可!
    引言蔣介石這一輩子一碰到強大的對手,都在渴望西方國家的援助,不是說得到援助不對,而是過分依賴外國,甚至不惜喪權辱國,抗日時得到大量美援,正面戰場卻打得一塌糊塗,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敢對日宣戰,後又割出蒙古換取蘇聯出兵。
  • 韓戰爆發當晚,杜魯門給美國空軍第一道命令,就想用核武器?
    韓戰爆發後,美國立即將其空軍投入朝鮮作戰。1950年6月25口,韓戰爆發當晚,杜魯門與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的高級官員們,就向韓戰中派遣空軍的問題展開了很長時間的討論。戰爭爆發初期,美國空軍在韓戰初期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對正在實施防禦的南朝鮮友軍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對朝鮮人民軍的縱深實施轟炸,切斷其補給線和通訊系統;以及對北朝鮮的重要軍事目標、交通線、工業設施、橋梁、發電廠和水壩進行轟炸。由於中朝方面沒有實力去組織有效的防禦和空中反擊,美國飛機如入無人之地的輪番轟炸,給中朝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 韓戰:美軍情報戰手段知多少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情報機構還沒有完成轉型,目標主要在歐洲。美國情報機構對中國及中國軍隊的了解還處於初級階段。美軍戰區級的情報來源還包括退守臺灣的國民黨軍、美國駐香港領事及其它外交與諜報機構提供的情報。臺灣方面的情報由美國駐臺北武官直接呈送遠東司令部,但並沒有得到重視。威洛比將軍的侍從官詹姆斯·波爾克就曾說過:「沒人在意臺北說了些什麼,他們的情報總是充滿了偏見和利己的動機。」共產黨接管大陸後,儘管國民黨在大陸仍有一些潛伏的特工,但美國在華的秘密情報機構卻遭受了重創。
  • 韓戰爆發時,世界上都不相信中國會出兵,這是為何?
    然而好景不長,在成立後不久,朝鮮半島的戰爭爆發,一時間一個巨大的問題壓在了新生的中國的肩膀上,出不出兵?這是個難題。事實上,韓戰至今仍有許多爭議。不僅很多國外的人,甚至中國的很多人都認為不應該向韓戰中派遣軍隊。
  • 中共黨史研究︱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何不同意臺灣出兵?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韓戰爆發及臺灣第一次出兵提議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當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473次會議決議,即第82號決議,認為朝鮮對韓國的武裝進攻是對和平的破壞。
  • 韓戰爆發時,蘇聯為什麼缺席聯合國安理會?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做出了武裝幹涉朝鮮的決定,陸續有數十萬美軍進入朝鮮戰場。7月7日,美國輕易地促使聯合國同意了組織「聯合國軍」的提議,之所以美國可以迅速出戰並操控聯合國,是因為蘇聯缺席了聯合國安理會,也就沒有使用寶貴的一票否決權。
  • 韓戰爆發,毛主席做了一個重大決定,中國獲利美國損失慘重
    韓戰,表面上看,是朝鮮和韓國就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進行的一次統一戰爭,但實際上卻是當時兩大超級強國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對抗。日本投降以後,日本原本的殖民地朝鮮半島被蘇聯和美國瓜分,並且以三八線為界,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北方由蘇聯暗中掌管,南方則由美國暗中掌管。
  • 韓戰爆發時,都不相信中國會出兵支援朝鮮,這是為什麼?
    1949年,我國對世界宣告新中國的成立,經過長期的戰爭和動亂,來之不易的和平是令人嚮往。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好景不長,朝鮮半島爆發戰爭。當時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了我國的面前,朝鮮的戰役我國到底要不要出不出兵支援呢?
  • 韓戰爆發後,如果中國不參戰,美國有沒有侵略我國的野心?
    如果說在韓戰爆發之前,美國只是在經濟和國際社會外交層面上打壓新中國,沒有派兵侵略中國的野心這一點毋庸置疑,畢竟中國內戰期間,有更好的機會,美國也沒有幫蔣政權參戰。但韓戰不一樣,如果當時美國扶持的韓國統一全朝鮮,那麼會不會像之後的印度和越南一樣在邊境挑起事端,進而得寸進尺想侵佔中國領土的需求呢?這種假設很有可能發生!當時,世界上分裂成東西方兩個陣營,美國最大的敵人或者說競爭對手是蘇聯。美蘇也是當時僅有的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軍事實力之強,別的國家不可能與之相比。
  • 蘇聯誤判、美國插手、朝韓血仇:韓戰爆發的五國博弈真相
    而在二戰之後爆發的韓戰也是如此。表面上看,只是朝鮮南北兩國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卻代表了東西方兩大方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北大西洋公約與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絕對對立關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個世界;一場局部戰爭,也能牽扯十幾個國家。其中最主要捲入紛爭的五國,包括中國、蘇聯、美國、朝鮮和韓國。
  • 韓戰:志願軍反情報戰開展的有聲有色
    ——韓戰中國與美國情報戰掃描(三)趙 雅針對美軍的情報手段,志願軍採取多種方式與美軍展開了有聲有色的反情報戰,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戰果。——利用廣播反情報戰。1950年11月初的一天,北京豐澤園裡燈火通明。
  • 出兵朝鮮前的中美情報戰,中國完勝
    中國面對美國的刺探行動,也採取了有力回擊措施。圍繞中國是否出兵朝鮮,雙方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情報戰。最終,中國取得了情報鬥爭的完全勝利,出其不意,秘密出兵。 美國對中國開展全方位情報偵察 韓戰爆發前,美國對新中國的情報偵察工作就已經開始了。
  • 看明白這四個原因,就知道韓戰的爆發是歷史必然
    這種武裝衝突不斷升級,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三八線」上爆發了大規模內戰。韓戰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因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那韓戰爆發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韓戰爆發的因由,中華人民志願軍無堅不可摧,無往而不勝
    韓戰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衝突,韓戰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 韓戰失敗的美國,為什麼仍然執意參加越南戰爭
    想要把它變成一個政治櫥窗,作為對抗紅色的樣板向全世界展示美國實力的強大。時間來到1959年,吳庭豔的南越實施獨裁統治,大力開展「除共運動」,北越方面則調整戰略,大量軍事人員被派往南越發動武裝起義。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越南內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