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10月21日,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羌麥村。75歲的布瑪爾老人身著藏裝,盤腿坐著,精神矍鑠。他的手腕不停翻轉,將採集好的粗鹽送入袋子,傳來陣陣沙沙聲。安靜祥和的畫面讓人不忍想起當年生活的苦澀和馱鹽路上的風聲雨聲。
作為高寒牧區的革吉縣鹽湖鄉並不產糧,可喜的是大自然給鹽湖鄉群眾賜予了豐富的鹽礦資源。早在1000多年前,當地人大都靠馱運鹽和畜產品到阿里地區普蘭縣乃至尼泊爾一帶交換糧食布料等生活用品。
一趟來回曆經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孕育了遠富盛名的鹽羊古道的傳奇故事。經歷史的演變,逐漸形成東有茶馬古道、西有鹽羊古道的美譽。
在困難時期,年僅14歲的布瑪爾就隨長輩們走上了這條傳承千年的古道。由於生活貧寒,養不起犛牛和馬,大家馱運物資主要靠綿羊,數百公裡的路途全是步行跋涉、風餐露宿。
在一次的馱鹽途中,由於羊群受驚四散跑開,布瑪爾哭著連夜找回了所有的馱鹽羊。「當時也顧不上害怕,因為還有家人等著糧食呢。」布瑪爾說,其實最怕的還是下雨,食鹽被雨水衝刷消失,換來的糧食就會變少。
不怕吃苦的鹽湖牧人在這條鹽羊古道上往返多年,甚至伴隨著傷病和死亡。後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交通的發展,鹽糧交易逐漸停止,老百姓把鹽和畜產品賣到縣城,就能換到糧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昔日繁忙的鹽羊古道成為了一段傳奇,留存在人們的記憶裡。但先輩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代代相傳,激勵著當地牧民不斷轉變觀念,迎接新生活。
2018年,革吉駝鹽習俗被列入第五批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鹽湖牧民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2005年,鹽湖鄉羌麥村通過申請專項資金14萬元、村民入股13.8萬元成立了羌麥村扶貧鹽廠。於2018年將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確定為扶貧產業項目,並投入365.63萬元對粗鹽巴加工廠進行升級改造。
2020年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鹽廠於3月中旬實現復工復產,實現60萬元勞務創收,鹽廠與阿里地區公路局籤訂800噸銷售合同,實現銷售額80萬元。截至目前,鹽廠銷售總額已達到143萬元。
產業發展帶來了牧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在惜殺惜售的傳統觀念影響下,牧業收入常年維持在較低水平。」鹽湖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貢覺次仁說,現如今牧民思想觀念正逐步發生改變,積極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要,僅僅今年就出欄了12000頭牲畜。
在鹽廠車間,鹽湖牧人正熟練地使用熱風乾機、破碎機、皮帶輸送機、叉車等現代化機械,布瑪爾的外孫正和有經驗的前輩學習足療鹽的製作。依託豐富的鹽業資源,藉助產業發展,鹽湖牧人搬出了帳篷搬進了新居,放下了牧鞭,開起了叉車。
鹽湖邊的新牧人時常請教布瑪爾老人:「傳統手工採鹽怎麼採、裝鹽的羊毛袋子怎麼縫、羊背馱鹽有什麼講究等」,布瑪爾作為鹽湖鄉羊背馱鹽習俗的傳承人,經常為年輕人解惑,他希望將這一習俗傳承下去。(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二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