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關帝的信仰由來

2021-02-28 關公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公」再點擊「關注」免費加入我們。這裡是國內最大的關公文化傳播平臺,連接300萬關公信眾,講關公,學關公,拜關公,敬關公。

道教是多神教,它有龐大的神仙體系,諸神中有不少是歷代重臣名將,先哲賢聖,其中關帝——關羽,就是在漢民族群眾中信仰最廣泛,影響最深的神仙之一。

關帝姓關名羽,字雲長,東漢河東解縣人,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歷史人物。史書記載:關羽為三國蜀漢大將。東漢末亡命奔涿郡,與劉備、張飛結為兄弟,從劉備起兵,守下邳。兵敗被曹操俘獲,操愛其才,授予偏將軍,封漢壽亭候,但羽不降,護送兩嫂重歸劉備。建安十四年(209年)任蕩寇將軍襄陽太守,劉備入蜀後,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午)被曹操、孫權聯軍夾擊,兵敗,羽與其子被孫權殺於漳鄉(今當陽境內),時年六十歲。

歷史的關羽,只是三國時的一位英雄,但他在中國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人,也超過了歷史上其他英雄和武將。道教信仰關羽自不必說,儒家稱關羽為「文衡帝君」,稱號「武聖」,與「文聖」孔子相提並論。儒家學子們還尊其為「五文昌」之一,可權衡信運。

對關羽的推崇信仰,從史書考證主要還是在宋代以後,至明清時達到了極點。這種演變同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關羽雖被人們廣泛的信仰,尊為「天神」,千百年來為人們焚香膜拜,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從來不是宇宙的主宰或救世主,更多的是倫理道德的楷模。關羽為人們推崇主要是在「忠」、「義」二字。在中國封建社會裡,三綱五常一直是維護封建等級制,調節封建的人際關係的根本準則。「忠」就是要「臣事君以忠」,「為人謀而不忠乎?」(見《論語》)「義」則是處理朋友、兄弟及同階層人所應信守的封建道德標準。這種道德觀念在漢民族群眾影響極為廣泛,長期以來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裡,佔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因此,早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有關關羽「桃園結義」、在曹營「封金掛印」、以及後來華容道「義釋曹孟德」,  「水淹七軍」、「單刀赴會」等故事在筆記小說、戲曲中已廣泛流傳,成為膾灸人口的佳話。人們認為:關羽千裡尋兄是為仁之行;華陽放曹是義之舉;保嫂秉燭達旦是禮之意;水淹七軍是智之謀;單刀赴會是信之誠;把仁、義、禮、智、信集關羽於一身,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關羽在人們心目中其品格越來越完備,形象越來越高大,也就越來越理想化。這種對於個人品格的崇拜,超越了頂禮膜拜,祈求庇護的信仰,是關羽的形象能在社會各種不同的階層產生廣泛影響的根本原因。

在歷代封建統治者看來,關羽「忠義」的品格,既是處理統治集團內部上下、君臣關係的典範,又是用來維護其對人民思想統治的最好武器之一。因此,對關羽極力渲染,並且一代勝過一代。關羽死後被追諡為「壯繆侯」,始建廟祀關羽約在南朝的梁、陳時,到隋,關羽已被奉為神。至宋,開始加封為「崇惠公」,後又封其為昭烈武安王,宋徽宗時,更封為崇寧真君。南宋高宗加封他為「壯繆義勇王」,元朝文宗封其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到了明代,傳說朱元璋戰勝陳友諒是因有關羽保佑;永樂時  因北徵雅失裡,制崇祀;嘉靖年間又改定京師祀典,以五月十三日為關羽聖誕,用牛一、羊一;豕一、果品、帛等,歲致祭,萬曆時,先賜解州廟額曰:「英烈」,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進而加封關羽帝號,稱:「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至尊關聖帝君」,加冕旒十二,如帝王;並賜陸秀夫,張世傑為其左右丞相,元帥嶽飛,伽蘭尉遲恭。還賜北京正陽門關帝祠以九旒冠、玉帶、龍袍等。清代統治者為聯絡漢民族感情,維護其對漢民族的統治,更推崇關羽,認為他「報主之志堅」,「酬恩之義重」,「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把他當作護國神,認為清王朝所以能一統天下,是由於關帝的護佑。順治敕封他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贊宣德關聖大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分巡臺廈兵備道蔣允樞在《增武廟官廳碑記》中云:「文廟以其習禮樂冠裳之盛,於武廟以作其忠誠義勇之氣」。祀孔、祀關的目的就是為激發人們為維護封建統治而義勇忠誠,達到文官治國,武官衛土的目的。正是為了這一目的,雍正時命天下直省郡邑皆得立廟,「春秋祭以太牢」,敕封關羽三代公府。乾隆時,詔改《三國志》本傳諡法,易「壯繆」為「忠義」,稱其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贊他:「力扶炎漢,志節凜然」(《清通典》),令重建「忠義廟」。嘉慶十八年(1813年),相傳林清天理教起義打入皇宮,因仰見紫禁城上有關帝神像,「立時畏懼」而敗。遂又加封關帝「靈佑」二字,稱「靈佑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民國三年,袁世凱將關羽、嶽飛合祀於武廟,按時致祭。關羽就這樣由侯而王,由王而帝,最後被推上了「精忠貫日,義氣參天」與日月天地並列的頂峰。人民群眾崇信關帝,同樣是出於對關羽一生「忠義」的敬慕。早在統治者為關羽加封進爵之先,民間已流傳許多有關關羽義勇忠誠的故事,成為群眾心目中的一位英雄,後來由於封建統治的渲染,這種信仰與崇拜也大大地加深了。宋明以降,封建階級為維護其行將崩潰的封建統治,推出了新儒學——宋明理學,強化了封建主義的倫理道德。理學家們認為「三綱」、「五常」是「綱常萬年,磨滅不得」(《朱子語錄》),關羽那種盡忠盡義的行為,正符合新儒學的道德觀念,成為這種道德觀念的榜樣,萬古綱常的化身。新儒學隨著理學家們的宣揚而逐漸深入民間,這種新儒學的道德觀念在漢民群眾中形成的反饋,使關羽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更得到了升華,成為扶正壓邪,佑護眾生的天神。他的影響也更加普遍,對他的信仰也更加深入人心了。

自北宋末到明代的數百年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而嚴酷,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渴望著沒有外族的蹂躪,能過上安定而太平的生活,遂給關羽為維護正統的忠義行為和勇敵萬人的英雄氣慨又賦予了新的含義。人們在抵禦外族入侵和反抗剝削壓迫的鬥爭中,把關羽的忠義作為維護共同利益,團結自己隊伍的旗幟,以關羽為榜樣來約束每個人的行動,協調相互間的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一些農民起義軍中,也供奉關帝的原因。明代以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封建經濟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在我國沿海一些地方出現,大批農民破產離開土地成為無業游民或工商業者,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行會、幫會以及各種會道門發展起來了。到了清末,更有一部分人遠涉重洋,渡海謀生。在這些過著毫無保障,動蕩不定生活的人們中間,忠和義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成了這些人得以生存的一個信條。於是關羽成為他們崇拜的英雄和為人的表率。因此,明代以後,農民起義軍、民間秘密社團、手工業者,以及三教九流無不奉祀關帝。奉祀關羽的廟、祠、堂、神龕到處可見。一些幫會中也崇奉關帝,如青幫將關羽奉為老二,他們尊關羽為關恩主,領袖眾神開壇闡教。直到近百年在華北流傳的黃天道、皈一道等會道門都供奉關帝。民間金鸞拜貼,也要先拜關帝。商人們還根據關羽在曹營「上馬金、下馬銀」的故事,將關帝奉為武財神。遷居到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漢族群眾,每到一地也必修建關帝廟,藉助關帝的神威來保護自己的生存。遠渡重洋的華人,為了不忘祖國,思念故土和在異邦相互團結幫助,也供奉關帝,並在所在國建關帝廟,視關;若為他們的保護神。總之,關帝在漢民族群眾中,已經不僅是忠於國君、貫徹封建道德的楷模,而且是英雄主義的忠誠、正義的體現。道教是中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文化特點,是形成道教神仙信仰和善惡觀的重要基礎。幾乎所有的漢民族思想文化傳統,都在道教中得到應有的反映。葛洪說過:「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已及人,仁逮昆蟲」,若「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若不服仙藥,並行好事,雖未便得仙,亦可無卒死之禍矣。」(《抱樸子內篇·對俗》)道教對關帝的崇拜與信仰也是一樣。道教稱關羽為關聖帝君,也有稱玄靈高上帝,或協天大帝,是「護國祚民」的天神,認為他的元神是紫微宮朱衣神,即天樞第六星。《明聖經》云:「偈曰:吾(關帝)本天樞第六星、臨凡欲使萬方寧。」他是玉皇大帝的近侍,負有監察善惡之責。據傳玉皇大帝化身下凡,巡訪民微,看到民德墮落,時有為非作歹之事,氣憤異常,欲令降下災殃,以除罪惡。關帝聞悉,苦苦哀求,以至臉都哭紅了,請準他下凡代天宣化。玉皇見他意誠情摯,乃準其所請。又據《關帝聖跡圖志》云:宋大中祥符七年,解州刺史上表皇帝,稱山西運城鹽池水枯,無法採鹽。皇帝遣使查問,從解州城隍處得知是蚩尤所為。於是皇帝從江西龍虎山召來張天師,張天師接旨後即推舉關帝前往討伐。關帝來得解州上空,「黑雲起於池上,大風暴至,雷電晦冥,居人震恐,但聞空中金戈鐵馬之聲,久之雲霧收斂,天日晴朗,池水如故。」保衛了民生國計。

道教崇奉關帝,固然有其「護國佑民」、「怯災賜福」的內容,但究其源仍不出「忠義」二字,也就是「忠義者必成神」的體現。道教的民族性、倫理性、哲學性在這裡得到了強烈的反映。此外,文學藝術的作用是巨大的。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的主人公,會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關羽在漢民族中的形象也和文學藝術的宣傳分不開。三國時代,是一個風雲變幻,激烈動蕩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期,三國中的一些傳奇故事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題材。不少故事早在三國後期已在民間流傳,隋唐時傳頌益盛,至宋元以後更是眾口喧騰,曹操、劉備、關羽這些人物已是當時民間藝人經常說唱故事中的主人公。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北宋「說三分」已是說話藝術中的獨立科目之一。金院本,元雜劇也常常扮演三國故事,現在保留下來有關三國故事的劇目約有四十餘種,其中有關關羽故事的京劇就達二十餘出。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在這些民間流傳三國故事的基礎上再創作的一部文學巨著。  《三國演義》的問世,由於羅貫中的思想傾向,使關羽這一人物更加富有感染力和進一步典型化、理想化。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貫穿著維護漢室劉家天下的正統觀念,把曹操描繪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而皇叔劉備是劉室的當然繼承人。在他筆下的《三國演義》,「受命於天」、「忠義」, 、「王道」、「仁政」的思想表現得十分明顯,這種天命觀正是宋明理學把倫理道德作為本體同宇宙自然合一的體現。從這一點出發,關羽成了羅貫中著力描寫的人物,書中精心地刻劃出關羽「神威勇武」、「義重如山」。從「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文丑」,去表現其「勇武」,以「臨江會」、「單刀會」突出其凜然不可犯的神威,在「刮骨療毒」中說明其大丈夫氣慨,……」等等。使「忠」與「義」相結合,集中表現了關羽「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高大形象,讚美他「天日心如鏡,《春秋》義簿雲」。為了達到同一目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還別具匠心地把關羽塑造成一個悲劇性人物,給他一個悲劇的結局,使之顯得更加悲壯,充滿了悲劇美,感人心脯。書中在表現關羽勇武過人,忠義千秋,剛烈正直的英雄氣慨的同時,也著力描寫了關羽在複雜的矛盾中,產生的內心壓抑、自我矛盾與痛苦。寫出了他因偏執、輕敵、剛愎自用,導致了失走麥城,父子被殺的下場。但是,這些自身的弱點,不僅沒有使關羽失去英雄本色,反而烘託出他「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的高尚品德。使人們看到他忠心耿耿扶持漢室,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的忠烈肝膽,從而把關羽的英雄性格進一步深化,喚起人們對這位萬代師表的崇敬和深刻同情。不僅因為其威武、善良、忠義而讚嘆,還因其悲慘的結局而悔恨,從而給人以更多的思索和感受。這種把感情上的強烈感受和理智上的深刻反省交溶在一起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關羽這一形象的藝術魅力。綜上所述,關帝這一形象在中華民族中的影響,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性,不論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是市民和農民,幾乎社會各階層都信仰和敬重關帝,這是幾千年來任何歷史人物所不能比擬的;二是具有長期性,可以說從宋以來歷經千百年,對他的信仰經久不衰,而且影響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這也是其他歷史人物所無法比擬的。三是複雜性,對關帝的信仰所以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又經久不衰,就是他既適應了統治階級的要求,又在一定時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志。對關帝的信仰有其封建性的一面,而他又是反封建的人民群眾團結的一面旗幟。各個階層的各種利益,思想和願望,在信仰關帝這一具體人物中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代表了各種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中華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傳統,這一傳統正是我們民族精神之所在,這種精神在今天有其積極的方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所以說,把關羽簡單而武斷地說成是封建衛士、或者是人民英雄都是不全面的,不可能全面反映出關帝這一人物的歷史地位和群眾對它的信仰,也不可能反映出他為什麼成為道教中一位重要的天神。所以,我認為對關羽這一歷史人物的研究和評價必須與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相結合,才能得到正確而全面的結論。

忠↓義↓千↓秋

相關焦點

  • 關帝聖君的信仰
    在中國老百姓信仰的神仙中有許多是古代的聖賢、先哲和重臣名將其中關帝——關羽就是在群眾中信仰最為廣泛的神仙之一。關帝,姓關名羽,字雲長,東漢河東解縣人(今山西解州)。史書記載:關羽亡奔涿郡,和劉備、張飛結為兄弟,協助劉備建立蜀國政權,建安二十四(219)年,在與孫權的戰爭中失敗被俘拒降而遭殺害,以其忠勇留芳後世。
  • 別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奶奶廟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逢神必拜,觀音、關公、財神可以放在一起祭拜,而且拜的神越多越好,但是中國人究竟為什麼要拜那麼多神?但是這種無章可循的民間信仰才是中國人真正的信仰,美國歷史學家楊慶堃稱之為「分散性宗教」。雖然歷朝歷代都在打擊民間信仰,把它歸結為「淫祀」,但是民間信仰一直存活了下來,而且勢力遠遠超過了佛教和基督教等正統宗教。2002年和2003年,福建正式登記的五大宗教活動場所只有40多個,而10平方米以上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卻有400多個。
  • 拜關帝 -關帝文化
    清政府對這些回歸的銅山老百姓,採取放棄蔑視的態度,以奸民看待,不準註冊入戶籍,任意欺凌。傳說,關帝聞訊後,策馬前往漳浦,向縣令陳汝鹹辯訴,取得縣令同情,表示要向康熙帝奏議。關帝回廟後又託夢島上各大姓族長,敦促各姓到關帝廟裡開會,商議申請入籍事議。各族長立即會集廟中,悟得關帝託夢緣故,無不感恩戴德,稽首跪拜,立誓願做關帝裔孫。康熙四十年(1701年)漳浦知縣陳汝鹹見銅山民情純樸,才允許編入黃冊。
  • 恭迎關帝聖君聖誕
    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於關帝像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 ,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近世自於內 憂外患,一些民眾在逃往臺灣時,將關公這一信仰也帶到了臺灣,並流傳了下來。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臺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 東山縣圖書館「關帝文化資料室「
    「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從1992年創辦至今,已經連續舉辦21屆,在海峽兩岸及東南亞地區形成極大影響。為進一步弘揚關帝文化,方便兩岸信眾了解關帝文化,加強兩岸交流,東山縣圖書館經過長時間準備,於2013年3月正式創建「關帝文化資料室」,為海內外信眾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研究、交流平臺。
  • 【關公信仰】關帝靈籤,應驗考題
    每座神祠大抵都設有籤,其中以關帝籤最靈驗。然而關帝籤之中,以正陽門旁的關帝祠最靈驗。由於在一年當中,從元旦到除夕,一日之中,從天亮到黃昏,搖筒抽籤的聲音響個不停。一個籤筒不夠,還放置幾個籤筒,求籤的人很多,瞬息萬變,也許世人會以為,求籤的人那麼多,神明哪有時間去檢驗核定,也根本沒有時間思議,即使有千手千眼,又怎能全面感應呢?然而所抽得的籤詩,都應驗有如當面所說的,這是什麼緣故呢?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正月十三關帝聖君飛升日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三合會早期是一個道教反清的幫會,所以會拜祭道教大神關羽。
  • 【關注】東山關帝神像巡遊高雄
    臺灣信眾舉行關帝神像迎駕儀式                十月中旬的高雄依然有著炎炎夏日的灼熱,卻擋不住數千名臺灣關帝信眾來到港口迎接福建東山關帝神像金身的熱情。      16日下午,高雄港香蕉碼頭人頭攢動,鑼鼓喧天。數千名關帝信眾不顧烈日炙烤在此等候神像的到來。
  • 普天共慶關帝誕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被三教共尊,頂禮膜拜的,僅關帝一人而已。儒家尊之為關夫子、武聖人;佛家尊之為伽藍菩薩、蓋天古佛;道家尊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這一天,是個偉大的日子,各地關廟,各地民眾載歌載舞,鑼鼓喧天,普天同慶,以各種祭祀儀式、活動,表達對關帝的崇敬愛戴之情。在民間,關帝是正氣正義的化身,揚善懲惡、主持公道、維護道德倫理秩序、矯正社會不良風氣。
  • 一日恭逢二聖誕 黎兆萬民虔焚香丨恭賀雷祖、關帝萬壽聖誕
    明清兩代,朝廷對雷祖的信仰尤其興盛。關帝像(資料圖)六月廿四,在中國部分地區也被視為是關聖帝君之聖誕佳期,道教之中,若要論起歷代朝廷敕封最多者,關聖帝君必然是居其上首,其影響力已經超出了道教本身的範疇,是作為與文聖孔子相併立的武聖,而受到國家社會的尊崇。其忠義的精神,深深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漳州東山關帝廟→臺南祀典武廟:一楹聯牽起兩岸關帝緣
    圖/黃輝全一座武廟,一則傳說,一位人神,一種信仰。 閩南地區,關帝信仰濃厚,大小村落武廟無數,漳州古武廟歷史最悠久,而東山關帝廟最負盛名。東山舊稱銅山,歷史上既是海峽西岸的兵戍重鎮,又是東南沿海對臺對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也是最先移民進入澎湖與海外的沿海島縣,距澎湖僅98海裡,是大陸靠澎湖最近的地方,兩地歷史淵源深遠,東山關帝廟一度是「澎湖善信之宗教生活重地」。
  • 豈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
    現在社會上有的中國人,認為國人沒有信仰的說法與看法,是不妥的,也是不符合事實的。中國人的信仰,是隨著社會變革與發展,將信仰分為總目標、宏觀與微觀、遠期與近期、高端與平淡層。當代中國人的信仰不是高談闊論,而是有豐富內涵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融合體。把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崇尚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高度結合。
  •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我們中國人信仰天道人倫,這和一神教信仰有很大的差異,以至於讓某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一神教信仰有明確的人格化的信仰對象,入教有明確的儀軌,日常生活有具體的要求,需要向教會交納一定的費用,如什一稅,如天課等等,中國人的信仰與此明顯不同,下面就具體說一下有什麼不同。1、是在和自然的鬥爭中形成的三大一神教就其形成過程來說,都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痕跡,都是人主動創造的。
  • 東山關帝文化緣系臺灣香傳海外
    尤其東山作為臺灣關帝信仰發祥地,同時與南洋海外許多關帝宮廟香緣關係密切,以及東山全島百姓自古共奉關帝為祖,家家戶戶世設家祭的絕世奇俗,更是在海內外獨具深廣的影響。東山古稱銅山,位於東南海交匯、閩粵地交界處,是大陸距臺灣澎湖最近的地方。歷史上東山既是海峽西岸的兵戍重鎮,又是東南沿海對臺對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也是最先移民澎湖、臺灣及南洋海外的沿海島縣。
  • 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 現場籤約20個項目
    張金川 攝   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 現場籤約20個項目總投資40多億元  中新網福建東山6月15日電 (記者 張金川)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15日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開幕。
  • 整理古籍 歡迎助印《關帝靈籤》感恩各方
    2017年11月國際易經學者季伯陽將祖傳《關帝明聖真經》捐予世誠。2018年初,經世誠學習整理後,戊戌年二月初八,關帝廟開設關帝靈籤!考慮室外--防雨、防腐等問題,設計、製作、修改、再修改等歷時近一年農曆十一月十七,關帝靈籤設立到位農曆十一月廿五,關帝靈籤臺噴漆標識完成,正式啟用。
  • 中國人都在信仰什麼?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的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其實不是嚴格的說法,大家就當個段子看。1、小時候,信仰孫悟空、哪吒。2、長大後,信仰李嘉誠、馬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現實世界的各種殘酷。思來想去,還是有錢好點。那些首富、巨富們,順其自然就成了信仰。於是李嘉誠、馬雲就成了新的偶像。
  • 武財神的由來
    關聖帝君,即在中國道教神話傳說和民間信仰的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五虎上將之首,字雲長,美須髯,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結義於桃園,即所謂桃園三結義。因為商人認為有三: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 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但是崇拜和信仰是不同,崇拜有很多,可以變,信仰就一個。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可不這麼認為」。「中國人什麼都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等;今天的中國人追名逐利,跟著錢跑,信仰的是權利和財富;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其實,這些尖銳的觀點並沒有正直說到中國人的心坎兒上,那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高志 說:「中國人有信仰啊,而且中國人的信仰是全世界最厲害的。那中國人信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