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由東協十國於2012年發起,該協議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印度共六個國家一同參與,旨在建立一個統一市場,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協議一直未能真正達成,直到近日,這一提案似乎才有了新的進展。
2020年11月15日,除去印度以外的十五個國家領導人在本次的東亞合作會議上共同籤署了該協定,RCEP宣布正式成立!RCEP全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一協定的籤署意味著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東亞自貿區建設成功。
原本的RCEP十六國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有這麼幾個,美洲大陸的北美自貿區,幾乎囊括整個歐洲的歐盟,以及半死不活的TPP。然而與這個最新的RCEP相比,他們都顯得太「小家子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個東亞自貿區是真的很大,首先所有RCEP國家的人口佔地球總人口的40%,GTP總量佔全球30%以上,這還是在印度這個人口大國中途變卦的基礎上。所以在美國逆全球化的過程中,RCEP的建立是對貿易全球化最好的推動。這個新的合作框架也必將成為像歐盟一樣對世界經濟及各國自身都大有裨益的組織。
TPP與RCEP(印度未加入)
RCEP中尤為亮眼的中、日、韓製造業分別排名全球第一、第三、第五。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中日韓三國首次處於同一自貿協議下,早些年三國之間一直想搞的中日韓自貿區也總因為某國的暗中阻撓而頻頻流產。每次協議有了新的進展就必然會發生種種牽涉到各國矛盾的敏感事件,其中的始作俑者不言而喻。但是如今在RCEP框架下,中日韓間接達成了自貿協定,甚至比原來的效果還要好。而RCEP之所以能夠成立,還要多虧川普。不愧是中國人民的好夥伴,川普上臺的第一天就退出了TPP(跨太平洋合作夥伴協議),高喊製造業回流的口號,徹底拋棄了曾經的好夥伴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這也正是東協各國在後來持續推動RCEP建立的契機,既然美國不帶他們玩了,自然要找一個新的組織,而中、日、韓這三個東亞最強的國家便是最好的選擇。
各國領導人牽手
在如今的RCEP框架下,中日韓負責中高端製造業,東協負責低端製造業,而澳大利亞及紐西蘭負責原料提供。各國分工明確,各自承擔國際產業鏈的不同角色。在貿易壁壘被打破的情況下,這十五個國家將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競爭中佔據十分大的優勢。而且該框架內將儘可能的減少美國對世界貿易的負面影響,例如美國用以攫取世界財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即美元霸權。當美國遇到經濟危機時,可以通過美聯儲不斷降息把損失分攤到世界各國的頭上。就像前段時間美股大跌,美聯儲瘋狂降息,印刷鈔票將風險轉嫁給整個世界。而現在RCEP擁有了類似歐盟的功能,甚至可以暢想今後在該貿易區內採用「亞元」或者人民幣作為結算工具,從而規避美元所帶來的風險。
很難說RCEP究竟由東協十國主導還是由中國主導,但其實區別都不大。不論如何,中國都必然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一點,澳大利亞的加入或許可以證明。在澳大利亞積極與中國展開溝通,希望中國收回承諾將要發布的對澳「七項出口禁令」時,突然宣布加入違背美國意願的RCEP,這很明顯並非巧合,中國必然在其中起著不小的推動作用。中國可以說不僅是RCEP的參與者,也很有可能就是該自貿區的主導者之一。
RCEP必將與「一帶一路」相輔相成,幫助中國在未來最新的世界貿易格局下佔據強有力的位置,構築起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