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不完的垃圾|鄉村垃圾分類,可能比城市更好做

2021-01-16 澎湃新聞
近期,播客「聲東擊西」邀請「零廢棄村落」發起人陳立雯聊了聊,如何在中國農村推廣垃圾分類。陳立雯曾在澎湃新聞發布過「垃圾回收四十年」系列,她先後於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中國垃圾分類和回收史。2017年回國後,她開始在鄉村推廣垃圾分類工作。本文經授權整理了此次播客的內容。

聲東擊西(徐濤):最初是如何對垃圾產生興趣的?

陳立雯:

我在河北的鄉村長大,那時的環境、自然條件非常好,春夏秋冬都能直接接觸土地和荒野,不知不覺在心裡留下了烙印。

2009年初開始做環保,我所在的公益機構北京地球村組織了一個活動,去參觀北京南部的一個垃圾填埋場。垃圾場的那種酸臭、噁心的味道,一下子衝擊了我的味覺,幾十米高的垃圾山衝擊了我的眼球。

在華北平原地區,為了填埋垃圾,首先要挖土,做防滲處理。之後不斷往上填,一般會填一兩層,一層有將近10米高。同一個填埋場,我們一年會去幾次。第一次去時還不高,或者還是空著的,過了三個月再去,高度「蹭」地就上去了。

我有個朋友來自加州伯克利大學,當時在研究廢品。我跟他去了廢品回收市場,之後又去了北京五六環之間的廢品交易市場。很多人能把這些買來的、撿來的可回收物品分得清清楚楚——塑料甚至被分為幾十類。可回收物被他們分類後拿去賣,或者運到下遊工廠裡作為生產所需的再生原料。如果沒有這些產業鏈條,可回收物就無法成為再生資源。

我發現,廢品回收不只是一個經濟活動。垃圾不只是物體,而是和人有關的——不管是環衛工人,還是廢品回收的人。我在鄉村長大,生活比較節儉。如果我們可以過一種有節制的生活,垃圾問題可以從人的角度解決。

對於我來說,做垃圾分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2009年到2015年,我在全國各地做了一些調研,接觸了很多住在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周邊的人。

可能極少數人會想,垃圾去哪了?垃圾山周邊有沒有人家?隨著城市發展,填埋場可能會建在本身就有人住的地方。比如,北京的阿蘇衛填埋場在北六環,我們調研時,村裡人說,20多年了,夏天再熱也不敢開窗戶——因為臭。

2010年4月,我去調研的受垃圾焚燒影響的家庭在江蘇南通海安縣。有一家的孩子腦癱,因為媽媽懷孕時住在離垃圾焚燒場200米的地方。老百姓不知道焚燒廠的廢氣可能會給孕婦帶來威脅。這個孩子2008年5月12號出生,後來發現他重度腦癱。再後來,他的父親發現,孩子的一些生長特徵就是垃圾焚燒排放的有害物質的中毒表現。比如無色無味的一級致癌物——二噁英。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天晚上,小孩的父親讓我們去看看,他的孩子由於重度腦癱,誘發癲癇,把舌頭都咬破了。我們去過他家四次,他們臉上沒有任何笑容。

2014年,我們去了武漢國鼎山的垃圾焚燒廠。一些小孩因空氣汙染而產生了呼吸道疾病,動了好幾次手術。有些住在垃圾焚燒廠周邊的人搬不走,不得不住在那裡。他們的心理壓力以及健康受到的影響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一般的老百姓不知道如何發聲,上面提到的那個孩子的父親是很有勇氣的。

聲東擊西:你們去調研,會解決實際的問題嗎?

陳立雯:

我們花了大量精力調研,通過申請信息公開、和企業及當地政府對話,嘗試推動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相對安全的排放。但這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根本。垃圾的根本問題是,垃圾產生後該怎麼辦?我們需要一個落腳點,最大程度地緩解垃圾問題,減少對填埋或焚燒的依賴。那時大家想到的辦法就是——垃圾分類。

2015年我去國外讀書,因為調研給我帶來很大壓力,有種能量被耗盡的無助感。讀書是一個知識儲備的過程。我記得研究了一個案例,講印第安人在資源使用中被邊緣化的過程。這其實跟城市化過程中,拾荒人群失去話語權是一樣的道理,其實根源問題是資源和土地的使用方式。

2017年回國後我就想,到底要做什麼?

當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有機農業,一個是垃圾。正好有一個前同事跟中國扶貧基金會有個項目,在一個村裡面做扶貧,遭遇了嚴重的垃圾問題,問我能不能看看怎麼做垃圾分類。因為要做旅遊開發,就不能有垃圾。

工業化以前,中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是沒有垃圾的。土地裡種出來的東西被吃掉,秸稈之類可以餵牲畜,牲畜糞便可以堆肥成為種植的養料,這是一個生態循環系統。但是到了1980年代以後,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被打破了,有外來購買就有包裝,就會產生垃圾問題。到2000年以後,塑料在農村越來越多。當時在農村有兩種辦法,一是全部燒掉;二是像我老家,把垃圾堆到坑窪的地方,包括池塘裡面。

我記得汶川地震後,我們去了四川松潘。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那個村有垃圾收集,我們就跟著老人家的三輪垃圾車,想看看垃圾最後去哪兒了。我完全沒想到,垃圾鬥一翻,所有垃圾直接進了江,繼續汙染水系。

2017年時,河北省南峪村垃圾的最終去向是20公裡外的一個山上。陳立雯 圖

其實,農村非常適合做垃圾分類,尤其是乾濕分類後,可以就地資源化。農村垃圾有兩大類,一類是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產物;另一類是工業生產的化工產品。分離出第一類垃圾,通過堆肥或其他方式回田比較容易。

另外,垃圾分類最終要做的是人的工作,要打通每個家庭。城市是陌生人社會,但鄉村是熟人社會。所以我當時的預判是,如果在農村做垃圾分類,沒準會比城市更好做。

我記得剛到第一個村工作,很多人說,農村要做什麼垃圾分類?潛臺詞是,城市還沒做,去農村做什麼?

聲東擊西:你在第一個村是怎麼啟動垃圾分類的?

陳立雯:

第一個村是河北省南峪村,我們有點大膽。當時做的第一件事是買垃圾桶、買垃圾分類收集車、找堆肥的地方,所有東西都落實了,才去向老百姓推廣。我們眾籌了一筆錢做這些事。

2017年7月初到了村裡,8月8號開始駐村工作, 9月4號正式啟動垃圾分類。過程中有很多事情讓我們備受鼓舞。

老百姓不知道垃圾分類是怎麼回事,但不排斥外人來做,覺得外人來幫我們解決垃圾問題了。有一個大爺每次見到我們都說,我可以給你去找個工作。我就說,你等著,回頭我們給你發兩個桶。

後來,我們在村裡做垃圾分類啟動儀式,老百姓都來幫我們貼說明貼紙。9月5號,我們第一次進行垃圾分類的收運,挨家挨戶去做工作。當時每家拿出來的垃圾都是混合的,我們就用夾子夾出來,教他們。很多人三次就學會了,基本沒有障礙。在那個村裡只碰到兩戶人家不願意分。因為覺得麻煩,只想隨便丟出去。其實,要求所有人都達標是不現實的。

河北省南峪村的垃圾分類動員會,橫幅是舊的,上面貼了列印的新字。陳立雯 圖

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極其深刻。有一個婦女出來倒垃圾,但垃圾是混合的。我們當時就跟她講了,卻沒有得到回應。後來我們才知道她不會講話,也聽不到。巧的是,她女兒雖然不在村裡,但在垃圾分類的微信群裡。女兒說,她爸爸認識字。我們就用寫和畫的方式教她爸爸,第二天就分得清清楚楚。

我們挨家挨戶做了兩周工作後發現,只要做好所有的硬體準備,老百姓就可以分得很好。

聲東擊西:開始時,大家可能比較有熱情,這件事能堅持下去嗎?

陳立雯:

第一個村我們沒經驗,過了幾個月回去發現,有一些家庭不分類了,村委也沒有管理。所以到第二個村時,我們意識到,挨家挨戶解說的工作不能我們做,應該交給村委,或者交給村裡能管這件事的人。後來我們去的地方都是當地政府有意願做垃圾分類的。

2018年,我們做完第二個村時意識到,村一級沒法完成垃圾分類的治理。因為村的主導體系是村委,無法形成制約,但鄉鎮一級有政府約束。後來,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東陽鄉跟我聯繫,我提了一個條件,能不能找一個鄉鎮。最後就找到了東陽鄉。

東陽鄉黨委書記王書記對垃圾分類有認同。他問我:垃圾分類會不會很花錢?我說:一個村不會超過10萬。他說:那可以接受。

2018年11月,我還在老家,王書記讓鄉委政府的一個主管帶著企業和兩個村委來找我。他們看了我老家的情況後說,你們房前屋後全是垃圾,都敢做垃圾分類,我們東陽鄉已經做垃圾收運四五年了,當然更有膽量做了。

2018年12月初,我去了東陽鄉。去了後才發現,王書記已經帶人考察過浙江的好幾個地方,而且他自己是學環保出身的。他非常明白,垃圾只是收起來清走,其實沒有解決問題。

有了鄉政府和廣豐區的支持,事情進展得非常順利。垃圾分類桶很快就布置好了,分類收集車也布置好了,堆肥廠不到兩周就建好了。我們當時把街上的大桶撤掉,換成每家每戶用來分類的兩個小桶。

有件事是我後來才知道。鄉裡人說:大桶不能撤,萬一大家亂丟垃圾怎麼辦?王書記說:既然陳老師有經驗,我們就要相信她。

撤桶第二天,街上就有一群人討論。有一個原來當過村委的人很生氣地說:趕緊把大桶弄回來,我們怎麼丟垃圾?我說:不是給你發了兩個小桶嗎?他說:這個怎麼放得下?

他其實不知道那兩個小垃圾桶意味著什麼。所以,我們在撤桶前,沒有跟所有人說清楚。

聽到喇叭聲響,村民出來分類投放垃圾。陳立雯 圖

我們後來又在村裡觀察,有人說,小孩用的尿不溼裡可能有糞,氣味會吸引狗來刨垃圾桶,垃圾桶小,很容易被狗刨倒。

我當時覺得這些抱怨是好事,因為他們願意參與進來。如果我們耐心介紹,他們會慢慢接受。現在,他們覺得,垃圾分類後更乾淨了。

其實,農村地區的大桶間隔距離遠。丟垃圾要走很遠,嫌麻煩的就會隨便扔。但是如果自家門口就有一組桶,就變容易了。東陽鄉有一個很大的變化,把可腐爛垃圾丟到綠桶後,很多人覺得可以拿來作肥料,就自己拿回地裡種菜。以前,垃圾收到填埋場要稱重結算。垃圾分類開展後一個月,垃圾量比上一年同月減少了一半。

一些村委在前期只是參與垃圾分類,到了後期理解了垃圾分類,就用自己的辦法跟老百姓做工作。在熟人社會裡,如果有村委挨家挨戶做動員,老百姓很快就能跟上了。

聲東擊西:最後大桶去哪了?

陳立雯:

大桶放在垃圾車上收垃圾。東陽鄉在垃圾分類施行近兩年後,收支達到了平衡。而且,現在花的錢也少了,包括運到垃圾填埋場的處理費、運輸等費用。最重要的是,村委會、老百姓被動員起來了,垃圾分類改善了幹群關係。

剛開始,也有村委跟王書記說:不做可以嗎?王書記就說:全鄉都做,你也得做。做完以後,那個村幹部覺得,沒有想像中難。

還有一個村委說:我又不懂垃圾分類,怎麼跟老百姓說呀?

等做完了,他體會到了成就感。因為,老百姓不排斥這件事,而且很認同。所以,我們需要慢慢訓練村委,讓他們也能講解垃圾的治理問題。

南峪村的分類收集車是鄰村修車鋪大叔改造成的低底盤三輪車。陳立雯 圖

我們現在有三個戰略方向,一是持續做垃圾分類實踐,不斷獲得實踐經驗和教訓;二是做教育中心,我們在東陽鄉建立了鄉村垃圾分類的教育基地,已經有很多人來取經了;三是基於已經做了垃圾分類的地區,繼續做垃圾減量。

聲東擊西: 你們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陳立雯:

最大的挑戰是持續管理的問題。以東陽鄉為例,如果王書記調走了,垃圾分類能不能形成常態化的運行管理機制?我們想通過兩個渠道來嘗試解決,一是幫鄉裡制定考核機制;二是讓規模再往上走一個臺階,比如覆蓋廣豐區和上饒市。區域性規模越大,可持續的風險越低。

其實,經濟也很重要。農村地區處理一噸垃圾要300元左右,這不算汙染控制和建垃圾焚燒廠的錢。這些錢都來自公共財政,也就是納稅人的錢,但我們總覺得花的是別人的錢。這就造成了一種假象,可以隨便丟垃圾。

垃圾分類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多數消費者選擇產品時是下意識的。我們要考慮的是,在公共治理中如何約束消費的選擇。比如,如何把一次性用品換成可重複使用的材料? 

聲東擊西:能推薦一兩本書嗎?

陳立雯:

在我初入環保行業時,我看了《寂靜的春天》,它是觸發美國環境運動的重要節點。也推薦大家看一部紀錄片《塑料海洋》。塑料使我們的生活變得便捷,但也造成了很嚴重環境汙染問題,而環境汙染問題的本質是健康問題。現在很多慢性病都和塑料的使用有關。

紀錄片《塑料海洋》宣傳海報

我自己做環保,也要身體力行。我從來沒有點過外賣,快遞是無法避免的,也會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我相信個人的力量,也認為社會治理的約束非常重要。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聊不完的垃圾|創斯坦電臺:垃圾,一座城市的「照妖鏡」
    近期,播客「創斯坦電臺」以「垃圾分類——給每個人參與城市變革的試驗場」為主題,在兩期節目中,由北京ONE·藝術共創項目運營主管鄭圓、澎湃新聞首席編輯馮婧和愛芬環保資深講師和項目顧問馬曉璐一起聊了聊垃圾分類與社會創新的關係。本篇為第一期節目的文字整理,討論了垃圾這個「緊急問題」為何難以讓人感同身受?誰在關心、推動和參與垃圾分類?
  •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處理是改善城市環境必須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改善人們生活的前提條件。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中,應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做好每一種垃圾的高效處理。
  • 廣州:匠心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廣東省廣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用足「繡花功夫」,以「工匠精神」將廣州高水平打造成全國垃圾分類處理樣板城市。12月10日至1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廣州市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
  • 杜絕垃圾混裝混運,讓垃圾分類「有始有終」
    杭+新聞 對杭州市民而言,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已經逐步入腦入心,但丟完垃圾後,混裝混運的現象卻時有發生,明明在家分好了類的垃圾,最後卻被混裝混運,一車拉走。對此,有市民發出疑問:「既然最後是混裝混運,那麼我們在家裡垃圾分類有什麼意義呢?」
  • 泰安新泰市西張莊鎮:垃圾分類,讓鄉村更美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0日訊泰安新泰市西張莊鎮推行垃圾分類收集新模式,加強精細化管理,有效促進垃圾分類高效便捷運營,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閃光點」。7月9日,記者走進西張莊鎮小白沙村看到,村內道路、房前屋後整潔衛生,而更引人注意的是每家每戶門口的那一灰一綠的垃圾箱,這是西張莊鎮為實施垃圾分類而特別設置的。
  • 南京垃圾分類立法一審,拒不執行垃圾分類的行為可能記入信用檔案
    2017年4月,南京被列入國務院確定的46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城市之一,亟需加快立法步伐,依法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表示:「制定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是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提升市域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
  • 惠城垃圾分類工作者以昂揚奮鬥姿態,夯實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基礎...
    惠州把垃圾處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由點到面,實現普遍推廣,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今年以來,惠城區主動擔當作為,咬定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目標不動搖,奮力前進。分類工作涉及8個街道,包括物業小區、辦公區、公共場所、文教區、醫療機構、餐飲機構、集貿市場等共1500多個場所,涉及群眾超50萬人。
  • 垃圾分類宣傳方案_有創意垃圾分類小遊戲
    很多城市出臺了各種各樣的垃圾分類措施,但是很多人看了垃圾分類的投放說明,但是無法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顯得格外重要,我們在垃圾分類宣傳中,如何通過有創意垃圾分類小遊戲,更好地教大家正確地進行垃圾分類,寓教於樂掌握垃圾分類知識,提高垃圾分類準確率,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幾款互動遊戲_有創意垃圾分類小遊戲,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引導大家形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習慣,營造「垃圾分類人人知曉,垃圾分類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 垃圾分類成大勢所趨 網際網路+垃圾分類能成功嗎?
    北極星固廢網訊:當前,上海率先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垃圾分類的腳步並不會止步於上海。2019年46個重點城市加速推進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大勢所趨。垃圾分類市場潛力大,垃圾分類成為投資新風口。當前,網際網路企業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網際網路+垃圾分類」能否成功?
  • 做好垃圾分類,玉禾田佳木斯在行動
    在現今社會,環保問題已經深入每個人心中,但是實際做起來的時候就很麻煩,比如垃圾分類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垃圾要分類,但是卻做不好,不知道有些垃圾屬於什麼垃圾,往往搞得自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玉禾田佳木斯在佳木斯市不僅自己在做,還在帶領著群眾一起參與其中。
  • 楚雄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施方案
    三、目標任務 自2020年開始,10縣市縣城建成區分批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逐步在鄉村推廣垃圾分類工作。 (四)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按照《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關於印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的函》(農社函〔2018〕3號)有關要求,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鼓勵縣市探索建立適合當地的「戶投放、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鄉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引導農戶定點投放有害垃圾,在行政村設立專門容器分類收集、獨立儲存,並按相關規定由專業單位統一收運處理。
  • 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激勵機制: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制度(模版)
    垃圾分類,自2018年在上海、重慶等城市試點以來,以取得階段性的成績!垃圾分類,產自於民、用之於民,其責任主體自然還是民!垃圾分類,其目的在於讓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其目標在於可持續發展、在於資源循環利用、在於保護生態環境、在於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垃圾分類,利國利民,共同維護城市家園,共同維護地球生態!
  • 農村垃圾分類怎麼做?看新灣
    除此之外,街道大力提倡鄉村垃圾分類創新思路:  一、鼓勵鄉村管理機制創新。前期,新灣宏波人在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屢屢碰壁、一籌莫展。村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經過深入調研,最終以問題為導向,率先突圍。
  • 穗打造全國垃圾分類樣板城市
    當前,廣州市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創意設計的分類投放點成為「城市風景線」,市民、學生組團到資源熱力電廠觀光「打卡」,街坊鄰裡、黨員和志願者們站桶指導分類投放……垃圾分類成了廣州城市文明風貌的一張「新名片」。
  • 垃圾分類|核桃殼是屬於什麼垃圾分類?
    核桃殼是屬於其他垃圾,可能很多人會誤把核桃殼分類到廚餘垃圾裡面,但其實這種比較堅硬的果殼正確分類是放到其他垃圾桶裡面,大家在垃圾分類的時候要注意了。核桃殼是什麼垃圾?核桃殼是其他垃圾。由於它不像瓜子殼那樣容易處理,難腐蝕且質地堅硬不易粉碎,易損壞廚餘垃圾末端處理設備,所以要放到其他垃圾裡面。核桃殼有哪些用途?一、把核桃殼收集起來將它清洗乾淨,然後放到鍋中熬煮,等核桃煮成粘稠狀關火。把它放涼後,把牙刷浸泡在煮好的核桃殼中,浸泡十分鐘左右用來刷牙,每天1到2次堅持使用,就會發現牙齒上的牙垢減少了。
  • 垃圾分類,有你有我,溫州城市大學開展垃圾分類趣味活動
    垃圾分類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生不僅是校園垃圾分類的主體,也是家庭中垃圾分類的重要參與者。垃圾分類體現著學生對環境的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體現著學生的文明素質和思想意識,體現著大學生們的主人翁意識和青春擔當。
  • 生活垃圾分類進展如何
    當前,距離截止時間已不足一月,各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進展如何?面臨哪些問題?下一步將怎樣推進?在北京市通州區的一個小區內,一排排電子垃圾桶整齊排列,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標識,以及每一類別的具體明細,都寫得清清楚楚。而且,小區內的每一個垃圾投放處,都有垃圾分類志願者在做分類引導。
  • 垃圾分類倒計時3天|誰才是垃圾分類「最強王者」
    不過,面對即將到來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小吳有了新煩惱,「原本點外賣是簡化生活的,但以後可能更麻煩了,尤其是點奶茶,吃不完的珍珠、裝奶茶的杯子、紙杯託都要分開處理了,都不知道該咋分。」其實像小吳這樣,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外賣垃圾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 做好垃圾分類「先行者」 築牢垃圾分類的「群眾基礎」
    垃圾分類是改善生活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標誌著南京正式步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12月9日,南京市城市管理局聯合南京智庫聯盟、人民政協網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走進南京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對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等單位的垃圾分類工作進行走訪調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 談談垃圾分類撤桶、定點定時投遞垃圾對居民的影響
    在已經實施垃圾分類的城市應該都已經有所體會了,關於垃圾分類怨聲最大的原因大概就是這個定點定時投遞了。上海的《條例》明確,分類投放是居民的基本義務,應當遵守;定時定點則是強調逐步推行,也就是說並不強制要求現在所有小區都必須實行定時定點,而是要根據每個小區的實際情況來籌划具體推進工作。實踐中,定時定點做得好的小區,往往都經歷過居民不支持、不理解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