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用足「繡花功夫」,以「工匠精神」將廣州高水平打造成全國垃圾分類處理樣板城市。
12月10日至1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廣州市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與會代表現場觀摩了廣州市垃圾分類工作,代表們表示,廣州因地制宜構建出「三化四分類」的垃圾分類體系,即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建立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鏈條,初步探索出一條適應超大城市發展和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路子。
與會代表參觀廣州市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
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超大型城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不能忽視垃圾處理問題。據廣州市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廣州市城市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日產生活垃圾超過3萬噸,且每年仍以6-8%的幅度在增長,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巨大。因此,垃圾分類處理是對廣州這座超大城市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嚴峻考驗,也是確保廣大市民享有乾淨整潔城市生活環境的迫切要求,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破解的難題之一。
廣州市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園區建設鳥瞰圖
近年來,廣州市高度重視生活垃圾治理,通過科學規劃和建設終端處理設施,解決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在破解「垃圾圍城」困境上不斷取得新突破。目前,廣州已建成16座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包括7個資源熱力電廠、5個填埋場、4個生化處理廠。在建14座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包括5個資源熱力電廠、4個填埋場、4個生化處理廠、1個汙水處理廠。焚燒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日,生化處理能力達4680噸/日。
位於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福山村的廣州市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是目前國內設計處理規模最大、處理垃圾類別和處理方式最齊全的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佔地面積1604畝,總投資約110億元,生活廢棄物總處理規模為每日1.26萬噸,危險廢棄物處理項目規模為每年7.8萬噸。園區以「循環」為理念,統籌垃圾焚燒、生物質、餐廚、危險廢棄物、汙水、爐渣處理等廢棄物處理項目,打造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環境和諧的循環體系。園區主要由第三資源熱力電廠、生物質綜合處理廠、汙水處理廠、爐渣綜合利用廠、飛灰處理廠、危險廢棄物處理廠及公用配套工程等七個部分組成。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廣州市共接收處理生活垃圾3500餘萬噸,實現垃圾焚燒、沼氣發電超50億度,確保了全市垃圾處理設施安全運行和環保達標排放。從2018年起,廣州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垃圾圍城」問題得到破解。但是,根據廣州城市高速發展形勢和垃圾增長趨勢,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仍是實現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途徑,也是減輕垃圾終端處理壓力的關鍵所在。
群眾有共識,處理有方法,示範有成效
早在2012年,廣州市就確立了「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乾濕要分開」的垃圾分類原則,並在全市範圍內全面宣傳引導,積極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現在,廣州已經形成了「家裡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的垃圾分類投放原則,「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專運」的垃圾分類收運原則,「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垃圾分類處理原則等三方面共識。通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宣傳發動和積極引導,市民群眾對垃圾分類普遍認同和支持,對垃圾分類是城市文明水平的具體體現和低碳生活「新時尚」形成了共識,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有了紮實的群眾基礎。
目前,廣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居民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分別達到99.1%、95.5%。3653個物業管理小區、2907個非物業管理居住區全部完成樓道撤桶、定時定點投放,配置1.6萬座垃圾中轉站、3501輛分類收運車輛,1492條分類運輸線路,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提前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試點目標,走在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前列。
此外,廣州著力建設垃圾分類示範點,自2014年起,廣州持續推動垃圾分類示範單位、示範街(鎮)、樣板社區創建工作,不斷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湧現了一大批垃圾分類示範單位,行業示範引領作用顯現。2019年,該市進一步加大示範帶動力度,創建600個生活垃圾精準分類樣板居住小區(社區)、50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行政村、20個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專收專運處理農貿市場,逐步形成各行業多頭並進、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健全引導機制 融合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
廣州市將垃圾分類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並進行考核,納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重要內容和全市績效考核重要指標。在全市建立起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和市、區、街鎮、社區四級長效管理機制,建成運行生活垃圾分類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施社區垃圾分類三階段、十二步工作法。
2019年,廣東省委深改委頒布《關於加強廣州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並配套出臺了《廣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全面實施《廣州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辦法》《廣州市生活垃圾處理階梯式分類計費管理辦法》《低值可回收物購買服務管理辦法》3項經濟激勵配套政策,針對機關團體單位、學校、酒店、賓館、農村等領域量身定製了12項工作指引,形成卓有成效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制度體系。該市深入推進教育、醫療、酒店、快遞、物業服務等行業12項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專項行動,在各級黨政機關推行低碳辦公,加大限塑和過度包裝檢查。
廣州堅持日常執法與專項執法相結合,重點抓好學校、商場、酒店、市場、物業小區等強制分類單位的執法檢查。在教育勸導、責令限改基礎上,適度增強垃圾分類執法剛性,提升全社會垃圾分類意識和行動自覺。目前,全市11個區均有生活垃圾分類執法立案。據統計,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廣州市累計檢查單位10萬餘次,發出整改通知書11648份,立案4520宗。通過強制規範和教育引導「雙管齊下」,促進市民垃圾分類習慣養成。
黨員23萬人次回社區報到分類氛圍越來越濃
廣州堅持全社會動員,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線上線下宣傳教育。持續開展「全民行動日」「小手拉大手」、環保志願服務、垃圾分類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等實踐活動,對50萬來穗人員開展上門宣講。將垃圾分類納入中小學教學及高校選修課程,組建垃圾分類宣講團,建設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在城市標誌性建築物、廣場園區、地鐵公交碼頭、工地圍牆、報刊亭等公共區域開展立體公益宣傳。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指南、手冊、海報、抖音、遊戲、動漫、H5、MV 等融媒體文化產品。2020年以來,廣州市著力推動全市1.8萬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升級改造,截至11月底,升級改造率已超過90%。這批改造後的生活垃圾投放點樣式新穎,外形美觀,配套齊全,成為了宣傳垃圾分類「新時尚」的城市獨特風景線。
廣州在全市積極開展「令行禁止、有呼必應」行動,發動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帶頭先行,組織市直單位黨政一把手帶班子、帶隊伍回社區參與垃圾分類服務,黨員回社區報到參與垃圾分類服務23萬人次。建立健全社區基層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公司、志願者「五位一體」聯動機制。依託全市1614個社區共建聯席會議制度,共謀、共建、共治、共評垃圾分類身邊事,推動幸福社區共同締造。建立日檢、周巡、月評、季考和末位追責的垃圾分類考核機制。
社會文明的 「必修課」低碳生活的「認真答卷」
垃圾分類已日漸成為社會文明的「必修課」之一。在廣州,各行業各單位因地制宜、結合實際開展垃圾分類,探索可持續開展的垃圾分類模式,交出一系列的「認真答卷」。目前,廣州已打造了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示範模式。機關團體單位全面推行垃圾強制分類,3400餘所學校舉行「垃圾分類開學第一課」活動,全市學生帶動50萬戶家庭參與垃圾分類,廣州市執信中學被中央文明辦指定為全國垃圾分類進校園工作項目基層聯繫點。該校重視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把環保意識、勤儉節約和綠色發展理念根植於師生內心。學校把垃圾分類融入國家課程體系,融入到社會實踐,融入到日常生活。同時,學校要求師生做到垃圾分類「三結合」,即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與環境教育相結合、與創新教育相結合。美團外賣、麥當勞、肯德基廣州門店率先在全國行業系統推廣垃圾分類。在全市物業小區引導物業管理公司承擔垃圾分類主體責任,推動形成「物業公司負責+企業參與」的智能分類模式,如黃埔花園和增城碧桂園模式。在沒有物業管理的社區推行社區組織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如都府社區、廣九社區模式。廣九社區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新方法,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人民群眾為主體,堅持共建共治共享,逐步形成了「黨建引領、四方共建、人人參與」的垃圾分類新格局。在職黨員進社區參與垃圾分類工作100%、站桶指導垃圾分類100%、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100%、居民知曉率100%。召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調度會暨城中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現場會,探索高效、科學、管用的城中村分類經驗,如天河區車陂街構建城中村新型投放模式、白雲區均禾街探索「3階段12步工作法」等。
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與會代表在廣州市執信中學參觀
在農村地區,探索垃圾分類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步推進垃圾分類,實行廚餘垃圾不出村模式,湧現出白雲區大源村、花都區竹洞村、錦山村和從化區西塘村、蓮麻村、南平村等一批示範點,花都區被列為省內唯一的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區。
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與會代表在廣州市越秀區白雲街廣九社區參觀
垃圾分類是社會文明的「試金石」,更日漸成為「新風尚」。廣州市牢記初心、融入匠心,持之以恆,全鏈條、全方位、高質量地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為現代化城市推進垃圾分類打造出了一個高水平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