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將在家裡分好類的垃圾投放在小區設置的垃圾分類桶裡
惠城區8個街道510個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覆蓋率達91.04%,138家公共機構覆蓋率達97.8%,345家餐飲服務單位覆蓋率達100%……僅用半年不到的時間,垃圾分類工作全面鋪開落地,惠城區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跑出加速度。
惠州把垃圾處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由點到面,實現普遍推廣,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今年以來,惠城區主動擔當作為,咬定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目標不動搖,奮力前進。分類工作涉及8個街道,包括物業小區、辦公區、公共場所、文教區、醫療機構、餐飲機構、集貿市場等共1500多個場所,涉及群眾超50萬人。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惠城區想新招、出變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奮鬥接續發力永不止步的狀態,同時間賽跑,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勇於啃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一個又一個「硬骨頭」,唱響新時代奮鬥者之歌。
踏實肯幹
上千工作人員走街串巷
想方設法推動垃圾分類
11月25日下午,記者在惠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惠城區分類辦」)見到該辦常務副主任劉菊芳時,她忙得不可開交,一邊安排工作,一邊接過送來的文件進行審核。辦公室事務處理完畢後,她馬不停蹄地到祝屋巷了解餐飲單位垃圾分類及小區居民的垃圾桶點情況。掌握了基層工作難點後,她在現場立即撥通了餐廚垃圾收運機構的電話,邀請他們和江南街道辦、惠城區分類辦以及社區幹部再次開會確認收運時間,確保所有餐飲單位的廚餘垃圾都納入收運體系。她隨後又和惠城區城管執法局聯繫,「一定要把桶點環境衛生搞好,居民住得才舒服。」
儘管已臨近退休,但在劉菊芳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年輕人般的激情和拼勁。劉菊芳是一名黨員,今年接到全盤負責惠城區垃圾分類工作時,第一件事就是將全市終端垃圾處理設施跑了一個遍,「看到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都有專門的處理設施,心裡有底了。」
為了讓街道一線人員儘快熟悉分類技術規範,劉菊芳自創了課件,頂著炎熱酷暑,到各街道辦、各單位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傳授垃圾分類工作的經驗。由於工作繁忙,劉菊芳為照顧不到家庭深感內疚,但家人卻毫無怨言,全力支持她。
在惠城區,像劉菊芳這樣的垃圾分類工作者不在少數。他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高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上千名工作人員來自人大、政協、區直部門、街道辦、志願者協會,他們奔赴一線走街串巷,把垃圾分類理念如同隨風飄揚的蒲公英般吹散到大家心裡。
惠城區分類辦組建4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督導組,分別包幹2個街道,每周三、周日到街道協調解決垃圾分類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8個街道辦在全區59個社區舉辦各種有趣實用的宣傳活動118場,走訪逾50多萬戶住戶;區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深入市場、飯店、食堂、大排檔等餐廚垃圾集中產生的345家餐飲單位,完成了垃圾分類桶設置、責任牌公示和臺帳記錄等工作,並協助籤訂垃圾收運協議。此外,惠城區組織垃圾分類宣講團開展各類宣講培訓150餘場,覆蓋黨員幹部、社區工作者、物業小區管理員、志願者、環衛保潔人員等2萬餘人。
燃燒激情
大家你追我趕啃硬骨頭
做好「最困難的簡單工作」
一組組數據背後凝聚的是惠城人的心血,惠城垃圾分類工作所有參與者以昂揚奮鬥姿態,用初心燃燒激情,用創新打開工作思路,用專業彰顯能力水平,不斷夯實垃圾分類工作的基礎。
「在這裡,感受到了紅紅火火的幹事氛圍。」惠城區城管執法局副局長、惠城區分類辦副主任梁建華深有感觸地說。
按照《惠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8個街道辦承擔著主體責任。為推動工作落實,惠城區成立了4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督導組,組長由區人大、政協正科以上幹部擔任。督導組分組分片包幹,制定巡查時間表,堅持入戶面對面教學、桶前分類指導,在街道垃圾分類中發揮「大管家」作用。
鄺建偉作為第三督導組組長,負責引導橋東、橋西片區垃圾分類工作。由於其所負責的橋西街道有不少老舊小區,沒有物業管理,垃圾分類落地成為難點。逐門逐戶到訪,做群眾思想工作,成為工作突破口。結合人口普查工作,橋西街道辦工作組人員、鄺建偉一同上門和居民溝通。在橋西老舊小區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工作人員一邊做人口普查,一邊耐心地解釋詢問:「以後每家每戶門口都不能再放垃圾桶了,你們希望定時來收,還是集中放置一個垃圾桶收?」
鄺建偉說,原先以為居民的反對意見會很大,但沒想到居民們都很支持,「工作進展比意料中快,看著一個又一個小區樓層撤桶,一位又一位居民自願參加垃圾分類工作,內心滿滿的成就感。」鄺建偉手機備忘錄裡,根據日期建了文件夾,每個文件夾裡仔細地記錄了當天查看現場的情況,「這樣下次再來,就知道整改了沒有。」他說。
廚餘垃圾同樣是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重點,惠城區借鑑外地經驗,突出行業管理,由惠城區市場監管局負責推進。
「基層市場監管所的同志們不容易,雙管齊下,一邊抓疫情防控,一邊走街入戶摸底調查,建立信息臺帳。」惠城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李幼聰說,5月以來,按照要求,該局積極在轄區集貿市場、餐飲服務單位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和摸底排查工作。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基層所工作人員採集了8個街道62個集貿市場、345家餐飲服務單位的基本信息,並建立垃圾分類信息臺帳,指導餐飲單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惠城區制定轄區生活垃圾分類掛圖作戰公示欄,對標對表,精準施策。掛圖作戰點燃了大家的工作激情,垃圾分類工作呈現出「你追我趕」的爭先氛圍:有的社區針對小區實際情況,組織小區家政人員實施垃圾分類;有的街道在每個社區成立垃圾分類指導員分隊,黨員成為指導員主體;還有的社區發動國企為自管小區建設垃圾分類投放點……
「有境界自成高格,經考驗方見本色。」市城管執法局有關負責人說,垃圾分類看似信手拈來,卻被人稱為「最困難的簡單工作」。正是基層一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讓垃圾分類初見成效、漸入佳境,並讓大家看到了「做好垃圾分類,惠州是認真的」。
貼近群眾
了解群眾所想所急所需
贏得廣泛支持
垃圾分類工作說到底就是群眾工作,最需要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惠城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不斷與群眾交流,了解群眾所想、所急、所需,把群眾的思想工作做足做深做透。
起初,很多餐飲服務單位不配合廚餘垃圾收運工作,工作一度陷入停滯。正當惠城區分類辦心急如焚之際,區市場監管局勢如破竹,籤約率蹭蹭上躥。這是如何做到的?
「訣竅只有一個,就是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家的事,辦紮實、辦穩妥。」李幼聰說,今年受疫情影響,餐飲單位不願意多花錢購買新垃圾桶,加上要配合收運企業籤約時間,直呼麻煩。區市場監管局將情況反映至區分類辦後,該辦馬上轉變觀念,製作了一批垃圾桶貼供餐飲企業,企業只要在原有垃圾桶貼上「廚餘垃圾」標識即可。區市場監管局也動員各基層所,幫助年長的餐飲業主填寫責任牌,聯繫收運企業,定好收運垃圾的時間。街道辦主動積極作為,如橋西街道召集餐飲單位集中開會,討論決定垃圾收運時間,定點將垃圾桶放到指定位置,由收運企業直接收走。
能爭取的努力為餐飲單位爭取,能幫忙的盡心為群眾幫忙。付出終有回報,惠城區所有餐飲單位都籤訂了收運協議。「基層所、街道辦、社區工作人員來了好幾次,晚上定點有人來收廚餘垃圾,這是好事,我們肯定支持。」市區下角黎記大排檔老闆笑著對記者說。
華貿天地一家日式燒烤店店長李國球指著垃圾推車上的分類盆說,現在店裡定期給員工培訓垃圾分類知識,特別是針對大廳新進員工,讓他們在收拾桌面垃圾時,及時將廚餘垃圾分類好,這樣分類效果更明顯。
此外,在社區推廣垃圾分類時,面對居民的不理解,物業、居委會、街道辦、督導組多次組織活動,上門解釋、講解。
「仔細想想,垃圾桶在每一層樓,天一熱難免招蒼蠅、蚊蟲,氣味燻人,一不小心還會把垃圾撒一地。」小區居民吳鳳琴說,現在每個樓層撤桶了,乾淨整潔,特別舒服。
「垃圾問題事關千家萬戶,事關環境質量,也事關城市的形象。惠城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還在進行時,接下來將繼續加大力度推動,通過智慧管理系統,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惠城區有關負責人說,全區上下幹勁十足,信心十足,確保垃圾分類工作穩步推進。
來源:惠州日報
【來源:市局辦公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