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私塾。
□朱鴻偉
成都市新津區舊時寶墩鎮(原太平鄉)桂花村的陳家,一邊耕種,一邊辦私塾,是較為典型的耕讀之家,在當地頗有名氣。這個家庭的日常生活早已成為往事,然今日細細道來,也足令人懷念。
據陳家六世祖陳子明墓碑記云:「其先居洪雅,國朝以前無考。六世祖啟良公自洪雅遷邛州封八甲丈家林。五世祖文祿公,四世祖萬榮公、萬華公皆生其地。後萬華公徙居大邑。萬榮公奉父文祿公命,遷新津縣東嶽廟居住……」
墓主陳子明是陳家排行上的六世祖。其上有啟、文、萬、現、國諸考。本縣風俗,祭祀祖宗要從始遷之祖算起,故陳家奉啟良公為開宗之祖。但是啟良公也稱六世祖,只是其上無考。
陳子明(1806 年-1858年),號柏典。讀書人,曾做過典史一類小官。陳子明先後娶過三任妻子:金氏、張氏、程氏。金氏育一女,早亡;張氏無生育;程氏育三男一女,三男名世德、世禮、世弼。世德是國子監學生,亦算是地方上有聲望的讀書人。墓主陳子明的碑就是陳家世字派三兄弟所立。從碑記可以看出,陳家有讀書傳統,而且家裡在子明公的晚年還開起了私塾。這個私塾一直傳到子明公的曾孫,也就是陳家懷字輩陳懷義那裡,此時正是民國年間。
陳懷義名下有三子三女:長陳景堂、次陳仲謀,三陳光乾。三子俱已成家,共同居住在一個四合院裡。四合院佔地兩畝多,外圍石砌牆垣,龍門進來後,穿過地壩,先是廳房,穿過廳房,迎面立了一架屏風,屏風正對堂屋,然後是左右廂房。整個院子有20多間屋子,中間地壩約有200餘平方米。四合院左側是豬圈、牛欄。堂屋左邊有一間大屋是書房,東牆上供孔夫子神位,側掛一時鐘。神位下立書桌一張,歸陳懷義使用。西牆貼世界地圖。這個書房也是陳家開辦的私塾,約有二三十個學生。學生包括自己的子弟以及周圍鄰裡的子弟。學生自帶桌凳,所以書房平日塞得滿滿的,顯得有些擁擠。書屋北窗外有一個花園,要穿過幾叢慈竹才能進得花園。園裡栽植三株高大的楨楠,還有石榴、芍藥、鳳仙、仙人掌、牽牛花、萬年青。石榴下立一青石大缸,養金魚數尾。花園與書房相映襯,給陳家私塾平添了幾許安靜恬淡的意趣。
陳家私塾一年分兩期,各有半年。春、秋農忙要放假幾天,私塾每期收費3升米。陳懷義主要教學生讀《千字文》《三字經》《幼學瓊林》《論語》《大學》《中庸》《詩經》《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亦教學生描紅模、做對子、開筆作文。
家裡開了私塾,院子裡平常自然書聲琅琅,連同課間孩童們的嬉鬧,給陳家添了些生氣。而陳家子弟亦在私塾的氛圍下養成了讀書的癖好。陳懷義的三個兒子幼承庭訓,寫得一手好字,終身酷愛讀書,文化底蘊厚實。老大陳景堂為人幹練,負責陳家對外事務;老二口才好,能講整本《聊齋》,當過兵;老三陳光乾,外出做過文書,文字清順。
陳家有30多畝土地,其中大半是租種。農事是這個家庭一年裡的主要事務。穀子、麥子、玉米、海椒、油菜、甘蔗、蔬菜都要種一點。農忙時,陳家大人全都下地幹活,連四五歲的娃娃也要來幫忙。婦女下地外,還兼煮飯、洗衣、織布、餵豬、放牛、蒔弄菜地諸樣事務。陳家娶進門的媳婦,連同本家女子,一律不給零花錢,要用錢,自己織布去換。所以陳家婦女白天黑夜都在忙,機杼聲常常響到深夜。
農閒時,陳家三兄弟也外出經商補貼家用,而夜晚、陰雨天則常常讀書自娛。那時,他們讀《三國》《西遊》《水滸》《紅樓》《西廂》《聊齋》等小說。也讀唐詩宋詞,還利用趕場天,到縣城民眾教育館讀報紙,了解時事新聞。
陳懷義在家庭享有絕對權威,家教甚嚴。兒孫們下地回來,一進龍門,就得放下挽起的褲腳,趕緊洗手洗腳。有時候,兒孫們剛進屋,老人便冷不丁拋來一句詩文,要求對出下一句。比如老人出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兒孫得趕緊對出「門泊東吳萬裡船」。要是哪個對不出或對錯,會遭老人斥罵。家裡人進堂屋不能嘻哈打笑,不能罵人,不能歪戴帽子斜穿衣,衣著要乾淨,儀容要端莊。長兄如父,舅舅的地位僅次於長兄。客人來家,不論貴賤,俱在堂屋接待。媳婦回娘家,由祖父祖母出錢辦禮信。對外交往和為上,若遇衝突,取息事寧人姿態。每年春天植樹時節,老人必帶孫輩在房前屋後,溝邊路邊植樹,意在接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生活之理。
陳家在陳懷義老人的治理下,一切井井有條,勤勞、自尊、文雅,頗顯農家興旺之象。